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有云开辟to B第二战场,看看谁更牛?

公有云开辟to B第二战场,看看谁更牛?_第1张图片在这最枯寂寒冷的冬日里,还有能温暖我们的好颜色和好声音。那全靠艺术家们的坚持,数十年如一日那也真不容易。

就像公有云业务怎么亏亏得一塌糊涂,能坚持的还是要坚持,不仅要坚持,还要积极坚持,积极进取,为了活下去为了活得得更好,现在还一律向to B看齐。

目前,在to B硝烟弥漫下,说谁是胜者为时过早,因为都还在进场,调兵遣将的同时,各种变数还非常大。

如果换做五年前,谈论公有云厂商谁谁中标了某政务云项目,可能大家觉得有点不可思议。

现在,只要是政务云项目,几乎都会有公有云厂商参与的影子。

这是为什么呢?难道说公有云厂商既有的业务已经不能吃饱,必须到to B大锅里面来抢饭吃了么?

事实确实如此。

生态战略都是借船渡江大决战

俗话说得好,到了别人的地盘,人生地不熟的,没有带路人,怎么能行。很显然,人生地不熟更需带路人,要不然迷了路,咋办?

于是,阿明看到公有云厂商纷纷与行业软件商、集成商携手,各自在通过资本、资源等方式开辟第二战场

如百度智能云+东软,阿里云+东华,这样的例子,采取了资本注入,直接进入集成商的股东行列,有着更主动的决策建议和生意集成。当然如AWS、阿里云、腾讯云、百度智能云、华为云、金山云等等,也有在合作伙伴生态战略上的相似但又不同的打法。

与其说,公有云厂商在借助生态战略的惯性来逐渐进入to B领域,倒不如说,公有云厂商也是借鉴了之前企业级IT厂商增值渠道发展思路。

在行业领域,公有云厂商毕竟缺乏行业规则的熟悉、无法一下子全盘掌握行业特性,必需行业大厂的配合,这样才能更好地对接to B业务的推进。

道理很简单,就好比公有云厂商的大队伍要过江到对面的to B大地盘去打仗,可是没有桥,怎么办?游过去倒是可以,但并非每个士兵都会游泳,同时还有那么多弹药枪支设备也不能泡在江水里,必然需要船了。那么许多熟悉行业发展特点熟悉行业用户业务现状的行业集成商、软件商大厂,他们便是公有云厂商急需的船呀。

这些船老大不仅帮助公有云厂商渡江,同时也在帮助渡江的公有云厂商共同参战打天下。

当然,有了船,大部队顺利过江之后,打仗胜利的机会也就高了许多。可是到了对面是不是就可以甩掉这些船老大了呢?不成啊。to B大战场是一场持久战,不是阵地战,需要时日颇多,更需要船老大继续保持好的状态,服务来回渡江的部队,对面打累了的部队可以顺利回归休整然后再过江打仗,新部队也可以借船渡江继续补充对面征战to B大战场的主力。

由此来看,在大战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情况下,船老大的帮助绝对不能减少。

或许,等到to B大决战取得决定性胜利的那一天,公有云厂商自然会开始修建跨江大桥了,这就是中台出现的时候。但有了桥之后,船老大的价值虽然不像以前那样独一无二了,然而还是非常有价值,可以作为跨江大桥更灵活的补充。比如遭遇堵车的时候,船老大帮助部队渡江也就非常有必要了。

因而,公有云厂商与行业集成商、软件商之间的关系,从陌生人,到临时渡江的合作伙伴,到长期的战略合作伙伴,一点一点地深入合作的过程,就是公有云厂商一层一层熟悉和了解to B行业用户的推进过程。

从这样的比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公有云厂商的生态战略本质上就是一个过江战略,只是过江弃之必然不会,过江继续长期合作已经成为了大趋势。大致归纳为找船期、渡江期、作战期、长期合作期、化友为己期。

找船期,也就是公有云厂商寻找行业合作,泛泛而找,最终目的要确认船是否可靠,值得信赖。

渡江期,也即是公有云厂商与行业伙伴携手进入to B行业,发布各种解决方案,彰显自身影响力,压倒性地制造声音,让敌人胆战心惊,便于登岸作战。

作战期,必然是公有云厂商已经登岸,借助之前的行业解决方案尝试各种战术打法,不管是号召企业全面上云,还是宣导数字化转型关键还是上云,反正都离不开云。必须让行业用户活在云里,那么才能给自己机会。不管是什么行业单子,只要有机会靠上去,那就打。打得下打不下不要紧,关键就是要打,狠狠地打,打不过就撤,反正要制造影响力,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行业力量。

