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简介-文档综合

5G简介-文档综合

1 概述

5G网络是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其峰值理论传输速度可达每秒数10Gb,比4G网络的传输速度快数百倍。举例来说,一部1G的电影可在8秒之内下载完成。

2 基础

2.1 电磁波

日常生活中,除了原子电子之外,剩下的几乎全是电磁波,红外线、紫外线、太阳光、电灯光、wifi信号、手机信号、电脑辐射、核辐射,等等。只要是波,就逃不过三个参数:波速、波长、振幅。电磁波的速度是恒定的光速,因此只需考虑:波长(或频率)、振幅(不考虑方向),,其中频率对于电磁波来说,尤为重要。
5G简介-文档综合_第1张图片
频率越高,对应着电磁波的波长越短,能量越高,衰减越快,穿透性越差,散射越少,对人体伤害越大。
  长的电磁波波长能到1亿米,频率3Hz,1秒钟三个波,如果用来通信的话,等你一句话说完,就可以过年了。
  稍微正常点的电磁波,波长几万米,用这通信,就一个字:稳!江河大山都挡不住,甚至能穿透几十米深的海水(海水导电,是电磁波的克星)。不过就这点频率,只能勉强携带点信息,发一个hello,大概需要半小时,也就比写信稍微强点。因为超长波实在是稳,一般用在岸台向潜艇单向发送命令。
  再短点,几十米波长的电磁波,频率就到了百万赫兹MHz级别,能携带的信息就很可观了,一句话至少能说利索了。而且照样还能跑很远,几百公里不在话下,所以收音机广播、电报、业余无线电一般用这个频段。
  说点有用的,假如你困在荒岛上,有个飞机路过,赶紧用121.5MHz呼救,这是民用紧急通信频率,还有个军用紧急通信频率243MHz,这些都是不加密的公共频率。上次解放军和台军战机对峙,双方用这个频率对话,结果被无线电爱好者录下来放网上了,吃瓜群众喜闻乐见之余,又担心我军通信太容易被破解,真是阿弥陀佛了。
  波长再短点,到了1米~1厘米,就有意思了。一方面,虽然衰减已经很明显了,但一口气还能跑个百十公里,够用;另一方面,频率到了GHz级别,能携带足够多的信息,不但话能说利索了,还有多余功夫让你加个密什么的。所以这个波段是通信的焦点,什么1G2G3G4G,什么卫星通信雷达通信,全在这,统称微波通信。
  到了毫米级,电磁波就跑不了多远了,虽然毫米波不太发散,但很容易被周边物质吸收或反射,几乎没啥穿透性,用来通信很鸡肋,不过用在导弹导引雷达或微波炉上棒棒的。但,毕竟频率超过了30GHz,携带的信息量实在太馋人,要不还是试试吧!于是,5G来了。
  5G同志先等等,继续往下数,来到微米级。毫无疑问,能携带的信息量继续倍增,但波长0.7微米的电磁波就已经是可见光了。可见光都见过吧,别说穿墙了,一张纸都够呛,想接着按照7G8G9G的套路肯定走不通啊。然后,就有了激光通信,发射端和接收端必须瞄得准准的,中间还不能有阻挡,这优缺点自个儿体会体会。
  波长到了0.3微米,也就是300纳米,先别管频率的事了,这玩意儿就是我们熟知的紫外线,终于对人体有害了。太阳光里的紫外线大约占了4%,如果你一天能晒上半小时太阳的话,那么前面提到的那些电磁波辐射基本可以无视了(不要钻电磁共振的牛角尖,咱只说普遍情况)。
  波长200纳米的紫外线,在太阳光中几乎是没有的,所以在阳光太强时,紫外线通信就成了激光通信很好的补充,不但隐蔽性更好,还不用对得那么准,在几公里的距离上非常好用,是近些年军事通信的研究热点。
  接下来就和通信无关了,波长到了纳米级就成了X光,就是在医院见到的那种,这么说的话,X光其实也能叫纳米技术(这是玩笑)。
  最后,波长短到了0.01纳米以下,这就是闻之色变的伽马射线,来自核辐射,全宇宙最强的能量形式之一!若是要毁灭一个星系,伽马射线是不二之选。实际上,科学家一直怀疑,超新星爆炸产生的伽马射线爆已经毁灭了绝大部分的宇宙文明,好在太阳系处于比较角落的地带,周边恒星不多。
不偏题,回到电波先。电波属于电磁波的一种,它的频率资源是有限的。为了避免干扰和冲突,我们在电波这条公路上进一步划分车道 ,分配给不同的对象和用途。
5G简介-文档综合_第2张图片
请大家注意上面图中的红色字体。一直以来,我们主要是用中频 ~ 超高频进行手机通信的。例如经常说的「GSM900」、「CDMA800」,其实意思就是指,工作频段在 900MHz 的 GSM,和工作频段在 800MHz 的 CDMA。
目前全球主流的 4G LTE 技术标准,属于特高频和超高频。我们国家主要使用超高频:
5G简介-文档综合_第3张图片

