一生的读书计划

2006-06-14 10:35:15

波斯王泽克西斯在看到自己统率的浩荡大军向希腊进攻时向自己的叔父说:
"当我想到人生的短暂,想到再过100 年,这支大军中没有一个人能活在世间,便感到一阵突然的悲哀.


VeryCD优秀书籍选集① ,包括 一生的读书计划,哈佛书架 ,名着的选择 ,古籍阅读基础 四部PDF。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510){this.width=510;this.height=image.height*510/image.width;}}" alt=一生的读书计划.jpg src="http://img.verycd.com/posts/0603/post-432568-1143696139.jpg" name=post_img>

《一生的读书计划》

利夫顿.费迪曼教授,美国家喻户晓的广播和电视节目主持人,着名的报人和专栏作家,勇敢地给我们开出了一个一生的读书计划,告诉我们从18岁到80岁,有这样100本书是一定要读一读的:荷马的《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当然还有《莎士比亚全集》,太多了,我不能一一举例。真希望是在学生时代遇到这本书,如此,我会将它们一一看过,然后觉得至少在读书这件事上没白活。无论如何,如果在书店里看到这本书,我猜我一定会很小心很神圣地捧起来,至少要看看目录的,我要知道究竟有哪些书是我这一辈子不能错过的。
费迪曼《一生的读书计划》称要开列一张“有益于读者的书单,要求所选书目须超越时空,同时兼顾读者兴趣与阅读价值”,“基本上包括公认为名着的欧美思想家与文学家的杰作,始于荷马,迄于现代”,甄选了百多种西方古今世界名着,内容囊括戏剧、诗歌、小说、散文、历史、传记。他采取与读者作简短对话的形式,每每只用短短一段文字勾勒作品或作者的风貌,诱引读者读他所介绍的每一本书。这些文字生动活泼,或言作者的生平背景,或作作品概述,或援用权威评论,或为读者解析疑惑,或对对读者早已熟识的作家如莎士比亚、歌德……做出新的评价。他的眼光无疑老辣独到,精明过人,对于古代迄于现代的文化杰作极具鉴赏力,选目也非常精当。例如,荷马的《伊利亚特》、但丁的《神曲》、歌德的《浮士德》、劳伦斯的《儿子与情人》、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等,而对于着有100多部作品、构筑了庞大的“人间喜剧”的巴尔扎克,他也只列选了《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因此书中所列几乎皆是名家的巅峰之作。
但是,费迪曼也有失算。例如,他选入塔西陀《伯罗奔尼撒战史》、鲁克雷提阿斯《论万象的本质》等,带有大学教授的学究习惯,明显不合一般大众的读书趣味;他对于法国作家雨果等简直熟视无睹,几乎只字不提,说明他的口味明显侧重于英语国家。更重要的是,在中国人看来,他的推荐价值要大打折扣,因为他的“一生所读之书”里面无一是东方经典。所以,把此书当作欧美文化教材或者西方文化导读则可,当作一本理想的选本或工具书则有明显不足。他坦言自己对于东方文化的无知和偏见:
“我所读过的东方典籍,并不能在我的心中燃起火焰。这也许是因为世界观的限制所致。我曾试读十余种东方古典,都不能获得乐趣。因此,老实说,我无法论述这些典籍。”
无论如何,编撰这样一本通俗易懂别而又开生面、生动有趣而又有价值的文化入门之书,力图为读者提供一把开启精神财富和知识宝藏的金钥匙,让读者自己去不断拓深知识领域,达到即含英咀华又博览群书的目的,费迪曼的《一生的读书计划》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典范。,编写一本有较高水准的更适合中国人文化精神生活需要的《一生的读书计划》,可惜这方面我们还尚无满意之作。

介绍《哈佛书架》与《一生的读书计划》 http://www.lib.ecnu.edu.cn/bookguide/bk71.htm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510){this.width=510;this.height=image.height*510/image.width;}}" alt=哈佛书架.jpg src="http://img.verycd.com/posts/0603/post-432568-1143196778.jpg" name=post_img>

《哈佛书架》

哈佛教授读什么 ——100位哈佛教授的书架
  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哈佛书架》前身是1985年春天三位哈佛大学的研究生编辑的一本小册子——《哈佛未来读书指南》。在那本小册子中,他们试图为未来开列一份阅读书目,一份将继续以他们的思想为注意焦点的书目。他们寻找那些以创造性的思想和所代表的不同学科而知名的教授。组织者要求每位供稿者列出4至6本书的书名及推荐每本书的理由。采访是以面对面或电话和通信的形式进行的。采访者提了两个简单问题:“什么书对您思想的形成产生过帮助”以及“为什么”。
  在这本书中我们将读到他们的选择及理由。在所有的教授看来,每本书都曾产生过广泛而强有力的影响。例如,约翰·多斯帕索斯的《三个士兵》使威廉·阿尔弗雷德成了一个和平主义者。C·E·M·乔德早期的着作《现代政治理论入门》使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相信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对这些供稿者来说,书经常为他们指明方向。曾荣获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尼古拉斯·布隆伯根在18岁时读了爱因斯坦的《物理学的发展》,此书使他相信“物理学研究向人类提出了一些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但丁的《神曲》给了丹特·德拉-泰尔扎“一种方向感,一种踏实感”,从而使他“及时从困境中解脱出来”。柏拉图的《理想国》促使朱迪思·施克拉提出了从青年时代起就使她这位政治理论家入迷的问题:“在一个完全远离我们而不断地、常常莫名其妙地冲击我们的世界秩序里,我们将如何思考我们的个人生活和经历?”  另外,书还为这些供稿者提供了生活的较为轻松的一面。D·H·劳伦斯的《查太莱夫人的情人》第一次向迈伦·菲尔林“暗示了爱情的乐趣,并将街头交谈作为信息的主要来源,从而满足了我对情感、爱情和共享的日益增长的好奇心”。
  全书大体可分为四个部分:一是每位教授的简介;二是该教授的一段简述,扼要介绍推荐的目的或动机;三是推荐书目及简评,提纲挈领地说明哪些书对自己有何影响;四是对选择重复率较高的一部分书专门做的内容简介。另外,书后附有一个推荐书目英译名对照索引,以便读者在对某一本书感兴趣时,可以根据该书的原名去图书馆或网上查找。
  对那些未在哈佛学习过的人来说,《哈佛书架》将向读者介绍一批热心于与人分享他们的知识与经验的智者。更重要的是,它将介绍或使您重新认识一批杰出的着作。它甚至可能促使一些人腾出时间来读书,摆脱富有诱惑力的工作和娱乐的常规,着手制订一个雄心勃勃的读书计划。



推荐好书连接 哈佛的故事 http://lz.book.sohu.com/learning/serialize.php?id=2822



VeryCD优秀书籍选集②包括 羊皮卷全书 ,生存智慧-奥修 ,智慧书 ,西方智典 四部电子书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510){this.width=510;this.height=image.height*510/image.width;}}" alt=羊皮卷.jpg src="http://img.verycd.com/posts/0603/post-432568-1143273008.jpg" name=post_img>
羊皮卷全书

本书是举世闻名的励志大师奥格·曼狄诺继《世界上最伟大的推销员》创作的又一巅峰巨作,书中包含了一系列知识、智慧、技巧和原则,辑录了戴尔·卡耐基、本杰明·富兰克林、阿尔伯特·哈伯德等50位闻名遐迩的“成功学大师”的精华。
这部旷世奇作是从世界上最伟大的文献中摘选并整理出来的,作者用独到犀利的视角,极富感召力的理论,引导人们从《羊皮卷》中汲取思想的养料。获得启示,引发思考,使之成为本世纪最值得收藏的一部励志书。
这是一部人生“圣经”,如果你有志于成功的话,你不可以忽略它,这些羊皮卷里的确记载了震铄古今的大秘密,至于你能领悟到什么程度则全看你个人的造化了。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510){this.width=510;this.height=image.height*510/image.width;}}" alt=西方智典.jpg src="http://img.verycd.com/posts/0603/post-432568-1143274447.jpg" name=post_img>
《西方智典》
由巴尔塔沙·葛拉西安的《智慧书》和《英雄宝镜》、叔本华的《处世智慧》以及拉罗什福科的《道德箴言》四部分组成,内容涉及世俗生活、处世、修炼、友爱及成功等各个方面。《智慧书》是一本被许多欧洲学者誉为“具有永恒价值的三大处世智慧奇书之一”(另外两本是马基雅维里的《君王论》和孙子的《孙子兵法》)。大哲学家叔本华曾刻意将《智慧书》译成德文,并盛赞此书“绝对的独一无二”。尼采也赞扬此书在论述道德的奥秘方面,整个欧洲也没有哪本书比它更精微、更曲折多姿。 《英雄宝镜》是葛拉西安的成名作,此书撷取了《英雄》、《明慎之道》、《批评大师》、《政治家》四部名着的精华而成,收录的均为一些明智人生的简洁心得名言,是一本人生谋略之书。  《处世智慧》是大哲学家叔本华誉满天下的最后一部着作《附录和补遗》中最精华的部分,他融合了东西方哲学的主流,科学地披露了人性和世故,加以睿智和生动的笔触,娓娓地和我们讨论如何为人处世,如何求取幸福和成功,以期充分发挥此生。  《道德箴言》是拉罗什福科最着名的作品,被誉为法兰西文学的经典之作,着重论述了人本身、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人的现状和前途等等。作者以犀利的洞察力和优美的文笔分析人的情绪、激情以至疯狂,分析人的精神,理智和判断力,追溯人们言行的动机。
  
[作者简介]

  巴尔塔沙·葛拉西安(Baltasar Gracian,1601-1658),1601年出生于西班牙阿拉贡的贝尔蒙特村,18岁时进入耶酥会见习修行,此后50年历任军中神父、告解神父、宣教师、教授及行政人员(当过几所耶酥会学院的院长或副院长)。在和平与战争期间,他长期细心观察人类的行为,因此获得写作格言警句的灵感。葛拉西安着作颇丰,《智慧书》、《英雄宝镜》是其最着名的两部作品。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西方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继承东方印度哲学、伯拉图哲学和康德哲学的精神,确立了他的悲观主义的哲学体系。在生时并不广为人们赏识,却影响了后世的哲学。他高瞻远瞩,看出人是非理性冲动的牺牲,为弗洛伊德和一般心理学的理论开创了先河。《处世智慧》精选自叔本华誉满天下的最后一部着作《附录和补遗》。
 
拉罗什福科(1613-1680)法国思想家,着名的格言体道德作家,早年热衷于政治,先是反对红衣主教黎塞留,入狱并流放外省,后又卷入反对首相马扎兰及王权的政治,参加投石党史之乱几闪负伤。晚年不问政治而出入于各种文艺沙龙,写有《回忆录》等作品。其中《道德箴言》是其着名的作品,被誉为法兰西文学的经典之作。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510){this.width=510;this.height=image.height*510/image.width;}}" alt=作者:奥修.gif src="http://img.verycd.com/posts/0603/post-432568-1143273538.gif" name=post_img>
生存智慧-作者:奥修

宣扬“静心”信念的奥修作为又一个伟大的印度思想家,正积极在东方创造一个心灵的"自然家园"。在奥修看来,现代人都是“问题中人”。奥修坚持要求人们自己去体验真理,而不是从别人那里获得知识和信念。走进奥修,你会真实的融入到对生命的热爱,智慧的芬芳,返朴归真的理性思索中。如赤足行走在清晨的草地上。



深山藏宝优秀书籍选集③包括 尤瑟纳尔① 谭恩美① 两位女作家的部分小说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510){this.width=510;this.height=image.height*510/image.width;}}" alt=尤瑟纳尔.jpg src="http://img.verycd.com/posts/0603/post-432568-1143452979.jpg" name=post_img>

(译自微软Encarta百科全书2003年版)
尤瑟纳尔(Yourcenar, Marguerite,1903-1987),真名Marguerite de Crayencour,法国诗人、小说家、戏剧家和翻译家。出生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父亲为法国人,母亲为比利时人。她只受过很少的正规教育。1947年,成为美国公民,但她只用法语写作。她的第一本诗集 Le Jardin des chimères (1921)显示了她作为一个作家的高超技巧,她重新诠释了古希腊神话,使它们与现实世界发生联系。1922年,她出版了另一本诗集Les Dieux ne sont pas morts。她的第一部小说 Alexis, ou le traité du vain combat (1929;《亚历克西斯,或者一个徒劳挣扎的故事》,1984年出版英译本)是从一个艺术家的视角进行写作,这个艺术家想要献身于自己的事业,却遭到家庭的反对。她对意大利的访问促使她写下Denier du rêve (1934;《九只手中的一枚硬币》,1982年出版英译本),这是一本关于梦想和现实之间差别的小说。
1934年,尤瑟纳尔遇到了美国人Grace Frick,她们成为非常亲密的伙伴。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尤瑟纳尔移居美国。她在莎拉.劳伦斯学院(Sarah Lawrence College)教授比较文学。期间,她于1937年将弗吉尼亚.伍尔芙的《波浪》(The Waves)译成法文,1947年又出版了亨利.詹姆斯《梅齐知道什么》(What Maisie Knew)的法文译本。
她最着名的小说是Mémoires d'Hadrien (1951;《哈德里安回忆录》,1954年出版英译本),法美两国批评界一致对该书高度评价。 这本小说是一个虚构的罗马皇帝的自传,以一封写给他收养的孙子、未来的皇位继承人马克· 奥里略的书信形式出现。另一本历史题材的小说 L'Oeuvre au noir (1968;法文原书名为>苦炼<,英译本书名为>深渊<,1976年出版),则是关于一个文艺复兴时期的虚构人物,弗兰德斯的炼金术士 泽诺(Zeno)的生活,这本书为她赢得了1968年的费米纳文学奖。1971年,她的两卷戏剧集Théatre出版。她还写了早年家庭生活的传记,以及关于三岛由纪夫的论文Mishima: ou la vision du vide (《Mishima[三岛由纪夫]: 或者空虚的视野》,1981),并将一系列关于她生活和作品的访谈结集,以Les Yeux ouverts: entretiens avec Matthieu Galey之名出版(《睁开眼睛:与Matthieu Galey的谈话》, 1980)。
尤瑟纳尔不断挑战自己作为作家的能力,她的文学风格多变。但她作品的主要特色是对古代文明和历史变迁的丰富知识,以及尝试理解人类行为的动机。1980年尤瑟纳尔成为被选入法兰西学院(Académie Fran?aise)的第一个妇女。1986年,她被授予法国第三级荣誉勋位(French award, Commander of the Legion of Honour)和美国艺术家俱乐部的文学奖章(the American Arts Club Medal of Honor for Literature)。
(作者:Michelle Paull,伦敦大学英语文学讲师,东伦敦大学的媒体研究讲师)

