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伍迪.艾伦在2011年推出的电影作品《午夜巴黎》(Midnight in Paris)描述一位美国作家偶然的踏入时空隧道,进而回到海明威、费兹杰、达利等艺术家云集的往昔岁月,和这些大师近距离接触。尽管有许多美好的邂逅,作家最终醒悟,每个时代的人们都各自怀抱一个心中向往的黄金岁月,但所有能够开创的未来,唯在当下。
台湾的总统大选刚结束,无论支持哪一个政党,或是站在统独问题的哪一方,有一个问题始终逼使所有人──无论性别、年龄──都必须正视,就是「如何生存」。
不同世代的人们,用各自不同的高度与视野看待我们共处的这个世界,做出各种不同的判断,而生活的实感让每个人不管感受到什么,都得用生活的实际行动加以反应。这些反应都是对生活的拉扯,亦是对生命的拉扯,就像要从一口满是流沙的井爬出去,如果不奋力就会被吸进黑暗中。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井外的天空更加蔚蓝,但井下的黑暗却显得更加无止无尽,尤其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竞争对手,让洞中的吸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度。
此刻,90后的年轻人正是离开学校,投入职场之际,他们正要开始靠着自己的力量往上爬,好拥抱属于自己的天空。
琴清越,正是一位毕业不久的90后。
我们相遇于上海,当时她是一位在上海知名古琴琴行实习的大学生。偶尔工作空闲,还能在教室听听她弹琴。对于这项古老的中国乐器,我在上海重拾了对它的认识。这份记忆又可链接到研究生时期,曾经跟着几位老师探讨古琴,一位在台湾教书的德国人,他形容古琴很「摇滚」,我当时不懂他的意思,但通过眼前这位小女孩,我理解了摇滚的意义。古琴不古,如同其他乐器,随着不同时代的诠释者而有新意。
每个时代的年轻人,生来都不得不继承某些过去的记忆,那些记忆落在心上,以及肩上。但不影响我们继往开来,这是每一代年轻人的命运,更是彰显自我存在意义的希望之所在。
受访者小介: 琴清越◎大学专业:艺术管理
◎出生年:1992
◎现居城市:上海
◎最欣赏的古琴演奏家:管平湖
§访谈实录(提问者为作者,以下简称「我」;受访者简称暂定为「清」):
一、琴缘
我:妳当初怎么跟古琴结缘,又怎么爱上古琴演奏这条路?
清:笼统的说是因为从小对中国传统文化,对古旧的东西有种莫名的情结,也特别向往那种仗剑天涯的仙侠之风,本身性格里有很多不羁的因素吧,虽然我一直接受的是非常常规的教育路数,本应该规矩的考一个综合类大学,但最终我还是选择进了音乐学院成了半个音乐学子。
至于称为半个是因为在进音乐学院前我并没有具备什么很好的音乐素养,因为我大学专业是着眼于幕后工作的,属于管理类专业,但也因为音乐学院这样一个契机给了我很好的平台,让我有机会接触到认识到一流的音乐教育,也提供了很多亲近舞台的机会。我也是在大学里真正接触到琴乐,并为之深深着迷,也是在学习的过程中、在老师的鼓励下渐渐感到自己悟性尚可,在琴乐里得到很大的满足感也让我萌生「希望与琴为伴」的想法。
我:学习古琴的过程,和过去妳的其他学习经历(正式的制式教育或其他妳曾经学习过得校外课程)有什么不同?
清:有很大的不同,最明显的是兴趣上的推动吧!之前的学习更多还是完成任务,对我来说只是一种安排或者说是不得不经历的过程,但是对于古琴的学习却是主观上发自内心的痴迷,所以我从未感受过压力,甚至有时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从我认识它的第一日起再也没有离开过,它就像一个特别有包容性的朋友,不管什么样的心情都能在它这里得到响应,琴中仿佛有山水,也有世界。
我:对古琴有兴趣的年轻人,该如何入门以欣赏古琴之美呢?
清:我觉得传统文化不管古琴也好、诗酒花茶也好都是在追求一种关于「静」的美感。琴乐做为文人音乐的代表也充分体现了这种审美趣味,入门欣赏可以不用太在意音乐性上的东西,能静下心来感受就好,建议可以听听成公亮先生的作品。
我:在妳看来,大学教育对妳的生涯发展有什么决定性的影响?目前看来,似乎妳不觉得有多大的帮助?
清:那一定还是有影响的,最大的影响就是给与的平台不同,也提高了眼界。琴乐本身是一种书斋艺术,适合三两知己或者自娱自乐。但如今它也渐渐开始作为舞台艺术的方式呈现,对琴乐来说,既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如何在推广和传播中保留它最本质的东西不要流俗更不要做烂,这是我作为一个还微不足道的琴人的忧思。希望可以在以后的发展中,把大学教育所学艺术管理方面的内容与琴乐相结合,这也会是我以后努力的方向。
二、情缘
我:在我看来妳的年纪还很轻,但我认识妳这个年龄层的大陆青年男女,相较台湾同龄人,确实存在很大的成家压力。妳怎么看成家这件事?
清:我还没有认真的考虑过成家这回事。毕竟我才毕业那么一两年,心态上似乎还没有从小孩子的完全过渡到大人的状态,就是自我感觉还没完全断奶。虽然古人言先成家后立业,但如你所说我们这个年龄层的青年男女如果要成家,其实是比较为难的,几乎无法做到依靠自己的双手成家。要么家长给与支持要么就是裸婚状态吧,其实我觉得我们这个年龄层的青年到30岁以后结婚才是比较理想的状态。
我:婚姻跟爱情在妳看来有什么不同?就我所知,这两年跟男友之间就结婚这件事情始终没办法达成共识,主要原因是什么?
