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惊人的一跳:制造业洞察力登场

作者:林雪萍 来源:知识自动化



一、惊人一跳

当所有人都在用唱衰的眼光,从GE股价断崖式的曲线来推算工业互联网的未来的时候。另外一条上扬曲线则是这个故事的拯救者。

【工业互联网】惊人的一跳:制造业洞察力登场_第1张图片

图1:PTC一年股价行情


传统PLM市场的领导者和物联网激进的拥抱者PTC公司,在10月25日发布年度财报和Q4报表后,一年以来就一直在坚挺上升的股价,在第二天10月26日股价再次大幅跳升,完成惊人的一跳。


如果没有这一条靓丽的曲线,那些之前工业互联网的拥趸者、现今却对GE工业互联网战略开始挑剔指责的华尔街金融分析师们,可能还会继续唱衰下去。


软件业的未来:不再是固定资产

2016年PTC开始积极尝试软件从许可销售走向订阅模式。这像是一个坏的尝试。转为订阅模式后,PTC季度财报的利润一直是负的。考虑到PTC同时还在工业互联网平台上的持续投入,这是一步凶险的棋子。


业内人士的一般看法是,考虑到客户经费申请历史基础、客户软件资产管理机制等因素,软件订阅模式要得到客户的认可,一般至少需要三年时间。与传统永久性软件销售模式相比,转型为软件订阅模式的盈利均衡点大致在4~5年左右。如果三年的重订率都比较高,从客户逐步开始广泛接受的角度预测,这样的改制将是成功的。


基于这种考量,PTC还是做了精心的战术设计。首先在工业互联网平台ThingWorx上开始推行软件订阅模式;与此同时在物联网技术与传统PLM的融合基础上,同步推动PLM工业软件的订阅模式,这是一个双激进的策略。


从市场的认可度、用户的采用度和股市反应来看,这个双激进策略,眼下看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工业互联网】惊人的一跳:制造业洞察力登场_第2张图片

图2:PTC的软件收入年度


根据PTC2017年披露的财务报表表明,自从2016年开始将重点转移到软件订阅模式,订阅占比为69%。受此消息的鼓励,PTC宣布在2018年度的订阅收入目标为85%。


然而,这样一个闪耀的比例,尚不能属于中国。对于中国市场而言,订阅,而不是“一次采购多年分摊”的软件采购方式,意味着软件将无法成为企业的固定资产。这对于国有企业或者需要政府资助的企业,这种方法几乎行不通。这一点,也成为中国工业软件无法快速发展的一个系统性缺陷。


二、飙升的工业互联网平台

在谈及工业未来的时候,GE 再次贡献了一句经典之言。


GE CEO Flannery说,每一个员工都要理解代码,每一个岗位都涉及到编程。


这跟前CEO Immelt那句“一觉醒来,发现GE是软件公司”的经典金句,简直如出一辙而且更具有可操作性。


在GE的2017年10月“机器+智慧”的年度大会上,众多供应商的实践和言论,再次表明了物联网平台将成为IT和OT融合的最至关重要的粘合剂。OT技术代表了物理环境下实体设备运营的相关技术体系,而IT技术则是数字化虚拟环境下的多层次信息及管理方法。二者只有强力融合,构建面向工业领域的全新APP应用,才能真正实现物理世界和数字化世界的融合。


物联网发展十几年来,一直摇摇晃晃地雷声大雨点小,然而三年取得了重大突破。美国电信公司Verizon认为,2015年是物联网获得正统身份的一年,2016年是物联网在企业端获得战略认可的一年,而2017年则是企业进行战略规划和初步验证的一年。物联网成为企业未来的主航道。


这一刻,所有的商业视角都像激光一样投射在物联网上。在Verizon最新报告中指出,73%的企业高管要么已经研发或者已经部署IoT,通过将他们最重要的资产和业务流程进行物联化,以获得未来可持续性、安全和经济性增长的超级动力。此外,根据福布斯网站的披露,制造业是对物联网应用最为重要的行业。

【工业互联网】惊人的一跳:制造业洞察力登场_第3张图片

图3:制造业是最大的场子

来源:福布斯网站2017


各个行业的企业,都开始逐步将物联网纳入战略考量之中,并开始逐步构建围绕工业物联网的复杂技术生态体系。而工业物联网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边缘层/嵌入式、通讯服务、云平台、工业软件、解决方案等多层次的整合,而这些不同层次的整合和新APP的使能,必须通过一个开放式的物联网平台来实现。