长久合作期,历经一次次佯攻、主攻、助攻之后,公有云厂商与行业合作伙伴的携手必然成为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当初项目性、方案性的合作,上升到战略性的合作。有着全盘和长远一点的合作布局,牢牢把握行业既有资源,开辟公有云厂商的第二战场,下定决心要与企业级IT厂商的老顽固们干到底,力争未来的胜利。

化友为己期,到了一定行业经验和积累之后,公有云厂商也有一定规模的to B客户了,发现很多事情并不是自己当初做电商、互联网、游戏等客户那样子,里面的道道实在太多,行业合作的集成商、软件商绝对不能抛弃,反而必须吸引靠得住、真实力、有着统一发展价值观的合作伙伴,进行合作的深入期,以资本注入、并购等方式,让行业核心的关键合作伙伴朋友成为真正的自己人。

大家一条心,黄土变黄金。全面准备着、团结一切核心力量,一起来展开旷日持久的to B大决战。最终取得第二战场的胜利,从而公有云厂商主导to B领域的一切重要发展的大趋势、大项目、大机会,让一切企业级IT厂商都成为公有云的配角。

明修公有云栈道,暗度to B陈仓

开辟第二战场,公有云谁更强?这个问题5年内很难有答案。

对于从企业级IT领域转型拓展到公有云领域的厂商,对于从电商、互联网领域发展起来的公有云业务而又进军企业级行业领域的厂商,都有着这样的战略,那就是:

明修公有云栈道,暗度to B的陈仓。只不过,对于不同的云厂商各自的目标有所不同罢了。但目的相同的地方,就是如何扩大在to Bl领域的云能力和行业覆盖。

公有云业务做得再好,之前更多是对象还是中小规模的企业,对于企业级行业用户来说,因为业务类型、业务规模、决策能力、整体实力的不同,从而会在上云之路上充满坎坷。

实现企业用户的关键业务上云,也就成为了所有公有云厂商下一个3-5年的重点发展方向。

借助行业合作伙伴的能力与资源,打通进入to B通道,公有云最终的目的还是希望将企业级用户关键业务都上云,无论是公有云、还是私有云,上云必然之选,成为大势所趋,只是时间问题,而不是观念和技术问题了。

由此可以这样进一步分析来看,企业级IT领域发展过来的云厂商,希望企业用户关键应用上云顺道选择,而尽量减少他云的选择;电商、互联网发展过来的云厂商,希望企业用户看在业务创新的路线上顺势选择,而尽量减少他云的选择,与此同时,还将以一手公有云一手专有云的方式一度通吃企业用户上云机会。

很显然,越来越熟悉的公有云厂商,都在发展针对企业级用户行业的业务,无论是以混合云的方案方式,还是以专有云的模式,抑或是行业云的创新平台,这一切都是公有云厂商开辟第二战场的战绩。

从当初悄悄尝试在政务云领域陪标打单,到后面梳理标杆,公有云厂商一路摸着摸着就推开了企业级行业领域的大门,偌大一个第二战场自然就展现在了大家眼前。请问:哪个公有云厂商不垂涎欲滴呢?

毕竟在企业用户从旧IT过渡到新IT的过程中,云的机会自然就来了。一方面要基础架构资源升级实现数字化与现代化;一方面业务创新迫使应用部署在更自由的云上。于旧于新,企业用户的未来都纷纷将眼光投向了公有云厂商以及与公有云相关的厂商。

也就是说,现在的这个状态下,公有云已经不用再入之前那样暗度to B的陈仓了,正大光明地大干一场是必然的事情。历史的车轮,也就这样滚滚而来了,谁能挡得了呢?