清:就像之前提到的,就我个人来说觉得自己还没到可以成家的阶段,也可能是一种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让我暂时还无暇顾及婚姻大事,但男友长我不少,各方面条件已经稳定,对他来说完全没什么其他的顾虑,和我的迷茫期很不样,大家处在人生的不同阶段。
我:妳认为人生不同的阶段,有哪些好处或不便之处?目前一般社会还是普遍能接受男性比女性年长许多岁的交往关系,但女性年长男性则经常引人侧目,这是否象征社会还未真正的在爱情的心态上,两性的对待上达到真正的平等呢?妳怎么看两性交往中的「尊重」、「平等」原则,还是妳认为这不见得重要?
清:我突然想到一句话:有钱的时候没时间,有时间的时候没钱,有钱有时间的时候没精力,可能有些人永远在这些阶段里徘徊出不来。不同阶段肯定有不同的烦恼啊,但也只有等走过了一个阶段才会真的懂得吧,毕竟拿得起才能说放得下。按我现在的阅历说这些还是太肤浅了。社会在两性的对待上一定未达到真正的平等,否则又何须总将「尊重」、「平等」作为一个议题在探讨呢?等社会不再「忧虑」所谓平等了,才称得上真的平等。大家虽然呼吁平等,但何尝又不是在享受着「不平等」所带来的各种便利呢。
三、家缘
我:我想起上海人民公园周末的「相亲市集」。上海本地人跟外地人,在妳看来就成家的观念来说,有什么特殊之处吗?
清:外地人是指?在上海的外地人吗?现在不管上海还是外地,想遇到适合的婚姻应该都不容易吧,毕竟大家面临的生活压力太大,外地的朋友如果一个人在上海打拼立足真的很不容易,特别是女孩子。
我:不时耳闻上海人对来上海的外地人,对上海的生活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外地人跟上海人联姻,是否特别不容易?
清:上海本地的家长确实存在不希望自己孩子外嫁或找一个外地人的情况,也不论评好坏,毕竟这是人之常情,家人肯定希望子女过得更「容易」,基础更好些。但也不是刻意回避,毕竟实际的人际交往中「上海人」的比例并不高,类似观念在父母一辈也淡化多了。
我:妳理想的生活蓝图是什么?打算如何实现?
清:我很喜欢旅行。理想中是希望一年里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旅行吧,最希望能把工作和旅行结合起来,比如策划执行国内各地甚至国外的古琴演出,自己也能露一手。至于如何实现还是从最基础的做起吧,先努力在琴艺上有所突破。
我:现在的生活,使妳彷徨不安吗?
清:既不安又充满期待,矛盾的状态。
我:演奏或聆听古琴能减缓妳的不安吗?
清:会啊,特别是自己弹的时候就像到了另一个没有俗世凡尘的世界。常言古琴悦己,确实如此。
我:原生家庭对于妳生活的当前状态,有什么正面的支持,或负面的影响吗?
清:家庭环境不是那么有爱。对我岂不到什么正面的作用,但也没太坏的影响,父母都不太管我,所以从小到大我能有很多随心的选择,包括以文化生的身份考音乐院校,一般父母是不太好理解的,但同时也让我有种关爱缺失的遗憾和少了点家庭的归属感。
我:通过和伴侣的爱情,是否有对亲情的补偿作用呢?
清:能感受到明显的照顾和依赖,我本身不算个自理能力很强的人,丢三落四不记事,其实是比较依赖于别人的照顾,如果这方面在亲情方面给与的少了,能在爱情上得到弥补自然还是很幸运的。
我:如果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妳选择伴侣的条件会和现在不同吗?会选择怎么样的一个人?
清:我喜欢有古代文人气息的男生,这完全是一种感觉,有这种气息的人很少,遇见方知有。但我觉得会选择怎样的人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悖论,因为我一直觉得感情并不是你选择怎样,只是恰好遇见。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是抛开一切外在因素像经济条件等,但事实上每个人又无法回避,只能自己找一个平衡吧!
四、结语
我:如果用譬喻的方式,妳认为现在自己的状态有如哪一首琴曲,为什么?
清:我认真考虑了这个问题,但遗憾的是我好像并不能用哪首琴曲来概括。我既没有琴曲中的悲愤忧虑、杀伐铿锵,也没有天高地、远淡泊自在,那都是很理想的状态。如果非要选一首的话《沉思的旋律》比较符合吧,一首现代作品。
我:差点忘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两年前甫认识妳的时候,妳非常喜欢台湾的木偶戏。可以说说妳当初怎么从大陆接触到台湾的木偶戏?又是如何成为一位戏迷呢?妳最喜欢的木偶戏角色是什么呢?上海有什么和台湾木偶戏可相呼应的本土文艺呢?
清:一直对古风的事物都比较留意,大约五年前吧有次机缘巧合看到有网友转发了霹雳角色魔王子的一段视频(还记得视频名字叫六月飞霜)被其深深惊艳到了。接着我马上搜索相关消息从此入了坑,就像发现新大陆一样。霹雳木偶戏里有完整的江湖、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颜值担当、有各种角色及场景音乐总之有我爱的一切元素。我最喜欢的角色是道家先天剑子仙迹,与其角色诗「三尺秋水尘不染,天下无双」所写分毫不差,潇洒飘逸深得我心!上海这个城市比较摩登,毕竟它本身年岁就短,沉淀也浅一点,海派文化和传统文化是两条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