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是法国现代着名女作家,原名玛格丽特·德·凯扬古尔,尤瑟纳尔是作家与父亲一起以姓氏字母重新组合后为自己起的笔名。尤瑟纳尔1903年生于布鲁塞尔,父为法国人,母为比利时人,她出生后仅10天,母亲便不幸去世。玛格丽特从小受到父亲的加倍疼爱,在法国北部、南部和巴黎度过了优裕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得到数位女管家的呵护和家庭教师的悉心指导。与父亲一样,自青年时代起,尤瑟纳尔即长期奔走于欧洲多国和美加之间。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赴美,从事记者、翻译和教师等工作,1949年定居美国东北海岸的芒特德塞岛·(1’ile deMount Desert)。1951年,尤瑟纳尔的历史小说《哈德良回忆录》同时获得费米娜奖和法兰西学院大奖,这出人意料的成功为她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当《苦炼》1968年再获费米娜奖之后,各种荣誉纷至沓来。1980年,尤瑟纳尔以77岁的高龄晋身法兰西学院,成为法国历史上第一位“绿袍加身”的女性不朽者。
作为作家,尤瑟纳尔拥有多种才华。她既是诗人(《幻想的乐园》1921年,《众神未死》1922年)、剧作家(《埃莱克特或面具的丢失》1954年,《阿尔赛斯特的秘密》1963年),又是长短篇皆佳、蜚声文坛的小说家(短篇小说集《死神驾车》1934年和《像水一样流》1982年;长篇小说《哈德良回忆录》1951年,《苦炼》1968年)和传记作家(《世界迷宫:虔诚的回忆》1974年,《北方档案》1977年),除此之外,她还是一位文笔优美的翻译家(曾经翻译过希腊诗人、英语作家亨利·詹姆斯和维吉妮娅·伍尔芙等人的作品,《深邃的江,阴暗的河》1964年,《王冠与竖琴》1979年)和思想深刻的文论家、批评家(《时间,这伟大的雕刻家》1983年)。在所有体裁的作品中,尤瑟纳尔的历史小说和自传体作品成就最高。开阔的视野使她的作品题材丰富,涉猎东西方文明和南北方文化。作家不断地从汗牛充栋的书海中获得源泉,赋予作品以浓厚的伦理内涵和思辨色彩。尤瑟纳尔坚信,历史是一所“获得自由的学堂”,是对人类进行哲理思考的跳板。因此,她特别青睐历史,她的虚构作品漫游于古代、文艺复兴时期以及20世纪初的广大空间;若用现代的文论言语表达,尤瑟纳尔的全部作品都是互文性的杰作,充满着今与古、此与彼、我与他、灵与肉、具体与抽象的对话。
每个读者都有权根据自己的经历和社会文化背景解读尤瑟纳尔博大精深的作品。我们在此仅向读者提供几点思考线索,无意影响读者的自我理解。
……


尤瑟纳尔文集①里面包括 东方奇观及英文版PDF,哈德里安回忆录PDF(推荐),一弹解千愁PDF,熔炼PDF,王佛脱险记电子版。


尤瑟纳尔的诗:《萨福或自杀》 http://bj2.netsh.com/bbs/95607/messages/499.html

不朽者尤瑟纳尔 http://www.booktide.com/news/20031029/200310290049.html

缺席者的使命 http://www.gmw.cn/02blqs/2004-02/07/content_22738.htm

三个玛格丽特·自嘲或自杀 http://blog.sohu.com/members/grafa/691278.html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510){this.width=510;this.height=image.height*510/image.width;}}" alt=喜福会1.jpg src="http://img.verycd.com/posts/0603/post-432568-1143453155.jpg" name=post_img>
中文名称:喜福会
英文名称:The Joy Luck Club
作者:(美)谭恩美(Amy Tan)
语言:中文

简介:
《喜福会》于1989年正式出版并大受好评,成为了一本国际畅销书。据谭恩美的经纪人介绍,该书印了500万本,在超过25个国家出售。现在,作为美国经典名着,《喜福会》还是美国高中和大学的教学资料。当该书被王颖改编为同名电影时,谭恩美也参与了剧本的写作。
同名电影《喜福会》下载也在本坛,连接如下
http://lib.VeryCD.com/2005/08/19/0000061624.html
此书为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一部站在大洋对岸, 从新土地上审视自己故土的泣血回忆。文笔奇丽,文风可以说彪悍。
书中以旅美的四对华裔母女为中心,分别描述她们几个家庭在近百年来的遭遇,从而对比出中国女性从受尽辛酸屈辱的祖母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人格和经济地位的新一代女性。而且电影情节删去了不少书中人物,可能是一部两小时的电影无法容下这么多辛酸故事.
与书相关:
“当代没有那一位作家像谭恩美这样,如此深刻地挖掘母女间错综复杂近乎残酷的感情:爱恋、幽闭、疯狂而又无处可逃。中深深挖掘的生命的欢欣与苦痛是作家与母亲共同生活的真实回响。”——《今日美国》






西方名着入门全九卷 深山藏宝优秀书籍选集④

书名原文:Gateway to the great books:据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1963年版译出

作 者 (美)罗伯特·哈钦斯(Robert M.Hutchins),(美)莫蒂默·艾德勒(Mortimer J.Adler)主编

商务印书馆 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 , 1995


凡够得上称为名着者,大抵都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种思潮的代表作;为此,必须了解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时代局限,认清作者的思路历程,才能更好地理解它们蕴藏的思想价值,以便取舍借鉴。因此,在精研细读原着时,读书界期望出版一些带有启发性的辅助读物。
现在译印的这套原由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出版的丛书,可以认为是这类读物中的一种。这套丛书本为西方学人为西方读者编写的入门书,其特点是说理浅近,文笔流畅,而且往往从侧面选材论释,具有相当的吸引力,颇能诱发读者研习原着时进一步深思。例如介绍古罗马学界名人塔西佗时,并未对其代表作(‘历史》和《编年史,)作系统的冗长的解释,却选取了他的短篇血泪之作《阿格里科拉传》,此篇写的是作者岳父,但反映出整r一个时代。这套书还有一个特点,即打破了人文学科的边界,将自然科学的名作也放在视野之内,这无疑也是今日我国读书界所能接受和乐于接受的。
原书共10卷,为方便我国读者,中译本改编为9卷。太书的取材及设释观点,不免会带有编者的局限性,相信当今国内读书界已有足够的能力加以鉴别分析,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为错”,因此译印时不加评注。


西方名着入门 第八卷 数学.pdf
西方名着入门 第二卷 文学.pdf
西方名着入门 第九卷 哲学.pdf
西方名着入门 第六卷 人与社会.pdf
西方名着入门 第七卷 自然科学.pdf
西方名着入门 第三卷 文学.pdf
西方名着入门 第四卷 评论.pdf
西方名着入门 第五卷 人与社会.pdf
西方名着入门 第一卷 文学.pdf




深山藏宝优秀书籍选集⑤
包括 犹太名人读本,感动过全世界的文字(赛妮亚 着),塔木德,犹太商人的创业圣经(弗兰克·赫尔 等着)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510){this.width=510;this.height=image.height*510/image.width;}}" alt="塔木德,犹太商人的创业圣经(弗兰克·赫尔 等著).jpg" src="http://img.verycd.com/posts/0603/post-432568-1143541066.jpg" name=post_img>

作者: [美]弗兰克·赫尔 / 徐世明 编
页数: 222
出版年: 2004-01
  对于犹太人的财富,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说法:世界的钱在美国人的口袋里,而美国人的钱却在犹太人的口袋里。犹太人这样的优秀,让世界为之震惊,这样一个伟大的民族,引起了世界的普遍的兴趣。当然,犹太人最让世界折服的是他们惊人的富有和奇异的赚钱能力。犹太人是个谜一般的民族,他们是世界上的少数人,但是却掌握了世界上庞大的资产;他们遭受了千年的凌辱,倍受打击,四处流浪却惊人的富有。
  《塔木德》对于每一个虔诚的信仰者来说,它给我们开启了一道通往自由与财富的大门。管理者最重要的品质是保持正确的心态,《塔木德》是让我们内心宁静的教义。《圣经》让每一个人服从了上帝的安排,但《塔木德》让财富服从了我们的选择。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510){this.width=510;this.height=image.height*510/image.width;}}" alt="犹太名人读本,感动过全世界的文字(赛妮亚 著).jpg" src="http://img.verycd.com/posts/0603/post-432568-1143541201.jpg" name=post_img>

犹太名人读本,感动过全世界的文字(赛妮亚 着)

 数百位犹太伟人啼血呐喊的名篇,激怒、折磨、安慰、感动过世界的文字!这本书原想叫《犹太公民读本》,企望通过犹太人几千年历史磨难所写的感动过世界的文字,勾勒出犹太民族的精神走向、人的自我觉醒,以及犹太公民理念的发展脉络,从而给我们这个严重缺乏公民意识的国度提个醒,做个参考。这正体现了本书的现实意义。
  本书中辑录了爱因斯坦、马丁&<2539;布伯、茨威格、威塞尔、萨克斯、里尔克、玻恩、波普尔、卡夫卡、爱伦堡、D&<2539;贝尔、弗洛姆、戈迪默、米兰&<2539;昆德拉、卡尔&<2539;克劳斯、马拉默德、巴别尔等近百位犹太伟人的演讲、诗歌、散文、随笔和小说名篇,试图通过这些感动过全世界的文字,来洞悉犹太民族的苦难史和心灵史。他们对自由、平等、博爱、和平、真理、责任的不懈追求,他们对道德、社会、个人、知识、科学的强烈关注,以及对生命、死亡、爱情、哲学等重大命题的终极思考和大众享乐主义的深刻批判……,不仅带给我们无尽的逻想,而已激励着我们对现代性和公民社会的热望。
  犹太人的苦难就是人类的苦难,犹太人的智慧就是人类的智慧。我们每个人都像那只可怜的犹太小鸟一样,永远不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



超限战 潜书 李自成 深山藏宝优秀书籍选集⑥ 本集强力推荐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510){this.width=510;this.height=image.height*510/image.width;}}" alt=超限战.jpg src="http://img.verycd.com/posts/0603/post-432568-1143688543.jpg" name=post_img>

推荐★★★★★
[传者按] 本书不只是本兵书,它更可贵的是告诉你了新时代的需要运用的新的思考方法。

这就是全球化。这就是全球化时代的战争。尽管只是一个侧面,但却是令人触目惊心的侧面。当这样的侧面朝向立身世纪之交的军人们时,或许,每个军人都该对自己发问:我们还能做什么?如果莫里斯、本·拉丹、索罗斯之流,都可以称之为明日战争的军人,那么,还有谁不是军人?如果鲍威尔、施瓦茨科普夫、达扬、沙龙之辈,都可以算做是穿军装的政治家,那么,还有谁不是政治家?这就是全球化和全球化时代的战争,留给军人的困惑。
既然军人与非军人的界限已经打破,战争与非战争的鸿沟几近填平,所有的难题都由于全球化趋势变得环环相扣、互相咬合,那就必须找到一把钥匙。这把钥匙应该能打开全部的锁,如果这些锁是挂在战争大门上的话。而这把钥匙必须适合从战策、战略、战艺到战术所有级别的尺寸,也适合从政治家、将军到士兵每个人的手。
除了“超限战”,我们想不出还有别的什么更合适的钥匙。

众说纷纭的《超限战》 http://www.armystar.com/new_page_565.htm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510){this.width=510;this.height=image.height*510/image.width;}}" alt=潜书.jpg src="http://img.verycd.com/posts/0603/post-432568-1143688845.jpg" name=post_img>

推荐★★★★

感谢 阿西 和 PandaGuard 两位制作

此书为清代唐甄先生所着。唐甄原名大陶,一字铸万,后更名甄,别号圃亭,四川达州(今达县)人,生于公元1631年>明崇祯三年),卒于公元1?}。年(清康熙四十三年),终年七十五岁。唐甄一生穷困撩倒,’虽出身书香门弟,但是后来家遣中落,为生活所迫,长年流落拖乡。幼年随父在浙江逃避战乱;27岁回到四川考中举人,在山西当过十个月的知县;晚年定居苏州经商为牙;不久牙行倒闭,尽丧其资,只好靠开设私塾维持生计,’尚不得温饱,经常是闭门而卧,要么便身披败絮,在街上龋鹅独行。其貌不扬,身材矮小,不善言谈,耳朵又聋。别人同他讲活,他不是神情恍惚,不知所云,便是话里有话,话中带刺,让人下不来台。时人避而远之,把他当成怪物。但是,他写起文章来,却是汪洋态肄,如同江河之水滔滔不绝;机
智明辩,就像高山峻岭诡诵峭拔,不拘一格。
他用了三十年的工夫,写成了这部书。最初取名《衡书》。“衡”者,志在权衡天下也。后以连赛不遇,更名《潜书》。全书分为上下两篇,又分为四卷,共有97篇文章。正如唐甄自己所说,这些文章“‘上观天道,下察人情,远正古迹,近度今宜,根于心而致之行,如在其位而谋其政,非虚言也。”:、
唐甄一生经历丰富,流浪过,当过官,.做过买卖,教过书,命运多并,感慨万端,默识深思,故能发l为深邃、真切、智慧、警醒之言。书中内容,穷究天道法则,探求人性本质,阐发生命意义,阐述治学之道,师法上古帝工,劝诫当世君主,考察社会风气,议论人际关系,探讨为政根本,纵谈军事战略,涉及绎济商务兼及男欢女爱、街谈巷议,对十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以及日常生活各个方面,都发表了独到的见解。
本书的价值即在于此,它是数乾年中历代圣人思想一个总结,凝聚着东方哲人智慧的精华。它涵盖人间万以解所.而 ,了
,事无巨细,包罗并举,而又时时直斥人性本体的象一册在手,便可通览古代能人智,篙的诸多方面之,得而知之。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510){this.width=510;this.height=image.height*510/image.width;}}" alt=李自成.jpg src="http://img.verycd.com/posts/0603/post-432568-1143696298.jpg" name=post_img>

