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知识回顾----物理层

    第一次学习计算机网络已经过去两年了,想想当时还是一个小萌新,对所学的知识虽然充满热情,但是理解的并不深刻。  一直到今天,由于知识的盲区,导致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疑惑,因此蹭着这个机会将所学的知识整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们的本科教程用的是谢希仁老师的计算机网络,本片主要整理的是TCP/IP协议的物理层,同时附带一些相关的理论知识。

   先来介绍几个知识点:

    ISP:

         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因特网服务提供者,理解这个很重要。 因为任何个人是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完成这项巨大的工程,同时普通老百姓对所存在的网络体系也是透明的。   国内的三大因特网提供者应该有:移动,联通,电信。

     因特网标准的制定方法:

          1992年,因特网不再归属美国政府管辖,成立了因特网协会。它包括了一个技术组织,因特网体系结构委员会,它设有两个工程部: 因特网工程部,因特网研究部。  所有的因特网标准都以 RFC(request for comments)请求评论的方式发表。RFC 按收到的时间的现后从小到大进行编号。

          制定因特网的正式标准需要经过四个阶段:

            1.因特网草案(还不是RFC文档)。

             2.建议标准(这个阶段开始成为RFC文档)。

             3.草案标准。

             4.因特网标准。

    因特网的组成:边缘部分和核心部分。

          需要注意,边缘部分应该是包括了所有的终端。 也就是我们所接触到的所有的可以与互联网交互的产品。

          边缘部分的架构:客户-服务器方式,对等连接方式。

          核心部分: 路由节点。

  以上是我认为对我现阶段较为重要的理论知识,做了一些自己的不是很恰当的理解说明。当然还有很多很重要的理论知识我并没兼顾到。以后要看的时候直接查阅。

  下面是物理层的知识整理:

  数据通信模型:

        一个数据通信系统可以划分为三大部分: 源系统,传输系统,目的系统。

        对于我们而言,源系统与目的系统尚且还能够比较好的理解,但是对于传输系统却是如此的陌生。  而计算机网络,我想它强调的也是传输系统。 

   传输系统:

       导引型传输媒体:

              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

       非导引型传输媒体:

              短波通信,无线电微波通信,卫星通信。

     信道复用:

            为什么会有复用这一说呢? 正如系统的高并发,多用户一样,我认为它的根本原因在于cpu相较于其它的物理实体具有太高的速度。 在通信链路中,也是如此。  因为它具有复用的可能性,并且被实践中证实。

            常见的信道复用技术:频分复用,时分复用,统计时分复用,波分复用。  复用技术必须具有两个终端,复用器与分用器。

自己的理解补充:

     在物理层中,时间单位ms已经是一个比较大的单位了。 比如当我在同一个局域网下,物理线路长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情况下,一个主机ping  另一个主机,时间在0.几毫秒。    当我本机ping 在因特网中,位于中国杭州的百度主机时,平均时耗为117毫秒。 经历了52跳。  要知道这中间还包括了每个协议层的封装与拆封所费的时间,还有可能要应对传输中的噪声失真的情况。所以传输过程中实际耗费的时间要少得多。  其实我最大的怀疑不是计算机,而是物理特性,谁叫我是一个文科生。 况且就算是一个理科生要完全理解并接受我相信最开始也是需要花费一段不短的时间的。   最后提一提: 较近一点的cpu(2006左右)它的频率已经可以满足在0.5ns做一次脉冲。 在发送系统与接收系统中,只要网络适配器性能足够,带宽的上限是大大的可以提高滴。提高带宽的短板在于传输系统的物理特性,因为在具体的传输线路中,带宽具有最高的理论值,当超过了这个理论值,传输的数据将不再稳定,那么传输也就失去了意义。 提高这个理论值的方法就是改善它的物理性质。。。

计算机网络知识回顾----物理层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计算机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