【工业互联网】惊人的一跳:制造业洞察力登场_第4张图片

图4: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生态


物联网平台的定义各种各样,从目前来看“物联网应用使能平台”可能是最为恰当。


简而言之,工业互联网平台,就是工业领域各种应用的使能平台。它可以将各种功能集成到一个或几个解决方案套件中。


目前有上百家类似的平台,包括微软、亚马逊重量级的选手也纷纷加入该市场领域。


三、舞台背后有明星

物联网平台重点面向企业级市场,而且会呈现多样化的部署和应用特征。根据IDC 2017年11月的数据,到2020年前,新增的企业级物联网应用,将有一半都是通过物联网平台构建,物联网应用使能平台可以让用户快速聚焦在自己所需要的功能,并提供强大的分析能力。此外,平台的柔性可以快速应对用户业务的调整。


在信通院2017年11月最新发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白皮书》中,提到了ThingWorx、IBM Watson IoT等物联网平台都集成了REST API技术,可以为多源异构系统的快速集成提供有效支撑,实现设备、应用程序、后端系统的全要素集成。


平台自身的快速部署,也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重要考量因素,这得益于容器技术的发展。PTC ThingWorx物联网平台2017年6月发布的8.0版本增加了基于Docker(容器)的部署方式,支持平台在不同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等多种基础设施上的快速构建和灵活迁移。这些正是ThingWorx得以快速部署的重要因素,也是它可以在工业互联网领域“连得多、跑得快”的重要原因。


这从侧面反映了PTC何以能够在欧美市场首先获得第三方咨询机构青睐的重要原因。

【工业互联网】惊人的一跳:制造业洞察力登场_第5张图片

图5:IDC评估供应商


在欧洲PAC咨询公司的“工业互联网竞争力”2017年报告中,以四大指标的雷达象限为基础,评测了30多家工业互联网平台,最终PTC、GE 、SAP等共六家获得了“最具竞争力的物联网平台”。报告中将PTC ThingWorx平台列为最简洁、最方便创建IoT应用的平台。各种非专业人士,可以轻松自如地将各种数据集成并完成可视化,这为PTC赢得了重要的口碑。PAC物联网首席分析师Arnold Vogt对此大为赞赏,他认为重要的是,PTC已经赢得了其他平台商的认可,因为很多其他平台商也OEM了ThingWorx的快速创建应用的能力。


四、山雨欲来 风从何处

设计、制造与服务的产品全价值链环节,在很多企业一直都是相对独立的。大路朝天,各走一边。研发设计端在为数字化设计转型而奋战,工厂端在为产线的自动化改造和设备互联互通而不断努力,服务端则在备件、维修等方面试图找出一条产品运维的高效、低成本之路。


是否会有一条主线,会将这些全部都串起来?


2012年PTC收购了4CS软件服务商,为服务端提供合同、质量、索赔等解决方案。这在当时是一个奇怪的想法。


根据笔者和宁振波先生合作智能制造五星模型一文中,服务离设计是最远的部分。在传统工业时代,服务是企业不得不背负的一个包袱,这个包袱纯粹就是为了赢得用户品牌的一个成本沼泽地。


很难理解PTC高层当时如何衡量这件事情,也许跟PTC另外一款产品ArborText(交互式电子手册IETM解决方案)有关。但这样的并购,在当时是不值得一提。


然而,工业上第一次,有一家做前端设计研发的公司,试图去拥抱价值链最远的一个端点:产品服务。


而8月份对备件服务商Servigistics的并购,意味着这个想法并不是心血来潮,而是一个连续强化的行为。自此,PTC构建了包括维修工程分析、技术资料交付、售后服务合同、备件库存优化的完整的产品服务解决方案。


而随后的一次收购,就让PTC显得有点“不务正业”了。2013年底收购的物联网解决方案的平台提供商ThingWorx,离PTC的核心业务实在太远了。


这些并购,都是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候。而那个全世界都将感受到的震动,正在德国学术界、产业界进行着激烈地酝酿。同样,GE推进的工业互联网联盟也刚刚酝酿。