推荐★★★★★

本书共分五卷,以写明末的农民战争为主,兼写中国内部明、清之间和清、顺之间的民族战争,刻画了不同阶级的代表人物和生活画面,以及各阶级、各集团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展开了色彩缤纷的历史画卷。
第一卷所写的故事发生在祟帧十一年冬天到次年夏天。当时农民战争处于低潮。李自成在潼关附近陷于明军包围,经过英勇战斗,全军覆没,妻女俱失,突围出来时只剩下十八个人。但他立刻在商洛山中积极经营,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重整旗鼓,与突围到豫西的高夫人胜利会师,并推动张献忠重新起义,把农民革命战争推向新的高潮。在这一卷中也写了明清的一次战争,以明朝统治集团内部对清主战派与主和派之间的尖锐斗争。
作者创作这部小说的目的很明确,他试图全面展现明清之际的社会画面,通过艺术形象来使读者得到较为广泛的历史知识。
作者以“深入历史与跳出历史”的原则,描写了距今300多年的错综复杂的历史进程和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小说以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由弱小变强大,转败为胜推翻明王朝统治、抗击清军南下为主要线索,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地再现了明末清初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和农民起义军从胜而败的悲剧结局,揭示了农民战争和历史运动发展的规律。
这部小说取得了多方面的成就。首先,它成功地刻画了李自成、崇桢帝等一系列人物形象。李自成思想性格上的变化,崇桢皇帝维护风雨飘摇之中的政权时的宵衣旰食,都是具有深度和广度之笔。其次,小说在明末清初的社会生活场景上颇费笔墨与心思,从宫廷到战场,从都城到乡野,都不乏生动描写之处;从政坛角逐到沙场交锋,从典章礼仪到人情风俗,描摹大多翔实逼真。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510){this.width=510;this.height=image.height*510/image.width;}}" alt=贡布里希.jpg src="http://img.verycd.com/posts/0604/post-432568-1145950613.jpg" name=post_img>

贡布里希文集 深山藏宝优秀书籍选集7.rar


贡布里希爵士,其殚见洽闻,斐然文采之作,往往寥寥数语就能阐发一个时期的整个气氛。他以一本《艺术的故事》极为成功地教会了成千上万的人如何去欣赏前人的绘画,这是一部博学动人的精彩之作,也是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着名、最流行、而又最经久不衰的着作之一。全书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艺术的故事》自在西方问世以来,已重版二十余次,享誉全球,国内也有几个版本。本版为三联书店最近新版,为艺术史大家、贡布里希研究专家范景中教授的译本,名着名译,图文并茂,制作精美,引人入胜。

本集中包括:
贡布里希 写给大家的简明世界史 从远古至现代.pdf
贡布里希 艺术的故事.pdf
贡布里希 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pdf
贡布里希-理想与偶像.pdf
贡布里希-木马沉思录.pdf
贡布里希-图像与眼睛 图画再现心理学的再研究.pdf
贡布里希-文艺复兴:西方艺术的伟大时代.pdf
贡布里希-艺术与错觉.pdf
贡布里希-艺术与人文科学.pdf

像《艺术的故事》一样着名 http://www.enliu.com.cn/articles/reading/2...ang.asp?id=3508
[OK先生]:贡布里希着作 http://www.wsjk.com.cn/gb/paper309/1/class...2/hwz209736.htm
不能再错过贡布里希 http://www.oursci.org/lib/review/016.htm


丹尼尔·J·布尔斯廷 【发现者人类探索世界和自我的历史】社会篇 时间陆地与海洋篇 自然篇 创造者 探索者.pdf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510){this.width=510;this.height=image.height*510/image.width;}}" alt=布尔斯廷.jpg src="http://img.verycd.com/posts/0605/post-432568-1146885178.jpg" name=post_img>

丹尼尔·布尔斯廷(Daniel J. Boorstin)
美国历史学家、博物学家和前国会图书馆馆长。1914年出生在美国南部的亚特兰大,2004年2月28日因肺炎在华盛顿去世。
他一生中出版过20多本着作,其中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是两套三部曲——《美国人》三部曲和人类文明史三部曲。
他是俄罗斯犹太移民的后代,父亲是一个律师,在一次为一个犹太工厂主辩护时,得罪了当地的反犹主义者,全家被迫离开佐治亚州,迁移到北方的俄克拉何马州,他在那里度过了童年。
在哈佛大学完成英国历史和文学的本科学业后,他获得了罗德奖学金的资助,前往牛津大学攻读法律,并通过了英国律师考试,成为了少数可以在英国高等法庭出庭辩护的美国人之一。1940年,他回到美国后在耶鲁大学拿到了法学博士学位,子承父业当上了一名律师。他的第一本书就叫作《神秘的法学》。
1944年,他在芝加哥大学获得了一个教职,从此开始了自己漫长的学术生涯。目前还不清楚,是什么原因使他放弃了法律研究,而将兴趣转移到了历史研究上。在读书期间,他曾经有一个独特的学术观点,认为美国人实用主义和注重现实的民族性格,并非来自某种教条或信仰,而是在定居北美大陆的过程中,在环境的磨炼下自然形成了。这个观点可能构成了他后来写作《美国人》三部曲的主要动机。
1958年,《美国人》的第一卷《殖民之历程》出版,后面的两卷《建国之历程》和《民主之历程》分别于1965年和1973年出版。这三部曲以150万字的篇幅,全景式的展现了美国从殖民地一直到当代的400年间的历史发展,引起了轰动。布尔斯廷也因此确定了美国史专家的学术地位。这套三部曲获得很多奖项,最后一本《民主历程》还夺得了1973年普利策最佳历史学着作。
布尔斯廷在哈佛大学做学生时,曾一度信仰过左翼的激进主义思想,并在1938年短暂参加过一个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后来因对斯大林主义和苏德达成互不侵犯条约的失望,而退出了该小组。1953年,他因这段经历受到了众议院非美委员会质询,他作出了妥协,提供了该小组其他参加者的名单。这件事成为了他一生中最受争议的事件,60年代末美国学生运动高涨时,他的课因此受到抵制,他本人也遭到学生的冲击,为此他不得不离开了已经执教25年的芝加哥大学,前往史密森博物馆担任馆长。
布尔斯廷是美国学术圈内有名的酷爱读书的学者。1975年福特总统提名他担任国会图书馆第12任馆长,他对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他去世后,现任馆长毕灵顿(James H. Billington)这样评价他的贡献:“他建立了国会图书馆图书资料中心,在全美国积极推动阅读。他关注的并不仅仅是扫除无知和愚昧,他也十分关心如何恢复人们对阅读的兴趣。他发起了重修杰弗逊大楼的计划,并争取到了国会的支持,使其重新成为了美国读书人的圣殿。......他是一个为书而生的人,是上帝赐给美国的礼物。”
在日常生活中,布尔斯廷有早期清教徒的特点,生活态度严肃保守,不喜欢打领带,而喜欢戴领结。他也是一个十分勤奋的学者,几乎所有时间都用来写作。以至在审议他担任国会图书馆馆长的听证会上,好几个参议员要求他如果担任这个职务,就不能把精力放在写作上。他最后只答应不在工作时间写作,其他时间——周末、每个工作日的晚上和清晨——依然笔耕不缀。
在国会图书馆工作期间,布尔斯廷得以写下他的煌煌巨着人类文明史三部曲的第一部作品,1983年出版的专注于科技与地理领域的《发现者:人类发现世界与自我的历史》。其后,又在1992年出版了专注于文学艺术领域的《创造者:富于想象力的巨人们的历史》。以及1995年出版的专注与哲学文化领域的《探索者:人类不懈理解世界的故事》。
1987年,布尔斯廷主动辞去了国会图书馆的工作,过上了退休生活。在1995年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本书《探索者》的结尾,他这样写道:“身处两个永恒——逝去的往昔和未知的将来——之间,我们从未停止追寻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方向感。”这句话也是他的一生的最好写照。




柯云路文集 强力推荐新星夜与昼 0507

柯云路无疑是当代最杰出的政治小说家。这里所说的政治小说还并不是宽泛定义为以政治生活为背景的小说,而是指直接写政治斗争,写政治斗争中复杂的人性及权谋。
《新星》在海外出版时,被称为“当代官场现形记”。
《新星》使人们普遍看到了理想主义光辉下中国政治斗争的真实故事,也使熟谙政治的人看到了地道的政治操作手法。
《新星》在当年的轰动被海外传媒称为“改变了中国的某些政治格局”。
该书在受到广泛欢迎的同时,也曾受到了相当激烈的批评。
今天重读《新星》,大概是了解中国当代政治生活不可或缺的。

1986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长篇小说《新星》续集《夜与昼》,
1987年,再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长篇小说《衰与荣》。
这两部作品都是以北京为背景,在广阔的视野上描述了冲破禁锢后的中国社会,从达官贵人到平民百姓,有挣扎,有困惑,有痛苦,有欣喜,用一群人的命运折射了一个时代变化。
长篇小说《夜与昼》和《衰与荣》无疑是中国当代百科全书式描绘社会生活的代表作。
  在这两部书中,柯云路以百万字的浩瀚篇幅描绘了京都近二百个人物、几十个家庭、十几个大院,上至高官达贵下至贫民百姓三教九流无所不有,把上世纪八十年代的京都活脱脱端了出来。这两部作品以其强烈的现实感引起当年的畅销和轰动,当年这两部书出版时被北大清华的众多学子一夜之间抢购一空。不少图书馆中的《夜与昼》和《衰与荣》都被借阅者翻出毛卷,一些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曾整本摘抄其中的警句格言。
   如果想了解中国当代社会,想了解社会不同阶层之间的不平衡心理及趋向平衡的挣扎运动,想了解不同年龄段人之间的观念嬗变与冲突,想了解当代中国人性扭曲的特殊历史以及当代人的精神痛苦,不可不看这两部书。


西方着名哲学家思想家评传

01巴塔耶.pdf
02巴什拉.pdf
03巴赫金.pdf
04埃柯.pdf
05卡夫卡.pdf
06蒯因.pdf
07伽尔默尔.pdf
08维尔根斯坦.pdf
09梅洛庞蒂.pdf
10齐美尔.pdf
11库恩.pdf
12列维纳斯.pdf
13列维-斯特劳斯.pdf
14阿尔都塞.pdf
15怀特海.pdf
16罗尔斯.pdf
17克里斯托娃.pdf
18荣格.pdf
19福柯.pdf
20本雅明.pdf
21马克思等.pdf
22阿多诺.pdf
23海德格尔.pdf
24巴特.pdf
25波普.pdf
26德里达.pdf
27德鲁兹.pdf
28哈贝马斯.pdf
29拉康.pdf
30卢卡奇.pdf
31阿伦特.pdf
29拉康.pdf
30卢卡奇.pdf
31阿伦特.pdf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人十对日外物质文化和情神文化的现状和前景一直{‘分关注,就现代酉方哲学而言,情况也是如此:十多年来国内哲学界对现代西方哲学的研究,无沦在C’‘度和深度方面都取得重大进展,翻译了大批现代西方折学代表作,出版了许多有关现代西方哲学的研究性论着。不}-i而喻,这些成就决不意味着我们今后可以放松这方面的工作,相反,这方面的工作仍应受到重视,要坚持不懈地继续下去。目前,卞崇道先生受河北教育出版社的委托,主持翻译弓现代思想的冒险家们》这套二{一卷的大fJ丛书,正是适应这方面的需要,定将有助于现代西方哲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一:
与以前出版的同类译着相比,这套泽着有屯个突出的优点。,一是覆盖面广、评述详细。木书除在导沦性着作《现代思想的源流》一书中扼要评述马克思、尼采、弗洛伊德和胡塞尔这“四位伟大的思索者”外,还以三十卷的篇幅分别评述现代西方主要哲学流派三一}‘位着名哲学家和思想家,对他们的哲学思想作I相当全面的阐述和细致的分析,具有学术价值。二是选材恰当,所选人物1犯表性强、例如,在分析哲学方面,选评了维特根斯坦、蒯因、波普、库恩等哲学家;在现象学和存在哲学方面,选评了海德格尔、梅洛一庞蒂等哲学家;在释义学方面,选评了伽达默尔、哈贝马斯等哲学家;在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方面,选评了拉康、福柯、巴特、德鲁兹、德毛达等哲学家,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方面,选评了卢卡奇、阿尔都塞等哲学家;在现代伦理学方面,选评了列维那斯、罗尔斯等哲学家,如此等等‘)尽管现代西方哲学的代表人物不限于这三于位,了甩所选评的这些哲学家在功世纪西方哲学发展中的确都起过重大影响,其中除少数已去世外,大多数仍活跃在西方哲学舞台上,并将在}t世纪西方哲学的发展中发挥重大作用。因此,从这套丛书的评述中,不仅可以回顾西方哲学在20世纪的发展历程,而且可以展望西方哲学在21世纪的发展趋势。三是视角新颖,具有参考价值:,过去我国出版的这类译着,大多是西方哲学家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或者评述其他西方哲学家的观点‘这套译着却:a日本哲学家评论西方哲学家的哲学思想。由于东方和西方文化传统不同等等因素,日本哲学家用以评论现代西方哲学的视角。既不同于西方哲学家的现角,也不同于我}园哲学家的视角。f}此,对于我国哲学界来·说,日本哲学家的评论视角有其新颖之处,有助于开阔我们的视野。当然,由于这套丛书所选哲学家和思想家的思想立场、理论观点极其复杂,而n本学者对其进行分析与评论时所采取的立场一也多种多样,l月此,希望我国读者在阅读这套丛书时.要以批+l]的分析的眼光,去伪存真,审慎地吸取其精华、 r}通常的现代西力一哲学洋着相比,这套丛书的翻译也有其独特的困难。通常的现代西方析学译着,大多是把西方哲学家用西方语一言陈述自己的观点或者评述别人的观点的论着译成汉语a }者除应具有一定的哲学修养外,只要掌握原作者所使用的那一种或两种西方语一言就能完成其翻译任务。现在这套丛书的作者都是日本哲学家,他{}l所评沦的对象都是西方哲学家,因此要求译者除具有一定的哲学修养和掌握口语外,最好还要掌握所评论的那位西方哲学家的本国语一言,以便在必要时查阅所评论的那位西方哲学家的原着。这样一来,就大大增加这套从书的翻译难度:.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卞崇道先十花了很多精力,组织不同语种、不同哲学专业的专家、学昔协力合作,努力提高译文质量。




古罗马 古希腊 文艺复兴①

波斯王泽克西斯在看到自己统率的浩荡大军向希腊进攻时向自己的叔父说:"
当我想到人生的短暂,想到再过100 年,这支大军中没有一个人能活在世间,便 感到一阵突然的悲哀.
当我面对这些已经有如古董的文章,也有同感, 唯一安慰的是它们可以一直活着.



