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刘凯,微软中国研发集团亚洲工程院Program Manager 2008新员工。当我在硕士毕业之际回顾求职道路时,感想竟然和两年前本科毕业时回顾保研之路有许多的相似:
“做好自己该做的,明白究竟什么对自己是最重要的,而该有的自然都会有。”(参见http://zdzsc.zju.edu.cn/view.php?id=1210,求是潮网站的一篇采访)
一位计算机专业硕士毕业生的求职经历和感想
1 自我介绍
我是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06级硕士,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02本科生,硕士期间导师为浙江大学副校长吴朝晖教授。大三起加入吴老师领导的浙江大学嵌入式系统工程中心(ESE)参与科研工程实践,目前担任项目组长。
本科和研究生期间参加过的学习组织有:
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公共管理强化班(UPA)第一期学员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启真人才学院第一期学员
浙江大学研究生干部讲习所第四期学员
浙江省新世纪人才学院第九期学员
从事过的学生工作和参加过的社团有: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与软件学院研究生会副主席
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与软件学院本科生分团委副书记
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碧峰学园团学联副主席、学生会副主席
浙江大学学生就业与职业发展协会(SCDA)会员
浙江大学宝洁精英俱乐部会员
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浙江大学研究生校园大使
获得过的奖学金有:
何志均奖学金竞争奖(计算机学院最高奖学金)
三星奖学金
浙江大学研究生一等奖学金、优秀学生一等奖学金(两次)、优秀学生三等奖学金(一次)
参加过的校内外活动有:
2005年诺基亚校园领“秀”峰全国总决赛
2005年香港岭南大学李韶暑期研习所
2006年三星奖学生夏令营
2006华硕校园职场精英挑战赛华东赛区决赛
被三星集团推荐为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将于5月21日在上海参加奥运火炬接力。
2 求职过程
按照某些人力资源专家的说法,大学生的求职准备应该在大一入学便要开始。而我的求职过程,直到了大四保研之后才真正开始。回头来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2.1 猛然醒悟期
大四之前,我一直没有想过找工作的事情,那时也没有把就业作为本科毕业后的选择。直到大四确定保研之后,身边那些奋斗在求职前线的同学忙碌的身影让我猛然发现,找工作于我而言还是一片空白。如果我没有保研成功,我将被仓促的逼上这条毫无准备的道路,和那些最后加入宝洁等名企的人相比,我也不见得有什么优势。即便当时我已保研成功,可两年之后我最终仍然要面对求职的考验,那时的我会“自然而然”的具备优势么?
正是由于猛然间意识到,求职既是我毕业后的必过一关,也是我当前的不足之处,所以开始对此保持关注。通过参加一些宣讲会,并申请一些实习机会,我开始在茫然中逐步形成对职场的概念。
这期间我加入了SCDA,这个社团给我带来的成长是不可估量的。
一方面,SCDA是就业中心指导下的学生社团,会承办用人单位的招聘活动如专场,也会主办就业辅导和职业规划方面的活动如每年的“名企之路”。这些活动都是把学生领向职场的助推剂。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SCDA的成员都是对就业和求职持有相当关注并具备一定潜力的学生,再加上协会内部的氛围十分开放和融洽,所以成员间相互的学习与促进作用更大。
2.2 四处探索期
大四下学期到研一下学期的一年中,我基本上处于不断的探索和自我否定中。
这期间,我主要思考的问题就是:“我想做什么?我能做什么?”
大四时曾申请过IBM和INTEL研发部门的实习,因实力和准备的双重不足导致了失败。再加上比照身边那些同样保研上来的技术大牛们,我实在不觉得自己在技术的岗位上具备与他们竞争乃至胜出的特别优势。那时候,能进微软、谷歌的学长,是许多CSer的偶像。而我,没有足够的自信奢望同样的机会。
那么,我的路在哪里?
