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不过星空与美食(瞎胡扯之五十三)

     这几天陆续看了几部关于自然的纪录片,既有关于月球探索的《月球之谜》、关于星空和治理光污染的《城市暗空》《星途》,也有讲海啸的《超级大海啸来袭》、还有著名的风光片《时间的风景》,以及美食纪录片《寻味顺德》,中间有些地方看的我很有感触。

     星空,给我记忆很深的是夏日的银河、秋日的仙女座和冬天的猎户座。我记得很小的时候,在室外摆一张竹床睡一晚,是可以清晰的看着银河看累了入睡的,后来不知道是大气污染、光污染还是我的视力下降,银河再难寻觅,即便偶尔繁星满天,但是带状的银河却是隐身于迷蒙的黑暗中。至于仙女座,是因为小学五年级上晚自习走夜路回家,在恐惧中用寻找仙女座去转移注意力罢了。二十多年过去,现在仙女座已经看不到或者认不出了,只有猎户座依然经常见到——不管是小时候在湖北,还是现在在广州,猎户座都是最显眼的。

   随着星座一起流失的还有一起长大的发小。乡村,已经没有四十岁以下的人了。即便春节,也很难遇到儿时的玩伴。

    但我对星空的喜欢一直没有丝毫褪却,所以这两年逐渐拍摄了一些星空题材和月亮题材。记得今年在新西兰tekapo暗黑保护区看星汉灿烂的时候,真是颇有“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感觉。如同《城市暗空》中所说的“当星星重回夜空,也许夜晚的星空和这些我们很幸运能看到的星星,能帮我们重新定位,帮助我们找回一些我们心中的迷失在城市灯光中的东西”。没错,我一直认为看星空是精神上的追求,他让我们正视我们是宇宙中的一员——因为普通,所以无需自负;因为还有诸多星球,所以无需孤单;因为对太空了解甚少,所以内心充满渴望;因为知个体之渺小,所以悟得心胸开阔......

   如果说,登月计划是一次凝聚着人类对太空期盼的集体盛会,那么我们独自抬头仰望星空,就是对内心的修炼。人类的本能总是渴求光明而畏惧黑暗,因此我们在建设了灯火通明的城市的同时,也带来了光污染。与光明的益处相比,似乎光污染的坏处不值一提,根本无需我们去劳财费神的去治理,但其实,这是我们对内心对信仰的救赎。

   自然是含蓄的,他静立不言,却道尽千言万语,激发了诗人无尽的抒怀;自然是威严的,在地震、海啸面前,人类何其渺小,因为自然有自己的固有模式;自然是千变万化的,如同旅途中所见道德植被从雨林到荒漠的垂直分布,如同冰川切割产生的米尔福德峡湾和高山下平坦的冰碛草原,演绎着不一样的精彩——所以,我对路途所见甚至超过了对目的地的喜爱。

   食物同样产自于自然。为什么《舌尖上的中国》成为了一部现象化的流行纪录片呢,因为它揭示了食物的本质:食物是人和自然的沟通的媒介,也是人与人的联系的纽带。美食的产生,离不开自然的孕育,也离不开人对食物特性的把握,他要求着人去了解自然理解自然,然后再利用自然。而食物作为自然与人工的产物更是解释着人与人分工合作的协作关系,解释着和胃口一样难改的乡情,以及为你做食物及和你一起享用食物时所蕴藏的感情。这种沟通自然、沟通人群的功能,才是食物的本质和魅力之所在。

   小时候,总觉得书上所讲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假”,但是很”大“很”空“,现在看来,人与自然,不过是星空与美食。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与自然,不过星空与美食(瞎胡扯之五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