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C-并发编程-02-java内存模型JMM

最近思考了一下,要学习并发编程,应该先把JMM的知识点熟悉,后面才好学习。话不多说步入正题。、

1、概述:

Java线程之间的通信对程序员完全透明,内存可见性问题很容易困扰Java程序员,本章将揭开Java内存模型神秘的面纱。本章大致分4部分:Java内存模型的基础,主要介绍内存模型相关的基本概念;Java内存模型中的顺序一致性,主要介绍重排序与顺序一致性内存模型;同步原语,主要介绍3个同步原语(synchronized、volatile和final)的内存语义及重排序规则在处理器中的实现;Java内存模型的设计,主要介绍Java内存模型的设计原理,及其与处理器内存模型和顺序一致性内存模型的关系。

2、java内存模型的基础

2.1 并发编程模型的两个关键性问题

在并发编程中,需要处理两个关键性问题:线程之间如何通信以及线程之间如何同步(这里的线程指并发执行的活动实体)。通信是指线程之间以何种机制来交换信息。在命令编程中,线程之间的通信机制有两种:共享内存和消息传递。

在共享内存的并发模型里,线程之间共享程序的公共状态,通过写-读内存中的公共状态进行隐式通信。在消息传递的并发模型里,线程指甲没有公共状态,线程之间必须通过发送消息来显式进行通信。

同步是指程序中用于控制不同线程间操作发生相对顺序的机制。在共享内存并发模型里,同步是显式进行的。程序员必须显式指定某个方法或某段代码需要在线程之间互斥执行。在消息传递的并发模型里,由于消息的发送必须在消息的接收之前,因此同步是隐式进行的。

Java的并发采用的是共享内存模型,Java线程之间的通信总是隐式进行,整个通信过程对程序员完全透明。如果编写多线程程序的Java程序员不理解隐式进行的线程之间通信的工作机制,很可能会遇到各种奇怪的内存可见性问题。、

2.2 java内存模型的抽象结构

在Java中,所有实例域、静态域和数组元素都存储在堆内存中,堆内存在线程之间共享(本章用“共享变量”这个术语代指实例域,静态域和数组元素)。局部变量(Local Variables),方法定义参数(Java语言规范称之为Formal Method Parameters)和异常处理器参数(Exception Handler Parameters)不会在线程之间共享,它们不会有内存可见性问题,也不受内存模型的影响。

Java线程之间的通信由Java内存模型(本文简称为JMM)控制,JMM决定一个线程对共享变量的写入何时对另一个线程可见。从抽象的角度来看,JMM定义了线程和主内存之间的抽象关系:线程之间的共享变量存储在主内存(Main Memory)中,每个线程都有一个私有的本地内存(Local Memory),本地内存中存储了该线程以读/写共享变量的副本。本地内存是JMM的一个抽象概念,并不真实存在。它涵盖了缓存、写缓冲区、寄存器以及其他的硬件和编译器优化。

JUC-并发编程-02-java内存模型JMM_第1张图片

从上图来看,如果线程A与线程B之间要通信的话,必须要经历下面2个步骤。

  1. 线程A把本地内存A中更新过的共享变量刷新到主内存中去。
  2. 线程B到主内存中去读取线程A之前已更新过的共享变量。

如下图来说明这两个步骤。

JUC-并发编程-02-java内存模型JMM_第2张图片

本地内存A和本地内存B由主内存中共享变量x的副本。假设初始时,这3个内存中的x值都为0。线程A在执行时,把更新后的x值(假设值为1)临时存放在自己的本地内存A中。当线程A和线程B需要通信时,线程A首先会把自己本地内存中修改后的x值刷新到主内存中,此时主内存中的x值变为了1。随后,线程B到主内存中去读取线程A更新后的x值,此时线程B的本地内存的x值也变为了1。

从整体来看,这两个步骤实质上是线程A在向线程B发送消息,而且这个通信过程必须要经过主内存。JMM通过控制主内存与每个线程的本地内存之间的交互,来为Java程序员提供内存可见性保证。

关于主内存与工作内存之间具体的交互协议,即一个变量如何从主内存拷贝到工作内存、如何从工作内存同步回主内存这一类的实现细节,Java内存模型中定义了以下8种操作来完成。Java虚拟机实现时必须保证下面提及的每一种操作都是原子的、不可再分的(对于double和long类型的变量来说,load、store、read和write操作在某些平台上允许有例外。