那时候的探索几乎没有目的性,看起来自己能有机会的都想去试试。我曾经去试过甲骨文公司培养市场、销售等业务人员的 Graduate Trainee项目,拿到了offer;去试过SAP公司Support Consultant职位,获得了面试官的认可;去试了McKinsey Summer BA项目,居然成为浙大进入面试的三人之一;去试了GE 大名鼎鼎的信息管理领导力项目(IMLP),意外的简历被拒;去试了KPMG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拿到在上海的夏季实习生机会……
这时候的我,对于未来一直彷徨不定,不知道自己到底有什么优势:读着CS专业的硕士,但技术比不过真正的大牛;看起来好像社会活动经历丰富,眼界开阔,但真做起Business来比不上那些欧莱雅大赛、创业大赛中屡屡获奖的奇才。我也不知道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做那些有“技术”含量的工作会给我以踏实感,也能够更多的发挥专业学识;而做“技术”工作似乎又有点让人看不到前途……
矛盾中,我不断的寻求新的机会,也不断的否定机会。
2.3 特别机遇期
正是在这样一个迷茫困惑的时期,一个突然的机会来到了我的面前。
2007年5月28日,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将来浙江大学举行实习生招聘宣讲会。为了拉近公司与同学们的距离,提高招聘活动的亲切感,微软希望找一位浙大学生作为宣讲会的主持人。我成为了这个人选。
我的主持工作获得了微软公司的认可。在与微软的接触中,我发现这个足以让我仰止的公司有一个Program Manager的实习岗位,工作的内容和要求与我的期待十分相符;而在微软与我的接触中,HR也发现我与这个职位有着几分神似——“你可以来申请我们的PM职位啊”。
6月7日,我前去上海面试,6月12日即收到了offer。7月9日到9月7日,我在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服务器与工具事业部(中国)实习了九周的时间,被分配到其中专门负责Visual Studio产品的Dev Div组,参与为VB设计一个可以用在VS2005和VS2008中的Data Repeater Control控件。目前这个产品已经发布,可以在这里(地址:http://msdn2.microsoft.com/en-us/vbasic/bb735936.aspx)查看和下载。
这一段的实习经历,让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微软公司,了解了Program Manager这一职位的工作内容和要求,了解了里面众多的技术大牛们的职业发展路径。实习期间,我通过另外的渠道被聘为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校园大使并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为期四天的夏令营,不得不说这是我与微软的缘分。
到这个夏天结束的时候,我已经比较清楚的知道,微软的Program Manager职位,就是一个“我想做”并且“我能做”的工作,我将此作为自己的未来求职目标。
2.4 称心收获期
2007年9月22日,微软中国研发集团再次来到浙江大学,举行秋季招聘宣讲会,我有幸再次担任主持人。招聘前后,身为校园大使的我认真的帮助公司准备有关事项,踏实且细心的做了一些工作。9月23日,我在香格里拉酒店参加了四轮的面试,一个月后收到了正式的全职offer。
这期间,也曾有一家著名的互联网搜索技术公司给我市场策略分析师的offer,但是我坚定的选择了微软,并停止了其他在申的机会。
我的求职过程至此也就画上了句号。
3 对于IT业相关毕业生求职选项的一点总结
我最终的毕业去向并不是一开始就预想好的,可以说这期间走过了一段不小的弯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让我有机会去了解对于IT相关专业毕业生而言更多的求职选项。这里给大家罗列一下我的总结,希望对大家能有所裨益。大家在思考“我们要到哪里去”这个问题之前,可以先想想“我们能到哪里去”。
总体来说,按照是否需要我们的IT教育背景和工作中是否要求我们的IT技术来分,我们可以选择的工作大体分为非技术类和技术类两种类别。