贝奥武甫 罗兰之歌 熙德之歌 伊戈尔出征记.pdf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pdf
古代罗马史.pdf
古代希腊史.pdf
古希腊文学史.pdf
恺撒战记 [古罗马]恺撒 席代岳译.pdf
罗马帝国衰亡史(上).pdf
罗马帝国衰亡史(下).pdf
罗马帝国衰亡史.pdf
罗马史(上).pdf
罗马史(下).pdf
罗马史英文版I.pdf
罗马史英文版II.pdf
罗马史英文版III.pdf
罗马史英文版IV.pdf
罗马史英文版V.pdf
罗马史英文版VI.pdf
色诺芬 经济论、雅典的收入.pdf
色诺芬_回忆苏格拉底.PDF
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pdf
塔西佗编年史(上).pdf
塔西佗编年史(下).pdf
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 尼采.pdf
希腊罗马名人传 上册,普罗塔克.pdf
希腊罗马神话词典.pdf
希罗多德历史 上.pdf
希罗多德历史 下.pdf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120年以前)(上).mht
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120年以前)(下).mht
赫拉克利特残篇(原文).doc
塔西佗-阿古利可拉传 日耳曼尼亚志.doc
资料备用 .txt
《希腊城邦制度》顾准.exe
145[古罗马]塔西佗《阿古利可拉传 日耳曼尼亚志》.exe
146[法]艾因哈德 圣高尔修道院僧侣《查理大帝传》.exe
回忆苏格拉底 〔古希腊〕色诺芬着.exe
亚历山大远征记.exe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510){this.width=510;this.height=image.height*510/image.width;}}" alt=他渊.jpg src="http://img.verycd.com/posts/0605/post-432568-1148278568.jpg" name=post_img>
天渊 PDF

推荐理由:

写的非常开人思路.
里面关于文明进化和种族之间文化意识的对抗超出了人们常识的范围.
可以说作者创造了固定思维外的的可能性发展
值得开宽眼界.看看世界顶尖科学已经开始在想什么.


【作 者】(美)文奇着 李克勤译

【丛书名】世界科幻大师丛书

【出版项】 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 , 2005

【ISBN号】 7-5364-5735-9 / I712.45

【主题词】科学幻想小说(学科: 美国 学科: 现代)

(转帖)数千年搜索之后,人类终于发现了外星文明的迹象,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商机。散居太空的人类两大集团同时奔赴外星人所在的开关星系。由此展开了一场自由与奴役、镇压和反抗的太空史诗。开关星系内,战斗与阴谋,背叛与忠诚,两支人类舰队几乎同归于尽,幸存者仍然继续着殊死搏杀。与此同时,行星地表的外星种族"蜘蛛人"也在飞速成长。并积极主动地参加到战斗中,成为斗争中举足轻重的一方……本书是弗诺·文奇雨果奖获奖长篇《深渊上的火》的前传——时间是三万年前。《天渊》出版后不久便再一次夺得雨果奖,被誉为弗诺·文奇的最佳作品。格雷格·贝尔:想像力的充分展示。和过去一样,文奇创造的世界无比神奇,故事情节更是丰富到极点。 拉里·尼文:我爱这部杰出的小说!和《深渊上的火》一样,出人意表,富于创见,让人沉溺其中不能自拔。 格里戈里·本福德:弗诺·文奇的这部作品是一次真正的胜利,为它欢呼吧。这是一次漫长、美妙的阅读体验。

作者简介:

弗诺·文奇,
作为塞伯朋克流派中活跃至今的作家,弗诺·文奇拥有极高的声誉,在硬科幻小说写作方面很有一手。他的小说逻辑严密,情节紧凑,展示出科技的奇妙之处,尤以细节的缔造和令人惊叹的预见力着称。大量细致又经得起推敲的描述让虚构出的“异世界”及生活其中的科族几可乱真。 和他本身的科学素养大有关系,弗诺·文奇本身就是数学家和计算机专家。阅读文奇的科幻小说,绝对是一种享受。 文奇并不多产,但他的每一部小说都可称得上经典。1987年的《真名实姓》使他声名大噪,1992年的《深渊上的火》获得雨果奖,2000年又以该书前传《天渊》击败《哈里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再获雨果奖。




“中国启蒙思想文库”总序

尽管这些着述原是撰写于80多年以前,它的作者也和那个时代一起早已成了历史的陈迹;但是当人们重新翻阅这些古色斑斑的书页时先驱者们的呐喊和沉思 仍然无法轻松和平静。这是启蒙,它激昂、佛融进了多少代人的.希冀与渴望。悲壮而又深沉无比,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国的启蒙者和中国的启蒙运动为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写下了最为辉煌又最为感人的一章。
它发生在中国大封建王朝彻底崩溃的前夜。这是一个前进与倒退、光明与黑暗、希望与失望交织的时代,亦是中国近代社会一个大转变的时代。那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都已落在西方现代文明的后面,国内矛盾重重,国外列强环伺。自184。的鸦片战争始,帝国主义的坚舰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国门之后,中国就被推向了备受屈辱和更加不幸的境地。但是,帝国主义侵略者的坚舰利炮并没有把中国人吓倒,相反却进一步唤醒.了中国人民的民族危亡感,从而开始了一场持久而又悲壮的救亡运动。民族救亡、爱国强国成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也成了整个启蒙运动的主旋律。
中国启蒙运动的重要和伟大并不在于它是否取得了如何了不起的成就和胜利,而是在于它曾给人们心灵上所带来的强烈而持久的震撼;并不在于它自身理论的如何完美,而是在于它曾给予,并继续给予人们的启示和思索。许多启蒙思想家们苦苦追问和求索的问题诸如自由与平等、民主与法制、教育与科技、东方与西方、爱国与强国、农业经济与工业生产、儒家伦理与现代文明等等,即使在今天仍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因为

启蒙者的思想连同那‘
一次又一次的启蒙运动一起不仅属于历史,
它同时更应该属于或必然属于今天和未来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510){this.width=510;this.height=image.height*510/image.width;}}" alt=曾国藩挺经.jpg src="http://img.verycd.com/posts/0605/post-432568-1148811902.jpg" name=post_img>

曾国藩挺经吴樵子注解版本

此书虽有不带注解的版, 也可以看。
但是吴樵子在翻译此书时不止是翻了字面的文章。
主要是增加了针对曾书中所说的理论,
用曾自己 的一生军马生涯中的历史进行对比分析。
深入的解析曾是如何在什么 基础上总结写出的挺经,
可以说挺经中的所言所思。都是可以在曾的一生中找出折射点的。
所以 这本带注解的挺经是一本研究很深的曾的思想 的加强版本。
不可不读



曾国藩有着谜团一般的人生,而《曾国藩挺经》就是打开这个谜团的一把钥匙。
曾国藩挺经 是曾国藩临终前一部“压案之作”,用他的得意门生李鸿章的话来说,
《曾国藩挺经》是曾国藩“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秘诀”。曾国藩的一生,
正是凭借这个“挺”字,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实。
为了便于广大读者深刻领会其思想,编者对《曾国藩挺经》的内容,
不仅作了详细的评述,还精心收集、整理了有关曾国藩及其家族的丰富史料。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510){this.width=510;this.height=image.height*510/image.width;}}" alt="Quest for Fire.jpg" src="http://img.verycd.com/posts/0606/post-432568-1149138401.jpg" name=post_img>
无字天书.
英文名称:Quest for Fire
别名:人类创世,求火
本片绝妙的是,电影并没有可以让今人懂得的话语或字幕,在他们咦呀哼哈的简单得不能更简单的言语和手势表情之中,由观者自己理会。
本片获奥斯卡最佳化妆奖、法国凯撒奖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奖。
  围绕着寻求火种,电影极其科学而又生动地再现了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侧面。一个旧石器时代的部落在被其他部落的偷袭残杀和狼群的追逐噬啮之余,流落到了一片沼泽地。惊魂未定,饥寒交加,死的死,伤的伤,部落里专人看守的火种又在这紧要关口无情地熄灭了。一夜之间,部落从穴居安处篝火围坐的殷实的经济生活跌落成流离失所露宿荒野,在寒夜中瑟瑟颤抖。没有了火,既便没有敌人野兽追杀,部落也不会在冻馁伤病中生存多久。部落一老者作出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决策,老者指定了三个勇猛之士出去寻找火种........
导演简介:
  1976年,让·雅克·阿诺初执导演筒的第一部影片《黑人白人的战斗》(Black And White In Color,1981)获得奥斯卡奖最佳外语片,其后,他到好莱坞发展事业。1981年,他执导的《火种》(Quest for Fire,1981)再获奥斯卡最佳化妆奖、法国凯撒奖最佳影片及最佳导演。几年之后,其作品《情人》(The Lover,1991)因片中梁家辉与珍.玛琪大胆的性爱场面而被喻为惊世之作。2001年,第51届柏林影展选择阿诺执导的最新作品《兵临城下》(Enemy At the Gates)作为开幕电影,此片制作成本高达9000万美金,被喻为挑战好莱坞大手笔。经过十多年的时间,阿诺当之无愧地成为好莱坞最成功的法国导演。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510){this.width=510;this.height=image.height*510/image.width;}}" alt=安德的游戏1.jpg src="http://img.verycd.com/posts/0606/post-432568-1149410465.jpg" name=post_img>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510){this.width=510;this.height=image.height*510/image.width;}}" alt=安德的游戏2.jpg src="http://img.verycd.com/posts/0606/post-432568-1149410532.jpg" name=post_img>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510){this.width=510;this.height=image.height*510/image.width;}}" alt=安德的游戏3.jpg src="http://img.verycd.com/posts/0606/post-432568-1149410578.jpg" name=post_img>

推荐 安德的游戏

卡德热衷于描写少年天才,而在一定程度上,那些虚构的人物也是他自己的影子。安德、纳菲……他们在卡德想像的世界中建立奇勋,而卡德自己则在对承载他们的世界的建构中创造奇迹。处女作短篇版《安德的游戏》(Ender′s Game,1977)不仅使卡德获得了雨果奖提名,更为他赢得了坎贝尔奖的最佳新作者奖——除了卡德,似乎再没有谁获过如此殊荣;而短短数年之后,卡德的长篇版《安德的游戏》(Ender′s Game,1985)和紧随其后的续集《死者代言人》(Speaker for the Dead,1986)便连续两年包揽了“雨果”、“星云”这两大世界级科幻奖,创造了科幻史上的一个空前绝后的奇迹。

《安德的游戏》的科幻内核是模拟战斗室的设想。模拟战斗室的设想在1967年,甚至是1977年,还披着强烈的科幻色彩,可是到了1985年,卡德将之应用于长篇版《安德的游戏》时,日渐兴起的计算机技术却已经使它的神秘性大打折扣。卡德不可能不清楚这一点,它对一部科幻小说来说几乎是致命的。但是卡德巧妙地将小说的重心放在了安德的成长上。显然,他对少年人心中特有的英雄梦了若指掌,对读者心理的恰当把握加上娴熟的叙述技巧,彻底改变了小说在构思上的劣势。结果,就像很多成长小说一样,安德接受考验的每一步都紧紧牵系着读者的神经,最终《安德的游戏》获得了比它的蓝本短篇更辉煌的成功。


安德系列目前已出版的有:(以最佳阅读顺序排列,个人建议为1、5、6、2、3、4,因为这是以时间顺序为排列的。)

1.《安德的游戏》(Ender's Game)

2.《死者的代言人》(Speaker for the Dead)

3.《屠异》(Xenocide)

4.《精神之子》(Children of the Mind)

5.《安德的影子》(Ender's Shadow)

6.《霸主的影子》(Shadow of the Hegemon)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510){this.width=510;this.height=image.height*510/image.width;}}" alt=钢铁是怎样炼成的.jpg src="http://img.verycd.com/posts/0606/post-432568-1149413149.jpg" name=post_img>
全译本,推荐


影响三代人的名着。沉睡在两个民族血液中的战士。

我告诉你 ,我的青春是怎样的,你听完,你决定你的青春是怎样的。

想不想超过我的时代!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部激励了无数人的杰作,自问世以来60多年长盛不衰。究其原因,除了该书真实而深刻地描绘了十月革命前后乌克兰地区的广阔生活画卷外,还塑造了保尔·柯察金执着于信念而坚韧不拔的崇高人格,其形象超越时空,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震动着数代人的心弦。
  无论是从思想内容还是从艺术形式来看,这部小说都可以称为20世纪30年代的苏联文学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是人们爱不释手的读物,仅在前苏联,这部作品就以61种文字印刷了600多次,发行量达3000多万册。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给我们应该怎样生活才有意义,保尔身上所体现出的对人生的追求、执着的拼搏奉献精神以及对人生的坚定信念,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转帖] 保尔的复出与历史反思
文:米 子

