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禁用或删除无用账号
减少系统无用账号,降低安全风险。
思考:主要是担心那些长期无用的账户被不法分子盗用造成泄密。
操作步骤
cat /etc/passwd 查看用户
账户都保存在/bin/bash里面,其余的都是系统账户,所以现在就相当于有Rambo 和qq 两个账户。
检查是否存在空口令和root权限的账号。
思考:
空口令意思就是没有密码,可以直接进行登录,那么也就相当于别人有了你的账户就知道了你电脑的一切信息。
检查是否有root权限的账号,主要是root权限权力太大,如果一个黑客通过拿到一个账户,但是这个账户有root权限,使用破坏性的命令,危害就非常严重 如rm -rf*。
操作步骤
加强口令的复杂度等,降低被猜解的可能性。
操作步骤
例如,chage -m 0 -M 30 -E 2000-01-01 -W 7 <用户名>表示将此用户的密码最长使用天数设为30,最短使用天数设为0,密码2000年1月1日过期,过期前七天警告用户。
限制能su到root的用户。这个限制普通用户进行提权权限过大导致造成的危害。
操作步骤
使用命令 vi /etc/pam.d/su修改配置文件,在配置文件中添加行。例如,只允许test组用户su到root,则添加 auth required pam_wheel.so group=test。
限制root用户直接登录。
思考:root用户的权限就最大权限,避免用户使用过程中的误操作导致的危害。
操作步骤
1.创建普通权限账号并配置密码,防止无法远程登录;
2.使用命令 vi /etc/ssh/sshd_config修改配置文件将PermitRootLogin的值改成no,并保存,然后使用service sshd restart重启服务。
2.1 关闭不必要的服务
关闭不必要的服务(如普通服务和xinetd服务),降低风险。
思考:渗透测试中,攻击者进行信息收集收集到你开放的服务进一步进行渗透测试,所以你开启的服务越少受攻击的危害越小。
操作步骤
使用命令systemctl disable <服务名>设置服务在开机时不自动启动。
对SSH服务进行安全加固,防止暴力破解成功。
SSH1又分为1.3和 1.5两个版本。SSH1采用DES、3DES、Blowfish和RC4等对称加密算法保护数据安全传输,而对称加密算法的密钥是通过非对称加密算法(RSA)来完成交换的。SSH1使用循环冗余校验码(CRC)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但是后来发现这种方法有缺陷。
SSH2避免了RSA的专利问题,并修补了CRC的缺陷。SSH2用数字签名算法(DSA)和Diffie-Hellman(DH)算法代替RSA来完成对称密钥的交换,用消息证实代码(HMAC)来代替CRC。同时SSH2增加了AES和Twofish等对称加密算法。
思考:SSH为一个远程登录协议,SSH本身是较安全的但是SSH2比SSH1更安全,下面几个主要是避免暴力破解直接登录进去就是ROOT权限,如果你登录失败3次以后我就可以认为你是在进行尝试暴力破解,也就限制了暴力破解的可能性。
操作步骤
使用命令 vim /etc/ssh/sshd_config 编辑配置文件。
设置 PermitRootLogin 的值为 no。
设置 Protocol 的版本为 2。
设置 MaxAuthTries 的值为 3。
配置文件修改完成后,重启sshd服务生效。
3.1 设置umask值
设置默认的umask值,增强安全性。防止别的用户对个人创建的文件进行修改。
操作步骤
使用命令 vi /etc/profile 修改配置文件,添加行 umask 027, 即新创建的文件属主拥有读写执行权限,同组用户拥有读和执行权限,其他用户无权限。
022表示默认创建新文件权限为755 也就是 rxwr-xr-x(所有者全部权限,属组读写,其它人读写)
027表示默认创建新文件权限为750 也就是rxwr-x---(所有者全部权限,属组读写,其它人无)
设置系统登录后,连接超时时间,增强安全性。防止用户连接有事离开忘记断开,被别人进行操作造成信息泄露还有危害性的操作。
操作步骤
使用命令 vi /etc/profile 修改配置文件,将以 TMOUT= 开头的行注释,设置为TMOUT=180,即超时时间为三分钟。
export TMOUT=180 # 设置180秒内用户无操作就自动断开终端
readonly TMOUT # 将值设置为readonly 防止用户更改
4.1 syslogd日志
启用日志功能,并配置日志记录。
日志的功能主要是为了之后溯源分析,如哪个用户进行了什么操作。
操作步骤
Linux系统默认启用以下类型日志:
下面是安全日志相关内容
4.2 记录所有用户的登录和操作日志
通过脚本代码实现记录所有用户的登录操作日志,防止出现安全事件后无据可查。
操作步骤
参考链接:
https://www.alibabacloud.com/help/zh/faq-detail/49809.htm?spm=a2c63.q38357.a3.2.4396847fzSpzv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