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原文解读:
孔子说:“曾参呀!我的学说可以用一个根本的原则贯起来。”曾参答道:“是的孔子走出去以后,其他学生问道:“这是什么意思?”曾参说.“夫子的学说只不过是忠和恕罢了。”
个人感悟: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忠恕之道”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是儒家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强调的是个人对人对己的根本道理。
在孔子的眼中,忠恕之道既是一种沟通的原则,也是一种限制性的原则,而且,沟通是建立在限制原则的基础之上的。
生活中,我们谈到“忠”,大多会狭隘地理解为忠于君主或忠于国家。
其实,“忠”更强调内心的真诚,并且其内涵也要丰富得多。某种程度上说,“忠”涉及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比方说,与自己的家人和朋友相亲相爱,对自己的职业尽忠职守,对他人托付之事竭尽全力等,就是“忠”在感情、生活、事业等方面的体现。对此,可以简单地归结为一个人应尽的基本责任和义务。
至于“恕”,就是将心比心,也可以理解为成人之美和宽容。在一般情况下,对于自己亲近和尊敬的人,我们很容易关怀宽容他们。
可是,对方若是陌生人,或是自己憎恨的人时,还能做到宽容吗? 能够做到的,说明这人必然拥有较高的道德水准。
当然了,宽容并不是无限制的,它也是有底线的,否则无度的宽容就会演变成纵容,到时候再想收场就有难度了。
其实不管是自己要做的,还是承诺别人的,都忠实于内心的想法,全心全意,竭尽全力做好。
自己喜欢的,要考虑别人是否也会喜欢,自己讨厌的,要考虑到别人是否也会讨厌,如此推而广之,运用到实际的人际交往之中,对他人善待、包容和宽恕,就是极好的“忠恕之道”。
秉承忠恕之念做事,都是从人们自身需要出发,而不是强加于人,所以很容易被人接受。
如果不能正确理解“忠恕之道”,在生活中可能会陷人困惑。就像我们经常怀着一颗忠诚于事业的心,却无人赏识,这个时候还要不要忠呢?
我们将心比心地善待他人,却遭受到对方无情的中伤时,又该如何做才是恕呢?
仔细观察,这两种心态就是特别重视别人的评价,这种想法不是“忠恕”。
真正的“忠恕之道”强调的是“我这样做问心无愧就可以了,至于别人怎样说并不重要”。
走正道,行正事,树正气,这样的你还有何惧?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原文解读:
孔子说:“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
个人感悟:
其实所谓大义和小利,在看人物的一些细节上就能把握。
大家都看过的水浒传里的一段故事,说得是鲁智深搭救一位卖唱女子的事。通过故事中三个人物对待金钱的细节,不难看出君子与小人的差别。
鲁达路见不平,仗义相助金翠莲父女,只是临到要资助对方盘缠时发现自己又陷入也很没落了。
他摸出身上的五两来银子后,就开始找史进、李忠“借”钱了。初次见面,就借花献佛,慷他人之慨,这鲁达也的确太实在了。
面对这种情况,史进和李忠做出了截然不同的反应。史进是“取”出一锭十两银,还说“说甚么要哥哥还”,而李忠是“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
鲁达的五两来银子,虽然不多,但他可能把身上全部银两都掏空了,全心全意助人。
史进的一锭十两银子,比鲁达多了一倍,这既是对鲁达行为的赞赏,也代表着鲁达在他心中的分量,一句不需要哥哥还,这份情义胜过黄金万两。
那李忠的“摸”体现了他心中的盘算、迟疑、算计和悭吝,他因为窘迫所以吝啬,因为吝啬所以犹豫。
处境艰难并不可怕,但一味的悭吝只会束缚自己的人生格局,果不其然,他后来一再受到鲁达的鄙视。
追求”蝇头小利”的人,最终只会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别为了那点小利,落得个小人下场,太不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