近几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下简称《钢铁》)连年畅销,稳踞不同排行榜,今年一开春,传媒又借央视黄金时段播中、乌合拍同名电视连续剧,掀起新一轮“钢铁热”的势头,再度把大众关注的焦点转移到这本书上来。这不能不引起我如下的思考:它初次被介绍到中国的时候,国人正忙于开会,它成了那个年代的主流读物;现在,人们不怎么喜欢开会了,时间却更少了,因为在忙赚钱。可是,在老师和家长推荐给孩子们的书目里,在年轻人私下的谈论中,在出版社红红火火、稳中有升的印数上,《钢铁》的主流读物地位仍然稳稳当当,不可动摇。是什么引发了不同时代同种规模的群众性阅读?现代图书市场品种繁多,读者可选择的余地相当之大,又是什么导致了一本上一代人读过的旧书的再度风光,难道是“怀旧”使然?如果是,为什么出版社借势新出的同类旧书就没有这么火爆,甚至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问题还是要回到这部书本身。我做过调查,《钢铁》的学生读者在回答有关“阅读动因”的询问时,常常选择“老师或家长推荐”这一条,但是老师和家长——或是笼统称为“别人”——推荐的图书肯定不止这一本,为什么被动接受阅读信息的人能够如此顺利而快捷地转变成主动阅读者呢?原因在于这本书确实有它独特而吸引人的地方。有趣的是,当问及“别人为什么推荐”时,答案一般是谈些比较宏大的理由:希望学会坚韧、顽强,能吃苦耐劳,等等,相当多的人们还提及奥斯特洛夫斯基在书中为主人公留下的那段闪光名言。可一旦问及“为什么喜欢”时,答案发生了十分感性而微妙的变化:它的艺术性、可读性,如此等等,最重要的地方,依年龄不同或直接或间接都提到了,那就是保尔和冬妮亚之间发生的故事,从相爱到割舍,都浪漫出一种力度:好起来,在小河边晒太阳同坐一辈子还嫌不够,坏起来扭头就走,多一眼都不看。是什么让他们爱得如此清澈,没有一点污染?
说句实话,这部书在中国之所以一向能得到广大年轻读者的青睐,确实是由于充盈在前半部里的关于成长的苦难和青涩又真实的爱情。在文学中没有爱情的时代,“冬妮亚”这三个字以它所特有的充满异国情调而又神秘温婉的意象搭配,温暖过多少渴望爱情的心灵,可以说,那时的“冬妮亚”就是“爱情”的代名词,“爱情”在读者心中随着少女冬妮亚的出现而滋长并辉煌一时,像冬日里一颗火烫火烫而又幽闭倨傲的孤星;又随着成年以后与保尔恩断情绝的冬妮亚,以别样的批评宣传模式在当年的读者心中泛起一样无望的涟漪——正是那样的时代暗合了美学意义上悲越凄绝的爱情,给了那一特定时代的年轻人一种“欲爱不能”的精神洗礼,从而深味了爱的崇高与难觅。
尽管这样的结局是凝重的,但第一代阅读《钢铁》的青年读者还是无比幸运地找到了可以现学现用的浪漫蓝本。这里不得不提一提当时的另一些背景:在中国,千百年来一直是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作为男女联姻的依据的,由于“五、四”运动的不彻底,就是到了标榜婚姻自主的民国时期,男女交往上的自由仍然局限在受过特定教育的小圈子里,构成都市社会绝大多数的平民阶层,在“家”的樊笼里,能够娶朋友的妹妹做妻子,已经是很前卫的举动。这一点从现代文学家们给我们留下的大量作品中可以得到印证。加上建国初期很多大龄乾部进城,姑娘们不由分说就给组织上“安排”了,人生历程中多半永远失去了恋爱的季节,爱和被爱,再也无从找着感觉。有着这样的社会历史背景,保尔和冬妮亚一出现就成了众人追慕的“明星”,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人们实在是太需要爱的楷模了,哪怕模仿的只是表象、形式。所以男青年们纷纷吹着口哨敞着夹克衫双手插在裤兜里一个人出去转悠,像保尔那样;女青年们则悄悄迷恋小人书上画着的冬妮亚的蝴蝶结、遮阳帽以至后来的鬈发、高跟鞋和裙子上的花边,比照着打扮起来,到外面看书去。他们偷偷相会,尽量选择在有水的地方。虽然生活不单只凭相爱的热情,但相爱,使美好生活从此开始。
他们当然无法忘却这样一本为其人生发展带来重大启迪的好书,至于它的好处,当时的主流话语体系(也许还加上中国人固有的语言习惯)还不允许出现如上一些柔软的词汇,所以真正是“妙处难与君说”,真的要说起来,大伙就一块儿背诵那段闪闪发光的名言好了,在主流意识形态的倡导下,它的道德教化作用已经被无比地神圣化。只是诵读者心中止不住地会有一些“挟带”了“私货”的窃喜泛上来,泛上来,觉得窃火者的喜悦也不过如此。就这样,《钢铁》成了一个多重契合点,官方大张旗鼓的、温和的、以教化面目出现的主流意识形态和民间悄悄的、开小差似的、初萌而无伤大雅的叛逆性心理,双方一拍即合,开始了一段融洽得近乎了不起的蜜月旅程。
说“了不起”,是因为蜜月到今天还在持续。1994年漓江版《钢铁》全译本推出的时候,无疑已不年轻、而且饱尝了生活艰辛的第一代读者,又把他们的下一代带到了这本令人颇感亲切的新书前。非常有意思的一幕犹如昔日重来,再一次不知不觉地发生了:这些父母把当初最最吸引他们的东西全然抛在一旁,似乎它真的一点儿也不重要,一点儿也不曾存在;生活真正教育了他们,他们和当初板着面孔训导他们的那些师长忽然在一瞬间达成了共识,径直奔向宏大主题,拎起保尔们的苦难向孩子逐一展示,仿佛他们的孩子第二天就要去修铁路。他们从未这样由衷地相信过,当尘埃落定、浮华散尽,孩子能够获得的最后的庇护,往往来自于这些因为本质粗砺才坚持到最后也没被岁月抖落的、金子般的素质。那一番曾经有过的蜜月旅行,也在这一刹那,以民间叛逆向官方主流的认同而归为一体,失去了继续下去的意义。
但是,新的旅行开始了,叛逆的一方是新的孩子。你不曾看到他们脸上迸出的欣喜吗?那是一种从被允许阅读的文本中有了意外发现的会心的愉悦,因为他们年轻,还有足够的热情自己庆贺自己。当然你也许会世故地笑笑说:“总有那么一天……”
是啊,是啊,地老天荒,只要主流和叛逆,一直那么相安无事地旅行下去。