3.1 非技术类工作
3.1.1 公务员、事业单位
严格的讲,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中有些岗位是有专业要求的,比如海关、信息产业部门等里面的技术岗位等。不过通常对于这些岗位而言,在应聘准备乃至未来工作的内容上,与一般的技术类工作差别比较大,因此归到非技术类里来。同时,也会有IT相关专业的人会进入技术不相关的岗位工作。
总而言之,如果毕业后想进公务员、事业单位系统,那么求职方面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准备。
3.1.2 商业类
非技术类里的商业类工作,包括那些商业领域里不限专业的岗位。这些岗位有的可能还是会偏向工科背景的毕业生,如果有足够的Business sense和Domain knowledge,还可能会更有优势。
3.1.2.1 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工作,单位比如摩根大通、中金等;投资银行类的工作米多是众所周知的,工作异常辛苦也是广泛认可的。这个行业对人的要求非常高。
3.1.2.2 战略咨询
战略咨询也是一个对于工科学生而言光环笼罩的行业,其中三家最大的公司有波士顿(The Boston Consulting Group)、麦肯锡(McKinsey&Company)、贝恩(Bain),其他一些公司还有奥普诺(Opera)、罗兰贝格(Roland Berger)、科尔尼(ATKerney)等。这些公司帮助企业、政府等机构进行战略规划、流程设计、兼并收购决策等事务,要求应聘者具备良好的商业意识、逻辑分析能力、沟通技巧,当然与投资银行一样战略咨询也需要我们有非常强悍的体魄。
3.1.2.3 市场营销
其实市场(Marketing)和销售(Sales)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在越大的公司里越是如此。这一类的工作,特别对著名外企而言,招聘的时候是不限专业的。这一类别里最有名的莫过于宝洁的MKT、CBD。对于欧莱雅、玛氏、马士基等企业,也有这方面的机会开放。
3.1.2.4 行政岗位
企业中也有其他一些岗位,如人力资源、物流管理、对外关系不是直接赚钱的部门,我们将之统称为行政岗位。还有些企业的管理培训生项目,甚至有些小企业的总裁助理岗位,也可以统称为这一部分。
3.2 技术类工作
3.2.1 非研发类
3.2.1.1 IT咨询
IT咨询与前述的战略咨询有不同。IT咨询主要是提供IT解决方案的咨询意见,以及基于IT技术的企业经营管理咨询意见,比如企业的ERP系统的规划、部署,信息决策系统的建立等等。世界上最注明的IT咨询公司有IBM GBS、埃森哲(Accenture)、凯捷(Capgemini)等等。
3.2.1.2 企业信息部门
有的企业会有信息部门,这个部门负责整个企业的信息系统的建设、运行、维护。这方面的岗位有GE IMLP项目和宝洁的IDS等。要做好这一类的工作:需要有扎实的IT背景,以便理解相关产品的技术内容;需要有敏锐的商业意识,可以理解公司运行的机制和流程;需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代表信息部门去与其他部门的人就信息系统建设进行协调。
这一类的工作,比如GE IMLP,并不具体负责信息IT系统的开发实现,而更多的是挖掘和确定企业对于IT系统的需求,然后把系统转交给供应商去实现。因此,构建在一定技术背景之上的商业理解力、沟通协调力是成功应聘和胜任这类工作的重要因素。
3.2.1.3 销售工程师
在销售技术产品的公司里,总会有一群人,他们具备一定程度上的对于产品本身技术的了解,却身处在销售队伍的前沿;他们与客户中技术和非技术人员沟通,讲解技术原理展示技术方案;他们就是销售工程师,或者叫应用工程师。这方面比较著名的岗位有美国国家仪器(National Instrument)的应用工程师AE,Oracle的Graduate Trainee等。这里的销售还有售前和售后之分。
3.2.1.4 产品经理
如谷歌的助理产品经理(Associate Product Manager)、腾讯的产品经理等,也包括其他公司的一些市场策略分析岗位。对于这些岗位而言,具备良好的技术理解能力只是小小的前提,重要的是对用户需求的把握、是市场动态的预测。产品经理需要站在一个产品的角度来制定这个产品的功能、发展策略、推广方案等等。
