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复活》有感

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是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俄国文学泰斗”,也是世界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列·卡列尼娜》、《复活》等。其中,《复活》是其晚年世界观发生巨变之后的作品,集其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之精华,对当时的俄国社会现实进行了最深刻、最全面的批判。

托尔斯泰出身名门贵族,后来逐渐意识到俄国社会现实的黑暗,官僚奢侈腐败,民众贫穷凄苦,于是毅然决然放弃贵族身份,开始为争取平民权利、社会和平而努力,从而有了《复活》这部伟大的作品。他在文中塑造的男主角的很多经历都是照着自己的经历塑造的,比如出身贵族后来又放弃贵族身份,比如参过军见识了军队的腐败和虚伪,再比如尝试给农民减租减役还地给农民,以及深入监狱进行调查等等。

图片发自App

《复活》这部小说,以女主角马斯洛娃无辜卷入一起刑事案件为基础,以其与男主角涅赫柳多夫的感情纠葛为主线,讲述了涅赫柳多夫年轻时犯下错误,诱奸姨妈家的女仆马斯洛娃后一走了之去了军队,随后马斯洛娃怀孕被赶出主家,孩子出生不久又得病而死,从此马斯洛娃心灰意冷,放弃自我沦为妓女。

然后,因为牵连一起刑事案件,马斯洛娃在法庭上与已成为陪审官的涅赫柳多夫再次相遇。涅赫柳多夫起初害怕玛斯洛娃揭发他,不想马斯洛娃早已忘记了他,而涅赫柳多夫却由此开始良心发现,倾尽全力为被昏庸的审判机构错判的马斯洛娃奔走上访。在这过程中,涅赫柳多夫逐渐意识觉醒,自愿放弃贵族身份,还地给农民,从浑浑噩噩、奢糜麻木的生活中解脱出来,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了自我救赎和成就感,并最终被《圣经》福音感化,找到了余生奋斗的方向。

而马斯洛娃也在涅赫柳多夫为其一次次的奔走中逐渐原谅了他,进而回归善良,自尊自爱,并受一起服刑的革命者的影响,思想得到了升华,虽然仍然爱慕涅赫柳多夫,但为了不使他被世人嘲笑而接受了革命者西蒙松的示爱。自此,男女主人公全部完成了灵魂上的复活。

说实话,我看这种亚洲之外的外国文学的译本,总是很头疼,原著当然看不懂,可是看译本,文字的表达、陈述的习惯读起来特别的别扭,绕口又冗长的人名也常常让人崩溃,每次都是硬着头皮才能读完。

这本《复活》既然是世界经典文学,自有其深刻之处。比如文中有大量的环境细节描写,细致的揭示了当时俄国社会官僚阶层的腐败,贵族生活的奢侈,人民生存的疾苦,监狱里的黑暗等等。还有大量的人物心里活动描写,全面展示了主人翁们心理变化的整个过程,且这种心理变化非常的现实,它并非是一直积极向上的,而是曲折的,反复的,时不时动摇的,但最终结果依然是积极的,依然实现了思想上的升华。

当然我读完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其一,小说近尾马斯洛娃决定接受西蒙松的示爱,作者一笔带过说她是为了不拖累涅赫柳多夫,但从文字读来其实并不能感受到她的这一目的,反而隐约能感受到在与革命者西蒙松的朝夕相处中她已爱上了西蒙松,甚至爱上了革命,说她是为了涅赫柳多夫好而接受西蒙松有些勉强。

其二,涅赫柳多夫最后一刻思想极高的升华,竟然是因为看了《圣经》,看了一遍圣经,思想突然就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余生要致力于社会安定和人民和睦相处这一伟大事业。而在这之前,尽管他为了马斯洛娃的案子四处奔走,并顺带着帮助了其他人,但这些实际上都是涅赫柳多夫在实现自我救赎和被人需要的自我满足。甚至,在马斯洛娃决定与西蒙松在一起后,他一方面因为自己不再需要与马斯洛娃结婚而感到轻松,另一方面又因为马斯洛娃不再需要他而感到失落。在这种情况下,他却突然被《圣经》点醒,被福音照化,有了至高无尚的追求,这升华升的太突兀、太急促,借助于宗教的升华更是缺少感染力和说服力。当然,这也许是作者刻意为之,其信奉基督教,因此在作品中不遗余力的传教,将主人翁的思想升华归因于宗教点化也是情理之中。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复活》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