[转帖]
文:刘小枫
出处:读书 1996年第4期

二十多年前的初夏,我恋上了冬妮娅。
那一年,“文化大革命”早已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但革命没有完,正向纵深发展。
恋上冬妮娅之前,我认识冬妮娅已近十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我高小时读的第一本小说。一九六五年的冬天,重庆的天气格外荒凉、沉闷,每年都躲不掉的冬雨,先是悄无声息地下着,不知不觉变成令人忐忑不安的料峭寒雨。
强制性午睡。我躲在被窝看保尔的连环画。母亲悄悄过来巡视,收缴了小人书,不过说了一句:家里有小说,还看连环画!从此我告别了连环画,读起小说来,而且是繁体字版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把革命描写得引人入胜,我读得入迷。回想起来,所以吸引人,是因为他描写伴随着恋爱经历的革命磨炼之路:保尔有过三个女朋友,最后一个女友才成为他的妻子;那时,他已差不多瘫痪了。质丽而佐以革命意识的达雅愿意献身给他——确切地说,献身给保尔代表的革命事业。革命和爱欲都是刺激性的题材,像时下的警匪与美女遭遇的故事,把青少年弄得神情恍惚,亢奋莫名。但革命与爱欲的关系我当时并不清楚:究竟是革命为了爱欲,还是爱欲为了革命?革命是社会性行为,爱欲是个体性行为;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温良恭俭让,革命是……,而爱欲是偶在个体脆弱的天然力量,是“一种温暖、闪烁并变成纯粹辉光的感觉”……
像大多数革命小说一样,爱欲的伏线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故事中牵动着革命者的经历,但革命与爱欲的关系相当暖昧,两者并没有意外相逢的喜悦,反倒生发出零落难堪的悲喜。在“反”革命小说中,革命与爱欲的关系在阴郁的社会动荡中往往要明确得多。帕斯捷尔纳克写道,拉娜的丈夫在新婚之夜发觉拉娜不是处女,被“资产阶级占有过”,于是投奔“资产阶级”的革命;日瓦戈与拉娜的爱情被描写成一盏被革命震得剧烈摇晃的吊灯里的孱弱烛光,它有如夏日旷野上苍凉的暮色,与披红绽赤的朝霞般的革命不在同一个地平线。
爱欲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处于什么位置?它与那场革命的关系究竟怎样?从一开始我就下意识地关心冬妮娅在革命中的位置。我老在想,为何作者要安排保尔与冬妮娅在冰天雪地里意外重逢?在重逢中,保尔用革命意识的“粗鲁”羞辱初恋情人的惊魂,说她变得“酸臭”,还佯装不知站在冬妮娅身边的男人是她丈夫。
这样来叙述自己的初恋,不知是在抱怨革命对初恋的阉割,还是在报复初恋中染上的资产阶级的蓝色水兵服和肥腿裤上的异己阶级情调。出逃的前夜,保尔第一次与冬妮娅搂抱在一起好几个小时,他感到冬妮娅柔软的身体何等温顺,热吻像甜蜜的电流令他发颤地欢乐;他的手还“无意间触及爱人的胸脯”……要是革命没有发生,或革命在相爱的人儿于温柔之乡紧挨在一起的时候戛然而止,保尔就与资产阶级的女儿结了婚,那又会是一番故事。
他们发誓互不相忘。那时保尔没有革命意识,称革命为“骚乱”。
热恋中的情语成了飓风中的残叶,这是由革命意识造成的吗?
这部小说我还没有读完第一遍,大街上、学校里闹起了“文化大革命”。我不懂这场革命的涵义,只听说是革“资产阶级”的命;所有资产阶级都是“酸臭”的,冬妮娅是资产阶级的人,所以冬妮娅是“酸臭”的。可是,为什么资产阶级的冬妮娅的爱抚会激起保尔这个工人的孩子“急速的心跳”,保尔怎么敢说“我多么爱你”?
我没空多想。带着对冬妮娅“酸臭”的反感,怀揣着保尔的自传,加入“文化大革命”的红小兵队伍,散传单去了。
其实,一开始我就暗自喜欢冬妮娅,她性格爽朗,性情温厚,爱念小说,有天香之质;乌黑粗大的辫子,苗条娇小的身材,穿上一袭水兵式衣裙非常漂亮,是我心目中第一个具体的轻盈、透明的美人儿形象。但保尔说过,她不是“自己人”,要警惕对她产生感情……我关心冬妮娅在革命中的位置,其实是因为,如果她不属于革命中的一员,我就不能(不敢)喜欢她。
“文化大革命”已进行到武斗阶段。“反派”占据了西区和南区,正向中区推进;“保派”占据了大部分中区,只余下我家附近一栋六层交电大楼由“反派”控制,“保派”已围攻了一个星期。南区的“反派”在长江南岸的沙滩上一字儿排开几十门高射机关炮,不分昼夜,炮击中区。
不能出街,在枪炮声中,我读完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就在那天夜里,自动步枪的阵阵扫射通宵在耳边回荡,手榴弹的爆炸声不时传进我阵阵紧缩的恐惧中;总攻交电大楼的战斗在我家五百米远的范围激烈进行。清晨,大楼冒起浓烟。“保派”通宵攻击未克,乾脆放火,三面紧缩包围。死守的“反派”枪手们终于弃楼而逃。
我家门前的小巷已经封锁了,三四个与冬妮娅一般大的女高中生戒守在这里。时值七月,天气闷热,绷紧的武装带使她们青春的胸脯更显丰实,让人联想起保尔“无意间”的碰触。草绿色的钢盔下有一张张白皙、娇嫩的脸,眼睛大而亮丽。重庆姑娘很美……她们手中的五六式冲锋枪令我生羡,因为保尔喜欢玩勃朗宁。
她们的任务是堵截散逃的“反派”队员。对方没有统一制服,怎么知道那个提驳壳枪,行色匆匆穿巷而过的青年人是“反派”还是自己人?唯一的辨识依据是同窗的记忆。提驳壳枪的青年男子被揪回来,驳壳枪被卸掉,少女们手中的冲锋枪托在白皙柔嫩的手臂挥动中轮番砸在他的头上、脸上、胸脯上……他不是自己人,但是同窗。
我第一次见到了单纯的血。
惊颤之余,突然想起冬妮娅;她为什么要救保尔?她理解革命吗?她为了革命才救保尔吗?保尔明明说过,冬妮娅不是自己人。
革命与爱欲有一个含糊莫辨的共同点:献身。献身是偶在个体身体的位置转移,“这一个”身体自我被自己投入所欲求的时空位置,重新安顿在纯属自己切身的时间中颠簸的自身。革命与爱欲的献身所向的时空位置,当然不同;但革命与爱欲都要求嘲笑怯懦的献身,这往往让人分辨不清两者的差异。
没有无缘无故的献身,献身总是有理由,这种理由可称为“这一个”身体自我的性情气质。革命与爱欲的献身差异在于性情气质。保尔献身革命,冬妮娅献身爱情。身体位置的投入方向不同,本来酝酿着一场悲剧性的紧张,但因保尔的出逃而轻易地了结。保尔走进革命的队伍,留下一连串光辉的业绩;冬妮娅被革命意识轻薄一番后抛入连历史角落都不是的地方。
保尔不是一开始就打算献身革命,献身革命要经历许多磨炼。奥氏喜欢用情欲的磨炼来证明保尔对献身革命的忠贞,但有一次,他用情欲的磨炼来证明保尔对献身情爱的忠贞。在囚室中,保尔面对一位将被蹂躏的少女的献身。同情和情欲都在为保尔接受“这一个”少女的献身提供理由,而且,情欲的力量显然更大,因为,保尔感到自己需要自制的力量,同情显然并不需要这样的自制力。事实上,被赫丽丝金娜的“热烈而且丰满”的芳唇激起的情欲,抹去了身陷囚室的保尔“眼前所有的苦痛”,少女的身体和“泪水浸湿的双颊”使保尔感到情不自禁,“实在难于逃避”。
是冬妮娅,是她“那对美丽的、可爱的眼睛”使保尔找到了自制的力量,不仅抑制住情欲,也抑制住同情。这里根本就没有某种性道德原则的束缚,仅仅因为在他心中有“这一个”冬妮娅。保尔的“这一个”身体自我的爱欲只趋向于另一位“这一个”身体自我,她是不可置换的。
革命意识使保尔的情欲力量改变了方向。与冬妮娅临别前的情语被革命意识变成瑟瑟发抖的、应当嘲笑的东西。革命意识的觉醒意味着,“我”的身体自我的情欲必须从属于革命,由此可以理解,为什么革命中会有那么充沛的身体自我的原生性强力。
“九·五命令”下达,所有武斗革命团体在领袖的指示下交出各种火器。大街上热闹非凡,“保派”武斗队正举行盛大的交枪典礼。典礼实际是炫耀各种武器;解放牌卡车拖着四管高射炮,载着全副武装的战斗队,在市区徐徐兜圈。
我被一卡车战斗队员吸引住了:二十个与冬妮娅一般大的少女端坐车上,个个怀抱一挺轻机枪,头戴草绿色钢盔,车上还趴着一位女高中生,握着架在车头上的重机枪,眉头紧锁——特别漂亮的剑眉,凝视前方。少女的满体皆春与手中钢枪的威武煞人真的交相辉映。
傍晚,中学举行牺牲烈士的葬礼。第一个仪式是展示烈士遗体,目的不是为了表现烈士的伟大,而是表明“反派”的反革命意识的残忍。
天气仍然闷热,尸体裸露部分很多,大部分尸体已经变成深灰色,有些部位流出灰黑的液体,弥散着令人窒息的腐气;守护死者的战友捂着洒满香水的口罩,不时用手中的乾树枝驱赶苍蝇。
一个少年男子的尸体。他身上只有一条裤衩,太阳穴上被插入一根姆指粗的锈痕斑驳的钢钎,眼睛睁得很大,像在问着什么,眼球上翻,留下很多眼白。
草坪上躺卧着一具女高中生的尸体,上身盖着一截草席,裸露着的腰部表明她上身是赤裸的;下身有一条草绿色军服短裤。看来她刚“牺牲”不久,尸体尚有人色。她的头歪向一边,左边面颊浸在草丛中,惨白的双唇紧贴着湿热的中国土地,本来,她的芳唇应当期待着接纳夹杂着羞怯的初恋之吻;没有钢盔,一头飘散开来的秀发与披满黄昏露珠的草叶织在一起,带点革命小说中描写的“诗意”。她的眉头紧锁,那是饮弹后停止呼吸前忍受像摔了一跤似的疼痛的表情……一颗(几颗?)子弹射穿她的颈项?射穿胸脯?射穿心脏?
我感到失去了某种生命的维系,那把“这一个”身体自我与“另一个”身体自我连在一起的感觉。我想到趴在车头上紧握重机枪的女高中生的眉头,又突然想到冬妮娅,要是她也献身革命,跟保尔一同上了那列火车……
武斗团的赵团长向围观的人群发表情绪高昂的演说,“为了……(当然不是为了这些死尸的年轻)誓死血战到底!”然后从腰间别着的三支手枪中拔出一支左轮枪,对着天空,他的战友们跟着举起枪。葬礼在令人心惊肉跳的鸣天枪声中结束。
革命的献身与爱欲的献身不同,前者要求个体服从革命的总体性目的,使革命得以实现,爱欲的献身则只是萦绕、巩固个体身位。“这一个”爱上了“另一个”的献身,是偶在个体的爱欲的目的本身,它萦系在个体的有限偶在身上;革命不是献身革命的目的本身,它要服从于一个二次目的,用奥氏令人心血上涌的话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斗争是革命,“解放全人类”是这种革命的二次(终极)目的。为了这一目的,个体必须与自己的有限偶在诀别,通过献身革命而献身到全人类的无限恒在中去。在无限恒在中有偶在个体的终极性生存理由,弃绝无限的全人类,有限偶在的个体身位据说就丧失了活着的理由。无限恒在与有限偶在之间的关系,从来就是紧张的,克尔凯戈尔吟哦道:“弃绝无限是一则古老传说中所提到的那件衬衫。那丝线是和着泪水织就、和着泪水漂白的,那衬衫是和着泪水缝成的。”“反”革命的小说《日瓦戈医生》表达的正是这种“弃绝无限”,所以,它充满在为了无限的革命中惊恐得发抖的泪水。
在基督临世之前,世界上的种种宗教已经星罗棋布,迄今仍在不断衍生;无论哪一种宗教,理性的还是非理性的,寂静的还是迷狂的,目的不外乎要把个体的有限偶在身位挪到无限中去,尽管这无限的蕴含千差万别,有神明,有大全,有梵天,有天堂,有净土,有人民。但革命的无限恒在使魂萦偶在的个体爱欲丧失了自在的理由;弃绝革命就意味着个体偶在的“我”不在了。
在诸多革命中,许许多多“这一个”年轻身体的腐臭不足以让人惊怵,陈示许许多多“这一个”青春尸体,不过为了革命的教育目的:这是个体为认同“人民”必须支付的代价。保尔与冬妮娅分手时说,“有许多优秀的少女”和他们“一道进行残酷的斗争”,“忍受着一切的困苦”。他要冬妮娅加入残酷的斗争,像他的政治辅导员丽达一样,懂得何时拔出手枪。
武斗过后,在军事管制下,中学生们继续进行对个体偶在的灵与肉的革命,到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那时,我已经过了中学生的年龄,广阔天地令我神往。下乡插队的小火轮沿长江而下,驶向巴东。在船上,我没有观赏风景,只是又读了一遍《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发觉自己的阅读速度大有长进,识繁体字的能力也提高了。
我仍然在想,为什么冬妮娅没有跟随保尔献身革命。第一次读时,曾为冬妮娅和保尔惋惜:要是冬妮娅与保尔一起献身革命,成为革命情侣,该多好。现在,这种惋惜感淡薄了许多。但冬妮娅只是出于单纯的情爱爱保尔,仍然得不到我的理解。
高中毕业生聚集的知青点“插”在布满稀疏落寞的灌木和夹杂着白色山石的丘陵上,折断的崖石和顺着石缝纠结在一起的枝丫,把高中生们领入情爱附属于革命的山麓,如保尔所描述的那样。
我们知青点的团支书是个十九岁的姑娘,算不上漂亮,但眼睛长得好看,性情爽朗、幽默,是个聪明的女孩子。她与身为当地贫农的儿子的团支部宣传委员谈恋爱。在月光下,这对令我欣慕的革命情侣(敢于冲破城乡隔离的恋人)常常离开大家,在铺满露水的黑>SPS=1937<>SPS=1937<的丛林中谈革命工作,交流玫瑰红的革命体会。他们从树林中回来,总会带给我们充满遐想的革命指示。在他们的革命热情(爱欲?)支配下,知青点的政治活动搞得有声有色。宣传委员虽识字不多,却能言善辩,做政工很有魅力。像保尔一样,他也喜欢读革命小说:《烈火金刚》、《林海雪原》、《敌后武工队》……
一个初夏的傍晚,我从工地回来,看到团支书浑身湿漉漉地躺在谷场的木板上,尽管面无血色,略带微笑的表情似乎还在啜闻田野幽邃的夜色空明中轻微的气息。她跳塘自杀了!这怎么可能,她怎么会死!青春的生命才刚刚开始,还有那么多生命的悲欢等着她去拥有。这个姑娘难道不是将来某一天要在新婚之夜撩起脉脉温情,在将来某一天用颤然的手臂抱起自己的婴孩的那个她吗?我不相信她已经死了,那是不可能、不应该的。我不自禁地拉起她的手腕,希望能找回脉动。因为我的举动,在场表演性地恸哭的农妇们的嚎啕戛然而止,好奇地看着我……她没有醒过来,我却一直在等待她那曾燃起情霞的呼吸;一种无法言表的毁灭感成了唯一漫漫无尽的出路……
宣传委员始终没有在场。后来听说,我们的团支书死于情爱的挫伤。他作为第一个同她发生那种最属己的、欢乐得惊悸莫名的肌肤之亲的人,并没有珍惜她带着革命情愫的献身;为了自己的远大革命前程,他不得不轻薄她。
在猛然碎裂的心绪中,我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开始感到:保尔有过的三个女朋友都不过是保尔献身的证明材料:证明忽视个人的正当,以及保尔在磨炼过程中的意志力。
保尔声称,献身革命根本不必有以苦行来考验意志的悲剧成分,他并不想成为革命的禁欲主义者。但情爱必须归属革命,已具有革命意识的保尔对冬妮娅说:“你必须跟我们走同样的路。……我将是你的坏丈夫,假如你认为我首先应该是属于你的,然后才是属于党的。但在我这方面,第一是党,其次才是你和别的亲近的人们。”
“冬妮娅悲伤地凝望着闪耀的碧蓝的河流,两眼饱含着泪水。”
冬妮娅的心肯定碎了,寒彻骨髓的毁灭感在亲切而又不可捉摸的幸福时刻突然触摸了她一下。
可是,多么可爱的冬妮娅!她没有接受对自己的爱的附加条件,即便自己所爱的人提出这一条件。她爱保尔“这一个”人,一旦保尔丢弃了自己,她的所爱就毁灭了。
我当时开始觉得,那些乘槎驭骏的革命者最好不要去打扰薄如蝉翼的爱欲。革命者其实应该是禁欲主义者,否则难免使执着于爱欲的“这一个”成为革命者的垫脚石。爱欲是纯然个体的事件,是“这一个”偶在的身体与另一“这一个”偶在个体相遇的魂牵梦萦的温存,而革命是集体性的事件。社会性的革命与个体性的爱欲各有自己的正当理由,两者并不相乾。
我懂得冬妮娅何以没有跟随保尔献身革命。她的生命所系固然没有保尔的生命献身伟大,她只知道单纯的缱绻相契的朝朝暮暮,以及由此河护的质朴蕴藉的、不带有社会桂冠的家庭生活。保尔有什么权利说,这种生活目的如果不附丽于革命身上就卑鄙庸俗,并要求冬妮娅为此感到羞愧?在保尔的忆苦追烦的革命自述中,难道没有流露出天地皆春而我独秋的怨恨?
在那革命年代,并不是有许多姑娘能拒绝保尔式的爱情附加条件。冬妮娅凭什么个体气质抵御了以情爱为筹码的献身交易?我想知道这一点。冬妮娅身上有一种由歌谣、祈祷、诗篇和小说营造的贵族气,她懂得属于自己的权利。有一次,面对保尔的粗鲁,冬妮娅说:“你凭什么权利跟我这样子说话?我从来就不曾问过你和谁交朋友,或者谁到你家里去。”革命不允许这样的个体权利意识,保尔的政治辅导员兼情人丽达和补偿保尔感情损失的达雅没有这种权利意识。
冬妮娅是“从一大堆读过的小说中成长起来”的,古典小说的世界为她提供了绚丽的生活理想。她想在自己个体的偶在身体位置上,拥有寻常的、纯然属于自己的生活。革命有千万种正当的理由(包括讴歌同志式的革命情侣的理由),但没有理由剥夺私人性质的爱欲的权利及其自体自根的价值目的。
献身于偶在个体的爱欲的“酸臭”与献身于革命的粗鲁,在《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故事中发生了历史性的遭遇,并以无产者气的粗鲁羞辱贵族气的“酸臭”告终。它是否暗示,那场被认为“解放全人类”的革命以灭除偶在个体的灵魂和身体用最微妙的温柔所要表达的朝朝暮暮为目的呢?
我很不安,因为我意识到自己爱上了冬妮娅缭绕着蔚蓝色雾霭的贵族式气质,爱上了她构筑在古典小说呵护的惺惺相惜的温存情愫之上的个体生活理想,爱上了她在纯属自己的爱欲中尽管脆弱但无可掂量的奉献。她曾经爱过保尔“这一个”人,而保尔把自己并不打算拒绝爱欲的“这一个”抽身出来。这固然是保尔的个人自由,但他没有理由和权利粗鲁地轻薄冬妮娅仅央求相惜相携的平凡人生观。
我用“文化大革命”的经历和对这场大事的私人了解来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种经历和了解是片面的,世上一定还存在着别一种不同的革命,只是我不知道。“史无前例”的事件以后,我没有再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的形象已经黯淡了,冬妮娅的形象却变得春雨般芬芳、细润,亮丽而又温柔地驻留心中,像翻耕过的准备受孕结果的泥土。我开始去找寻也许她读过的那“一大堆小说”:《悲惨世界》、《被侮辱与被损害的》、《白夜》、《带阁楼的房子》、《嘉尔曼》……
这一私人事件发生在一九七五年秋天。前不久,我读到法国作曲家Ropartz的一句话: Qui nous dira la raison de vivre?( 谁会告诉我们活着的理由?)这勾起我那珍藏在茫茫心界对冬妮娅被毁灭的爱满含怜惜的经历,我仍然可以感到心在随着冬妮娅飘忽的蓝色水兵衫的飘带颤动。我不敢想到她,一想到她,心就隐隐作痛……。






[0607更新]




文心雕龙 不推荐阅读

《文心雕龙》产生于公元六世纪初,是一部体大思精的古代文学理论巨着,是我国文化史上永放光芒的经典之作。鲁迅先生曾将它和古希腊亚里斯多德的《诗学》相提并论。着作者刘勰(字彦和)是我国中古时期学识渊博、识见高远的文学大师。他的思想光芒,照耀了此后历代文坛。他的这本文论巨着,在新中国文学界受到重视。文心雕龙学(文心学)如今已成为国际性的一门显学。它不仅帮助我们洞察古代文学的演变,它提出的一系列文学原理和关于我国文化史的真知灼见,有不少地方,对当前的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工作还有重要参考价值。
三万七千多字的《文心雕龙》,基本上概括了从先秦到晋宋千余年间的文学面貌,评论了两百多个作家,总结了三十五种文体,相当全面地探讨了文学创作、文学批评的一些基本原理和艺术方法,并建立了体大虑周的理论体系。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史上,《文心雕龙》是有其重要贡献的。文学创作上的许多重要问题,如艺术构思、艺术风格、继承和革新、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文学和现实的关系等,刘勰在总结前人点滴意见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比较系统的专题论述。刘勰的观点、理论,当然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不少问题是他的认识水平所不可能作出正确解释的,特别是儒家思想的束缚,使他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对某些文学理论的阐发,受到相当严重的影响。这一方面是我们所不应忽视的。但总的来看,《文心雕龙》的成就是主要的。有人认为:“其体大思精,在古代文学批评着作中是空前绝后的。”136这个评价是并不为过的。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在文学理论的某些方面或个别论点,高于刘勰的自然很多,但在整个理论体系上,全面或主要方面超过《文心雕龙》的论着,却是没有的。这就有它值得我们注意的重要价值。


