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健康管理医学基础知识
一、临床医学基础
1、临床医学的学科分类:
1)按治疗手段建立的学科,内外科;
2)按治疗对象,妇、儿、老年、围生医学、危重病医学、职业病。
3)按人体系统或解剖,口腔、眼、皮肤、神经病学、耳鼻喉等;
4)按病种,结核、肿瘤、精神病学;
5)按诊断手段,病理、检验、放射诊断、超声诊断等。
2、临床医学的主要特征:
1)临床医学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人;
2)临床医学具有探索性;
3)临床医学启动医学研究;
4)临床医学检验医学成果。
3、循证医学
1)循证医学概念:应用最多的有关信息,通过谨慎、明确和明智的 确认和评估,做出医学决策的实践活动。
2)循证医学核心内容:医生对患者建议或实施任何诊断(如拍 X 线 片)、治疗(如开某种降压药)或预防保健(如每年做一次妇科检查) 措施,都要尽可能基于可靠的证据,证明这种措施确实对患者有益, 并且尽可能有较好的成本-效益比。目前工人最为可靠的证据是来自“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据。
目前,循证医学的代表性成果,是大量“临床指南”的制定和实施。循证医学将“成本-效果分析”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列入,力求使卫生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利用。
4、问诊和病史采集的主要内容
1)患者的一般情况
2)主诉:患者感受最主要的痛苦或最明显的症状和体征
3)现病史
4)既往史
5)个人史和家族史,女性还有月经史和生育史。
5、体检检查的基本方法:视诊、触诊、叩诊、听诊。
6、临床实验室检查的主要内容
1)血液学检验
2)体液与排泄物的检验
3)生化学检验
4)免疫学检验
5)病原学检验
7、疾病的 X 线图像改变
1)大小改变
2)位置改变
3)形态改变
4)轮廓改变
5)密度改变
6)功能改变
8、CT 检查的优缺点
优点:密度分辨率优于 X 线,能良好地显示人体内各部位的器官结构,除发现形态改变外,还能检查组织的密度变化,扩大了影像学的检查范围。
缺点:是有射线的检查方法,较难发现器官组织结构的功能变化,个别部位如颅底部骨伪影可影响后颅凹脑组织检查;因成像野的限制,不宜检查四肢小关节,难以显示空腔器官的粘膜变化;强化扫描时有造影剂的不良反应存在。
9、超声检查的主要用途
1)检测实质性脏器的大小、形态及物理特性。
2)检测某些囊性器官的形态、走向及功能状态。
3)检测心脏、大血管和外周血管的结构、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状态。
4)检测脏器内各种占位性病变的物理特性。
5)检测积液的存在与否及量的多少做出估计。
6)产科可确定妊娠,判断胎位、胎儿数量;确定胎龄,评价胎儿生长发育情况;发现胎儿畸形;评定胎儿生理功能;超声引导下治疗。
7)超声引导下穿刺做针吸细胞学或组织活检或治疗。
10、MRI 图像
优点:无射线损害;通过梯度场和射频场的更换可完成矢状、冠状、横切、斜切等多轴成像;图像不受人体正常组织的干扰(无伪影); 强化扫描用钆造影剂,无不良反应。
缺点:检查时间长;有恐惧感;小关节小部位成像不普及;费用高。
11、心电图检查临床应用
心脏疾病的诊断、各种危重患者的抢救、手术麻醉、药物作用和电解质紊乱的监测、航天、登山运动的心电监测。
12、内镜检查的临床应用
直接观察到脏器内腔病变,确定其部位、范围,并可进行照相、活检及进行某些治疗,最常用的是消化道和支气管的检查。
13、药品的概念
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的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
14、药物选择原则:
1)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选择用药;
2)根据药动学和药效学的特点选择;
3)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选择;
4) 根据药物的价格或效应来选择。
15、合理用药应遵循的原则
首先明确诊断后选择用药制定合适的剂量,给药途径和疗程考虑可能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最好达到个体化给药联合用药时要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药源性疾病分类:甲型、乙型、长期用药致病型、药后效应型。
16、合理使用抗生素应遵循的原则
合理选药,合理给药:选择抗生素时首先应分析可能的致病菌并据此选用敏感的抗生素,一般应用药物敏感试验来筛选。当病情危重时则应根据患者的感染部位、可能感染的菌群来选用抗菌谱较广的药物。
17、介入治疗概念
在医学影像或内镜的导向下,利用经皮穿刺和导管技术,通过药物、物理、化学等手段直接消除或减轻局部病变,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18、放射治疗
原理:是利用放射线和各类 X 线治疗机或加速器产生的 X 线、电子束、质子束及其他粒子束治疗疾病。放射线产生的生物效应有:直接损伤、间接损伤。
副作用:血液系统主要表现为白细胞、血小板降低;胃肠系统表现为食欲缺乏、厌食、恶心、呕吐;神经系统症状为乏力、嗜睡或失眠等。
19、物理疗法的临床应用
1) 各种炎症尤其是慢性炎症的恢复治疗。
2)各种神经系统疾病或损伤的恢复治疗。
3)各种原因所致的肌肉损伤的治疗。
4)术后并发症的治疗。
5) 一些疗法如超声波扩大了原有的作用,成为外科手术工具。
20、电疗:直流电 50-80V;低频脉冲 1000HZ 以下;
超声波疗法:500-1000KHZ;
光疗:分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激光。