因此,从企业IT到云,从互联网到云,这两大阵营之间的角逐,现在把焦点落在了生态上。生态的不同,生态的丰富都代表着各自竞争力的不同与综合实力的不同。

公有云厂商第二战场的生态分析

生态,对于公有云厂商来说,意味着就要开放与自由。但是并非所有的公有云厂商都会开放生态,让生态伙伴自由合作。往往不同的公有云厂商,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采取的生态策略就有所不同。

公有云厂商开辟第二战场,生态伙伴的作用与价值更为明显。不妨简单分析一下目前大家熟悉的几个中国公有云厂商的生态情况,对于第二战场的拓展到底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公有云开辟to B第二战场,看看谁更牛?_第2张图片

  • 阿里云说生态靠生态玩转生态

不愧是中国公有云领域的大哥,阿里云在所有的场合,都乐于说生态。所有的业务几乎都会依托生态赋能。与此同时,借助借力生态的同时,也给阿里云带来了新的方案和服务,以一种开放兼容并包的方式玩转生态,互利互惠才是根本。

既然如此爱生态,那么阿里云为何还要与东华软件走得如此近呢?

很简单,不仅仅需要方案产品合作,更需要战略合作,形成真正一线销售落地用户方案的合作团队。

由此,早在2014年7月东华软件宣布与阿里云达成战略合作,东华软件在浙江设立的控股子公司东华智慧城市集团将承担东华软件与阿里云的具体合作,基础还是基于阿里云的资源来构建相关业务和服务。只是在具体营销、市场拓展上会实现协同工作,这对于双方都是一次大好的机会。只是东华软件在云领域的合作方不仅有阿里云,也有腾讯云。

临近年底,2019年12月,阿里云与恒生电子共同发布NewCloud金融领域云解决方案。这可能是对百度智能云与宇信科技战略投资、腾讯云与长亮科技战略投资,修筑阿里云在金融领域战壕的最为具体的表现。当然,这也是随着阿里云智能新金融事业部诞生后出现的新情况,估计以后会出现更多类似事件。

一方面,阿里云可以更加近距离与软件商形成多行业的合作与协作;另一方面,软件商如东华软件可以实现自身业务在云领域的开拓发展。

当然,对于阿里云来说,生态的含义与阿里云背后实际公司名称有关,即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

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在杭州成立,注册资本10元,法人为阿里巴巴集团CTO兼阿里云智能事业群总裁张建锋。随着2018年11月阿里云升级为阿里云智能,后来阿里钉钉也进入阿里云智能事业群。同时阿里云在2019年同一个月全资收购北京长亭科技有限公司和北京九州云腾科技有限公司。这两个被收购的ISV都是与云计算发展相关的安全、身份认证的细分领域,这两个细分方面技术都与云安全有关,对云计算后期进入to B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可见,自阿里云智能群组建完成后,阿里云的生态策略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方面立足云进入to B领域可能预见的技术需求和挑战,提前布局,并以资本收购或生态方案合作方式在进行;一方面,继续发展有着行业影响力的ISV或SI进入阿里云智能的to B生态圈,按照现在的合作状态和效果来看,下一步阿里云智能业务群将会细化、加深对这类合作伙伴的生态合作。

于此,如果说这是阿里云靠生态赋能自己发展,倒不如说,这是生态共生的好思路。

公有云开辟to B第二战场,看看谁更牛?_第3张图片

  • AWS像只大章鱼,什么触须都必须有

AWS的生态模式最开始还是以自我意识为主,随着后来有想法进入to B领域后,把目光很快投向了企业级领域的技术厂商。比如VMware。

当然,作为公有云领域全球领导者,AWS的生态战略伙伴不止于此。进入to B领域自然离不开懂行业懂用户的专业咨询公司,如德勤、凯捷(Capgemini)等。因而专业咨询公司很快就成为了AWS重要战略伙伴,推进AWS在行业领域的专业影响。

除此之外,AWS合作伙伴网络 (APN)作为一个开放式的全球伙伴平台,与各个地区的集成商、软件商、地区性的技术厂商合作。一方面提升AWS进入多领域的触角深度;一方面也帮助这些厂商的业务实现云转型,当然前提就是懂AWS,结合AWS相关云服务和产品来做集成,做行业打包,做用户落地。

就如新晋发布的AWS Outposts,“全托管、可配置的计算和存储机架,由 AWS 设计的硬件构建,允许客户在本地运行计算和存储,同时无缝连接到 AWS 云中广泛的服务。AWS Outposts为几乎任何数据中心、托管空间或本地设施带来了原生 AWS 服务、基础设施和运营模式。借助 AWS Outposts,客户可以使用与 AWS 云中相同的 AWS API、控制面板、工具和硬件,提供了真正一致的混合体验。”

