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靠换内衣、吃泡面、在外流浪被世界名校录取的“奇葩”同学......

那些年,靠换内衣、吃泡面、在外流浪被世界名校录取的“奇葩”同学......_第1张图片
文/梅姐姐

最近,英国名校剑桥大学录取了一名 52 岁的流浪汉。

我们先来看看剑桥大学神一般的存在:学校 800 多年的历史,被苹果砸到的牛顿,写《进化论》的达尔文,文史学者培根、凯恩斯,艺术大师拜伦、弥尔顿......都是这里出来的。截止2017 年,这里曾出过 92 个诺贝尔奖得主、10 个菲尔茨奖得主、4 个图灵奖得主、8个英国首相......

对,你没有看错,就是这样的剑桥录取了一个货真价实的流浪汉。

这位叫杰夫·爱德华兹的大叔,年轻时拿了两个证书后便辍学了。后来,他做过一段时间的牧场工人,失业后就丧失了雄心壮志,在剑桥市四处流浪。大部分露宿街头的时间,他靠卖一份旨在帮助无家可归者的杂志为生。

为了让爱德华兹大叔安心求学,剑桥大学提供了相应的奖学金。爱德华兹现在主修英国文学,已经修完一门课程。他说:“能够进入世界一流学府之一的剑桥学习,是此生第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也是一直以来的梦想。”

不久前,有一位越南妹纸,则靠一篇换内衣的心得被美国哈佛大学录取了。

我们先来看看哈佛大学神一般的存在:

世界大学声誉排名第一的高等学府,这里曾出过133位诺贝尔奖得主、18位菲尔兹奖得主、13位图灵奖得主、8位美国总统......

对,你没有看错,就是这样的哈佛录取了一个写“内衣论”的越南妹纸,如假包换。

这个昵称 Ngoc 的越南妹纸,本来没打算申请美国哈佛的,她原本的目标是哈尔滨佛学院,啦啦啦~~~但她觉得自己不够优秀,准备也不充分,所以在申请大学时,最后一刻,她向美国哈佛提交了申请。

她的原话是:

哈佛的申请流程太简单了,不试一下简直浪费!

申请的时候,哈佛大学要求提交一篇能表达自己的文章。妹纸也很不走心,直接把申请芝加哥大学的“内衣论”提交上去了。结果,就是这样随随便便被哈佛录取了。

让我们来看看欣赏一下她的神理论:

我第一次戴胸罩,是小学五年级。

一天我回家之后,妈妈送给我一件小小的白布,她告诉我:“你现在是一个大女孩了,你需要穿这个。”

从那一刻开始,我的生活永远被改变了。

自从胸前多了这个不太舒服的玩意儿,就没安生的时候。

它们紧贴于衬衫之下,勒着自己的胸,总有一股隐隐的压力,似乎无时无刻不在提醒着自己:无忧无虑的童年已经过去了。

第一件内衣用了没多久换了,随之而来的是第二件、第三件,到了第四件的时候,已经换成了成人内衣。

因为不断的更换内衣,积累了许多再也不会穿的内衣,这让我十分伤感。

在我衣柜的最深处,有一堆被遗弃的胸罩,那些内衣上细小的、破旧的丝线,在我曾经穿过的日子里,被照耀得非常明亮,然而这种明亮,在被我遗弃后已经消失了。

它们安静地待在宇宙的另一角,聚集起来的灰尘如同死星,没有生命、没有光泽、没有活力。

回想起自己穿内衣的那一天,

一样是没有选择的余地,没有拒绝的权利,这和那些被丢弃的内衣有什么两样?

那些年,靠换内衣、吃泡面、在外流浪被世界名校录取的“奇葩”同学......_第2张图片
Ngoc 的内衣收藏

于是,每换一件新的内衣,这种失落感就加重一分,自己似乎被强行推着,走到越来越遥远的地方,没有回头的余地。

新内衣上那些时髦的褶皱,夸张的图案,繁复的花边,一切都是那么的闪亮亮,似乎是为了抵消人生进程中越加越重的担子而做出的补偿。

后来我知道,生活并不是线性的,而是周期性的。

新星可以从死星的灰烬里重生,死亡也会被生命的光照亮。

因此,现在只是对过去的重新诠释,在穿着新的胸罩的时候,我并没有抛弃过去的自我,我只是在重新定位自己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

变化虽然对每个人来说都有压力,但却是人世间的自然规律。

柜子里的内衣没有办法减少,但随着年龄的增加,胸部会不断地下垂,所以需要新的内衣,毕竟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能比一件内衣带来更坚挺的依靠了。

我释然了!

再之前,中国福州有个高三小哥——王同学,靠爱吃泡面被美国名校罗切斯特大学录取了。

让我们先来看看高大上的罗切斯特大学,虽说没有剑桥、哈佛那么牛逼,但也不是吃素的。出了 9位诺贝尔奖得主,12 位普利策文学奖,7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18 位美国文理研究院院士......

对,你没有看错,就是这样的罗切斯特大学
录取了一个泡面吃货中国小哥,简直逆天。

王同学从小就酷爱吃泡面,有次去新加坡,吃了一袋泡面后,觉得“整个世界观都被颠覆了”。之后不断尝试,尝遍世界各国泡面。申请学校时,他把这段经历加了进去,结果,还真被美国罗切斯特大学录取了!

那些年,靠换内衣、吃泡面、在外流浪被世界名校录取的“奇葩”同学......_第3张图片
泡面控王同学

瞬间感觉吃货的春天来了,简直是励志典范啊!

看着这些被世界顶级名校录取的“奇葩”同学,难道真的是招生官脑袋一热或者随便抓阄,把他们招进学校的?如果,你真的这样认为的话,只能说:Too young , too naïve. 那到底他们身上具备了什么品质和特点,得到了招生官的青睐呢?

首先,52岁的流浪汉大叔,近乎一无所有,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但他却依旧保持着善良,靠卖杂志,改变自己境遇的同时,尽心帮助整个流浪汉群体。为改变世界,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接着,发表“内衣论”越南妹纸。全世界几十亿的女人,发育之后都需要穿内衣,这是一件普通到不能再普通,人人认为理所应当的小事。但她却能从自身的经历和感受,描述了从无奈接受到心生厌恶,再到理解,最终觉得内衣是一种坚强的依靠,得到了释然。

以小见大,发现事物发展的普遍规律,唯有通过不断自我调整,去适应变化带来的压力。

最后,那位泡面小哥,每个都有自己的喜好。但大多数人仅仅是把喜好挂在嘴边,停留在表面。说喜欢阅读的人,一年读过几本书?说喜欢写作的人,又自己动手写过多少文字呢?小王同学对泡面坚持不懈的狂热精神,体现了一种长期深入的科学态度和科研精神,这不正是高等学府需要的吗?

当然,所有录取的前提是学习成绩好,或者将来能够好好学习。

正如哈佛招生官所说的:

“我们所希望看到的,是一个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想要成为什么人的学生。你的潜力,将来可以为国家、为世界做些什么,才是我们首要考虑的。”

The End.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年,靠换内衣、吃泡面、在外流浪被世界名校录取的“奇葩”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