2.2 通信中的1和0及高频与高速

为什么频率越高,能携带的信息就越多?以数字信号为例,信息就是一串串的1和0,所以先搞清楚怎样用电磁波表示1和0。
  第一种方法叫“调幅”,基本思路是调整电磁波的振幅,振幅大的表示1,振幅小的表示0,如下图。收音机的AM就是调幅,缺点颇多。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二种方法叫“调频”,基本思路是调整频率来表示1和0,比如,用密集的波形表示1,疏松的波形表示0。收音机的FM就是调频,优点多多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很显然,在单位时间内,发出的波越多,能表示的1和0就越多,换句话说,频率越高能携带的信息就越多。
  这样算起来,频率800MHz意味着每秒产生800万个波,都用来表示1和0的话,1秒钟可以传输100M数据,这速度很快啊!为啥我们感觉不到呢?
  古语有云,重要的事情说三遍,通信也是如此。无线电拔山涉水,弄丢几个1,0太正常了,防止走丢的土办法就是抱团。比如,用一万个连续的1表示一个1,哪怕路上走丢了两千个1,最后咱还能认得这是1。
  这种傻办法只能用在民用通信,因为特征太明显,很容易被破解。还记得北斗民用信号被破解的新闻吧,原因就在此。
  民用信号只要能和其他信号区分开就行,不会弄得太复杂,不然传输效率太低。按2G技术那样,800MHz的频率,传输数据大不过每秒几十K。
  军用就两码事了,为了防止被破解,要用很复杂的组合来表示1和0,中间说不定还有很多无效信息,各种跳频技术扩频技术,还不停变换组合,总之越花哨越好。所以同样一句话,军事通信要用掉更多的1,0,因此为了保证传输效率,军用频率就比民用高很多。
  就目前来说,顶级破解技术还干不过顶级加密技术,这里不包括尚未成熟的量子通信。
  军事对抗是无止境的,干不过也不能认怂!那怎办?既然弄不清楚你的1,0,那我就索性再送你一堆1,0,把你原有的组合搞乱,让你自己人都懵逼。这就是电子对抗的环节,跑题了,还是说回5G。

2.3 5G的频段

更高 的频率→ 更多 的资源→ 更快 的速度

5G 使用的频率具体如下图所示:
5G简介-文档综合_第4张图片
5G 的频率范围,分为两种:一种是 6GHz 以下,这个和目前我们的 2/3/4G 差别不算太大。还有一种,就很高了,在 24GHz 以上。目前,国际上主要使用 28GHz 进行试验(这个频段也有可能成为 5G 最先商用的频段)。
如果按 28GHz 来算,根据前文我们提到的公式,波长位10.7mm——毫 米 波。
移动通信如果用了高频段,那么它最大的问题,就是传输距离大幅缩短, 覆盖能力大幅减弱 。覆盖同一个区域,需要的 5G 基站数量,将大大超过 4G。

5G简介-文档综合_第5张图片

3 5G的六大基本特点

3.1 高速度

相对于4G,5G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高速度。网络速度提升,用户体验与感受才会有较大提高,网络才能面对VR/超高清业务时不受限制,对网络速度要求很高的业务才能被广泛推广和使用。因此,5G第一个特点就定义了速度的提升。
  其实和每一代通信技术一样,确切说5G的速度到底是多少是很难的,一方面峰值速度和用户的实际体验速度不一样,不同的技术不同的时期速率也会不同。对于5G的基站峰值要求不低于20Gb/s,当然这个速度是峰值速度,不是每一个用户的体验。随着新技术使用,这个速度还有提升的空间。
  这样一个速度,意味着用户可以每秒钟下载一部高清电影,也可能支持VR视频。这样的高速度给未来对速度有很高要求的业务提供了机会和可能。

3.2 泛在网

随着业务的发展,网络业务需要无所不包,广泛存在。只有这样才能支持更加丰富的业务,才能在复杂的场景上使用。泛在网有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广泛覆盖,一是纵深覆盖。
  广泛是指我们社会生活的各个地方,需要广覆盖,以前高山峡谷就不一定需要网络覆盖,因为生活的人很少,但是如果能覆盖5G,可以大量部署传感器,进行环境、空气质量甚至地貌变化、地震的监测,这就非常有价值。5G可以为更多这类应用提供网络。
  纵深是指我们生活中,虽然已经有网络部署,但是需要进入更高品质的深度覆盖。我们今天家中已经有了4G网络,但是家中的卫生间可能网络质量不是太好,地下停车库基本没信号,现在是可以接受的状态。5G的到来,可把以前网络品质不好的卫生间、地下停车库等都用很好的5G网络广泛覆盖。
  一定程度上,泛在网比高速度还重要,只是建一个少数地方覆盖、速度很高的网络,并不能保证5G的服务与体验,而泛在网才是5G体验的一个根本保证。在3GPP的三大场景没有讲泛在网,但是泛在的要求是隐含在所有场景中的。