这个并购方案,并不被Gatner分析师看好。ThingWorx 的客户曾被善意地提醒,“保护好你的投资”,因为PTC实在不太懂这块领域。在新领域收购一个初创公司,对PTC是一个大冒险。


然而PTC不为所动,未来似乎变得清晰,行动也进一步强化,PTC继续收购了在机器通讯M2M和可视化配置出色的Kepware机器连接解决方案。


2015年,全世界的工业,终于如期响起了炸雷——德国工业4.0在汉诺威展会迅速升温,而中国制造2025也在5月份如期出台,GE力推的工业互联网应景而出,三股洪流裹挟在一起,铺天盖地而来。整个工业升级浪潮,人人舞浪其中。


这一刻,PTC在其早先不动声色的布局中,已经确认了物联网平台在其公司的战略位置。

ThingWorx让PTC的核心业务距离客户更近了。而随后收购大数据分析应用公司ColdLight,几乎就是必下的招手。


一切大局似乎已经确定。数字与物理的融合,互联网+制造业,服务型制造,全部都在数字技术所形成的巨大熔池中,自由流动。数物融合,新动能迎风而出。


当然,还有一个问题:数字世界,是否可见?


柴静《看见》一书,让我们看到了良心的澎湃;


那么,虚拟的数字世界,能够“看见比特的流动吗?


这个疑问的回答并不需要太久。2016年底PTC再次出手,从高通手里收购VR/AR软件解决方案Vuforia。通过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工具的介入,PTC使得工业领域所有的比特,都将是真实可见的。那些虚拟的工业世界,将被工程师和从业者们全方位地得以认知和操作。


五、从产品到产品服务系统

从产品到服务,中间是一个鸿沟。二者的逻辑联系并不强烈,如前所述,后者甚至可能是公司的一个包袱。


然而,数字化的制造业有了新的看法。


产品服务系统(product-service-system)开始将产品与服务有机地连接在一起,形成了产品即服务(product-as-a-service)的新格局


而在这背后,是传统管理软件暗流搅动的博弈。


ERP在实际世界中,扮演了订单、采购、人事和财务。但在更多运营层面上,短板很多。许多OEM厂商是通过ERP或者报表来管理备件,然而ERP尽管在跟踪成本和部件产地有优势,但在数字化制造的时代,它对于库存的管理就非常落后了。例如,ERP对所有的零部件一视同仁(一个轴承和一个螺丝钉的差别仅仅在于成本上不同),它并不关心这些零部件在安全、使用周期等关键性备件问题。而后者恰恰是产品服务系统的关键。


产品服务系统的关键是其目标为提高客户服务效率、质量并降低服务成本,以此获得除产品本身之外的附加值,这成为整个工业领域获取利润来源的全新冲动。而这也是工业物联网最擅长的地方:已经透明的比特流,把产品背后的服务阐述透彻,让零件背后的价值直达客户眼前。根据摩根斯坦利的报告,“工业互联网”在提高运行效率方面,可以高达47%。远胜于任何其他场合的效率提升。

【工业互联网】惊人的一跳:制造业洞察力登场_第6张图片

图6:工业物联带来的好处

来源:摩根斯坦利分析报告


相对于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而言,这就带来一个新的服务生命周期管理SLM(service lifecycle management)。物联网平台就是这种SLM的最好支撑点。


PTC公司的血统是PLM和CAD,一直在为数字化设计、制造和服务提供解决方案。而基于对SLM和物联网的认识,考虑到IoT对于这些行业的影响,PTC溯流而上,从源头上开辟一个全新的领地,进行了物联网的重大转型,而物联网平台ThingWorx成为公司制胜的关键和产品发展路线的未来。这背后的故事逻辑则是拥抱产品服务系统的新时代。


对于PTC而言,这个挑战是双重的,一个是技术,一个则是商业上。PTC一方面在积极地从基于license购买方式,激进地向基于订阅的方式转变——巨大的商业跳跃;另一方面还在拼命地进行收购扩大全新的服务疆土。设立双创挑战,是一种过于惊险的方式。工业物联网是PTC增长的全新引擎。PTC必须确保自己全新的市场是一片光明,不会影响增长速度。


制造业的边界,真的变得模糊了吗?


