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506读书会纪录

上周五参加了某好友公司办的读书会活动。这次活动对我的帮助还是挺大,认识了不少原先在PMI志愿者中没有见过的人,在读书会的讨论过程中,也让我受益良多。

对本次读书会进行一个简单的纪录。

我分享的时间管理

时间管理三大基础:

  1. 时间有限,不能做完全部,要和自己和解,不能过分苛求;
  2. 不要相信大脑,任何事物都采取书面的方式记录下来,避免遗忘;
  3. 事务之间都是有优先级的,优先完成优先级最高的事务。

针对三大基础,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1. 时间管理是脑力劳动者出现后才有的新名词,在早期不会有这种岗位;
  2. 随时随地记录要做的事情,是所有时间管理最大的障碍。太多人过分相信自己的大脑,导致了事务遗忘;
  3. 事务优先级不要弄得过于复杂,建议只采取二元论——重要或者不重要,避免纠结优先级导致的时间浪费;
  4. 四象限法则中,第二象限(重要不紧急)是需要投入最多时间的,否则就会发现自己有太多的第一象限(重要紧急)的事务;
  5. 建议:如何划分优先级?我的建议是:用5年后的自己的眼光来看这个问题,假设自己已经到达了5年后自己需要的岗位,然后判断当前的某些事情是否重要;

而在时间管理的历史中,总共有3个阶段。这3各阶段不存在好坏,仅仅是完善程度以及复杂度的区分,选择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1. TODO List。TL是最直觉化的时间管理。但该方法无法安排事务优先级,并且TODO List容易让人有焦躁感(TL不强调清理与回顾),会让人产生“还有这么多事情要做”的错觉;
  2. Calendar预分配。日历预分配是在TL之后第二个阶段。在该阶段,人们将自己的时间进行预先分配,将特定化的时间分配给某些事务,从而让人们对时间有一种“把控”的感觉。此方法用起来感觉比较方便,且时间使用一目了然。但缺点同样明显,预分配时间需要不停的确认可用时间,且一旦某个事务超出预期时间,就会影响后续一系列事务(尤其是有关联关系的情况下),所以该方法若事务都能按步就班完成的情况下很好用,一旦出现调整的情况,就会让人手忙脚乱;
  3. GTD,Getting Things Done。算是当前最完善的时间管理方法,以“收集、整理、分类、Do、回顾”五个部份组成一套完成的体系。具体的方法请自行Google(No 百度!)

备注一下:上述的三种是最原始的三种,现在也有有优先级的TODO List这种简易GTD系统的存在,但个人不推荐。缺少了GTD的五个环节,单纯TODO 是一个让人非常痛苦的系统。

关于软件的推荐:

  1. TODO List:系统自带的代办事项,Clear(iOS);
  2. Calendar:Google日志或者QQ邮箱的日历都是很好的选择;
  3. GTD:Doit.im(请一定要付费),Wunderlist、Things、OmniFocus

第一轮讨论

这一轮讨论出现了一些很好玩的事情:

  1. 某位童鞋表示:我忘记的事情就是不重要的;
  2. TODO List貌似是用的非常多的;
  3. 大家都比较关系项目中的时间管理,但这个其实超出了本次分享的范畴,所以最后引发了第二轮讨论时特别好玩的观点。

第二轮讨论

项目(有硬性Deadline)到期无法交付怎么办?

  1. 正常情况下,应该以裁减功能范围而不是降低质量;
  2. 若质量与范围严重绑定,则后续弥补可能性不大,要么赶工,要么前期做好时间评估以及缓冲;
  3. 针对项目交付有三宝:欺骗、欺骗和欺骗。欺骗员工,向前提Deadline;欺骗上级,多要工作时长;真的完成不了,以Demo或者定制的方式应对演示;(个人并不推荐这种方法,我个人只会选择中间的欺骗,也就是索要更多的工作时间,对于员工和演示时,还是尽量以真实情况反馈);

项目经验不足时,如何向领导反应?

  1. 需要日常的数据记录;
  2. 保持与领导沟通;
  3. (可能)需要以一些失败来警示。

项目员工资格老怎么办?

  1.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2. 工作透明化,公示工作成果(小范围);
  3. 如果是项目型,PM权限近似无限,直接压一下;
  4. 若是其他,项目经理权限不足且其他方式无效,只能矛盾升级至相关人员的职能经理处;

若项目人员能力不足且不能开除?

  1. 培训、培训再培训;
  2. 发掘每个人能力的美好能力,每个人都是有提升的潜力和要求的;
  3. 项目内部数据纪录,在必要的时刻,牺牲掉这个人,保护整个团队;
  4. 工作成果公示,以“公开”的压力强迫其进步。

项目组成员不想写工作日志?

  1. 行政要求,与绩效挂钩时,就会有写的动力;
  2. 如果不是行政要求且不以Log算绩效,并且项目经理权限足够,可以帮助项目组成员挡掉这些不必要的文档;
  3. 项目组内部要工作公开,打消项目组成员之间的不信任感,提升提升工作效率。

写在最后

  1. 第一次被人叫老师,我表示压力有点大;
  2. 读书会的模式是不错的,可以考虑长期开展下去;
  3. 参加活动竟然跑错了地方,我也是对自己无语了。
  4. 感谢每个人愿意听我碎碎念的朋友。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60506读书会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