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弹部队》观后感

        由凯瑟琳·毕格罗执导的《拆弹部队》荣获了第82届奥斯卡最佳影片奖,这是一部票房惨淡的小制作电影,却击倒了当年在全球狂揽25亿美元的《阿凡达》。这是偶然,还是运气?答案是——都不是。这部片子之所以能获得如此成绩,必然有其闪光之处。

        近些年,美国关于战争题材的影片像《锅盖头》、《前进巴格达》、《拯救女兵林奇》等层出不穷,但相较而言,《拆弹部队》在电影叙事与镜头造型上的确有着独树一帜的风格和追求。

        首先,《拆弹部队》的叙事动力并不是靠单纯的故事情节推动。它是以拆弹小组离开伊拉克倒计时为主要的叙事脉络,将看似独立的拆弹行动以段落形式串联起来,以主人公詹姆斯对战争反思的情绪积累作为一条暗线,最后通过一个个情节线索的联系达到影片的高潮点。在一个个令人紧张的拆弹行动背后,展示了战争对人和人性的影响,从而表达导演的态度。

          影片是以一次正在进行的拆弹行动开场。显然,这样的开场直接了当,让观众迅速进入观影状态。在影片中,死亡常常在不经意的时刻袭来,12分钟的段落需要交代背景,并将悬念迅速放大——这是一个危险的地方,这是一个危险的工作,为全剧的定下了危险、紧张的总调,并引出故事的下一个悬念——谁将继续这个工作,如何做这个工作?

        从叙事角度看,虽然每个段落有自己的开端、高潮以及象征性的收尾。但是其实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导演巧妙的将拆弹小组的情绪、情感作为一条联系的波荡起伏的伏线,让看似独立的几个段落有了逻辑的内在联系,然而这种联系并不是完全统一的。它也充满了诸多矛盾,这也使得整个故事充满了情节性。从时间上看,每个段落的主要动作时间大致在15分钟左右,收尾2分钟左右,总体上是比较整齐的构架。

        本片的主目的是回家,为了达成回家的愿望就是能活着完成任务,这就带出了相应的任务——拆弹,而与此相对立的情况就是拆弹的不可完成。每一个段落都是一个拆弹任务,相应的,每一个段落中都设置了阻碍这个任务进行的一系列情况。比如找不到目标、同伴的误解、无数的伊拉克人等都是片中的阻碍,都是回家的瓶颈。整个影片展示的是冲突不断产生——解决——再产生——再解决,而不停出现的冲突使观众处在持续的紧张感中。另外,影片中会无意交代那些伊拉克人是什么身份、他们来自哪里、又去向何方,他们的出现似乎是一场阴谋,挑衅着拆弹小组的神经,他们以一种无形的力量,使本片从始至终笼罩在一种不安里。

          影片使用了完全不同的镜头语言来表述死亡与生命、与人的关系,拆弹小组的成员们在一次次的经历中开始反思,不仅反思这场战争的意义、也在反思人的本体意义。我认为这种反思的高潮在詹姆斯误闯进伊拉克中产阶级知识分子家庭被轰出来之后跑回营地这个桥段里完整地表达了出来。夜晚,詹姆斯在伊拉克夜市的大街上,在伊拉克人漠然又警惕的注视中奔跑着。此时的詹姆斯是心绪杂乱的,他明显与周遭的氛围不符,是一个一看就能分辨出来的侵入者,他自己此时也解释不了他为什么会来到这里,为什么来到战场这些问题。而在这段奔跑中同样以平衡蒙太奇的手法加入了一段伊拉克人将宰割的牲畜的半截尸体搬进商店。我认为这是影片对战争的反思,战争如同毒药一般侵蚀着大家,而战争最终的承受者是这些单薄的民众个体,还有每天命悬一线的战士。

        从整体看,《拆弹部队》的主导节奏是快速、紧张的,拆弹小分队完成的每一次任务都采取快速的剪辑节奏,观众在狂风暴雨般的镜头切换中紧紧地被剧情所吸引,目不暇接。但在这个快节奏的大框架下,剪辑的节奏也是根据剧情的发展而变化的。换句话说,影片的节奏也做到了张弛有度,比如,男主角詹姆斯跟伊拉克小男孩贝克汉姆踢足球的段落,詹姆斯拿着电话犹豫着给家里打电话的段落以及詹姆斯回家后跟家人相处的段落都采用了慢节奏的剪辑方式。这些相对舒缓的段落跟拆弹场景紧张的气氛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更加突出了拆弹过程的危险和紧张的现场氛围。这种剪辑节奏的变化统一,既符合剧情发展的要求,也是观众观影时视觉心理所要求的。

        正如电影开头所说的:“战争的狂飙突进是一种瘾,强效而致命,因为战争就是毒品。”这里的“毒品”,并不是指置身战争中的人们在享受战争的快感,而是要表达个人在战争中的无助与无奈。一旦卷入了战争,就永远无法回到之前的生活。它不止破坏力惊人,影响力也是相当深远。

          和平,应该是人类永远的向往和追求,他当然也是符合现代社会和时代的需要的。诚然,《拆弹部队》绝不是好莱坞电影史上最优秀的作品,也不是新好莱坞电影得顶尖之作,但是它通过对战争得深刻批判,极大的顺应了人们对战争的反思和对和平的向往。我想。这应该也是这部电影在第82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大获全胜的原因之一吧!

《拆弹部队》观后感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拆弹部队》观后感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拆弹部队》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