2017年在波士顿举办的技术大会---PTC LiveWorx上,  CEO Heppelmann先生通过博世力士乐的Cytropac产品,现场演示如何通过PTC工业创新平台ThingWorx与PTC传统解决方案融合,实现博世力士乐的数字化转型,打通研发、销售、制造和服务全生命周期。


通过这样的现场说法,PTC试图证明在数字技术面前,传统的业务边界已经打破。产品服务系统所代表的商业空间,有了更大的未来。


从股票反应来看,它似乎成功做到了这一点。


六、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洞察力

数字经济,正在成为全世界重塑工业版图的大潮。而工业互联网平台,则是数字经济浪潮的桥头堡。


就在1127日,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提及到“到2025形成3-5个达到国际水准的工业互联网平台。2035年,建成国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网络基础设施和平台”。看上去,工业互联网平台,已经成为中国制造强国路上一个始终贯彻的主旋律。


美国在过去两年风生水起的工业互联网独角兽公司Uptake创始人认为,“现在一切都处于发展初期,但我正在展望未来,预见到洞察力将会成为一个主要的价值驱动因素。”洞察力将产生全新的收入模式,成为数字经济的新战场。


展望未来几年乃至几十年,来自于洞察力的营收,将可能与部件和服务等其他大业务类别相媲美。笔者认为,洞察力将来自三个:数据连接、可视化、场景驱动。

【工业互联网】惊人的一跳:制造业洞察力登场_第7张图片

图7:洞察力的三个支撑


而对于PTC而言,三足鼎立的故事正在撑起洞察力的未来。无论是前端的设计数据,还是设备的运维和服务数据,都为“数据连接准备了天然的来源;“场景驱动”由物联网的泛在连接、数据分析和应用使能而驱动现场问题的解决;人类是“眼见为实”的动物,VR/AR的结合,使得可视化变得真实而鲜活。


数字空间与物理现实,因为物联网而连接在一起,再因为可视化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而可见可操作。通过对新技术的拥抱。PTC自己演绎了一个逻辑完整的故事:它正在邀请所有的观众去思考,全新的工业革命浪潮正在吹向何方。




导读《工业互联网平台白皮书》 | 工业知识 洪流四溅的时代

 林雪萍 知识自动化


昨天在广州举办的工业互联网大会上,工业互联网联盟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白皮书》也正式发布。笔者对此做了快速的浏览,整体而言,这个报告整体内容比较翔实,而且披露了很多不同的技术细节。【工业互联网】惊人的一跳:制造业洞察力登场_第8张图片

图1:工业互联网平台白皮书示意图


白皮书中给出了一个基本定义:工业互联网平台是工业云平台的延伸发展,其本质是在传统云平台的基础上叠加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构建更精准实时高效的数据采集体系,建设包括存储、集成、访问分析和管理功能的使能平台,实现工业技术、经验知识模型化软件复用化,以工业APP的形式为制造企业各类创新应用,最终形成资源富集、多方参与、合作共赢、协同演进的制造业生态。

定义比较长,这里开始直接分享心得吧。


边缘计算爆炸,改变云统的格局

边缘计算在过去的一两年的时间,异军突起。而ICT厂商一点都没有浪费这个机会,迅速从这里进入了工业领域,尤其是许多被认为是传统自动化供应商的地盘。边缘计算成为ICT巨头轻松进入工业互联网的最好切口。软硬结合(如微软的Azure盒子、亚马逊的雪球箱、谷歌的硬件),令人印象非常深刻。硬件顺利加软,而软件网关(如Oracle的)也顺利入位。工业互联网,已经不是天上的角逐,而成为地下厮杀的新战场了。


中国电信在工业领域密集布局,表现出比中国移动更加进取的姿态。中国电信 CPS平台以生产线数据采集与设备接口层为基础,初步实现数据汇聚、大存储、安全保障、工业数据清理和分析展现应用的能力。对于传统上习惯了做通用管道而言,中国电信深度弯腰做工业攻坚,是一个非常好的态势。 


工业实时性被蚕食突破

无论是算法模型成为新势力,还是直接在芯片系统的原生集成。这使得工业级的毫秒级响应的应用,逐渐将不再成为门槛。


其中一种做法就是在边缘层进行数据预处理,剔除冗余数据,从而减轻平台负载压力。有意思的是,软件阵营和硬件厂商纷纷上手。SAP Leonardo Edge Platform与Dell边缘网关集成,实现边缘数据的实时预处理;而华为推出EC-IoT解决方案基于敏捷网关,能够大幅缩短上线时间。