我觉得这就是章鱼的触觉效应,就像章鱼一样需要无数个长长短短的触须,但并不代表每个触须都能成功捕食。可是失去一些触须,章鱼有可能得不到更多食物而挨饿,甚至饿死。Outposts就是AWS这只大章鱼的触须之一,有了也不一定真能行,但没有它就一定不行。不知道我的理解对不?各位尽管斧正。

业内人士分析指出,Outposts虽然是本地部署,但是有网络通AWS region,管理面在aws机房,日常运维升级也都是aws掌握,政府还是不会用。

国内阿里的专有云,可以让用户自行运维。AWS为什么不直接将Outposts分为两种形态,一种AWS掌控运维;一种由用户自行运维掌控?

或许,这是开发成本问题。并且,在用户本地数据中心的混合云治理中,俨然就是VMware的地盘,AWS或多或少也会有所保留了。

这样子来看,AWS就明确了自己的业务疆界,与VMware在以后的混合云发展中分而治之了么?

公有云开辟to B第二战场,看看谁更牛?_第4张图片

  • 百度智能云一口就要吃个胖子,容易么

百度智能云的生态,现在变得有些单一了,自从投资了东软之后,百度智能云就一门心思地构建基于其云上的行业方案,包括智慧城市方案。

对于东软来说,在社保、医疗、政府等行业领域建树也不少,随着自身业务的转型,自然少不了一个公有云厂商的组合。

资本注入和资源注入叠加效应,应该是东软高层考虑的重点,这也是百度智能云可以深度携手东软的原因所在。

只不过,百度智能云现在最想要的是大家都叫他智能云,而不要叫他公有云。为什么呢?这就是百度李彦宏将百度推向智能战略转型所带来的业务影响,也就是说百度大板块的业务都会加持智能。更何况目前公有云厂商中谁不谈智能呢?

就此而言,百度智能云所想要做的必然也是在用户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时期,以智能战略为引导,吃遍所有与智能相关的领域,树立在公有云中一度强调性能、价格、生态的创新话语权。至于中国公有云的话语权是否会被百度智能云所扭转,我们可以继续观察关注。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All in AI 的这个词,不会被百度智能云所独占。

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何况现在的公有云厂商之间的战略观念变化又是那么快捷而微妙,几乎可以这么说,你有的,我也一样有的。怎么样?全云All in AI才是真的现实。

因此可以这样说,百度智能云虽然2019联盟伙伴大会有了一定会议规模,但对生态伙伴的理解上,依然封闭在了百度自我的状态中,而百度自我生态并不是真正可以满足to B行业发展的动力。真正可以发挥出赋能生态,让生态也赋能百度智能云的价值并没有让我看到。

可见,百度智能云与东软的合作算是一个例外,也是一次探索和实验。后面大家可以继续关注。但是到了2020年1月,宇信科技一个公告,令阿明意想不到,一下子就打破了百度智能云生态体系的沉寂。

为to B开路,李彦宏大笔一挥6个亿

宇信科技目前在科技上市公司类市值表现非常突出了,最新总市值121.56亿元。表现突出,并不是代表市值最高。

这主要源自to B成为互联网巨头的一个热词,BAT一旦涉足to B领域恐怕很容易打乱现有的企业级IT厂商的格局,如以Dell EMC、甲骨文公司、IBM等为代表。这是为什么呢?

BAT的玩法始终带有互联网的基因,一方面BAT怎么也抹不去了互联网的关键词;一方面如银行金融等to B也一直在寻求获得如互联网企业那样的爆发式发展机会。两个方面的原因交错下,自然就给BAT带来了进入to B领域的机会。这里说的BAT是以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互联网与电商企业。

BAT的to B打法简单粗暴,一是直接上阵,甩出去自己的获客资源与经验,吸引to B领域如银行企业的注意;一是动用资本力量,控股、投资到to B领域的相关SI/ISV集成商和软件开发商之类,或者直接收购的例子也有。

因为打法模式早已形成,自然也导致百度有一万个理由去投资宇信科技了。这也是宇信科技所需要的。一方面提升股民利好消息,百度代表中文世界中知识搜索的领导者地位;一方面宇信科技借助百度的互联网技术包括AI等技术,整合到自身的金融方案中,提升方案价值,提高方案价格,提高利润来源。