3.3 低功耗

5G要支持大规模物联网应用,就必须要有功耗的要求。这些年,可穿戴产品有一定发展,但是遇到很多瓶颈,最大的瓶颈是体验较差。以智能手表为例,每天充电,甚至不到一天就需要充电。所有物联网产品都需要通信与能源,虽然今天通信可以通过多种手段实现,但是能源的供应只能靠电池。通信过程若消耗大量的能量,就很难让物联网产品被用户广泛接受。
  如果能把功耗降下来,让大部分物联网产品一周充一次电,甚或一个月充一次电,就能大大改善用户体验,促进物联网产品的快速普及。eMTC基于LTE协议演进而来,为了更加适合物与物之间的通信,也为了更低的成本,对LTE协议进行了裁剪和优化。eMTC基于蜂窝网络进行部署,其用户设备通过支持1.4MHz的射频和基带带宽,可以直接接入现有的LTE网络。eMTC支持上下行最大1Mbps的峰值速率。而NB-IoT构建于蜂窝网络,只消耗大约180kHz的带宽,可直接部署于GSM网络、UMTS网络或LTE网络,以降低部署成本、实现平滑升级。
  NB-IoT其实基于GSM网络和UMTS网络就可以进行部署,它不需要和5G的核心技术那样需重新建设网络,但是,虽然它部署在GSM和UMTS的网络上,还是一个重新建设的网络,而它的能力是大大降低功耗,也是为了满足5G对于低功耗物联网应用场景的需要,和eMTC一样,是5G网络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

3.4 低时延

5G的一个新场景是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的高可靠连接。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140毫秒的时延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如果这个时延用于无人驾驶、工业自动化就无法接受。5G对于时延的最低要求是1毫秒,甚至更低。这就对网络提出严酷的要求。而5G是这些新领域应用的必然要求。
  无人驾驶汽车,需要中央控制中心和汽车进行互联,车与车之间也应进行互联,在高速度行动中,一个制动,需要瞬间把信息送到车上做出反应,100毫秒左右的时间,车就会冲出几十米,这就需要在最短的时延中,把信息送到车上,进行制动与车控反应。
  无人驾驶飞机更是如此。如数百架无人驾驶编队飞行,极小的偏差就会导致碰撞和事故,这就需要在极小的时延中,把信息传递给飞行中的无人驾驶飞机。工业自动化过程中,一个机械臂的操作,如果要做到极精细化,保证工作的高品质与精准性,也是需要极小的时延,最及时地做出反应。这些特征,在传统的人与人通信,甚至人与机器通信时,要求都不那么高,因为人的反应是较慢的,也不需要机器那么高的效率与精细化。而无论是无人驾驶飞机、无人驾驶汽车还是工业自动化,都是高速度运行,还需要在高速中保证及时信息传递和及时反应,这就对时延提出了极高要求。
  要满足低时延的要求,需要在5G网络建构中找到各种办法,减少时延。边缘计算这样的技术也会被采用到5G的网络架构中。

3.5 万物互联

传统通信中,终端是非常有限的,固定电话时代,电话是以人群为定义的。而手机时代,终端数量有了巨大爆发,手机是按个人应用来定义的。到了5G时代,终端不是按人来定义,因为每人可能拥有数个,每个家庭可能拥有数个终端。
  2018年,中国移动终端用户已经达到14亿,这其中以手机为主。而通信业对5G的愿景是每一平方公里,可以支撑100万个移动终端。未来接入到网络中的终端,不仅是我们今天的手机,还会有更多千奇百怪的产品。可以说,我们生活中每一个产品都有可能通过5G接入网络。我们的眼镜、手机、衣服、腰带、鞋子都有可能接入网络,成为智能产品。家中的门窗、门锁、空气净化器、新风机、加湿器、空调、冰箱、洗衣机都可能进入智能时代,也通过5G接入网络,我们的家庭成为智慧家庭。
  而社会生活中大量以前不可能联网的设备也会进行联网工作,更加智能。汽车、井盖、电线杆、垃圾桶这些公共设施,以前管理起来非常难,也很难做到智能化。而5G可以让这些设备都成为智能设备。

3.6 重构安全

安全问题似乎并不是3GPP讨论的基本问题,但是它也应该成为5G的一个基本特点。
  传统的互联网要解决的是信息速度、无障碍的传输,自由、开放、共享是互联网的基本精神,但是在5G基础上建立的是智能互联网。智能互联网不仅是要实现信息传输,还要建立起一个社会和生活的新机制与新体系。智能互联网的基本精神是安全、管理、高效、方便。安全是5G之后的智能互联网第一位的要求。假设5G建设起来却无法重新构建安全体系,那么会产生巨大的破坏力。
  如果我们的无人驾驶系统很容易攻破,就会像电影上展现的那样,道路上汽车被黑客控制,智能健康系统被攻破,大量用户的健康信息被泄露,智慧家庭被攻破,家中安全根本无保障。这种情况不应该出现,出了问题也不是修修补补可以解决的。
  在5G的网络构建中,在底层就应该解决安全问题,从网络建设之初,就应该加入安全机制,信息应该加密,网络并不应该是开放的,对于特殊的服务需要建立起专门的安全机制。网络不是完全中立、公平的。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网络保证上,普通用户上网,可能只有一套系统保证其网络畅通,用户可能会面临拥堵。但是智能交通体系,需要多套系统保证其安全运行,保证其网络品质,在网络出现拥堵时,必须保证智能交通体系的网络畅通。而这个体系也不是一般终端可以接入实现管理与控制的。