产品经理要求有一定的创意设计能力和商业策划能力,既能用敏锐的市场嗅觉跟踪竞争对手的变化,又能用出众的设计能力创造受欢迎的功能,还能够与技术部门以及其他部门乃至公司外面的相关机构保持顺畅的沟通。可以说,产品经理也是一个富于挑战性的工作。
3.2.2 研发类
对于技术公司的研发部门,研发类的工作也分为不同的种类。以微软的研发工作为例,我们有三种研发职位:
3.2.2.1 软件开发工程师(SDE:Software Development Engineer)
也称为Dev。SDE的职责就是负责按照整个团队在PM领导下做出的产品规格设计方案,将产品开发出来。尽管Coding是SDE工作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仅是一小部分。SDE更多的工作是在于参与讨论产品的规格设计和为产品设计技术方案、架构等不写代码的工作。
3.2.2.2 软件开发测试工程师(SDET:Software Development Engineer in Test)
也称为Test。简单说SDET的职责就是确认开发出的产品,是否符合团队制定的产品规格设计。有些人误认为SDET就是Tester,其工作就是把SDE设计好的东西打开每个按钮点击一下看看效果。事实上,在微软,这种工作要么通过SDET设计的工具来自动完成,要么交由外包公司完成。而SDET的工作,是设计如何确认产品开发质量的测试方案,以及设计执行这一方案的自动化工具。如果说SDE的工作是如何创造一个产品的话,SDET的工作就是想尽办法毁掉这个产品。
3.2.2.3 程序经理(PM:Program Manager)
微软的PM是“Program Manager”。这一职位相当于其他公司的“Product Manager”和“Project Manager”。有人戏称微软的Program Manager一不做Program,二不是Manager。因为PM很少写代码,他们与组内的SDE和SDET不是上下级的隶属关系而只是合作关系。微软PM的工作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
第一, 产品规格设计。PM负责领导整个团队一起,对于待开发的产品做出规格设计。这个产品具有怎么样的可视化界面,怎么样的操作过程,怎么样的API接口,怎么样的空间时间性能指标,都是在规格设计中需要定义的。PM要组织SDE和SDET参与到产品设计当中来,以确保设计出的规格具备技术上的可行性和可测试性。
第二, 对内对外沟通。PM代表整个产品组,同产品的客户进行沟通。这种沟通包括想目标客户发送调查问卷,向MVP发送Prototype,撰写Web站点内容等。PM通过这些工作收集用户对于产品的反馈意见。PM也要代表整个产品组,同微软内部的其他产品组进行沟通,以保证不同产品相互依赖的功能属性能够匹配。
第三, 项目管理。在产品开发阶段,PM负责产品进度的规划、控制和管理,汇报产品状态等。对于开发测试过程中出现的待决定的设计问题,如增减功能,分配bug等,都是由PM负责。
4 对于学生生活的一点感悟
4.1 职业规划——可以规划的和难以规划的
前面介绍了IT相关专业毕业生可能的求职选项。即使知道了这些,“职业规划”依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大家都知道职业规划非常的重要,希望为自己规划出一条满意的道路,可是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意外与未知,使你很难规划出具体的道路来。比如从我的自身经历可以看出,最终的选择却并非最开始“规划”的目标。
我个人觉得有些可以规划的东西我们可以尽量去把握,而那些难以规划的东西则可以随遇而安。
可以规划的东西,包括我们的人生理想、追求,我们对生活的期待。工作是为了生活,而生活却不是为了工作。工作是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还不是全部。我们可以问问自己,20年后,我希望过上什么样子的生活?是充实而又忙碌,为了一家属于自己的企业奋斗,犹如那些创业成功人士;是有规律而又受尊重,工作能力和成果被社会广泛认可,犹如那些高级工程师;是轻松而又随意,可以自由的分配时间,犹如那些自由职业者?工作是实现生活的途径,选择一种工作,其实也选择了一种生活,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想要的生活来谋划自己想要做的工作。不是每一个人都要进外企,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要当公务员,更不是每一个人都要创业,一切都应取决于我们对生活的期待。