不过,看股份调整情况,百度巨资6亿元左右荣得那部分宇信科技股份,是源自持股5%以上的股东远创基因和特定股东光控基因合计拟转让公司5.71%股份。

显然,BAT的to B玩High了,让宇信科技突增一个大股东叫百度。也不错。

因此,这是一个生态与生意双双双赢的举措,也就这样落地了。恐怕宇信科技之于百度智能云,与长亮科技之于腾讯云有着一样的玩法。从此以后,这样例子还会不少,不信,我们等着瞧,当然,前提是BAT的大老板们“腰包鼓鼓”才有可能。

  • 华为云的被集成并非好事,但也不坏

华为云的生态,可以说代表了一部分从企业级IT领域转型到公有云领域的厂商的模式。同时也有着自己的发展特点,那就是植根于华为芯片、服务器、存储、网络等硬件基础。过硬的硬件能力最终要转化为服务广泛的公有云服务模式,中间的挑战也不小,自然少不了集成商、软件商等合作伙伴的支持。这也是华为云依然坚持“被集成”整体策略的基因和原因所在。

华为云到目前为止,没有看到注资进入某集成商或软件商,只是在最新的华为云鲲鹏凌云伙伴计划的25个企业名单中,出现了中科软、北明软件、东方通、深思软件等有行业背景和客户积累的软件商。虽然网络上传言说华为注资了某某软件,但都没有看到任何公开的披露信息,只是道听途说的传言而已。但是只要在某行业领域造诣颇深的软件商,必然就是公有云厂商长期合作的潜在伙伴。

从中可以看出,华为云目前还停留在作战期和长期合作期,从资本层面还没有达到化友为己期。

此外,在借助鲲鹏生态的势头上,这才开始,后面还需要历经发展、壮大、成熟,以及退出鲲鹏服务器产品线让生态伙伴发展赚钱等一系列的阶段。这些阶段走完了,那么鲲鹏生态对华为云的价值才能真正最大化,否则,也只是不痛不痒的补充而已,何足挂齿。对于华为云来说,更多的生态路,依然还是”被集成“,自然欢迎广大有实力、有资源、有经验的集成商与软件商都来集成华为云。

这样的打法和之前企业级IT厂商推广行业解决方案没有太大区别,也就是与众多集成商、软件商合作,捆绑其应用软件和服务,形成不同行业不同应用下的解决方案。这是最传统的生态发展策略,越是传统的越是经过了检验是可行的科学的。只要被集成与集成带来的双方发展、双方有钱赚,自然会持续下去。

但是现在出现一个问题了,集成商和软件商也都面临数字化转型,其中的问题涉及产品、服务、软件模式、方案模式、销售模式等等,都在变化。到目前来看,IaaS厂商不断发展PaaS平台的模式,似乎为集成商和软件商的转型带来了新的机会,只是前提需要是这些软件商和集成商有一定竞争力的软件和服务,并且都云化了。否则,还需要帮助软件商和集成商的软件和服务实现云化,这也够累够折腾的。

当然,华为云要做的是全行业全领域的云业务,对此,或许会是一次大投入与大战略。至于会选择什么样的软件商和集成商,恐怕还得看市场和发展潜力。

 

  • 京东云有点骑虎难下,好的开局然后呢?

没有销售,那么之前签约不少集成商 软件商战略合作都是签字图新闻快感么?没有销售,那京东云也就只是京东商城自己生态平台采用了。

对京东云来说,生态战略的良好开局,却到现在却骑虎难下了。放弃京东云吧,觉得可惜,毕竟京东平台已经在采用了;不放弃京东云吧,之前的生态战略合作伙伴却又难于落地。

大家容易搜到的战略合作伙伴如伟仕佳杰、广东优世联合、希捷科技、国家信息中心、易华录、火币中国等公司,包括云分销商、集成商、技术厂商、行业标杆用户、区块链创新技术公司多个方面,覆盖与京东云正要发展的业务有很大的相关性。

可是,这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的京东云进入了发展的尴尬呢?业内人士分析,一方面来自京东集团高层对于京东云这一个业务并没有真正看好和重视,京东集团如果不能继续长期“输血”,京东云就会变成一个营养不良的孩子,再过些年长大了,也难以与对手真正擂台PK。