与此同时,基于操作系统和芯片的原生集成正成为重要创新方向。如Intel推出Wind River Edge Management System嵌入式管理系统,实现设备与Intel IoT Platform的直接互联。Ayla IoT Platform与博通、高通、意法半导体等芯片巨头合作,将平台接口内嵌在芯片中,直接从芯片层面支持边缘与云端的互联。


OPC UA和时间敏感网络TSN也在迅速上位。一个解决机器互操作问题,一个推动工业以太网迈向兆字节时代,这有望迅速成为扫平工业设备复杂性、协议多样性和实时性的障碍,为5G的工厂级应用和万物互联的智能工厂,提前铺平道路。


从APP到微服务的平民化

工业互联网平台的三明治模型中(前言中安司长语),中间的PaaS平台(Platform as a Service)是最重要的部分。目前最有雄心壮志的选手,都在聚焦这个地方。新型API技术和容器部署方式,使得平台本身的快速部署和应用,也成为可能,非专业人士(当前很多企业的设备维护都是这一类人员)也能轻松部署——PTC的可视化做的非常好。与此同时,为各类APP开发者提供满足场景应用开发的微服务,正在成为全新的潮流。

【工业互联网】惊人的一跳:制造业洞察力登场_第9张图片

图2:平台架构

西门子通过在设备端部署数据采集模块MindConnect Nano,实现通用协议兼容和私有协议转换,至少在西门子自有的设备阵营轻松完成设备连通。


工业互联网平台走向平民化,非IT的专业人士也可以轻松上手。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


知识黑盒仍然是竞争的焦点

工业互联网不会因为BAT进来而失去其固有的工业复杂性。这其中最为核心的仍然是工业技术如何体系化、软件化表达的地方。GE、西门子等原有的工业技术积累,依然是巨大的壁垒。即使在所谓的开源、开放的平台上,仍然是存在各种巨大的知识“黑盒”,很难探得究竟。以为工业互联网就能抄近路的想法,不仅是错的,而且错了一个量级。因为软件固化的知识,跟硬件固化的知识不同,前者将更加难以洞察。模仿变得更加困难。


然而这个骨头,对中国工业而言,必须啃下去。甲方、乙方的通力深度合作,是必经之路。工业互联网的普及,显然数据分析方法与工业机理知识正在受到更多的关注。对复杂工业数据的深度挖掘,正在成为共识。报告中提到上海隧道工程公司通过与寄云合作,借助平台采集工业检测设备中的各类图像、距离、位置等全部数据,基于岩土知识、扭矩曲线等工业知识机理标记异常信息,对历史数据进行特征提取与模型训练,再接入实时数据进行异常预警,从而解决盾构硬岩掘进机TBM施工过程中的难题。这是携手共进的结果。


大象蚂蚁齐搬家

各家工业企业都在搬家。最忙的还是各种工业终端用户,例如波音、卡特彼勒等需要把自己的业务细节和关键洞察,都搬到云上去。ABB这种既是工业互联网平台的提供者,又是制造的关键用户,也在忙不迭的搬家。ABB正将其面向20多个工业领域的180余项工业解决方案向Ability平台迁移;而且,还将这个平台向微软的Azure上迁移。

一个全民搬家、一片混乱的局面。张飞斗岳飞的情势,也不断发生。西门子MindSphere先是甜蜜地与SAP联姻,然后迅速就分开而转向亚马逊的AWS云。

这是一个整体局面混乱的时代。很多事情想不清楚,很多事情只能做了才知道。但毫无疑问,将现有工业应用向云端迁移,构建应用服务平台,实现应用的灵活部署与调用,成为主流。包括施耐德EcoStruxure平台、发那科FIELD system平台、和利时HiaCloud平台,都在忙着搬家。