  • lock(锁定):作用于主内存的变量,它把一个变量标识为一条线程独占的状态。
  • unlock(解锁):作用于主内存的变量,它把一个处于锁定状态的变量释放出来,释放后的变量才可以被其他线程锁定。
  • read(读取):作用于主内存的变量,它把一个变量的值从主内存传输到线程的工作内存中,以便随后的load动作使用。
  • load(载入):作用于工作内存的变量,它把read操作从主内存中得到的变量值放入工作内存的变量副本中。
  • ·use(使用):作用于工作内存的变量,它把工作内存中一个变量的值传递给执行引擎,每当虚拟机遇到一个需要使用变量的值的字节码指令时将会执行这个操作。
  • assign(赋值):作用于工作内存的变量,它把一个从执行引擎接收的值赋给工作内存的变量,每当虚拟机遇到一个给变量赋值的字节码指令时执行这个操作。
  • store(存储):作用于工作内存的变量,它把工作内存中一个变量的值传送到主内存中,以便随后的write操作使用。
  • write(写入):作用于主内存的变量,它把store操作从工作内存中得到的变量的值放入主内存的变量中。

如果要把一个变量从主内存拷贝到工作内存,那就要按顺序执行read和load操作,如果要把变量从工作内存同步回主内存,就要按顺序执行store和write操作。注意,Java内存模型只要求上述两个操作必须按顺序执行,但不要求是连续执行。也就是说read与load之间、store与write之间是可插入其他指令的,如对主内存中的变量a、b进行访问时,一种可能出现的顺序是reada、read b、load b、load a。除此之外,Java内存模型还规定了在执行上述8种基本操作时必须满足如下规则:

  • 不允许read和load、store和write操作之一单独出现,即不允许一个变量从主内存读取了但工作内存不接受,或者工作内存发起回写了但主内存不接受的情况出现。
  • ·不允许一个线程丢弃它最近的assign操作,即变量在工作内存中改变了之后必须把该变化同步回主内存。
  • 不允许一个线程无原因地(没有发生过任何assign操作)把数据从线程的工作内存同步回主内存中。
  • ·一个新的变量只能在主内存中“诞生”,不允许在工作内存中直接使用一个未被初始化(load或assign)的变量,换句话说就是对一个变量实施use、store操作之前,必须先执行assign和load操作。
  • 如果对一个变量执行lock操作,那将会清空工作内存中此变量的值,在执行引擎使用这个变量前,需要重新执行load或assign操作以初始化变量的值。
  • 对一个变量执行unlock操作之前,必须先把此变量同步回主内存中(执行store、write操作)。

这8种内存访问操作以及上述规则限定,再加上稍后会介绍的专门针对volatile的一些特殊规定,就已经能准确地描述出Java程序中哪些内存访问操作在并发下才是安全的。这种定义相当严谨,但也是极为烦琐,实践起来更是无比麻烦。可能部分读者阅读到这里已经对多线程开发产生恐惧感了,后来Java设计团队大概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将Java内存模型的操作简化为read、write、lock和unlock四种,但这只是语言描述上的等价化简,Java内存模型的基础设计并未改变,即使是这四操作种,对于普通用户来说阅读使用起来仍然并不方便。不过读者对此无须过分担忧,除了进行虚拟机开发的团队外,大概没有其他开发人员会以这种方式来思考并发问题,我们只需要理解Java内存模型的定义即可。

2.3 针对long和double型变量的特殊规则

Java内存模型要求lock、unlock、read、load、assign、use、store、write这八种操作都具有原子性,但是对于64位的数据类型(long和double),在模型中特别定义了一条宽松的规定:允许虚拟机将没有被volatile修饰的64位数据的读写操作划分为两次32位的操作来进行,即允许虚拟机实现自行选择是否要保证64位数据类型的load、store、read和write这四个操作的原子性,这就是所谓的“long和double的非原子性协定”(Non-Atomic Treatment of doubleand long Variables)。

如果有多个线程共享一个并未声明为volatile的long或double类型的变量,并且同时对它们进行读取和修改操作,那么某些线程可能会读取到一个既不是原值,也不是其他线程修改值的代表了“半个变量”的数值。不过这种读取到“半个变量”的情况是非常罕见的,经过实际测试,在目前主流平台下商用的64位Java虚拟机中并不会出现非原子性访问行为,但是对于32位的Java虚拟机,譬如比较常用的32位x86平台下的HotSpot虚拟机,对long类型的数据确实存在非原子性访问的风险。从JDK 9起,HotSpot增加了一个实验性的参数-XX:+AlwaysAtomicAccesses(这是JEP 188对Java内存模型更新的一部分内容)来约束虚拟机对所有数据类型进行原子性的访问。而针对double类型,由于现代中央处理器中一般都包含专门用于处理浮点数据的浮点运算器(Floating Point Unit,FPU),用来专门处理单、双精度的浮点数据,所以哪怕是32位虚拟机中通常也不会出现非原子性访问的问题,实际测试也证实了这一点。笔者的看法是,在实际开发中,除非该数据有明确可知的线程竞争,否则我们在编写代码时一般不需要因为这个原因刻意把用到的long和double变量专门声明为volatile。