在2019年,业内传京东云事业部总裁申元庆将因“个人原因”离职,他一旦离职,我想这必然带来的影响不小,京东云良好的战略生态开局就更难以落地了。至于谁可以接盘,目前还没有看到京东云正式的官方信息,据说现任京东人工智能事业部总裁周伯文可能会兼任京东云总裁。在2019年12月7日,阿明已经看到新闻说周伯文身兼数职,已经成为了京东云等多个业务负责人。

从京东集团整体高层管理策略来看,2019年初就实行了副总裁的末位淘汰制。这对于本就处于起步阶段的京东云来说还是有很大压力的,京东云如果仅靠现有资源和资本发展,面临强大的对手很难胜出,那么京东云业务的高层势必会遭到京东集团的压力。

从这一层的意义来分析,申元庆的离开不管是个人原因,还是因为集团压力的原因,最终还是让京东云的下一步发展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了。

不过,从这个事情上来看,京东云的2019年是一个风云变幻之年,对于云业务的执念不足,投入欠佳,最终也带来了京东云生态建设步入了尴尬期。

  • 金山云遨游生态海洋,哪片岛屿是属于自己的?

金山云由于是公有云领域的后来者,在生态构建上,一方面可以吸取前人的经验,一方面因为好资源被前人占据了上风,因此不得不寻求自己的新出路。

金山云的生态策略出现,源自CEO的一段对外发言:

2019年5月,金山云CEO王育林对外发言认为,要赢得企业级市场,必须苦炼内功。与此同时,金山云的“KPN合作伙伴计划”也开启了。

可以得知,KPN计划(Kingsoft Partner Network)已经作为金山云内功修炼的非常重要一部分。对于一个没有企业级用户市场任何经验的公有云厂商,想要进入to B战场,除了开放生态别无他法。生态伙伴策略的制定必然关系到下一步影响企业级用户的真正成效。

具体分析来看,针对大项目合作的探路者计划,针对中小伙伴扶持的挑战者计划,针对区域拓展的阿波罗计划,这三个部门的具体布局,表明金山云兵分三路进入to B战场,虽然每一路都是处于试水阶段,但请不要忘记了,试探的价值就是对下一步业务突围奠定可选择的基础。

路太多,必然就有主次。那么你们猜猜看金山云在生态伙伴发展的KPN计划上,哪条路才是重点中的重点。

业内人士给阿明的分析指出,选择重点路线,得首先看金山云的出身。金山云源自雷军系,自然与生俱来带有雷军系业务的基因和便利。

雷军对于金山软件的寄望,似乎不止于金山软件IPO,金山办公IPO,金山云的重金投入必然最初也是奔着IPO来的。

当金山云的业务营收增长成为金山软件重要的引擎之后,金山云对于金山软件的这层关系慢慢变得越来越独立。因此,在2019年底金山软件发布公告表示金山云已经正式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上市申请。

就在2019年这份IPO申请的同一个月,12月19日,太极股份与金山云正式达成战略合作。金山云在走IPO的同时,没有忘记继续拓展KPN战略,探路者计划必然成为金山云2019年最为重要的三大计划之一,虽然只有半年左右的时间,能够拉拢太极股份,这就意味着金山云的一只脚已经真正踩在了to B土地上了。

太极股份,全称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非常重要的一个与IT相关的大型集成商。收购宝德、慧点科技,并购量子伟业,入股金蝶中间件、人大金仓数据库,整合普华软件等等动作,太极股份已经具备了在基础架构、软件、服务与集成领域的综合服务能力。但是太极股份也跟随云计算行业的发展,寻求业务转型。

太极股份与金山云的合作对双方的发展都带来了利好,不仅让金山云的生态合作伙伴增添一名强手,同时太极股份对于云计算业务的想法也可以借助金山云来补齐了。

对于金山云力求通过KPN寻来第二战场的开辟,那么太极股份的携手,必然也就让金山云生态战略有了渡江参与to B大决战的大船。固然一艘大船还不够,但有了很好的起点也不错,可以让大部队一部分登岸干起来,建立在某部分行业的根据地。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只要策略到位,布局到位,资本到位,在正确的决策下找到正确的人构建正确的团队,其实技术跟上来也是日夜兼程的事情,其实现的可能性很大。