可以规划的东西,还包括我们对自身能力、特点和兴趣的认识。有的人专业技术背景扎实,喜欢简单的人际关系,因此会偏向于做技术工作,可能感觉这样的工作能给自己以“踏实”的感觉;有些人天生爱跟人打交道,喜欢那些能赚钱的事情,或许一份商业上的营销工作更加适合于他。如果能够把握自己能力、特点和兴趣,那么就可以据此为自己规划一个发展的方向。
职业规划当中也有很多事情是难以“规划”的。世界充满了变化,也充满了未知。只要我们对自己的价值观念、生活追求,对自己的个性、喜好有清晰的认识,那么面对再多的意外,也可以参照这些进行选择。或许我们不能精确的规划职业发展的每步道路,但是只要我们知道自己的方向在哪里,也就知道了朝哪个方向努力,在机会出现的时候,也就知道了如何取舍,最终我们会发现自己已经走在了期望的道路上。
4.2 选择工作——工作不仅仅是“薪水”那点事儿
对于计算机学院的研究生来说,拿到工作offer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从众多的工作中做出选择,却有可能难住一些人。
可能是因为大家长期都在学校的环境中成长,对职场没有什么实际了解,所以往往用薪水高低或者这个offer在同学们中受追捧的程度这些表面的东西来作为选择工作的标准。选择工作是一件复杂而又慎重的事情,除了薪资水平和offer的受追捧程度之外,还有很多更加重要的因素。
在IT业,每一家公司都希望能够招募到最优秀的员工,很多公司的财务状况也完全有能力给出更高的薪酬。而之所以不是每家公司都以“最高工资”来吸引人才,说明公司各有各的考虑,同时说明薪水之外还有其他因素是值得关注的。
第一个因素就是行业因素。我始终认为,尽管有日益明显的相互渗透的趋势,但互联网业和软件业是不同的产业,互联网业更着重于通过创新为用户提供新功能而软件业更注重把握和满足用户的需求。在互联网业内有搜索、门户、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等细分,每个细分领域的主要技术、竞争态势、发展前景各不相同。在软件行业里也有着细分,像微软这样的提供系统软件的公司,更加注重于大型软件的协同;像甲骨文、SAP这样的提供商业软件的公司,会更多的需要对企业管理流程的理解和设计;对于包括Morgan IT等金融企业IT部门在内的行业软件公司,会更多的学习行业内的知识。进入不同的软件细分领域,我们将要面临的挑战、获得的成长都是各不相同的,长远的职业路径更是千差万别。找到适合自己的领域,比选择更高的起薪,具有更加深远的影响。
第二个因素就是环境因素。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文化,给员工的成长环境也各不相同。有的公司特别注重年轻员工的长期成长,强调系统化的培训体系和前辈员工对晚辈员工的指导;而有的公司特别注重年轻员工的既有能力发挥,强调无拘无束的工作氛围;有的公司强调生活与工作的平衡不提倡加班;而有的公司强调全身心的投入和紧张的项目进度压力。而每个人的想法也不一样,有的人觉得自己尚是职场新人亟需向有经验的Manager学习课本上没有教过的做人处事方法;有的人觉得自己天才般的才华一定要趁着年轻多多散发;有的人希望宁可少赚些钱以过上平衡而有质感的生活;有人希望哪怕再累些但能成就更大的事业。不同的人选择不同的工作,“薪水”不是唯一的标准。
第三个因素就是地域因素。城市不同其生活也不同,一个城市中不同地域的生活也是不同的。比如在上海,张江、紫竹都是离市区有至少一小时车程的地方,EMC所在的五角场离城市次中心已经很近了,而那些在人民广场、外滩、陆家嘴的公司则更是处于繁华的中心。有人喜欢亲近热闹,以便保持视野和交际面的开阔;有人喜欢远离喧嚣,顺便享受更低的房价。不同的人,选择还是不同。
