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维护心力

2017.3.16

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维护心力

不少家长遇到的问题有相似之处,孩子童年很乖,表现好,成绩好。但到了中学,尤其是重点高中面对如林高手和更繁重的学业负担,孩子在学业上的优势不再突出,自信心遇到考验。种种问题开始出现。有的孩子以往没什么压力,成绩也不错。但到了中学老师不再面面俱到。家长才开始意识到孩子在学习兴趣,学习能力,独立感,自我管理,责任感,方方面面遇到问题。有的家长事无巨细的照料指导孩子,兢兢业业,鞠躬尽瘁。但是家长眼中的孩子问题一大堆,起床磨蹭,吃饭慢,注意力不集中,作业拖拉,整天看电视打游戏别的都没兴趣。等等。家长们总是极力说服孩子上各种补习班,找家教,辅导材料,希望孩子成绩提升建立自信,然而往往并不如意。家长们投入全部精力,软硬兼施,陪读,监督,用尽一切办法,希望激发孩子的学习信心,让孩子有个积极状态。孩子却仍然缺乏动力,信心不足。亲子关系也越来越差。寻求帮助的时候,家长们都很焦急,很伤心,很困惑,。曾经那么听话优秀的孩子,怎么像换了一个人。我们都是在鼓励孩子,不打也不骂,怎么就是没有学习动力,没信心呢。我们为孩子操碎了心,提供最好的条件成绩怎么还是提不上去。我们什么都不要孩子做,就让孩子好好学习,孩子怎么就不理解呢,。我们把心思都放在了孩子身上能做的都做了都不见效。孩子还越来越郁郁寡欢不和我们沟通。

家长大多觉得走不进孩子的心,不知道往哪里使力,付出那么多,却与自己的初衷渐行渐远。感觉自己很失败。通过学习家长们都有这样的感慨,自己非常尽心尽责的想做个好家长,原本一直以为自己做的已经足够好了,怎么也没想过孩子问题的根源是在我们做家长的身上,做的多却没做对。小时候满足于孩子成绩优表现好,却忽视了孩子心智的成长,其实隐忧早已存在,问题已经积累了很长时间。现在只是在压力下集中爆发了出来。那么问题出在哪儿?为什么直到成绩下降,家长们才意识到问题。孩子曾经很强的自信心又为什么经不住压力的考验。我尝试着从自信心入手,探讨一下这些问题。

有一句话说: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维护心力。就是用自己坚实的力量去温暖滋润孩子的心灵。核心是自信心的建立与维护。然后自然就会自觉的去引爆大脑的潜能,爱学习会学习学得好,这话我非常赞同。从这句话中我们看到了什么?有信心,自然会自觉的爱学习,会学习,学得好。建立自信的基础,并不是成绩好,而是爱。深究下去,什么是心力。我粗浅的将其理解为内心的力量,心是力的前提,有心也要有力。有责任心,也要有能负起责任的能力,有上进心,也要有上进的持续动力,有好心,也要有能做成好事的能力。从我们自身来说,我们作为父母,一定不缺少爱的愿望和责任心,我们缺少的是爱的能力和负责任的能力。我们不缺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的愿望,缺少的是学习力,感悟力,行动力。

那么怎么能建立并维护自信心呢?第一,自信心的建立源于爱,无条件无保留的爱,是自信的源泉。家庭教育的根本是爱的教育,是对心灵的关怀。父母的爱的质量决定了家庭教育质量的优劣。无条件的爱会形成亲子之间良好的依恋的基础,对孩子的成长来讲是一份巨大的能量。无条件的爱不计回报的爱意味着尊重对方的独立人格,包括对方的一切不完美。不以对方的行为和对我们的态度而改变,不论在什么条件下,都不放弃对他的爱。永远不以付出或者收回我们的爱作为换取对方实现我们愿望的砝码。永远追求我们自身和对方的共同成长。无条件的爱,让孩子从父母的珍视中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懂得自尊自爱,建立起强大的自信。富有责任感。不惧未来。有勇气积极面对困难和挑战超越自我。内心强大了还有什么是做不到的呢?无条件的爱如此重要,但除非孩子能够感受到自己被爱,不然我们做父母的即便认为自己倾进了全力去爱孩子,我们的爱仍然没有质量。

第二,怎样爱怎样表达,孩子才会感受到被爱?有爱之心,还要有爱之力,爱的愿望不等于爱的行动,爱是基于灵魂的行动,真正的爱的本质之一,就是希望对方拥有独立自主的人格。真正的爱的滋养,远比一般意义的抚养复杂的多。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有效的敦促。我们的爱发自内心,无条件吗?我们表里如一,坚定又温柔吗?我们经常拥抱孩子,用肢体语言表达爱吗?我们是否常常把对孩子的欣赏都放在心里,表达出来的却都是不足和不满。我们用心陪伴,倾听,理解,认同,信任,尊重孩子了吗?我们的批评或鼓励,是在让孩子对自己有新的更深入的认识,还是带着改造孩子的目的或是发泄自己的情绪?如果从这几方面一一去检视自己我们不难看到我们爱的表达不足,爱的能力缺乏。爱无条件无保留但有原则有方法。强加于人的付出,不过是变相的控制。替孩子承担他们的责任是错爱,不是真爱。真爱与自由,让孩子的心智健康发展。错爱与控制却让孩子脆弱无力,甚至心灵扭曲,这是多么令人感到痛心的事。真正的爱无法思量,无法学习,她只来自于单纯的自由的心灵。但是我们可以学习打开我们的心扉,尊重孩子的独立,体察孩子内心真正的需要,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回归爱与自由,和孩子共同成长。