4 5G应用场景定义了三大方向

4.1 eMBB(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移动宽带增强)

峰值数据率:最高数据传输速度达到20 Gbps用户体验数据率:拥挤地区传输速度达到100Mbps能量效益:装置收发数据所需功耗能效比较IMT-A提升100倍频谱效率:每无线带宽和每网络单元数据吞吐量3~4倍于4G网络区域流量容纳:区域内总流量密度每平方米10Mbps

4.2 MMTC(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大规模物联网)

连接密度:每单位地区可连接设备数量每平方公里100万台
mMTC又包括eMTC(enhanced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增强型物联网)和NB-IoT(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窄带物联网

4.3 URLLC(Ultra-Reliable Low-Latency Communications,超高可靠超低时延通信)

低时延:数据包传输时延1毫秒移动性:切换和保证通讯质量极速达到500 km/h

5 5G的关键技术

5G作为新一代的移动通信技术,它的网络结构、网络能力和要求都与过去有很大不同,有大量技术被整合在其中。其核心技术简述如下:

5.1 基于OFDM优化的波形和多址接入

5G采用基于OFDM化的波形和多址接入技术,因为OFDM技术被当今的 4G LTE 和 Wi-Fi 系统广泛采用,因其可扩展至大带宽应用,而具有高频谱效率和较低的数据复杂性,能够很好地满足 5G 要求。OFDM 技术家族可实现多种增强功能,例如通过加窗或滤波增强频率本地化、在不同用户与服务间提高多路传输效率,以及创建单载波OFDM波形,实现高能效上行链路传输。

5.2 实现可扩展的OFDM间隔参数配置

通过OFDM子载波之间的15kHz间隔(固定的OFDM参数配置),LTE最高可支持20 MHz的载波带宽。为了支持更丰富的频谱类型/带(为了连接尽可能丰富的设备,5G将利用所有能利用的频谱,如毫米微波、非授权频段)和部署方式。5G NR将引入可扩展的OFDM间隔参数配置。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当FFT(Fast Fourier Transform,快速傅里叶变换)为更大带宽扩展尺寸时,必须保证不会增加处理的复杂性。而为了支持多种部署模式的不同信道宽度, 5G NR必须适应同一部署下不同的参数配置,在统一的框架下提高多路传输效率。另外,5G NR也能跨参数实现载波聚合,比如聚合毫米波和6GHz以下频段的载波。

5.3 OFDM加窗提高多路传输效率

5G将被应用于大规模物联网,这意味着会有数十亿设备在相互连接,5G势必要提高多路传输的效率,以应对大规模物联网的挑战。为了相邻频带不相互干扰,频带内和频带外信号辐射必须尽可能小。OFDM能实现波形后处理(post-processing),如时域加窗或频域滤波,来提升频率局域化。

5.4 灵活的框架设计

设计5G NR的同时,采用灵活的5G网络架构,进一步提高5G服务多路传输的效率。这种灵活性既体现在频域,更体现在时域上,5G NR的框架能充分满足5G的不同服务和应用场景。这包括可扩展的时间间隔(STTI,Scalable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自包含集成子帧(Self-contained integrated subframe)。

5.5 先进的新型无线技术

5G演进的同时,LTE本身也还在不断进化(比如最近实现的千兆级4G+),5G不可避免地要利用目前用在4G LTE上的先进技术,如载波聚合、MIMO、非共享频谱等。这包括众多成熟的通信技术:
  大规模MIMO:从2×2提高到了目前4×4
MIMO。更多的天线也意味着占用更多的空间,要在空间有限的设备中容纳进更多天线显然不现实,只能在基站端叠加更多MIMO。从目前的理论来看,5G NR 可以在基站端使用最多256根天线,而通过天线的二维排布,可以实现3D波束成型,从而提高信道容量和覆盖。
  毫米波:全新5G技术正首次将频率大于24GHz以上频段(通常称为毫米波)应用于移动宽带通信。大量可用的高频段频谱可提供极致数据传输速度和容量,这将重塑移动体验。但毫米波的利用并非易事,使用毫米波频段传输更容易造成路径受阻与损耗(信号衍射能力有限)。通常情况下,毫米波频段传输的信号甚至无法穿透墙体,此外,它还面临着波形和能量消耗等问题。
  频谱共享:用共享频谱和非授权频谱,可将5G扩展到多个维度,实现更大容量、使用更多频谱、支持新的部署场景。这不仅将使拥有授权频谱的移动运营商受益,而且会为没有授权频谱的厂商创造机会,如有线运营商、企业和物联网垂直行业,使他们能够充分利用5G NR技术。5G NR原生地支持所有频谱类型,并通过前向兼容灵活地利用全新的频谱共享模式。
  先进的信道编码设计:目前LTE网络的编码还不足以应对未来的数据传输需求,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更高效的信道编码设计,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并利用更大的编码信息块契合移动宽带流量配置,同时,还要继续提高现有信道编码技术(如LTE Turbo)的性能极限。 LDPC的传输效率远超LTE
Turbo,且易平行化的解码设计,能以低复杂度和低时延,扩展达到更高的传输速率。

