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实践-Day96-14.4 碎片化时间·乘法-20181108

【Day96课后实践】
这是2018年11月8日“崔律·100天精力和时间管理训练营”第14.4讲的课后实践。

<实践事项>

按乘法,利用今天的碎片时间。

<实践日志>

1.在本讲中收获的点&我的思考:

1.1 昨日内容回顾及实践

喜欢@逯晓风的精彩实践,感谢崔律将晓风的内容上墙,让更多人看到。将具体内容记录在这里。
1、先详细地记录每项任务的内容、花费的时间、精力状态、遇到的问题等。崔律补充,还可以记录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因为什么事情打断了你。总之,先记录很重要。例如财务app是记录;晨间日记也是记录。先记录,才能知道真实数据,然后还原现状,然后分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
2、每周进行回顾总结,根据自己工作的特点,先写出一个0.3版本的任务安排计划,比如上午做什么、下午做什么,XX工作安排周一做,YY工作周二-周三两天内完成即可等等。
3、最后,不断进行调整和迭代。
【反思】
我每天除了使用atimelogger app记录外,还在印象笔记上制作了“时间日志-日期-星期几-版本号”的模板,将具体的本职工作、社会工作、自我管理、学习成长的内容做记录,对人际交往等幸福领域的活动只记录最终时间。在成就领域的记录中主要是记录任务、开始时间、结束时间、时长,有产出的话会记录产出(这个经常会忘记,还没有养成习惯),然后第二天早晨晨间复盘时对每个类别的总时间进行汇总,对学习的总时间、工作+学习的总时间进行汇总,了解自己昨日的成就领域的投入时间。

课后实践-Day96-14.4 碎片化时间·乘法-20181108_第1张图片
幻雪的时间日志模板

我本来以为自己做的够详细了,看到晓风的实践才意识到其实可以做得更好。例如,增加精力状态、遇到的问题等;听了崔律的讲解发现还可以更更好,例如,增加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情打断了你,或者你在做什么主线任务时被什么信息打断。果然,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思维和行动哪里都能用得上。
【我的疑问及想法】
1、精力状态如何评估和记录?用数据吗?1-10,1代表精力值超级低,10代表精力值超高?有个困难就是我对这样的数字不是很敏感,难以区分,之前用1-10评估上个月生命平衡轮各领域的满意度的时候,我就很难打分。用词语吗?精力值非常低、精力值比较低、精力值一般、精力值比较高、精力值非常高。那我感觉白天我多处于精力值一般和精力值比较高的状态,几乎没感觉自己精力值非常高过(大哭,不过即使不是高精力值感觉自己也能专注学习和工作……)(整理好这部分后立即在微信中询问晓风的做法,感觉自己行动力棒棒哒~不期待对方马上回复,毕竟这可能是对方的离线时间。)
2、遇到的问题如何记录?如果对每个任务有专门的笔记,例如推进记录,可以记录到那里,没有的话可以先在时间日志的下面记录,之后统一整理。K-O~
3、什么人在什么时间因为什么事情打断你。在学习和工作的时候,同事下课回到办公室,打个招呼闲聊算吗?过去我经常爱答不理,有时候专注起来连招呼都不打,头也不抬,感觉自己超级冷漠。现在我觉得同事关系也很重要,我最好还是抬头打个招呼(尽量开心点,smile~),可以寒暄几句,问问同事:你下课啦?今天是最后一节课了吧,提前考试还是复习课啊?……至于暂时中断的工作或学习,我有信心在寒暄几句后尽快恢复它。
4、在做什么主线任务时被什么信息打断。昨天拆书预备表做到一半,感觉头脑发昏,难以集中注意力,于是暂停。开始在线时间,查看微信,顺手处理月聚会的事情,由于比较繁琐,需要一轮轮地修改、讨论、发布,导致我有一种忙乱的感觉。昨天下午给学生考试完回到办公室之后到晚上似乎一直在拆书、月聚会筹备、记录和整理、制作月聚会流程和模板中切换,仔细想其实还是有主线任务的,只不过是两个,一个是拆书准备,一个是月聚会筹备,两者都跟拆书帮有关。之所以焦虑是因为:1)拖延:一直选不出拆页,过了宣传语提交的建议日期还在纠结,导致自己感觉很有压力;最后选择的拆页似乎也并不太理想;2)好久没练习RIA拆书法,写预备表时感觉生疏,自责情绪产生;3)原计划周一周二就开始筹备月聚会的,在筹备前再次梳理和优化流程,然而周一周二忙于个人的学习没有开始行动,导致比计划晚开始,有点着急……这样梳理下来,发现都是自己的问题,其实并非被信息打断,而是因为自己的种种原因导致的。

1.2 区分加法与乘法

碎片化时间的利用有加减乘除四种策略。那么加法和乘法有什么区别呢?
加:刻意增加,本来没有这样的碎片时间,但是我们为了恢复精力等原因刻意去增加精力恢复时间、空白时间、思考实践。比如说9点到12点是一个大块的工作时间,我们在10点左右增加个零食时间,这就是加法。
乘:时间最大化,针对于原本已有的碎片时间。比如说,9点开始做一个大任务,9点50分正好完成了已有工作,10点有个硬日程——公司开会,于是9点50分到10点之间恰好有10分钟的碎片时间。那么我们如何最大程度上利用这10分钟的碎片时间,让它发挥更大价值呢?这就是碎片化时间·乘法的利用。
即使混淆加法和乘法也不会影响你的利用。如果能够理解会更好。只要是时间利用好了就可以。