怎么体察孩子内心真正的需要呢?举一个实例,孩子班上老师让两个孩子领读管纪律,结果两个女孩子经常拿着教棒敲孩子的桌子,甚至敲头,我的孩子也被敲了。听了以后很心疼,也很气愤,想去找老师。但孩子说不让去找,能解决。我问他怎么解决?他说他乖一点就好了,还说他跟两个女孩做了朋友,不会再敲他头了,如果下次再这么做他会制止。

妈妈很纠结到底要不要干预。

儿子被打了头,妈妈很心疼。这时候什么是爱什么是溺爱呢?孩子说自己已经处理好了,与女孩子成了朋友,即使再发生也会保护自己,不要找老师说。表达我们的疼爱和关心,认可孩子自己的处理方法并且让孩子知道只要需要妈妈一定站在你这边信任你支持你,表达的是我们相信孩子尊重孩子,孩子感受到的是我们的关怀和信任。感受到的是爱和自信感。孩子会不断的从面对一些人和事中得到经验成长起来。如果我们不管孩子怎么处理的执意去找老师要个说法,看似是帮孩子,但是潜台词表达的是妈妈不相信我能处理好。不给机会让我自己处理,孩子感受到的是无力和限制,孩子自信会收到打击。长此以往,孩子就没有自己学习处理问题的愿望了。家长这样做满足的只是自己的需要,而不顾孩子真正的需要。孩子的需要不是帮他出头而是给他机会发展他自己的力量。孩子从中也获得了一些经验,能把坏事变好事。挺好的,孩子还和女孩子成了朋友,说不定您孩子也能慢慢影响女孩子也不一定。这位妈妈接受了建议,下午接回家对孩子说:以后无论发生什么事,妈妈都欢迎你跟我分享,你能处理的妈妈相信你,支持你。遇到困难解决不了的,妈妈跟你一起想办法,然后给了孩子一个飞吻。孩子开心极了,嫌飞吻没有亲到,站在马路口一定要亲亲。晚上也时不时的亲一口妈妈,说是采花蜜呢。妈妈说今晚是个愉快并彼此都很满意的夜晚。感谢自己最终的淡定。

有爱之心还要有爱之力,体察孩子真正的需要,给孩子机会承担自己的责任,发展他自己的力量,这是让孩子感受到自信的关键。这是第二点。

第三,可能有家长会说,我自己的成长过程里就没有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我的爱从哪里来?又怎么能给孩子爱呢?实际上我们的父母已经用尽了全力给了我们他们认为最好的爱,但同样也是因为爱的表达不足爱的能力缺乏令我们感受不到。我们对孩子的养育方式与父母对我们的方式如出一辙,孩子对我们的感受与我们对父母的感受,何其相似。然而这一切并非不可改变。我们是照单全收,沿袭父母的方式对待我们的孩子。还是以此为鉴,改正我们父母的错误示范,承担起我们的责任。是我们自己可以做出的选择。

当然,这样的转变会很艰难,思想与行动之间的距离是觉与悟的距离,跨越这个距离的过程,就是拆了固有观念,重建新思维的过程。蜕变的痛苦难免,却意义非凡,而支撑我们超越自我的最强大动力,仍然是我们内心不灭的爱的力量。幼年时期,我们听从父母长辈的教导,要这样不要那样,我们发现按她们说的做会得到认可和爱。否则就会失去她们的爱。有条件的爱使得我们习惯了去迎合父母和外界的要求和期待,我们的价值感和自信心只是建立在完美表现的层面上,逐渐压抑甚至放弃了自己独立的思想,真实的感受,和内心的力量。我们内心的痛苦和混乱绝大部分来自于我们的思想和行为依赖于外界和他人的认可和赞美。以及依赖他人满足我们的需要和要求。这是我们的一些文化传统中忽视了精神品格产生的影响。当然更直接的是原生家庭和成长经历造成的影响。幼年时我们没有能力改变,现在我们成人了,我们完全有力量做回自己,重新成长.我们以及孩子的成长过程,密切伴随着自信的增长过程.是一个越来越少依赖外部评价,越来越多自我发现,自我肯定,承担责任的过程.心智越成熟的人,来自自我的肯定越多,越少依赖外部的评价.反之,依赖外界关注夸赞或一般意义上的成功获得自信也意味着心智的不成熟.不受外界影响并不是说自我封闭或者自我中心,不顾及他人感受.而是无视事物的表面价值.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事物,认识自己,不以外界的要求衡量自己,不因外部的评价否定自己.打开我们的心,像对待最爱的人那样,重新学习,尊重自己,认同自己本来的样子.无条件爱自己,肯定自己,表达真实的自己.而这同样是爱孩子的意义所在,不需要孩子来满足你的需要和要求,尊重孩子,鼓励孩子遵循他们自己的本心,.承担他们自己的责任.成长自己,做真的自己.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我们的爱与鼓励,信任和支持,带给孩子的是成长中不可或缺的承担责任面对未来的勇气和决心,但建立并维护自信终究要靠他们自己.孩子需要自己去体验,去承担,去发信发展自己的力量.我们自己也是一样.这是第三点.