5.6 超密集异构网络

5G网络是一个超复杂的网络,在2G时代,几万个基站就可以做全国的网络覆盖,但是到了4G中国的网络超过500万个。而5G需要做到每平方公里支持100万个设备,这个网络必须非常密集,需要大量的小基站来进行支撑。同样一个网络中,不同的终端需要不同的速率、功耗,也会使用不同的频率,对于QoS的要求也不同。这样的情况下,网络很容易造成相互之间的干扰。5G网络需要采用一系列措施来保障系统性能:不同业务在网络中的实现、各种节点间的协调方案、网络的选择以及节能配置方法等。
  在超密集网络中,密集地部署使得小区边界数量剧增,小区形状也不规则,用户可能会频繁复杂地切换。为了满足移动性需求,这就需要新的切换算法。
  总之,一个复杂的、密集的、异构的、大容量的、多用户的网络,需要平衡、保持稳定、减少干扰,这需要不断完善算法来解决这些问题。

5.7 网络的自组织

自组织的网络是5G的重要技术,这就是网络部署阶段的自规划和自配置;网络维护阶段的自优化和自愈合。自配置即新增网络节点的配置可实现即插即用,具有低成本、安装简易等优点。自规划的目的是动态进行网络规划并执行,同时满足系统的容量扩展、业务监测或优化结果等方面的需求。自愈合指系统能自动检测问题、定位问题和排除故障,大大减少维护成本并避免对网络质量和用户体验的影响。
  SON技术应用于移动通信网络时,其优势体现在网络效率和维护方面,同时减少了运营商的支出和运营成本投入。由于现有的 SON 技术都是从各自网络的角度出发, 自部署、自配置、自优化和自愈合等操作具有独立性和封闭性,在多网络之间缺乏协作。

5.8 网络切片

就是把运营商的物理网络切分成多个虚拟网络,每个网络适应不同的服务需求,这可以通过时延、带宽、安全性、可靠性来划分不同的网络,以适应不同的场景。通过网络切片技术在一个独立的物理网络上切分出多个逻辑网络,从而避免了为每一个服务建设一个专用的物理网络,这样可以大大节省部署的成本。
  在同一个5G网络上,通过技术电信运营商会把网络切片为智能交通、无人机、智慧医疗、智能家居以及工业控制等多个不同的网络,将其开放给不同的运营者,这样一个切片的网络在带宽、可靠性能力上也有不同的保证,计费体系、管理体系也不同。在切片的网络中,各个业务提供商,不是如4G一样,都使用一样的网络、一样的服务。很多能力变得不可控。5G切片网络,可以向用户提供不一样的网络、不同的管理、不同的服务、不同的计费,让业务提供者更好地使用5G网络。

5.9 内容分发网络

在5G网络中,会存在大量复杂业务,尤其是一些音频、视频业务大量出现,某些业务会出现瞬时爆炸性的增长,这会影响用户的体验与感受。这就需要对网络进行改造,让网络适应内容爆发性增长的需要。
  内容分发网络是在传统网络中添加新的层次,即智能虚拟网络。CDN 系统综合考虑各节点连接状态、负载情况以及用户距离等信息,通过将相关内容分发至靠近用户的CDN代理服务器上、实现用户就近获取所需的信息,使得网络拥塞状况得以缓解,缩短响应时间,提高响应速度。
  源服务器只需要将内容发给各个代理服务器,便于用户从就近的带宽充足的代理服务器上获取内容,降低网络时延并提高用户体验。CDN技术的优势正是为用户快速地提供信息服务,同时有助于解决网络拥塞问题。CDN技术成为5G必备的关键技术之一 。

5.10 设备到设备通信

这是一种基于蜂窝系统的近距离数据直接传输技术。设备到设备通信(D2D)会话的数据直接在终端之间进行传输,不需要通过基站转发,而相关的控制信令,如会话的建立、维持、无线资源分配以及计费、 鉴权、识别、移动性管理等仍由蜂窝网络负责。蜂窝网络引入D2D通信,可以减轻基站负担,降低端到端的传输时延,提升频谱效率,降低终端发射功率。当无线通信基础设施损坏,或者在无线网络的覆盖盲区,终端可借助D2D实现端到端通信甚至接入蜂窝网络。在 5G 网络中,既可以在授权频段部署D2D通信,也可在非授权频段部署。