21、手术治疗:
根据专科分骨科手术、妇科手术、产科手术、泌尿外、科手术、脑外科手术、胸外科手术等;根据操作复杂程度分大手术、中等手术、小手术;根据急缓程度分急诊手术、限期手术、择期手术;
根据无菌程度分无菌手术、污染手术、感染手术。肿瘤手术根据远期的影响分根治性手术和姑息性手术。
22、常用诊断性试验的评价指标:诊断灵敏度、诊断特异性、诊断准确度。
二、预防医学基础知识
1、预防医学的概念及特点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应用学科,它以个体和确定的群体为对象,目的是保护、促进和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失能与早逝。
特点是:
(1)工作对象是个体及确定的群体,主要着眼于健康和无症状患者、
(2)研究方法上注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重点研究健康影响因素与人群健康的关系、预防的有效手段和效益
(3)采取的对策既又针对个体预防疾病的干预,更重视保障和促进人群健康的社会性措施。
2、预防医学的学科体系:
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环境卫生科学医学;社会与行为科学(健康教育、促进)卫生政策与管理(营养学,食品卫生学)。
3、健康决定因素:环境因素、行为与生活方式因素、生物遗传因素、卫生服务。
4、三级预防策略的概念
根据疾病发生发展过程及健康决定因素的特点,把预防策略按等级分类,称为三级预防策略。
5、第一级预防,又称病因预防。包括针对健康个体的措施和针对整个公众的社会措施。
6、第二级预防。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好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三早”预防工作,以控制疾病的发展和恶化。
7、第三级预防。对已患某些疾病的人,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止病情恶化,预防并发症和伤残;对已丧失劳动力或残疾者,主要促使功能恢复、心理康复,进行家庭护理指导,使患者尽量恢复生活和劳动能力,能参加社会活动并延长寿命。
8、三级预防的落实,根据干预对象是群体或个体,分为社区预防服务和临床预防服务。社区预防服务以社区为范围,以群体为对象开展预防工作。临床预防服务以个体为对象实施个体的预防干预措施。社区预防服务实施的主体是公共卫生人员。临床预防服务则是临床医务人员。
9、临床预防服务
概念:在临床场所由专业人员指导的预防服务。
内容:求医者的健康咨询、筛检(定期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腰围、胆固醇测定、视敏度筛检、听力测试)和化学预防(孕妇补充叶酸、预防卒中服阿司匹林)。
临床预防服务的内容包括:求医者的健康咨询、筛检、化学预防、预防接种。
化学预防指对无症状的人使用药物、营养素(包括矿物质)、生物制剂或其他天然物质作为第一级预防措施,提高人群抵抗疾病的能力以预防某些疾病。
10、健康危险因素评价
在临床工作中从采集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过程中收集有关个体的危险因素信息,为下一步对危险因素的个体化干预提供依据。
11、健康维护计划的内容
根据危险因素的评估及患者的性别、年龄的信息,确定干预措施,包括健康咨询、健康筛检、免疫接种和化学预防。
12、社区概念
是若干社会群体或社会组织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13、社区公共卫生的概念
是人群健康的策略和原则在社区水平上的具体应用,即根据社区全体居民的健康和疾病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保护、健康促进及疾病预防的项目,促进社区人群健康水平和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人群健康的均等化。
健康生命全程路径为开展预防服务把人生分为:
成年期和老年期
青少年期
儿童期
围产期和婴幼儿期
14、社区公共卫生原则:
1)以健康为中心;
2)以人群为对象;
3)以需求为导向;
4)多部门合作;
5)人人参与。
这里的“参与”是指
参与社区具体的干预活动
参与社区健康问题的确定
参与制定社区预防服务计划
15、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点
1)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
2)健康教育;
3)预防接种;
4)0-6 岁儿童的健康管理服务;
5)孕产妇健康管理服务;
6)老年人的健康管理服务;
7)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管理服务;
8)2 型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服务;
9)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服务;
10)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服务;
11)卫生监督协管服务规范;
12)肺结核患者的健康管理服务;
13)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
16、职业病的特点:
1)病因明确;
2)病因与疾病之间存在接触水平(剂量)-效应(反应)关系;
3)群体发病;
4)早期诊断及时合理处理,预后康复效果较好;
5)重在预防。
分类:10 大类 132 个病种。
职业病诊断由省级以上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