工业知识的洪流四溅,大东家也在四处迁移,就像雨前的十万蚂蚁大军。真是难得一见的大场面。


工业互联网社区的崛起

建立生态体系,其实还是一个遥远的梦。工业APP是当前工业互联网平台最弱的地方。这使得,每一个野心勃勃的平台提供者,都不得不一边建平台搭场子,一边说服行业联盟者,一边自己撸袖子下地去搬砖头开发应用。在这个过程,如何抓住工程师的兴趣和需求,从大小不一的社区出发,建立各种丰富的垂直应用。才可能抢先建立出生态体系。

与电商平台的赢者通吃(winner-taking-all)的模式不同,笔者认为工业互联网平台不会出现一两家独大的局面,而是将出现“山”结构字形,也就是基础平台之上,会站立很多不同、大大小小的山头。这些山头,首先更容易围绕着企业供应链做起。白皮书中提到的航天云网的案例之一,就是从航天科技集团的内部企业河南液压气动公司进行部署。这对于那些拥有成熟供应链的企业如美的,建立美云智数MeiCloud都是顺利成章的事情,对多个分工厂的云管理也变得从容不迫。

而目前,仍然是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的春秋时代(见工业云的春秋时代),连战国七雄的影子都没有。霸主出现的日子,还得等一阵子。

很多细节的披露

该报告覆盖了很多工业互联网的公司和细小的场景描述,值得仔细研究。文中首次提到了西门子MindSphere的底层架构是基于Cloud Foundary。这一点以前一直没有披露,西门子似乎有意无意地避开了这个问题。


再例如,PTC 在美国工业互联网非常受推崇,也屡获各种IDC、美国Quadrant Knowledge Solutions、欧洲PAC咨询公司等大奖。而在白皮书报告中指出, ThingWorx平台中集成能够实时发现边缘设备异常的模块 ,并与云端分析交互共享,实现模型迭代生长。这种“边缘与平台协同”,解释了PTC会被很多其他物联网平台作为支撑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实物联网平台的突破,体现在很多方面。英特尔芯片windriver、Ayla的技术不太为大家所知的细节。例如,新型API技术为多源异构系统的快速集成提供有效支撑,实现边缘设备与云端的集成、传统工业软件与云端的集成、平台内部不同软件和功能的集成。目前,Ayla、Intel IoT、Zatar、Xively、Eurotech等平台更是以REST协议为核心手段实现设备、应用程序、后端系统的全要素集成。


这些细节,需要慢慢地消化了。


小结

快速读完这篇报告后,感觉工业时代的发展还是非常快。拦路虎固然很多,但腾飞鸟也不少。工业互联网平台,简单而言可以概括为云端设施、设备联网、数据采集、知识复用、平台支撑和APP生态。但这里面牵扯了工业体系大量的场景、细节和技术,因此也是一个令人望而生畏的迷宫。业内人士在其中难言掌握全局,外部人士如ICT新贵也没有取巧之计。这使得白皮书中有些案例的总结,难免有点拼凑之意。这是一个尴尬的遗憾。不过对整体水平而言,也无伤大雅。

各方人马齐聚,工业互联网平台的闯关继续。恰如一个建设金字塔的工地现场,来来往往的人群,很难知道对方都是在干什么。然而,大方向既定,局部洪流也在突破,雄壮的金字塔自然也会假以时日,合龙而出。





人工智能赛博物理操作系统

AI-CPS OS

人工智能赛博物理操作系统新一代技术+商业操作系统“AI-CPS OS: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分支用来的今天,企业领导者必须了解如何将“技术”全面渗入整个公司、产品等“商业”场景中,利用AI-CPS OS形成数字化+智能化力量,实现行业的重新布局、企业的重新构建和自我的焕然新生。


AI-CPS OS的真正价值并不来自构成技术或功能,而是要以一种传递独特竞争优势的方式将自动化+信息化、智造+产品+服务数据+分析一体化,这种整合方式能够释放新的业务和运营模式。如果不能实现跨功能的更大规模融合,没有颠覆现状的意愿,这些将不可能实现。


领导者无法依靠某种单一战略方法来应对多维度的数字化变革。面对新一代技术+商业操作系统AI-CPS OS颠覆性的数字化+智能化力量,领导者必须在行业、企业与个人这三个层面都保持领先地位:

  1. 重新行业布局:你的世界观要怎样改变才算足够?你必须对行业典范进行怎样的反思?

  2. 重新构建企业:你的企业需要做出什么样的变化?你准备如何重新定义你的公司?