5.11 边缘计算

在靠近物或数据源头的一侧,采用网络、计算、存储、应用核心能力为一体的开放平台,就近提供最近端服务。其应用程序在边缘侧发起,产生更快的网络服务响应,满足行业在实时业务、应用智能、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基本需求。5G要实现低时延,如果数据都是要到云端和服务器中进行计算机和存储,再把指令发给终端,就无法实现低时延。边缘计算是要在基站上即建立计算和存储能力,在最短时间完成计算,发出指令。

5.12 软件定义网络和网络虚拟化

SDN架构的核心特点是开放性、灵活性和可编程性。它主要分为三层:基础设施层位于网络最底层,包括大量基础网络设备,该层根据控制层下发的规则处理和转发数据;中间层为控制层,该层主要负责对数据转发面的资源进行编排,控制网络拓扑、收集全局状态信息等;最上层为应用层,该层包括大量的应用服务,通过开放的北向API对网络资源进行调用。NFV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架构与构建技术, 其倡导的控制与数据分离、软件化、虚拟化思想,为突破现有网络的困境带来了希望。
  5G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在5G基础上建立的网络,不仅要提升网络速度,同时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未来5G网络中的终端也不仅是手机,而是有汽车、无人驾驶飞机、家电、公共服务设备等多种设备。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5G将会是社会进步、产业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推进器

6 5G组网

实现5G的应用,首先需要建设和部署5G网络,5G网络的部署主要需要两个部分: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和核心网(Core Network)。无线接入网主要由基站组成,为用户提供无线接入功能。核心网则主要为用户提供互联网接入服务和相应的管理功能等。由于部署新的网络投资巨大且要分别部署这两部分,所以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一个标准化组织)分为了两种方式进行部署SA(Standalone,独立组网)和NSA(Non-Standalone,非独立组网)。独立组网指的是新建一个现有的网络,包括新基站、回程链路以及核心网,非独立组网指的是使用现有的4G基础设施,进行5G网络的部署。
5G简介-文档综合_第6张图片
在2016年6月制定的标准中,3GPP共列举了Option1、Option2 、Option 3/3a、Option 4/4a、Option 5、Option 6、Option 7/7a、Option 8/8a等8种5G架构选项。其中,Option1、Option 2、Option5和Option 6属于独立组网方式,其余属于非独立组网方式。
在2017年3月发布的版本中,优选了(并同时增加了2个子选项3x和7x)Option 2、Option 3/3a/3x、Option 4/4a、Option 5、Option 7/7a/7x等5种5G架构选项。独立组网方式还剩下Option2和Option 5两个选项。下边分别说明各个方式怎么进行网络部署。+5

6.1 Option 1和Option 2

5G简介-文档综合_第7张图片5G简介-文档综合_第8张图片
选项1是4G网络目前的部署方式,由4G的核心网和基站组成。实线叫做用户面,代表传输的数据,虚线叫做控制面,代表传输管理和调度数据的命令。选项2属于5G独立组网,使用5G的基站和5G的核心网,服务质量更好,但成本也很高。

6.2 Option 3

5G简介-文档综合_第9张图片

选项3主要使用的是4G的核心网络,分为主站和从站,与核心网进行控制面命令传输的基站为主站。由于传统的4G基站处理数据的能力有限,需要对基站进行硬件升级改造,变成增强型4G基站,该基站为主站,新部署的5G基站作为从站进行使用。

同时,由于部分4G基站时间较久,运营商不愿意花资金进行基站改造,所以就想了另外两种办法,选项3a和选项3x。选项3a就是5G的用户面数据直接传输到4G核心网。而选项3x是将用户面数据分为两个部分,将4G基站不能传输的部分数据使用5G基站进行传输,而剩下的数据仍然使用4G基站进行传输,两者的控制面命令仍然由4G基站进行传输。

6.3 Option 4

5G简介-文档综合_第10张图片

选项4与选项3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选项4的4G基站和5G基站共用的是5G核心网,5G基站作为主站,4G基站作为从站。由于5G基站具有4G基站的功能,所以选项4中4G基站的用户面和控制面分别通过5G基站传输到5G核心网中,而选项4a中,4G基站的用户面直接连接到5G核心网,控制面仍然从5G基站传输到5G核心网。

6.4 Option 5和Option 6

5G简介-文档综合_第11张图片5G简介-文档综合_第12张图片
选项5可以理解为先部署5G的核心网,并在5G核心网中实现4G核心网的功能,先使用增强型4G基站,随后再逐步部署5G基站。选项6是先部署5G基站,采用4G核心网。但此选项会限制5G系统的部分功能,如网络切片,所以选项6已经被舍弃。

6.5 Option 7

5G简介-文档综合_第13张图片

选项7和选项3类似,唯一的区别是将选项3中的4G核心网变成了5G核心网,传输方式是一样的。

6.6 Option 8

5G简介-文档综合_第14张图片

选项8和8a使用的是4G核心网,运用5G基站将控制面命令和用户面数据传输至4G核心网中,由于需要对4G核心网进行升级改造,成本更高,改造更加复杂,所以这个选项在2017年3月发布的版本中被舍弃,这里不做更多的介绍。