除此以外,大型企业和初创企业的不同,外企、国企、民企的不同,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也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有些工作薪水少但可能生活水平更高,有些工作薪水少但是未来潜在机会更大。总之,“薪水”并非选择工作的唯一标准。只有对于这些相关因素有了更加全面而理性的分析,我们才能更好的避免选择工作时的盲目性。
4.3 积极主动——争取100%的人生
生活中的事情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全力以赴。认真的对待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才能获得高质量的生活。如果我们只对生活中50%的事情付出100%的努力,而对另外50%的事情仅付出一半的努力,那么最终我们只能获得75%的人生;而只有我们对生活中所有的事情都付出100%的努力,我们才有100%的人生。
或许生活中很多事都有不如意的地方,都有我们发牢骚的借口,都有我们不那么卖力的理由,但是出于对自己那只有一次的生命负责任的态度,我们也应该认真的对待它们。有句话说“当一个人发牢骚感叹命运不济的时候,或许正是他的这个态度给他带来这样的命运”。
我的求学求职经历,也是一个不断用积极主动的态度创造出意外机会的过程。除了前述的通过过往的主持经历赢得主持微软宣讲会的机会进而获得面试、实习机会之外,我被推荐成为奥运火炬手的经历也是一个证明。
2006年我作为三星奖学金的获得者参加了三星奖学生夏令营,出于对三星员工工作能力的钦佩和对三星集团盛情招待的感谢之情,我以一名SCDA会员的身份承接三星专场,帮助三星公司完成当年在浙大的一系列校园招聘活动。我的积极主动的工作获得了三星HR的认可。去年,三星主动与我联系,从他们的2008北京奥运会火炬手名额仅有的2个大学生名额中给我一个,使得我成为一名光荣的奥运会火炬手。
4.4 以终为始——用更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
和“积极主动”一样,“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也是《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中提到的习惯之一。做每一件事情,知道它的目标在哪里,也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知道了下一个阶段的方向在哪里,也就有了行动的指南。如果说毕业进入职场是我们求学阶段的目标,那么我们就应该用更多职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比如,每当我在面对实验室的项目,面对学习上的困难的时候,我都会问自己:“如果这就是在找工作面试中被面试官挑战的一道问题,面试官会期待怎么样的答案,而我又将给出怎么样的答案?”想通了这个问题,我就知道该用怎么样的态度和行为来面对眼前的事情了。
同样,当我们还是实验室项目组员的时候,不妨仔细留意组长们是怎样开展工作的,如果是我们来处理这些问题,会有怎么样的思路?如果我们早一点这样想,我们就有可能早一点做好成为组长的准备,也就更有可能被选择担任组长。或许有人习惯于满足现状,或者认为干好了手头上的事情就会有晋升的机会。不要想着到了新的位置上再来培养胜任那个位置的能力,通常是已经具备了某些能力的人才更有可能被提拔到那里去。情景换到今后的职场,道理可能依旧如此。假如我们总是能够知道自己下一个阶段的目标是什么,并以之作为自己当下这个阶段自我要求的标准,那么我们将很有可能取得更快的成长速度。而这一点,也很有可能成为在成长道路上落后的人并不知晓的原因。
5 结语
求职绝非一件轻松的事情,却也不是不可完成的事情。只要能够找到方向,扎实努力,每一位浙大学子都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一转眼,我已经在求是园中度过了六个年头。如今我能够切身的体会到,求是精神深深的注入了我们每一个浙大校友的体内,它将成为我们伴随一生的财富,是我们一生追梦的资本。
我们曾为高考奋斗了十余载,最终发现高考不是奋斗的结束而是另一段奋斗的开始;我们也为求职拼搏了好几年,同样会发现求职也不是奋斗的结束,它是一段持续时间更长的奋斗的开始。
胸怀求是精神,我们一生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