镜花缘

镜花缘》所反映的时代下不是作者生活的清朝,而是假托于唐代女皇武则天统治的时期。作者虽然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描写的是在一个虚幻的海外世界,发生的种种离奇神异的故事,但这个奇异的幻想世界反映的却是当时真实的社会现实。
《镜花缘》是清代小说家李汝珍的代表作品,李汝珍花了10年心血才完成的。《镜花缘》一书征引浩博,学问涉及琴、棋、书、画、医、卜、星相、灯谜等。在小说中“论学说艺,数典谈经”,同时还包含了新颖的思想和新奇的想象,在我国小说史上占据一席之地。鲁迅曾说清代小说《镜花缘》的作者李汝珍是‘以小说见才学者’。《镜花缘》这样的小说在中国比较少,李汝珍确实博学多才,小说涉及医学、音韵学、诗学及诸般杂艺,你会感叹这个作者怎么这么有学问? 但《镜花缘》只有知识分子才能看,普通读者还真看不好这本书

镜花缘电视剧水月传奇 http://lib.VeryCD.com/2005/08/27/0000062657.html





智囊全集 推荐阅读
简介:作者冯梦龙。全书共收上起先秦,下起明代的历史智囊故事1238则。按内容分为十部二十八卷,点名了这些智慧故事的认识价值,全书既有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大谋略,也有士卒、妇孺、僧道等人物的日程生活中的传奇机智。

冯子曰:人有 犹地有水,地无水为焦土,人无 为行尸。 用于人,犹水行于地,地势坳则水满之,人事坳则 满之。周览古今成败得失之林,蔑不由此。何以明之?昔者梁、纣愚而汤、武 ;六国愚而秦 ;楚愚而汉 ;隋愚而唐 ;宋愚而元 ;元愚而圣祖




资治通鉴 推荐阅读
建议不善古文的请看白话文柏杨版资治通鉴

http://lib.VeryCD.com/2004/12/18/0000031245.html
http://lib.VeryCD.com/2004/11/03/0000025133.html

《资治通鉴》的书名,顾名思义,“资治”就是有资于统治,“鉴”就是镜子。正因为这样,它的主要内容是由国家兴亡、朝代更替、君王贤愚、官吏好坏组成的政治史。在军事方面,本书也略有侧重,如马陵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着名战役,都写得详细翔实,绘声绘色。此外,经济、文化、文学、宗教、艺术、历法、天文等方面内容,《资治通鉴》也多有体现,可以说,它几乎涵盖了战国至五代所有的重要史事。
⊙作品影响
《资治通鉴》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着名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它史料价值高、编纂方法科学,文字优美,是研究唐以及唐以前历史一部最佳的参考资料,对从政、做事、为人都有很大的借鉴作用,自成书以来,影响巨大而深远。

1086年10月11日,北宋时期杰出的史学家、着名政治家司马光病逝,他留下的巨着《资治通鉴》深深影响了近千年来的众多帝王和文人学士。
  司马光的名字,连中国儿童也不陌生,笔者孩提时也是看到“打破缸”的故事而知此人。若按如今时尚评选古代十大杰出少年,想来这位幼年即有见识的官宦之子必名列其中。
  研究历史的人谈起司马光,却视其为毁誉不一的人物。他之所以与司马迁并称为古代史家双绝“两司马”,是因为留下一部300万字的我国首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而且至今它还是全国各大书店的畅销书。历史上诸多的冲突与整合、光荣与腐败、圣洁与阴谋,都在卷中徐徐展开,其作者乃至许多重要读者的身世沉浮更是令人扼腕长叹……-生前以聪明、廉洁扬名,死后却遭夺官、砸碑的厄运.
  





彩色人文历史"丛书为英国哈姆林出版集团的重点图文书,编排相当精彩、考究。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510){this.width=510;this.height=image.height*510/image.width;}}" alt=音乐的历史.jpg src="http://img.verycd.com/posts/0606/post-432568-1149663737.jpg" name=post_img>
音乐的历史
从五千年前的女乐师使用的三弦琴,揭开了音乐的历史!相继的中东传统、犹太性吟唱、基督教圣咏、世俗牧歌、文艺复兴新调、巴洛克曲式等环环相衔的音乐形态,真切而生动。简练的文字和3000多幅精美图照,演绎一个又一个音乐历史的"幕后故事"。
早在人们开始讨论音乐是如何产生的之前,音乐就产生了。有人甚至认为,音乐先于人类的言语而诞生-当原始人类为驱赶大自然带来的恐惧感而呼喊时,当他们围绕猎获物手舞足蹈并且发声伴奏时,当他们在劳作中叫出协力的号子时……
但重要的不是音乐到底是怎样出现的,而是音乐是怎样成为人类生活中几乎无所不在的影响性 力量的。除了纯粹的欣赏与娱乐功能,音乐在生产,教育,宗教,战争,医疗,竞技,商业,礼仪,交流,修养等方面都箐现出强大的功用,其发展最终导致这样一个事实的出现,对音乐的理解以及对音乐知识(当然也包括音乐史知识)的把握,成了人们进入主流社会的基础台阶。
这里是音乐的主流,这里是音乐最本真的形态!本书从恢弘的气势上把握音乐的历史,带领我们进入音乐的殿堂,聆听音乐最古老和最神秘的声音!
 这册以图片见长的音乐史读物中,作者调动了尽量丰富的感情元素,简洁而又不失周到地叙述了西方音乐(核心是古典音乐)的由来与嬗变——其根源于东方的美索不达米亚的事实、其从鄙俗进入教学的“神圣化”过程、其从宫廷走向民间的“复兴”演化、其终于成为人类主流音乐模式的原由……一系列决定了音乐发展走向的名人们的创作生涯和命运——在书中给出的中东传统、犹太性吟唱、基督教学圣咏、世俗牧歌、文艺复兴新调、巴洛克曲式、古典乐章、新浪漫主义潮流等环环相衔的时空坐标上——凸显得更为真切而生动。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510){this.width=510;this.height=image.height*510/image.width;}}" alt=文学的历史.jpg src="http://img.verycd.com/posts/0606/post-432568-1149663368.jpg" name=post_img>
文学的历史
在一个技术手段已经能够无限量提供资讯与娱乐的时代,我们为什么还在阅读?这就是文学的魅力所在。在探究心灵和人性方面,在摹写生存状态方面,在张扬想像力方面,在文明的传承与塑造方面,有哪一种文艺样式的能力可在文学之上?答案是没有。文学无疑是表现力最为宽广最为强大的人类情感工具,其生命力既古远又蓬勃,自从以歌谣传说之类的形式诞生于口述年代以来,它的历史从未中断过——哪怕是洪水滔天还是暴政窒息一切之时。只要生活在继续,人类就会把故事一直讲下去,把情愫不断表达出来。面对文学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一种特质——核心作品的价值亘古不变。尽管作家的写作技巧在不断提高,大众的阅读趣味也日新月异,但即使在已经进入电子阅读的今天,《荷马史诗》或唐吉诃德的魅力依然丝毫无减。
歌谣、传说、神话、故事、寓言、童话、传记、诗篇、稗史、游记、剧本、小说、随笔、评论……繁多的体裁构成了文学,也构成了文学的历史。然而,并不是每种抒怀或记叙文字都能进入文学史。就每个具体时代而言,能以经受时光的筛簸,穿越后世历代的传述而存留下来的文学作品必是少数。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的历史实质上是精品文学的历史、经典文学的历史。
这是一册由小说家撰写的文学史,较之其他同类着作,它无疑更有个性也更为独到。作者确信他所列举的——从最早的希腊游记作家兼修史学者希罗多遍到拉丁美洲的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家族群,从怀疑主义年代的古罗马《变形记》到后现代戏剧的《等待戈多》——都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文学史名人与不能不拜读的文学史名着。从本书英文版受欢迎的程度来看,作者的自信是有根据的。

作者简介:
本书作者尼尔·格兰特是一位英国作家,写有多种小说,他同时还致力于文学史和社会史的研究和写作。其主要文学传记作品有《巴利传》和《德萨德侯爵传》等。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510){this.width=510;this.height=image.height*510/image.width;}}" alt=演艺的历史.jpg src="http://img.verycd.com/posts/0606/post-432568-1149663581.jpg" name=post_img>
演艺的历史
一部演艺的历史,实质上也是数千年来人类展示自我的历史——在舞台上,人类尽情地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宣泄出来。从原始的酒神节戏剧到花样百出的杂耍表演,从灰谐的即兴喜剧到高雅的现代芭蕾舞剧,从乡村到大都会,从早期的草台班子到现代流光溢彩的百老汇剧场,从莎士比亚时代的环球剧院到引领娱乐新潮流的好莱坞,演艺给人们带来了无数的娱乐、震撼和教益。这部《演艺的历史》完整地记述了人类演艺活动——尤其是戏剧的发展历程,事实上,它还展示了这一过程所充满的戏剧色彩:在没有电影、电视的时代、戏剧表演曾是人们趋之若鹜的娱乐;而进入20世纪20年代以来,随着无声电影迎来了它发展的高峰,有声电影、彩色电视和录像的相继出现,以及好莱坞帝国在全球的扩张,大众的娱乐趣味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曾经无比辉煌的戏剧在20世纪的尾声中徐徐降下帷幕。
辉煌的剧院、独特的舞台设计,精彩而又美妙地演出,加上一批批杰出的剧作家,极富创意的导演与演员,以及恣情欢乐的观众,构成了人类异彩纷呈的“演艺史”。而作为舞台艺术的集大成者,戏剧称演艺活动中发展最完善的一种形式。纵论以西方为中心的演艺进程,戏剧的历史尤其不可不大书特书。
数千年来,演艺一直是人类不可或缺的消闲活动。显然,《演艺的历史》一书力图将世界各地的舞台艺术尽收其中,并全面展示它的递嬗过程——从旧石器时期的面具舞蹈到盛况空前的百老汇剧目,从古希腊的酒神节戏剧到现代耗资巨大的好莱坞电影。人类演艺的这一历史进程群星闪耀:古希腊三杰、莎翁、莫里哀、易卜生、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奥尼尔、布莱赫特、卓别林、费雯丽、巴甫洛娃等,举凡重要的剧作家、舞台设计者、导演、演员等,均或以其杰出的传世之作,或以其精彩的舞台演绎,一一被记录在案。
全书具有时代特色、记录了演艺发展历程的大量珍贵图片,无疑是展示演艺历史全貌的最好补充。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510){this.width=510;this.height=image.height*510/image.width;}}" alt=哲学的历史.jpg src="http://img.verycd.com/posts/0606/post-432568-1149663950.jpg" name=post_img>
哲学的历史
哲学的历史》以十分大胆的方式来处理哲学的历史,人类数千年的思想成就被浓缩成80个简洁的篇章,艰深思辩被化为轻松叙事。作为一部不追求完整而追求精华的哲学史,本书的目的在于让最多的人在最短的时间里了解世界上最复杂的一门学问。“从本质上说,哲学是一门集所有智慧之大成的科学……认识论、现象学、逻辑学等无疑是科学的重要分支。”在以信息时代眼光对哲学史进行充分压缩的同时,本书同产极为注意不遗漏任何一种公认的重要哲学门派及其代表人物。
书评
虚无缥缈的哲学为什么能在今天还为人所津津乐道?哲学的思辩曾造成一代伟大学者的蒙难,这是谁之过?今天的哲学走进流俗,又是谁一手造成的?
《哲学的历史》所给的答案是这个人: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一生大多数时间依靠微薄的收入,过着清贫的生活,他自愿地花费时间教授哲学,不倦地和雅典的其他公民进行争论。他对于哲学的热情同时也让他树敌甚多。他最喜欢的赢得同胞的做法是:当场揭穿自命有智慧的政客在问题面前是多么无知,使他们当面出丑。他只管提问题,而很少看对方的地位。事实上,他争论说,政客们是些学识上浮夸的骗子,就学识而言大多数不适合担当政治责任。珍视城邦民主价值的人因此不喜欢他的这个想法。公元前399年,年已七旬的苏格拉底被指控不接受既定的雅典信条,经陪审团表决后被雅典法庭判处死刑。原告指控他说:“苏格拉底有邪恶行为,好管闲事,寻求天上地下的事情,颠倒是非,蛊惑人心。”
这场以政治权力取得最终胜利的审判,却无意中给哲学带来了一场革命,光泽后世。
审判中的苏格拉底在申辩中争论说:最高的美德是智慧,这一刻遂成为哲学史上的关键时刻。苏格拉底对美德的关注为哲学提供了新的方向,因为在此之前,哲学一直充斥着对于物理世界的解释。正是从此,智慧成为人类乐此不疲的追求目标,并延续至今,从而创造了包括犬儒哲学、实用哲学等在内的琅满目的哲学流派和一大批明星哲学家,人类对世界的认识进入坦途。
在审判中,苏格拉底坚持信念的做法也为后人仿效,于是,我们接着可以在《哲学的历史》中看到哥白尼、布鲁诺、牛顿等思想巨人都因坚持自己的信念而受到惩罚的场景。这些轰动一时的事件,再次震醒了更多的人,许多正确的信念得以流传下来。
苏格拉底对政客的提问,间接鼓励平民参与寻找智慧,以智慧解决日常问题,于是,《哲学的历史》提供了20世纪末流俗哲学的出现的场景:可以为拥有最广泛群众基础的通俗文化——比如麦当娜现象,比如脱口秀——指引方向。
就在这次或许是经历了仅仅几个小时的审判后,柏拉图义无反顾地接过了老师的接力棒,从此开启了一个被人们称为的“所有的哲学都是对柏拉图哲学的注释”的时代。
被审判苏格拉底是不幸的;但审判却让后来的人们幸福。。





0608更新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510){this.width=510;this.height=image.height*510/image.width;}}" alt=s1050872.jpg src="http://img.verycd.com/posts/0606/post-432568-1149759278.jpg" name=post_img>

意大利学者N.马基雅维利的代表作。又译《霸术》或《君王论》
马基雅维里自称是在给君主讲课,其实他是在给大众讲课。马基雅维里对于政治行为的研究无异于化学家对于化学反应的研究……他以科学家的冷静和沉着来看待这些东西。马基雅维里所开出的是政治处方。

全书从大量历史事实和实际经验出发,论证了新君主的建立、保有及君主的统治方法。
该书把君主国分为世袭君主国和新君主国两类,认为前者易于统治,后者难于保有,
提出要建立并能长期保有新君主国,君主必须懂得的统治术主要有:
①改革军制,抛弃传统的依靠外国援军和雇佣军队的办法,建立由臣民、市民和属民组成的国民军,维护自身的统治。
②君主应阅读历史,仿效伟人,通晓世故,明晰人性,精通军事,整军经武。
③为了国家的强大和安全,君主要抛弃虚名,注重实际,可以外示善良,内怀狡诈,只问目的,不择手段。
④君主要明智深思,高瞻远瞩,洞察危机,采纳忠言,防范谄媚。
此外,马基雅维利还提出了 人们应当依靠自身的智慧力量,征服命运,有所作为