2017年12月,5G的非独立组网(NSA)标准第一个版本正式冻结。2018年6月,5G的独立组网(NA)已经实现了部分功能冻结,预计第三季度实现整体标准的冻结。然而,目前现存的版本更多的侧重于移动带宽和高可靠低时延应用,5G更多的应用场景和标准还未被定义出来,预计2019年底5G的标准会被全面制定出来。为了避免短期内的高投入,各运营商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部署方式。

7 标准

7.1 3GPP

5G简介-文档综合_第15张图片
5G标准制定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R15标准,第二阶段是R16标准。为了充分利用现有网络设备并降低网络部署成本,R15版本分为早期版本(非独立组网NSA,在2018年3月已被冻结),主要版本(独立组网SA,已于2018年9月冻结)和延迟版本(原定于2018年12月冻结,现在推迟到2019年3月),所以之前所说的冻结只有R15 、NAS和AS。满足国际电信联盟所有要求的R16标准估计将在2020年3月前冻结。虽然5G技术标准尚未完全完成,但积极的运营商已经可以使用现有技术。该标准将部署在早期的5G网络中,以抓住市场机遇。

2017年12月发布了基于NSA(non-standalone,非独立组网)架构的5G Release15早期版本。非独立组网标准是基于NSA架构的5G网络,由于其5G空口载波仅承载用户数据,系统级的业务控制仍需依赖4G网络,这种方式可被视为在现有4G网络上增加新型载波进行扩容。由于依赖4G系统的核心网与控制面,NSA架构将无法充分发挥5G系统低时延的技术特点,也无法通过网络切片、移动边缘计算等特性实现对多样化业务需求的灵活支持。
美国圣地亚哥时间2018年6月13日20:18(北京时间2018年6月14日11:18),3GPP全会(TSG#80)批准了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5G NR)独立组网功能冻结,标志着首个真正完整意义的国际5G标准正式出炉。
此次SA标准冻结不仅使5G NR具备了独立部署的能力,也带来全新的端到端新架构,赋能企业级客户和垂直行业的智慧化发展,为运营商和产业合作伙伴带来新的商业模式。
本次发布的5G Release15完整版本SA是采用崭新设计思路的全新架构,在引入全新网元与接口的同时,还将大规模采用网络虚拟化、软件定义网络等新技术。5G独立组网可以降低对现有4G网络的依赖性,更好地支持5G大带宽、低时延和大连接等各类业务,并可根据场景提供定制化服务,满足各类用户的业务需求,大力提升客户体验。
SA独立组网版本发布,意味着基于独立组网架构的5G系统能真正全面实现5G的技术指标和承诺,并为移动通信产业界创造出更新更多的发展机会。

7.2 标准文档简介

TS 38.201

标题名称:Physical layer; General description
主要内容:
1.物理层主要文档简介(TS
38.200系列)
2.在哪寻找相应的信息

TS 38.202

标题名称:Physical layer services provided by
the physical layer
主要内容:
1.物理层提供的功能和服务
2. UE物理层模型(各个传输信道具体的处理模型)
3.物理层信道和SRS的并行传输等
4.物理层提供的测量

TS 38.211

标题名称:Physical channels and modulation
主要内容:
1.帧结构:帧,子帧,时隙
2.物理资源:天线端口,时频资源格,RB,RE,载波带宽
3.通用函数:各种调制方式、序列产生方式,OFDM时域信号
4.物理层上行信道/信号:PUSCH加扰、调制、层映射、预编码、资源映射等;PUCCH Format0-4序列产生、加扰、调制、预编码和映射;PRACH序列产生和资源映射DM-RS、PT-RS和SRS信号产生和映射等
5.物理层下行信道/信号:PDSCH加扰、调制、层映射、天线端口映射、资源映射等PDCCH CCE,加扰、调制和资源映射等PBCH加扰、调制和资源映射等DM-RS,PT-RS,CSI-RS参考信号的产生和映射SSS和PSS同步信号的产生和映射SSS、PSS和PBCH等信号在时域和频域的位置

TS 38.212

标题名称:Multiplexing and channel coding
主要内容:
1.传输信道与物理信道的映射关系
2.信道编码相关流程:(具体编码算法)CRC计算,分段和CRC添加信道编码方式:Polar码,LDPC码,小码块的编码速率匹配等
3.上行传输信道和控制信息上行共享信道(UL-SCH):CRC添加,LDPC
Graph选择,分段与CRC添加,信道编码,速率匹配,码块拼接,数据和控制信心的复用 上行控制信息(PUCCH上传输):UCI信息产生,分段和CRC添加,信道编码,速率匹配,码块拼接,复用 上行控制信息(PUSCH上传输):UCI信息产生,分段和CRC添加,信道编码,速率匹配,码块拼接,复用
4.下行传输信道和控制信息广播信道:序列产生,加扰,CRC添加,信道编码,速率匹配 下行共享信道和寻呼信道:CRC添加,LDPC Graph选择,分段和CRC添加,信道编码,速率匹配,码块拼接 下行控制信道:DCI格式(DCI Format0_0, DCI Format0_1, DCI
Format1_0, DCI Format1_1, DCIFormat2_0, DCI Format2_1, DCI Format2_2, DCI
Format0_3),CRC添加,信道编码,速率匹配