3、Java内存模型中的重排序

在执行程序时,为了提高性能,编译器和处理器常常会对指令做重排序。

3.1 重排序类型

  • 编译器优化的重排序。编译器在不改变单线程程序语义的前提下,可以重新安排语句的执行顺序。
  • 指令级并行的重排序。现代处理器采用了指令级并行技术(Instruction-LevelParallelism,ILP)来将多条指令重叠执行。如果不存在数据依赖性,处理器可以改变语句对应机器指令的执行顺序。
  • 内存系统的重排序。由于处理器使用缓存和读/写缓冲区,这使得加载和存储操作看上去可能是在乱序执行。

3.2 重排序与依赖性

3.2.1 数据依赖性

如果两个操作访问同一个变量,且这两个操作中有一个为写操作,此时这两个操作之间就存在数据依赖性。数据依赖分为下列3种类型,这3种情况,只要重排序两个操作的执行顺序,程序的执行结果就会被改变。

JUC-并发编程-02-java内存模型JMM_第3张图片

3.2.2 控制依赖性 

示例代码:

 if (flag){
            //.....
        }

 如果发生指令重拍,那么flag就是有可能是错误的值,那么代码执行结果就会发生错误。所以if里面的代码依赖与flag,这就叫控制依赖。

3.2.3 as-if-serial

不管如何重排序,都必须保证代码在单线程下的运行正确,连单线程下都无法正确,更不用讨论多线程并发的情况,所以就提出了一个as-if-serial的概念。
as-if-serial语义的意思是:不管怎么重排序(编译器和处理器为了提高并行度),(单线程)程序的执行结果不能被改变。编译器、runtime和处理器都必须遵守as-if-serial语义。为了遵守as-if-serial语义,编译器和处理器不会对存在数据依赖关系的操作做重排序,因为这种重排序会改变执行结果。(强调一下,这里所说的数据依赖性仅针对单个处理器中执行的指令序列和单个线程中执行的操作,不同处理器之间和不同线程之间的数据依赖性不被编译器和处理器考虑。)但是,如果操作之间不存在数据依赖关系,这些操作依然可能被编译器和处理器重排序。

3.3 解决在并发下的问题

3.3.1 内存屏障——禁止重排序

JUC-并发编程-02-java内存模型JMM_第4张图片

 Java编译器在生成指令序列的适当位置会插入内存屏障指令来禁止特定类型的处理器重排序,从而让程序按我们预想的流程去执行。

  1. 保证特定操作的执行顺序。
  2. 影响某些数据(或则是某条指令的执行结果)的内存可见性。

编译器和CPU能够重排序指令,保证最终相同的结果,尝试优化性能。插入一条Memory Barrier会告诉编译器和CPU:不管什么指令都不能和这条Memory Barrier指令重排序。
Memory Barrier所做的另外一件事是强制刷出各种CPU cache,如一个Write-Barrier(写入屏障)将刷出所有在Barrier之前写入 cache 的数据,因此,任何CPU上的线程都能读取到这些数据的最新版本。
JMM把内存屏障指令分为4类,如上表,StoreLoad Barriers是一个“全能型”的屏障,它同时具有其他3个屏障的效果。现代的多处理器大多支持该屏障(其他类型的屏障不一定被所有处理器支持)。

4、原子性、可见性和有序性

介绍完Java内存模型的相关操作和规则后,我们再整体回顾一下这个模型的特征。Java内存模型是围绕着在并发过程中如何处理原子性、可见性和有序性这三个特征来建立的,我们逐个来看一下哪些操作实现了这三个特性。

4.1 原子性(Atomicity)

由Java内存模型来直接保证的原子性变量操作包括read、load、assign、use、store和write这六个,我们大致可以认为,基本数据类型的访问、读写都是具备原子性的(例外就是long和double的非原子性协定,读者只要知道这件事情就可以了,无须太过在意这些几乎不会发生的例外情况)。

如果应用场景需要一个更大范围的原子性保证(经常会遇到),Java内存模型还提供了lock和unlock操作来满足这种需求,尽管虚拟机未把lock和unlock操作直接开放给用户使用,但是却提供了更高层次的字节码指令monitorenter和monitorexit来隐式地使用这两个操作。这两个字节码指令反映到Java代码中就是同步块——synchronized关键字,因此在synchronized块之间的操作也具备原子性。