不过,IPO还是带来了新的压力。随着金山云上市进程的信息对外披露,未来金山云将会背负更多的压力。那么金山云的生态会不会有新的改变,值得看看。因为这将关系着金山云的未来与成败。

  • 浪潮云的上半场结束了,下半场什么时候开始

浪潮云能有今天,全靠浪潮这个大IP。

这是业内朋友对浪潮云最直接的评价,但是在阿明看来,这只是说到了一层意思,其实更深的内涵在于,浪潮云从业务推出之日起就已经考虑了往后独立运营。因此,从公司发展思路来看,浪潮云的下一步必然不能全靠浪潮这张牌子了。

于此而言,浪潮云背靠浪潮集团,浪潮本身就是一个大集成商,靠自己就挺好的了。当然,为了发展壮大,争抢在未来5年后的中国云计算市场地位,极力拓展生态合作关系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将成为浪潮云的下半场。那么我们就此先说说浪潮云的上半场,也即是2019年。

当然,为了不太了解浪潮云的朋友更好理解,这里再次明确一下浪潮云在浪潮集团的定位。浪潮云背后的实际操盘公司全称叫:山东浪潮云服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隶属于浪潮集团旗下的云服务集团,英文名称为Inspur Cloud Group,简称ICG。依托浪潮集团的定位,有着相对独立的LOGO,虽然LOGO设计没啥创意但也代表了一方势力。山东浪潮云服务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面在全国设立了一些子公司,这里不再详细介绍,各位有兴趣可以自行搜索“脑补”。

此外,还需要各位明确区别一个词与浪潮云无关,这个词太容易让不了解浪潮云的朋友误解了。“浪潮云数据中心合作伙伴大会”这个是由浪潮信息主办的会议,其中有浪潮云数据中心是指浪潮针对云计算领域的数据中心行业用户的定位,而不是浪潮云针对数据中心领域。这是题外话,业内人士可以免看。

浪潮云在云计算业务中的最强动能不是源自纯粹的公有云业务,毕竟是后来者,不可能一开始就与阿里云、AWS、Azrue等百亿元俱乐部会员PK,因而浪潮云挑选了一项利于自身发展的政务云市场。在这个领域中的竞争虽然也激烈,但是,浪潮毕竟也有着自己深厚的行业资源与行业积累,在中国市场上,数字化转型的最大行业需求源自政务云的牵动,即便企业数字化进程也在高速发展。

也就是说,在政务云的市场竞争上,浪潮云拥有自己独特的魅力和市场牵引力,于此而言顺势而为自然更利于浪潮云的前期发展。一系列的动作,让浪潮云落地了不少政务云相关项目,如果只是靠浪潮云的团队必然是不够的,自然需要各地各个行业的SI或ISV一起协助合作,在很大意义上,这个阶段的生态合作更多还是浪潮云一厢情愿,即想让谁合作就让谁合作,毕竟浪潮云可以拿下的项目实在太多了。

当时,浪潮云不可能只停留在政务云领域的项目生意上,向前发展就得营造一个更为多赢的生态体系。

2019年5月,浪潮集团执行总裁、浪潮云董事长兼CEO袁谊生一席话,“浪潮云在推动上市计划,计划于2019年下半年完成股改”标志着浪潮云的上半场即将结束。

就此此话来说,浪潮云2019年在继续营造政务云强手的同时,股改成为了下一步发展的新方向,股改之后就意味着IPO进程正式开始了。

不过,在2019年10月的一个新闻上,阿明看到了浪潮云新一任董事长兼CEO肖雪,同时兼任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袁谊生不再任浪潮云董事长兼CEO了。不过肖雪上任浪潮云董事长兼CEO后,对工业互联网平台尤为重视,这是否意味着浪潮云对行业涉足的突破口就是工业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呢,有这个可能。这将是浪潮云针对政务云市场开拓的一片新领地,目前来看,还没有看到更重要的项目落地,只是战略的布局。

由此可见,浪潮云对于行业领域的玩法更多还是想靠自身力量来完成,生态伙伴最大的价值就是项目接单部署落地的帮手而已。如果将政务云领域得势看成浪潮云的上半场,那么IPO计划开始之后,浪潮云的下半场到底什么时候开始呢?很大的可能就是正式IPO之后。我们不妨期待一下子。

