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事儿学学战术史(四)--阵

      战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之前。可以说,阵的出现,就拉开了战术史的序幕,它标志着战术的正式形成。

      在中国,商、周和春秋是铜兵器极盛的时代(约公元前1766-476年)吧。古埃及在新王国时期(公元前1567-1085年)开始普遍使用青铜器。也就在这时,有严格组织的战斗队形-阵出现了。

      我们知道,战争是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阶级和阶级、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相互斗争的最高形式。一句话,战争是为了一定的政治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指导战争全局的方法谓之战略。为了达到一定的战略目的,按照统一的作战计划,在一定的方向上和时间内,所进行的大小数个以至数十个战斗的总和谓之战役。敌对双方的兵团、部队和分队,在较短的时间、较小的空间所进行的有组织的直接武装斗争谓之战斗。指导这种战斗的方法谓之战术。

      阵的本义是指战车和步卒的排列,是我国古代的一个专用军事术语。阵,后来被人们引申为战斗队形的泛称。《六韬-均兵篇》在论述步、车、骑三兵种在平坦地形上作战的相对兵力对比时说:如果是单个战斗,一名骑兵抵挡不了一名步兵,但是若列成队形 则骑兵可与八倍数量的步兵相抗衡。

      据载,我国在公元前1766-1122年的殷商时代,阵就出现了。卜辞说:王作三师,右、中、左,从古文献来看,春秋以前我国军队在作战时通常列成左、中、右三个以战车为主的方针。《史记》载周武王“牧誓”以后,“陈师牧野”。

      最初的阵型,是密集的横排方阵。商、周的阵型大体相同,总体上基本都是以战车为核心组成左、中、右三个方阵。由每一“乘”横向排列而成。“乘”是当时军队的基本单位,由作战车辆一驾和隶属的步兵组成。战车由四马驾挽,每车载甲士三人,按左、中、右排列。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乘指挥官,古人称“甲首”或“车左”;右方甲士执矛,主刺击,并负责为战车排障,古人称“车右”;居中的是驾驭战车的驭者。二十五人排成五伍(一伍五人)组成一个小方阵,谓之“两”。具体战车和步卒的典型配置,参见《史记-周本记》中关于周武王牧野之战的内容,这里不再赘述。

      春秋时期,我国的军制已经相当完善了。《周礼-地官司徒》载:小司徒之职掌,乃会万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也就是说,当时一个军的兵力大概为12500人,配备战车约125驾,指挥官官爵为卿。依次排列师的指挥官为中大夫,旅为下大夫,卒为上士,两为中士,伍为下士。其中,卒为基本战斗单位,其示意图如下:

没事儿学学战术史(四)--阵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据《左传》记载,公元前550年秋天,齐军在进攻卫国的时候,曾组成了有六个单位(方阵)的队形。“齐候伐卫,先驱……申驱……贰广……启……胠……大殿,……自卫将,遂伐晋。”先驱,先头部队;申驱,仅次于先军的第二军;贰广,国君的禁卫部队;启,左翼部队;胠,右翼部队;大殿,后卫部队。这种行军阵形可能是魏舒“毁年以为行”时所作的“五阵”之前身。

      西洋古国的方阵。亚述的方阵:亚述军队由步兵、战车和骑兵组成。步兵在后来可能是军队的主力。恩格斯说:亚述的“弓箭手或是站在前面作战,这时他们每一个人都由盾牌手来掩护;或是站在后列,这时,第一列和第二列的长矛手弯下腰或跪下来,以便弓箭手射箭。”西洋古代的骑兵,都是在步兵的两翼上行动,具体亚述方阵示意图如下。

没事儿学学战术史(四)--阵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没事儿学学战术史(四)--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