  3. 重新打造自己:你需要成为怎样的人?要重塑自己并在数字化+智能化时代保有领先地位,你必须如何去做?

AI-CPS OS是数字化智能化创新平台,设计思路是将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和人工智能等无缝整合在云端,可以帮助企业将创新成果融入自身业务体系,实现各个前沿技术在云端的优势协同。AI-CPS OS形成的字化+智能化力量与行业、企业及个人三个层面的交叉,形成了领导力模式,使数字化融入到领导者所在企业与领导方式的核心位置:

  1. 精细种力量能够使人在更加真实、细致的层面观察与感知现实世界和数字化世界正在发生的一切,进而理解和更加精细地进行产品个性化控制、微观业务场景事件和结果控制。

  2. 智能:模型随着时间(数据)的变化而变化,整个系统就具备了智能(自学习)的能力。

  3. 高效:企业需要建立实时或者准实时的数据采集传输、模型预测和响应决策能力,这样智能就从批量性、阶段性的行为变成一个可以实时触达的行为。

  4. 不确定性:数字化变更颠覆和改变了领导者曾经仰仗的思维方式、结构和实践经验,其结果就是形成了复合不确定性这种颠覆性力量。主要的不确定性蕴含于三个领域:技术、文化、制度。

  5. 边界模糊: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的不断融合成CPS不仅让人们所知行业的核心产品、经济学定理和可能性都产生了变化,还模糊了不同行业间的界限。这种效应正在向生态系统、企业、客户、产品快速蔓延。

AI-CPS OS形成的数字化+智能化力量通过三个方式激发经济增长:

  1. 创造虚拟劳动力,承担需要适应性和敏捷性的复杂任务,即“智能自动化”,以区别于传统的自动化解决方案;

  2. 对现有劳动力和实物资产进行有利的补充和提升,提高资本效率

  3. 人工智能的普及,将推动多行业的相关创新,开辟崭新的经济增长空间


给决策制定者和商业领袖的建议:

  1. 超越自动化,开启新创新模式:利用具有自主学习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动态机器智能,为企业创造新商机;

  2. 迎接新一代信息技术,迎接人工智能:无缝整合人类智慧与机器智能,重新

    评估未来的知识和技能类型;

  3. 制定道德规范:切实为人工智能生态系统制定道德准则,并在智能机器的开

    发过程中确定更加明晰的标准和最佳实践;

  4. 重视再分配效应: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冲击做好准备,制定战略帮助面临

    较高失业风险的人群;

  5. 开发数字化+智能化企业所需新能力:员工团队需要积极掌握判断、沟通及想象力和创造力等人类所特有的重要能力。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创造兼具包容性和多样性的文化也非常重要。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和 人工智能,像君子一般融合,一起体现科技就是生产力。


如果说上一次哥伦布地理大发现,拓展的是人类的物理空间。那么这一次地理大发现,拓展的就是人们的数字空间。在数学空间,建立新的商业文明,从而发现新的创富模式,为人类社会带来新的财富空间。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和区块链,是进入这个数字空间的船,而人工智能就是那船上的帆,哥伦布之帆!


新一代技术+商业的人工智能赛博物理操作系统AI-CPS OS作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将进一步释放历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积蓄的巨大能量,并创造新的强大引擎。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环节,形成从宏观到微观各领域的智能化新需求,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引发经济结构重大变革,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整体跃升。





产业智能官  AI-CPS



用“人工智能赛博物理操作系统新一代技术+商业操作系统“AI-CPS OS: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在场景中构建状态感知-实时分析-自主决策-精准执行-学习提升的认知计算和机器智能;实现产业转型升级、DT驱动业务、价值创新创造的产业互联生态链






长按上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 AI-CPS,更多信息回复:


新技术“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人工智能新产业:智能制造”、“智能农业”、“智能金融”、“智能零售”、“智能城市、“智能驾驶”新模式:“财富空间、“数据科学家”、“赛博物理”、“供应链金融”


官方网站:AI-CPS.NET




本文系“产业智能官”(公众号ID:AI-CPS)收集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版权声明产业智能官(公众号ID:AI-CPS推荐的文章,除非确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部分文章推送时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烦请原作者联系我们,与您共同协商解决。联系、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你可能感兴趣的:(【工业互联网】惊人的一跳:制造业洞察力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