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规划遵循一套固定的流程:递归的暴力解法 -> 带备忘录的递归解法 -> 非递归的动态规划解法。
int fib(int N) {
if (N == 1 || N == 2) return 1;
return fib(N - 1) + fib(N - 2);
}
PS:但凡遇到需要递归的问题,最好都画出递归树,这对你分析算法的复杂度,寻找算法低效的原因都有巨大帮助。
这个递归树怎么理解?就是说想要计算原问题 f(20),我就得先计算出子问题 f(19) 和 f(18),然后要计算 f(19),我就要先算出子问题 f(18) 和 f(17),以此类推。最后遇到 f(1) 或者 f(2) 的时候,结果已知,就能直接返回结果,递归树不再向下生长了。
子问题个数,即递归树中节点的总数。显然二叉树节点总数为指数级别,所以子问题个数为 O(2^n)。
解决一个子问题的时间,在本算法中,没有循环,只有 f(n - 1) + f(n - 2) 一个加法操作,时间为 O(1)。
所以,这个算法的时间复杂度为 O(2^n),指数级别,爆炸。
存在大量重复计算,比如 f(18) 被计算了两次,而且你可以看到,以 f(18) 为根的这个递归树体量巨大,多算一遍,会耗费巨大的时间。更何况,还不止 f(18) 这一个节点被重复计算,所以这个算法及其低效。
明确了问题,其实就已经把问题解决了一半。即然耗时的原因是重复计算,那么我们可以造一个「备忘录」,每次算出某个子问题的答案后别急着返回,先记到「备忘录」里再返回;每次遇到一个子问题先去「备忘录」里查一查,如果发现之前已经解决过这个问题了,直接把答案拿出来用,不要再耗时去计算了。
一般使用一个数组充当这个「备忘录」,当然你也可以使用哈希表(字典),思想都是一样的。
实际上,带「备忘录」的递归算法,把一棵存在巨量冗余的递归树通过「剪枝」,改造成了一幅不存在冗余的递归图,极大减少了子问题(即递归图中节点)的个数。
子问题个数,即图中节点的总数,由于本算法不存在冗余计算,子问题就是 f(1), f(2), f(3) … f(20),数量和输入规模 n = 20 成正比,所以子问题个数为 O(n)。
解决一个子问题的时间,同上,没有什么循环,时间为 O(1)。
所以,本算法的时间复杂度是 O(n)。比起暴力算法,是降维打击。
至此,带备忘录的递归解法的效率已经和动态规划一样了。实际上,这种解法和动态规划的思想已经差不多了,只不过这种方法叫做「自顶向下」,动态规划叫做「自底向上」。
啥叫「自顶向下」?注意我们刚才画的递归树(或者说图),是从上向下延伸,都是从一个规模较大的原问题比如说 f(20),向下逐渐分解规模,直到 f(1) 和 f(2) 触底,然后逐层返回答案,这就叫「自顶向下」。
啥叫「自底向上」?反过来,我们直接从最底下,最简单,问题规模最小的 f(1) 和 f(2) 开始往上推,直到推到我们想要的答案 f(20),这就是动态规划的思路,这也是为什么动态规划一般都脱离了递归,而是由循环迭代完成计算。
有了上一步「备忘录」的启发,我们可以把这个「备忘录」独立出来成为一张表,就叫做 DP table 吧,在这张表上完成「自底向上」的推算岂不美哉!
int fib(int N) {
vector dp(N + 1, 0);
dp[1] = dp[2] = 1;
for (int i = 3; i <= N; i++)
dp[i] = dp[i - 1] + dp[i - 2];
return dp[N];
}
其实根据你想要的结果动态规划可以省去很多空间上的,比如如果你只需要最后的结果,那么完全没有必要用一个数组去保留中间数据,可以直接new一个int类型的数据
f(0)=0;
//min(f(n-面值))是多个面值的最优解
f(n)=1+ min(f(n-面值))
比如面值分别是[1,5,11]
f(11)=1+min();//f(11-11),f(11-5),f(11-1)里面的最优解 ,最优解是f(11)=f(11)
f(12)=1+min() ;//f(12-11),f(12-5),f(12-1)里面的最优解,最优解是f(12)=f(11)+f(1)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都取面值最大的 最优解就会更好,比如:
f(15)=1+min() ;//f(15-11),f(15-5),f(15-1)
最优解不是f(15)=f(11)+4f(1)
而是: f(15)=3f(5)
for (int money = 1; money <= amount; money++) {
for (int i = 0; i < coins.length; i++) {
if (coins[i] <= money) {
dp[money] = Math.min(dp[money], dp[money - coins[i]] + 1);
}
}
System.out.println(money + " " + dp[money]);
}
对于上面代码的理解是 :对于一个定额的钱比如是:99
,三种能换的面值1,5,7
来说
dp[99]=Math.min(dp[99] , dp[99-1])
先求这两个最小值,再求
dp[99]=Math.min(dp[99] , dp[99-5])
的最小值 ,最后求
dp[99]=Math.min(dp[99] , dp[99-5])
的最小值
因为dp[99]虽然通过上述不能计算出来,但是dp[99]的最小值肯定出现在上面三种情况之中
package com.hcg.dou;
public class LingQian {
public static int coinChange(int[] coins, int amount) {
if (amount == 0) {
return 0;
}
int dp[] = new int[amount + 1];
for (int i = 0; i < dp.length; i++) {
dp[i] = i;
}
for (int money = 1; money <= amount; money++) {
for (int i = 0; i < coins.length; i++) {
if (coins[i] <= money) {
dp[money] = Math.min(dp[money], dp[money - coins[i]] + 1);
}
}
System.out.println(money + " " + dp[money]);
}
return dp[amount];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int coins[] = new int[]{1, 2, 5};
System.out.println(coinChange(coins, 11));
}
}
上面的写法是有问题的,虽然可以算出一部分解,但是对于一些不能到达却没有处理,如:硬币只有3,但是你输入一个2,或者5,这时就没有解了
WHY?
因为上面的代码当不能兑换时,dp[amount]=amount
导致无法判断是无法兑换还是就是能兑这么多(如;只有1元面值的硬币,但是给了5块钱,这个时候就能兑换5个1元的),所以我们要把dp[i]=account+1
一个确定值,当然你也可以设定dp[i]=1000
,这时只要在最后的结果判断一下就好了
public static int coinChange(int[] coins, int amount) {
if (amount == 0) {
return 0;
}
int dp[] = new int[amount + 1];
for (int i = 1; i < dp.length; i++) {
dp[i] = amount + 1;
}
for (int money = 1; money <= amount; money++) {
for (int i = 0; i < coins.length; i++) {
if (coins[i] <= money) {
dp[money] = Math.min(dp[money], dp[money - coins[i]] + 1);
}
}
}
if (dp[amount] == (amount + 1)) {
return -1;
}
return dp[amount];
}
执行用时 :14 ms, 在所有 Java 提交中击败了96.87%的用户
内存消耗 :35.7 MB, 在所有 Java 提交中击败了95.35%的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