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

前言

最近自從聽了許多公眾號資訊,近乎失心瘋的收聽羅胖的內容後,
敗了好幾本書跟追蹤《得到》的資訊,
配合最近開業的心得,學習了很多內容
本來原先規劃要先發布《華爾街日報是如何講故事》的心得
但因為讀了萬維綱的專欄內容太過震撼,決定先寫下這次的心得

失敗並非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

這段話借用了萬維綱昨天專欄的標題,真的覺得太好了用這段說明
一般大家有的迷思(包含我自己也曾有的),就是這段話

過去的失敗經歷,對你未來的成功一定有幫助

但這篇《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在前面便提到了,
過去的失敗經歷對於你的成功一點幫助都沒有,
一直失敗的人,其實只是慣性的失敗,慣性失敗的人表現並不會比一個新人表現好

這段話的重點釐清的是

不是只要失敗就一定有幫助

假設你連續做10個App,每一款都紅一下最後沒了廣告就黯然落幕,
這樣的你並不會比一個從一開始就決定在網拍上賣東西的賣家強
(如果你沒學會正確的開發方式,只是一直用自己錯誤的方式開發、用自己錯誤理解的方式進行,當然不會越做越好)

事實上,一個有在之前經驗取得成功的人(修正錯誤,建立了錯誤的避免機制)
只會越來越成功,沒做到的,只會越來越失敗

老生常談地說,就是要從過去的錯誤中學習並改正,
但更精確地說,是幫自己建立所謂「好的失敗」,在這樣的環境下快速迭代,才比較高機會成功

確認自己是不是做了「好的失敗」

這邊萬維綱給「好的失敗」下了三大特性:

1. 即時,一旦不對就馬上找人給你指正
2. 對事不對人
3. 這個的錯誤代價一定要自己承受得起

這三個特點我個人覺得太好了幾乎可以解釋所有的成長過程

對個人而言

在唸書的時候,很多時候我們在考試得到分數覺得不好時,可能會覺得「我就是讀不好」、「這太困難了」
等等狀況,其實這種時候,考試或許已經是一個很好的「好的失敗」情境

  • 即時知道錯誤(答案寫錯了馬上被X)
  • 對事不對人 (你分數不高是因為答錯題目太多,當然這是假設考卷都是選擇題)
  • 自己承受得起 (一次考試考不好你的人生並不會毀滅)

符合這三個特性,其實發現考試是一個確實能多數保障學生素質的方式
(不過還是強調,我個人仍是強烈反對統一用分數來評估績效的,只是說明這是一個建立好的失敗的一種方式
事實上,過度只用考試評估成果,我們也知道現在環境有多少問題了)

寫程式來說,更特別是這麼一回事

  • 即時知道錯誤 (Compile一錯誤馬上就出現)
  • 對事不對人 (你寫錯code沒做好跟你有錢與否一點關係都沒有)
  • 自己承受得起 (寫錯code很正常,改正就好了)

想很多人在學習程式過程中能進步,其實就是經歷了無數次上面的「好的失敗」才會覺得無可自拔
甚至很容易養成強迫症沒解決不休息的狀況(當然這又是另一個坑)

對產品而言

對產品而言更不用說了,大家都知道沒辦法一次命中整個社會的產品
(我們自己的服務因應客人的需求產品近期也有很大的轉變)
我認為對做產品而言更難的是:

如何建立好的失敗

以這個角度出發,想法就能有很多不同了,當你做一個產品不是以追求完美,
而是以接受自己很可能失敗,需要不停迭代的,就不會一次想把商品做到位、
避免做產品最大的誤區「把產品做完美」的想法
做到完美才好,這個想法萬一失敗時,往往結果是你無法承受的

總結

我覺得萬維綱這段話,用簡單的內容就很完整的涵蓋了為什麼我們多數情況一直失敗卻不會做好的情境
因為我們從沒讓自己在每一次的小失敗中去改正
為什麼要強調失敗要能自己承受?因為每一次失敗時你都必須要馬上改正
古人的智慧「不二過」,其實只要你能將每一個大家提過、自己遇過的誤區都不要遇到第二次,
就能不斷前進了,而盡可能地在小失敗改正,才能避免自己遇到大失敗時沒有任何手段能挽回

我最後的看法是,一個產品要能成長包含以下幾個重點:

1. 以建立好的失敗可能性打造產品,不以完美為前提(因為你的客人跟你預先想像的會差很多)
2. 平日大量的閱讀、與前輩詢問,吸收別人的好的失敗經驗
3. 反覆、重複的練習,確保自己曾經遇過的失敗不要再遇到(學更好的程式寫法優化、建立更好的供應商尋找條件)

讓自己能從每一次的小失敗中突破取得小成功,small wins的累積才能做到巨大的成功

還有最重要的觀念,

不是失敗很多次就會成功,而是每次都讓自己未來少走了一些坑才能接近成功

你可能感兴趣的:(反思:失敗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