公有云开辟to B第二战场,看看谁更牛?_第5张图片

  • 腾讯云搞生态有点疯狂了,比以往任何时候

腾讯云的企业级业务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早在2016年9月,腾讯云与甲骨文Oracle签署合作协议,目的是通过腾讯云引入Oracle Cloud落地中国,其中包括了甲骨文SaaS(软件即服务)、PaaS(平台即服务)和IaaS(基础设施即服务)所有云服务,只是双方合作的云服务范围仅限于中国市场。

也就是在与甲骨文签署合作协议之后,阿明发现腾讯云顺势而为推出了数据库一体机TData。这主要针对金融行业的数据库高性能OLTP、OLAP的应用场景。部署支持Oracle9i、10g、11g、12C数据库版本的Oracle RAC,数据库系统性能TPM比较突出,针对同城高可用和两地三中心的金融领域用户。

因而,从与甲骨文的合作算起,腾讯云在to B领域就开始了自己“摸着石头过河”的生态之路。

然而,对于腾讯云整体战略规划与发展的节奏分析来看,准确地说,其标志性事件应该是在2018年11月的腾讯全球开放合作伙伴大会上汤道生的讲话。

汤道生之前是腾讯社交网络事业群(SNG)负责人,但在2018年9月的腾讯管理架构调整中,被任命为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CSIG)总裁。

汤道生的这句话,标志着腾讯云的企业级业务突围的真正开始。原话如下:

“如果说,过去20年,互联网的重要进步集中在ToC领域;那么未来20年,互联网的重要发展将来自于ToB领域。互联网与产业的融合是大势所趋。腾讯决心集全公司之力,迎接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由此而言,2019年应该就是腾讯云疯狂拓展进入to B领域的试水年

在2019年中,腾讯云涉足的to B行业项目明显暴增,其中与相关行业SI、ISV在商务渠道领域的开放合作分不开。由此也带来了腾讯云在to B行业业务收入的高速增长。

当然,业内对腾讯云拓展to B虽然或有疑问,但大战略的确定,深耕垂直行业,扮演好“数字化助手”角色,这确实成为了腾讯云2019生态发展的根本,也是其开拓第二战场的总方针。同时辅之云、AI、安全、LBS等支撑,腾讯云摸着石头过河的那块“石头”似乎找到了。

开放生态合作,以更紧密的业务项目合作,以自身熟悉的to C“技能”一并注入,腾讯云比以往任何时候似乎都要疯狂了。

此外,在腾讯云资本影响生态发展的路途上,2018年4月,腾讯以约4亿元完成对深圳市长亮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战略投资,长亮科技是专注金融科技领域的科技上市公司。

2018年5月腾讯公司以12.66亿元对东华软件控股公司东华诚信进行战略投资,持有东华软件5%股份。东华软件专注医疗、智慧城市等领域的科技上市公司。

 这样的资本合作之后,也推进了腾讯云在一些垂直行业中的进展。由此看来,2020将是腾讯云to B开拓的生态疯狂年。

—— 备注:以上公有云厂商生态分析排序按照名称的中文拼音字母从A到Z。——

此外,对于公有云厂商没有针对生态做全部介绍,因为时间关系只是选择性地做了分析,文所未尽之处还望各位海涵。

预告:企业级IT厂商第二战场的生态分析

我们看到了公有云厂商开辟第二战场的盛况空前,生态+资本的玩法淋漓尽致。其实,作为早矗立在第二战场上的企业级IT厂商,他们久等多时了。

当然,也不难发现,公有云的第二战场,岂不也是企业级IT厂商吃透公有云的第二战场么?

业内有专家已经预见性地呼吁:未来十年将掌控在精通多云技术的技术专家手中。这样的专家,企业级IT厂商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

那么,有空了阿明再与各位聊聊企业级IT厂商第二战场的生态境况

(by Aming)

-END-

 ?

欢迎文末留言评论!

——相关文章参考——

中国公有云厂商2018年收入利润综合排名

中国公有云厂商2017年收入利润综合排名

中国公有云厂商2016年收入利润排名

猜猜看:中国公有云到底谁的利润最高?

 

文章来源:阿明新媒体(Aming),全球云观察,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和作者回复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阿明】:科技评论专栏作者、科技媒体从业22年、新闻评论年产出上百万字,用数据说话,带你看懂科技上市公司。

你可能感兴趣的:(阿明观察,人工智能,云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