TS 38.213

标题名称: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 for control
主要内容:
1.同步流程:小区搜索,传输时间调整,辅小区激活时间
2.无限链路监视:UE需要监视主小区的链路质量
3.链路重配流程
4.上行功率控制
5.随机接入流程
6. UE报告控制信息流程:HARQ-ACK码本判决(CBG-based HARQ-ACK,Type-1 HARQ-ACK,Type-2 HARQ-ACK)在上行控制信道上报告UCI在上行共享信道上报告UCI 7.UE接收控制信息流程
8. UE-Group公共信令:时隙配置信令,非连续传输指示,SRS切换
9.带宽相关操作
10. UE监视Type0-PDCCH公共搜索区域

TS 38.214

标题名称:Physical layer procedures for data 主要内容:
1.下行功率控制
2.物理下行共享信道相关流程UE接收PDSCH信号流程:传输方案,资源分配(时域,频域),调制方式确定和对应码率等(TBS表格),资源映射(RB层次和RE层次),UE接收下行参考信号 UE发送CSI信道流程:CSI信息框架,报告配置,基于PUCCH和PUSCH传输 UE
PDSCH处理时间
3. 物理上行共享信道相关流程UE发送PUSCH信号流程:传输方案(基于码本传输,非码本传输),资源分配(时域,频域),变换预编码(Transform precoding),调制方式确定和对应码率等 UE参考信号流程:DM-RS,PT-RS,SRS UE
PUSCH 调频流程UE PUSCH准备过程时间

TS 38.215

标题名称:Physical layer measurements
主要内容:
1.UE测量能力
2.NR-RAN测量能力
8 5G创新
3GPP将“5G”视为是一个重大的改革,要具备五大创新!

8.1 mmWave

提到网络速率,必定和频率、波长、以及光速三者有关,长期以来,我们主要使用中频到超高频来实行手机通讯的。经常所说的CDMA 800、GSM 850,就是工作频段800MHz和850MHz的意思。就目前来说,现如今的4G LTE属于超高频和特高频。并且我们国家主要使用超高频。依照第一个图的公式,频率越高,速度越快,车道(频段)也就越宽。
也就意味着波长越小,5G的第一个创新技术就来了,率先使用目前波段较小的mmWave(毫米波),就目前的动态来看,毫米波段中28GHz频段和60GHz频段比较有希望使用在5G的两个频段中,使用毫米波频段,频谱带宽比较前代要宽了10倍,传输速率自然也得到大幅度提升。

8.2 Massive MIMO

MIMO的英文全称是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意为“多进多出”,说白了就是基站的天线变多了,并且手机的接受能力也变强了,源头上多根天线发送,接收对象多根天线接受。
为了进一步提升5G网络的覆盖面积,5G网络将原有的宏基站改为了微基站,换句话说,之前的信号向中央空调,一个温暖一群人,而现在则是按照小群体分配一个“小功率”空调,不仅辐射被大幅度降低,覆盖面积也好,速率也变得越快。

8.3 Beam Management

Beam Management意为波束赋形,也是第五代移动通讯技术的一大创新,它主要是改变了信号的发射形式进行的改变。说到基站发射信号的形式,有些类似于灯泡发光,它是360度向四面八方发射的,对于光而言,要想照亮某个区域或某处物体,大部分散发出去的光都浪费了。
而波束赋形就比较厉害了,它是一种基于天线阵列的信号预处理技术,通过调整天线阵列中的每个阵元的加权系数产生具有指向性的波束,通俗的将,它可以改变信号的发射轨迹,实现“点对点”有针对的信号传播。

8.4 LDPC/Polar

前面说过,3GPP对应想要涉及的领域,定义了5G的三大场景:eMBB、mMTC和URLLC。不知道朋友们记不记得2017年11月下旬,华为公司主推的Polar Code(极化码)方案拿下5G,作为控制信道的编码方案,这个方案便是3PGG制定的三个场景之一的eMBB场景,而高通主导的LDPC码作为数据信道的编码方案。根据华为的实际测试来看,Polar码可以同时满足超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场景的需求,并且能够使蜂窝网络的频谱提升10%左右,与毫米波结合可以达到27Gbps的速率。对于eMBB场景来说,有了华为这位主力,外加高通的扶持,相信能够将无线通讯技术提升到新的高度。

8.5 AS Layer

AS Layer是相比较4G网络的一种新型的架构模式,主要是以正交频分多任务(OFDM)为基础的弹性参数物理层(PHY,Layer 1),它可以最多包含5个次载波。该架构可以同时回应更快速的数据与响应速度。

9 芯片

(待续)

10 中国进度

(待续)

11 5G八卦

(待续)

11.1 联想投票事件

(待续)

你可能感兴趣的:(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