4.2 可见性(Visibility)

可见性就是指当一个线程修改了共享变量的值时,其他线程能够立即得知这个修改。

Java内存模型是通过在变量修改后将新值同步回主内存,在变量读取前从主内存刷新变量值这种依赖主内存作为传递媒介的方式来实现可见性的,无论是普通变量还是volatile变量都是如此。普通变量与volatile变量的区别是,volatile的特殊规则保证了新值能立即同步到主内存,以及每次使用前立即从主内存刷新。因此我们可以说volatile保证了多线程操作时变量的可见性,而普通变量则不能保证这一点。

除了volatile之外,Java还有两个关键字能实现可见性,它们是synchronized和final。同步块的可见性是由“对一个变量执行unlock操作之前,必须先把此变量同步回主内存中(执行store、write操作)”这条规则获得的。而final关键字的可见性是指:被final修饰的字段在构造器中一旦被初始化完成,并且构造器没有把“this”的引用传递出去(this引用逃逸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其他线程有可能通过这个引用访问到“初始化了一半”的对象),那么在其他线程中就能看见final字段的值。(保障构造函数中对象不溢出的情况下,其他线程拿到的是初始化后的final 对象。)反过来说final修饰的是不可变对象,不可变对象本来就是要求线程安全的,并且要让其他对象可见的。示例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FinalObjTest {
    public final List list = new ArrayList<>();
    public final CountDownLatch latch = new CountDownLatch(2);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throws InterruptedException {
        FinalObjTest ft = new FinalObjTest();
        new Thread(() -> {
            while (ft.list.size() == 0) {
                System.out.println("list 大小没有改变");
            }
            System.out.println("list 大小改变");
            //执行结束
            ft.latch.countDown();
        }).start();
        new Thread(() -> {
            ft.list.add(123);
            ft.latch.countDown();
            System.out.println("添加执行结束");
        }).start();
        try {
            System.out.println("主线程"+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等待子线程执行完成...");
            ft.latch.await();//阻塞当前线程,直到计数器的值为0
            System.out.println("主线程"+Thread.currentThread().getName()+"开始执行...");
            System.out.println(ft.list.size());
        } catch (InterruptedException e) {
            e.printStackTrace();
        }
    }
}

输出结果如下:

JUC-并发编程-02-java内存模型JMM_第5张图片

注:System.out.println()操作是synchronized 为了更加清晰才加,去掉输出代码结果一致。

 

4.3 有序性

在Java内存模型中,允许编译器和处理器对指令进行重排序,但是重排序过程不会影响到单线程程序的执行,却会影响到多线程并发执行的正确性。

  在Java里面,可以通过volatile关键字来保证一定的“有序性”(具体原理在下一节讲述)。另外可以通过synchronized和Lock来保证有序性,很显然,synchronized和Lock保证每个时刻是有一个线程执行同步代码,相当于是让线程顺序执行同步代码,自然就保证了有序性。

  另外,Java内存模型具备一些先天的“有序性”,即不需要通过任何手段就能够得到保证的有序性,这个通常也称为 happens-before 原则。如果两个操作的执行次序无法从happens-before原则推导出来,那么它们就不能保证它们的有序性,虚拟机可以随意地对它们进行重排序。

下面就来具体介绍下happens-before原则(先行发生原则):

  • 程序次序规则:一个线程内,按照代码顺序,书写在前面的操作先行发生于书写在后面的操作
  • 锁定规则:一个unLock操作先行发生于后面对同一个锁额lock操作
  • volatile变量规则:对一个变量的写操作先行发生于后面对这个变量的读操作
  • 传递规则:如果操作A先行发生于操作B,而操作B又先行发生于操作C,则可以得出操作A先行发生于操作C
  • 线程启动规则:Thread对象的start()方法先行发生于此线程的每个一个动作
  • 线程中断规则:对线程interrupt()方法的调用先行发生于被中断线程的代码检测到中断事件的发生
  • 线程终结规则:线程中所有的操作都先行发生于线程的终止检测,我们可以通过Thread.join()方法结束、Thread.isAlive()的返回值手段检测到线程已经终止执行
  • 对象终结规则:一个对象的初始化完成先行发生于他的finalize()方法的开始

这8条规则中,前4条规则是比较重要的,后4条规则都是显而易见的。还有:时间先后顺序与先行发生原则之间基本没有因果关系,所以我们衡量并发安全问题的时候不要受时间顺序的干扰,一切必须以先行发生原则为准。

好了关于JMM的就介绍到这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并发编程,JV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