1.3 识别碎片化时间

当你不断地想如何利用好1分钟、3分钟、5分钟的碎片时间时,你有没有反思过自己的大块时间、整块时间利用得如何呢?工作的8小时、早晨的黄金1小时、晚上的2小时是否利用好了呢?如果大块时间利用好了,碎片时间不利用,好好休息也是可以的。如果大块时间利用得不太好,是不是最好先优化大块时间的使用呢?例如采用之前的减法策略,或者加法策略。
根据可不可用、使用情境、环境等因素,碎片化时间可以分为:
1)不可用的碎片时间
周围环境混乱,比如下班高峰期,车上非常拥挤,再加上经过一天的工作精力值已经很低了,这时候如果将碎片时间用于学习,效率会非常低。这种碎片时间我们称之为不可用的碎片时间,可以观察周围的人,回忆今天发生的事情。
2)可用的碎片时间

  • a.并行的碎片时间
    比如说上班路上,本身在通勤,可以同时学习。“一边……一边……”。
    我在乘地铁外出时经常会带一本书(根据路程长短来定,有时会带小册子,轻薄一些)看;
    本周的精时力学习主要分为两大任务,一是跟着崔律学重塑碎片化时间,二是回顾之前的时间记录课程,进行反思和优化,在分解后一个任务时,有一项是回顾2月时间记录的课程笔记及课后实践日志(因为训练营的时间记录是要重听的),预估时间是1小时(当时没仔细看,以为是12节课,规划的是5分钟*12节课=60分钟,后来回顾的时候才发现是14节课,最后花了70分钟完成)当我考虑将这个任务安排到什么时间段时,突然间发现我在地铁上的时间其实正好可以做这件事,去的地铁可以做一半,回来的地铁上如果精力值还可以就做一半,精力值低的话就刷刷日清单之类的。于是我就讲“回顾2月时间记录课程笔记”的任务安排到了日清单,放在交通任务的后面15分钟。这给我的启示是:事先规划全周的任务,分解成子任务,然后从整周的角度来考虑将其安排在什么时候、什么场景下做更佳。(貌似与晓风的第2点有点类似了。她主要针对于工作,我是学习、工作都算上。)
  • b.专注的碎片时间
    等待时间,没有在做其他的事情,可以当做专注的碎片时间来使用。过去我经常在等朋友、等电影开始验票入场的时候(一般5~10分钟)刷下微信订阅号的文章,将好文章推送到印象笔记存储和整理。有时也会将其视为在线时间,查看及回复微信的信息。

1.4 碎片时间吃大象

工作中大家会有很多任务在拖延,有时是因为没有整块时间,有时是因这个任务太繁杂、繁重,有时是因为你不喜欢做这一类工作,你不愉快。(感觉好几点都中枪了,特别是后面两个有时)。
大象任务:被拖延的繁重任务。大象是比较笨重的,去拖它或者拉它都很难。大象任务怎么做?有时整块时间更好,有时因为它太大太重,导致你有畏难情绪存在。这时候,在正式处理前,不妨利用碎片时间,在大象任务上咬下一小口。比如说,项目报告书,告诉自己我只要做10分钟就好,我只要开个头就好。然后新建word,开始写个开头,写点关键词,梳理下结构,10分钟嗖一下就过去了。

1.5 碎片时间养大微习惯

比如运动习惯、阅读习惯、写作习惯。

  • 1、选择适合你的微习惯和计划。需要一个行为;很容易实现;每天都可以/需要做;每天都可以在固定时间完成;在最累的一天也是可以完成的。
  • 2、确定固定的行为时间,将其列入日清单,并设置提醒。
  • 3、记录与追踪完成情况。
    注意:可以超额完成,不可以暗中膨胀目标。

2.我在实践中的亮点:

我的实践:在日清单中的“上班后清空和微调日清单”任务与9点的“完成课后实践日志”任务之间,有10分钟的碎片时间,于是提前整理月聚会第一轮投票的结果,并且发布到喜乐运营团队群,告知大家,并听取晓风的建议,制作了接龙的信息,等生日祝福这一波信息过去之后再发布到拆书家群。
亮点:在完成已有任务的基础上,在有碎片时间时,优先完成可以推进后面日清单任务的小任务。

3.我的疑问(周六答疑) :

精力状态如何评估和记录?用数值还是用词语比较好呢?
1)用数据吗?1-10,1代表精力值超级低,10代表精力值超高?
2)用词语吗?精力值非常低、精力值比较低、精力值一般、精力值比较高、精力值非常高。

4.其他想说的话(如有):

感觉这一周实践日志写得都比较长,大概是因为对过去几周到几个月的实践的反思,总觉得自己有很多内容想写。而且觉得自己最近写日志有点话痨,还喜欢加括号,写一点小情绪,说不上好还是不好,但是感觉还不错,先这样做一段时间,随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课后实践-Day96-14.4 碎片化时间·乘法-2018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