第四,一开始我们说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维护心力.心力是内心的力量.那么什么是内在的自信呢?大家可能听过这样一个心理学故事.一群男孩常在老先生屋外玩耍,打扰了老先生安静的时光.于是,他说给小男孩奖赏.条件是每天到屋外玩耍,每天一元钱.连续一周.第二周开始连续三天都没有给,男孩再也不来玩耍了.老先生成功把孩子们在玩耍中感到快乐的内在动机,转化为了外在动机.为了获得奖赏玩耍.奖赏没有了玩耍的乐趣也没有了.

(PS:是不是能用在打游戏上呢?)

通常我们认为成绩好获得了成功,或者得到了他人的赞赏表扬就会有自信.外在的动机看起来似乎是获得成功与建立自信心的捷径.但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如果价值感和自信心只是建立在外在事物的基础上,那么一旦外在事物发生变化,自信可能也就不覆存在.我们多少家长可是用外界压力和奖惩手段将孩子限制塑造成一个符合外界标准的好孩子,强化了孩子为获得好成绩和赞赏而学习的外在动机.却忽视削弱甚至压制了孩子原本内在的学习兴趣和成长动力.孩子害怕如果不再完美,达不到目标,自己就什么都不是.为符合外界的要求,保持在他人眼里的完美表现,只能迫使自己考的好些,固然这也可能是一种动力,迫使他们不断走向成功.

但是这样即使成功也很难有幸福感,越来越成功的同时,会越来越恐惧失败.甚至可能陷入虚荣,盲从,依赖,急功近利,逃避责任的泥沼.终将会导致其不堪重负.逐渐显露出各种问题.

我们不要害怕问题出现,不要害怕孩子承受失败的痛苦,失败来的早,问题暴露的早,是幸运的.有真爱和良好的沟通做基础.出现问题不只是孩子的问题,还包括家长出现问题的时候,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审视反省自身的机会,是我们和孩子极好的共同成长的契机.

内在自信的维护困难的多,我们常常满足止步于外在层面的自信.这是我们和我们的孩子心智走向成熟的巨大障碍.正因为自信心是核心心力,孩子身上反映出来的各式问题也都与此有极大关系.放下完美包袱抛开不必要的顾虑,投入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即使现在能力不够,即使没有达到目标,即使没有他人的认可.实际上自信无需他人认可和夸奖,也不会为目标所限.超越得失成败的自由本身,就是最大的奖赏.我们再来思考一下这句话,不是因为成功了才自信,而是因为自信了才成功.我这样来理解这句话,不是有了自信才行动.而是有了行动才自信.真正能让我们自信的,与其说是对于外在事物或者结果的把握,不如说是我们对于自身的行动和过程的把握,认同自己以及自律,我们相信的是自己切实的行动,相信的是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在行动中才有真切的感悟,内在的自信,唯有通过体验而发生,自动自发突破自我,我们在努力自律的过程中,看到自己的力量和勇气,看到自己能够承担,看到自己强大起来,从而不畏挑战,不惧未来.这就是自信力.这样的自信才是强大的.持久的.

以上我们探讨了,无条件的爱是自信的源泉,作为家长怎么体察孩子真正的需求,爱从哪里来?怎么表达爱?什么样的自信才是强大的。持久的。我只是为了方便说明把自信心与自信力分开解读,实际上当然不是能分得开的。家庭教育是一张网,每一个点都是互相关联,相辅相成。好比说我们作为家长过多的受外界评价的影响。我们自身自信的建立依赖于外界的赞赏和一般意义上的成功,那么我们也就没有足够的心力爱孩子,我们对孩子的信心和肯定也就只是建立在孩子取得的好成绩和外界的赞扬上,又如何谈的上真正相信孩子鼓励孩子做他们自己呢?这样看起来似乎很复杂,但换个角度说我们可以从更多的方面去建立,也可以从某一点去扩展的更广,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可能,更大的空间,而我们如何能掌握并运用好这张网,融会贯通,取决于我们怎么去发展建立它们之间的联系,而编织这张网的线就是爱。自由,自主,自觉,自律,自信,自爱,自尊。朋友们看出什么来了吗?自由的孩子最自觉,爱的智慧和力量都不是学来的,所以我们也教不给孩子。它们从来都根植于每个人的内心,而唯一的信念就是只要去爱,爱就出现。我们唯有从认同,肯定,相信自己开始,维护好我们自身的心力,爱与自由,才能让自己与孩子的心智共同走向成熟。

尹建莉父母课堂整理。未完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维护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