“在我们的时代里,我们看见只有那些曾经被称为吝啬的人们才做出了伟大的事业,至于别的人全都失败了。”

“被人畏惧比受人爱戴是安全得多的”




《君主论》精要

[1]“革新的记忆与原因,由于统治已经年代久远并且连绵不断而消失了。”
人们一旦习惯了某种统治秩序,他们的反抗意识就会处于惰性状态。这对统治者来说,是最安全的。而要做到这一点,最有效的办法,一是封闭,二是“洗脑”。统治者一方面对外界的消息进行严密封锁,一方面则源源不断地灌输现行制度合理性的观念,致使治下之民记忆缺失,认为现行的统治秩序就是天底下最理想最美好的政治模式,从而放弃了对更优越的社会制度和更合理更公平的社会秩序的了解与追求。

[2]“对人们应当加以爱抚,要不然就应当把他们消灭掉。”
这句话完全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翻版,只不过听起来更加令人胆战心惊,不寒而栗。马基雅维里指出:“谁是促使他人强大的原因,谁就自取灭亡。”意思是,对于威胁到统治安全的势力,绝对不能心慈手软,一定要心狠手辣,斩草除根;谁纵容自己的敌对势力,谁就为自己培养了掘墓人。马基雅维里认为,这是一条“永远没错或者罕有错误的一般规”。是规律就得遵守,否则必遭惩罚。

[3]“所有武装的先知都获得胜利,而非武装的先知都失败了。”
暴力对维护君主的统治地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马基雅维里在《君主论》中,花了大量篇幅来阐述武力和军队的重要性。他认为,君主的“唯一专业”,就是思考战争、军事制度和武装训练问题;军事训练在和平年代比在战争时期更值得注意;国家的主要基础是法律和军队,没有良好的军队,就不可能有良好的法律,而有了良好的军队,就一定会有良好的法律;当君主树立的“信仰”对人们失去约束力量的时候,必须动用武力来说话,迫使人们就范。武力使人类社会的秩序产生了深刻变革,“古之取天下也以民心,今之取天下也以民命”,唐人皮日休这句话,我以为其精辟程度并不亚于马基雅维里。

[4]“人们忘记父亲之死比忘记遗产的丧失还来得快些。”
因为人天生是邪恶的,所以在他们眼里,财产的得失比亲人的死活更值得关心。这是一种“精彩”而刻薄的“性恶论”观点。《君主论》里有很多权术,正是基于这种“性恶论”而提出来的。君主必须比所有人都凶残邪恶,统治地位才能有所保障。拿破仑的“亲密战友”塔列朗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和拿破仑密谋发动“雾月政变”,最终却出卖了拿破仑。塔列朗的人生信条是:“与人为善便是恶,作恶多端才是。”

[5]“君主必须是一头狐狸以便认识陷阱,同时又必须是一头狮子,以便使豺狼惊骇。”
君主所处的环境,决定了他的多重性格。君主不是君子,但却必须是伪君子。君主是人性和兽性的统一体,虽然乾的是男盗女娼的勾当,但却要装出道貌岸然的样子,“做一个伟大的伪装者和假好人”。为了达到巩固政权的目的,君主可以不择手段。君主的一切行动,都必须以是否有利于统治为标准,如果遵守信义对自己不利,“一位英明的统治者绝不能够,也不应当遵守信义”。马基雅维里对君主本性的深刻认识,连君主都感到害怕。这部献媚之作,生前并没有给他带来好处,但在他死后四百多年,《君主论》却被作为礼物献给墨索里尼,并且在德国,成为希特勒施行专制极权统治的“思想奶娘”。

[6]“君主务必把担待责任的事情委诸他人办理,而把布惠施恩的事情自己掌管。”
马基雅维里认为,君主如果不能赢得人民的爱戴,那么他至少应该避免引起人民的憎恨。把坏事交给奴才去办,而好事则留给自己来做,人们就会觉得,君主总是好的,只是奴才把事情搞砸了。历史上“只反贪官不反皇帝”的有趣现象,大多得益于这种高明的笼络术。牺牲几个贪官污吏,借以保证君主统治的体制安全,这就是“清官政府”、“好皇帝政府”的奥妙所在。要有唱红脸与白脸的分工。

[7]“一切良好的忠言,不论来自任何人,必须产生于君主的贤明,而不是君主的贤明产生于良好的忠言。”
这段话的言外之意是,君主永远都是正确的。即使这种正确是别人发现的,也只能通过君主的嘴巴说出来。世界上有不少“永远正确”的东西,实质就是权力正确。任何人的智慧劳动成果,都可以贴上权力标签,集中到君主一个人身上,以此树立君主的威信——所谓“权威”,不过如此。




[0610]更新

《洪荒孤女》强力推荐本书发行量只有3000本, 是很少见的书 目前缺第二本
属世界当代畅销文学名着译丛,由吉林人民出版社1995年1月出书。
原名《 Earth's Children (大地的孩子们)》,由美国女作家琼·M·奥尔(Jean M. Auel)所着。
全书共有4部,分别是
《洞熊家族》(The Clan of the Cave Bear)、
《野马河谷》(The Valley of Horses)、
《猛犸猎人》(The Mammoth Hunters)
《横越冰原》(The Plains of Passage)。

作家其人其事
  美国女作家琼·M·奥尔(Jean M. Auel)创作的长篇小说《洞熊家族》于1980年出版,出书后引起社会轰动,存书迅即销售一空。仅同年10月就印刷了4次。其后就班登书店(Bantam Books)版本而言,自1981年8月至1986年2月不到5年时间,就印刷了22次,总销量100万册以上。该书一经问世,所受欢迎程度之深,拥有读者之广,可见一斑。
  琼·奥尔是一位着名女作家,与她的丈夫雷·奥尔居住在美国俄勒冈州的西海岸,拥有5个孩子。她原来从事商业经理工作,从1977年起开始准备和构思这部小说的创作,1980年《洞熊家族》一书出版获得成功,从而确立了她在美国文坛的地位。
  据介绍,奥尔为写作这部小说在文学技巧上阅读了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尼采以及法国哲学家小说家萨特等人的作品,吸取创作的营养。为小说收集资料,她在美国俄勒冈州波特兰图书馆度过不少时光,研读考古学、古地理学、古脊椎动物学、古人类学和有关史前原始人活动的各种学术着作。她认真地向专家、学者请教,作了学术上的准备。
  但是,她的研究工作并不都在图书馆里,她和丈夫曾多次到野外和山岭、草原旅行,取得自然界景观和自然界生活的第一手材料。她请教极地探险专家,如何在寒冷地带生活以及如何在雪窖里安置床铺睡觉,以便知道冰川时期原始人是怎样生活的。她接受这位专家的建议,果真有一天,在胡德山(Mount Hood)的山坡上,在最寒冷的一月份,按照他的建议和安排,安全地在雪地里度过了一夜。她向有关专家学习如何狩猎、如何在野地里没有火柴的时候取火,如何敲制石斧、搓绳、编制篮筐、鞣制皮革和肌腱以及如何使用石刀切开兽皮,在野地里识别可食用的野菜和野果以及用于治病的各种草药等。在写作前,她和丈夫又亲赴欧洲实地考察故事发生地点的地理环境和史前遗址,获得许多感性认识,才写成这部小说。
洪荒孤女 第一卷 洞熊家族

《洞熊家族》的时代背景
  这部有关原始人生活的小说所描述的故事发生在距今25000-35000之间。由于年代久远,那时人类处在蒙昧状态,没有文字记载,确切的年月,无从查考。故事发生的地点在现今东欧黑海的北岸克里米亚半岛上。
  现今的克里米亚半岛属于亚热带地中海式气候:冬季温暖多雨,夏季炎热乾燥。可是大约在约3万年以前,地球处在冰川时期后期,气候正在转暖,但寒冷仍笼罩着大地。冰川已退缩到欧亚大陆的中部以北。克里米亚半岛上,有一个短暂的夏天,而冬季望去,山顶闪烁着耀眼的白色冰晶。从高山往下到山麓间,随着海拔高度的不同,分布着从寒带到温带不同层次的植被。
  当时的大地是富饶而绚丽多彩的,到处呈现出一派盎然的生机,郁郁苍苍的茂密森林和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哺育着种类繁多、数量浩大的各种动植物。
  地球上早在若乾亿年以前就出现了生命。在漫长的地质时期里,生命不断地演化和繁衍。由于地球环境的变迁,有的生物适应大地环境,趋向繁荣而发展;也有适应新环境的生物不断产生和出现。
  大地环境是无休止地运动和变化着的,不仅有昼夜和四季的变化,地面的平均温度也产生缓慢而规律的变化。有一个时期,全球变为寒冷,称为冰川时期,除赤道热带和部分温带外,大部分陆地为冰川所覆盖。过了冰期后,全球转为温暖,冰川向两极退缩,撇下大片陆地,这个时期叫做间冰期。200万年以来,我们的大地就经历了5次这样冰期和间冰期的循环,而3万年前正处在最后一次冰期的后期,正在向可称之为间冰期的现代世界过渡。除了温度变化外,地壳本身也是不稳定的。火山的爆发和频繁发生的地震给表面上看来似乎静止的大地不断地带来扰动。
  人类的发生是大自然创造出生命后又一杰作。大约1000多万年前,有一种叫做拉玛古猿的灵长目猿类在地球上活动。它们开始用两脚直立行走,能利用前肢拿起树枝、石块获取食物和抵御敌害。100多万年前又进化到一种叫做南猿的智能动物,能直立行走,使用简单的石器。到了五六十万年前,出现了以北京猿人为代表的原始人类。他们居住在洞穴中,成群出猎,捕杀其它动物作食物;会用火烤肉,靠火取暖;会利用兽骨和石头制作工具。
  更进化的人类在欧洲发现的是以尼安德特人为代表的早期智人,他们在距今十几万年前开始的上一次间冰期中出现,能制造石器,靠渔猎生活,他们的大脑发育得和现代人差不多大,但仍保留眉嵴突起等猿人的特征。他们熬过了最后一次冰期初期严寒的考验,到了大约5万年前左右不再出现,但不能保证他们不会有孑遗留存到约3万年前,这就需要考古学的发现了。他们后来终于灭绝了。在欧洲发现的人类直接祖先,是以克鲁马奴人为代表的晚期智人,在冰期后期约4万年前开始出现。他们的外表很像现代人,几乎和现代人没有什么区别,在他们居住的洞穴里绘制了精美的图画,留存至今。
  这两处人类的生存年代如此地靠近,因此有可能在距今约3万年前,孑遗的尼安德特人与新出现的克鲁马奴人会过面,或许有过互相交流。这就是这部小说的时代背景。



红与黑

1827年的《法院公报》上登载一个27岁的青年家庭教师枪杀了自己的女主人的案例,启发了司汤达,但小说的故事已与生活中的案件有了很大的不同,作者用他长期以来对复辟王朝时期生活的观察,联系当时的实际,注入他对社会矛盾的认识,使《红与黑》成为一部反映复辟与反复辟斗争的形象历史。
作品中的“ ”代表了充满英雄业绩的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特别是拿破仑帝国;“ ”代表了教会恶势力猖獗的复辟时期,作品对社会的种种罪恶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同时,成功地塑造了典型环境中典型人物,尤其强调环境对人物的影响,也使这部作品成为典范。

《红与黑》通过于连这个人物生动的描写,深刻地分析了青年人在资产阶级社会中的命运。于连曾经是“一棵美好的植物”,是具有“惊人的意志力”和非凡聪明的青年,但他出身贫贱,在复辟时期才能无从发挥,理想不能实现,作者一方面写出社会对他的敌意和打击,但同时于连为了出人头地向上爬,竟不惜采用卑鄙恶劣的手法,始终戴着一到虚伪的面罩,他把背诵拉丁文《圣经》作为踏入上流社会的敲门砖,用自己的才能和意志去征服女性,并不断改换政治信仰,走自己所鄙视的教会道路,在与上流社会的抗争中自己也走入堕落的深渊,从这两方面来看,于连的悲剧既是社会迫害一代青年的悲剧,也是自私自利、目光短浅的小私有者个人的悲剧。作者正是通过这个个性与共性集于一身的典型向我们披露那个时代的某些本质方面。书中还着重描写了环境对于连性格形成的决定作用,从而对时代进行广泛的批判。








不定期更新,敬请留意
==============================================================
敬请留意以下资源
七武士黑泽明经典 http://lib.VeryCD.com/2004/11/01/0000024931.html
连环画欣赏选集 http://lib.VeryCD.com/2006/04/25/0000100353.html
列夫托尔斯泰文集 http://lib.VeryCD.com/2006/04/16/0000099185.html
黄仁宇作品 http://lib.VeryCD.com/2006/04/15/0000099087.html
巴赫金文集 http://lib.VeryCD.com/2006/04/14/0000098881.html
钱穆作品八种 http://lib.VeryCD.com/2006/04/12/0000098582.html
了凡四训电影 改造命运-心想事成 大力推荐 http://lib.VeryCD.com/2005/11/08/0000073579.html
梁启超全集 http://lib.VeryCD.com/2005/11/17/0000075222.html
陀思妥耶夫斯基 http://lib.VeryCD.com/2006/03/26/0000096015.html
林语堂文集 http://lib.VeryCD.com/2006/03/24/0000095661.html
蒙田随笔文集 http://lib.VeryCD.com/2006/03/17/0000094751.html
南怀瑾文集 http://lib.VeryCD.com/2006/03/16/0000094625.html
傅雷译文集 http://lib.VeryCD.com/2006/03/14/0000094338.html
钱钟书文集 http://lib.VeryCD.com/2006/03/11/0000093906.html
暴力美学电影《日落黄沙》 http://bbs.cnxp.com/viewthread.php?tid=688207&extra=page%3D1
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 http://lib.VeryCD.com/2006/03/13/0000094197.html
卡尔维诺译本集 http://lib.VeryCD.com/2006/03/15/0000094483.html
柏拉图全集 http://board.VeryCD.com/t239580.html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出版,生活,音乐,游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