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最微不足道的经济、政治和社会交易之外,身份对其它一切交易都有重要意义。
-图片来自 Morgan Davis 的网络相簿-
你在做任何交易之时,都要对你的交易对手(某人、某物或某公司)的身份有一定的把握。许多交易都依赖于身份。你不会随便同意借钱给某个人。你需要知道自己正在与谁进行交易。
买卖双方之间所需的确信程度——信任——在付现酒吧和贷款购车之间差异悬殊。在前一例中,钱货几乎同时两讫。在后一例中,全款可能要等到数年之后才能付清,也有可能成为坏账。
不同的交易对身份的要求迥然不同。
商品和服务的交易不一定需要身份。各国政府显然想要确保投票者是符合资格的。它们必须有能力确认哪些人要缴税,以及哪些人有资格获得福利金等好处。商标、标识和知识产权在复杂市场中同样具有身份标识功能。它们对于消费者来说象征着品质等特点。
身份提供的协调机制不是免费的。市场和制度安排的复杂性越高,就越需要身份技术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通常是与陌生人的距离。
由于战争和贸易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人口得到了增长,进而推动了身份技术的使用。姓氏可以有效地将住在河边的 Tom 和长得较高的 Tom 区分开来,但在跨境贸易贸易时就无济于事。护照、驾驶证、社保号以及如今的 Facebook Connect 和 Google Sign-In 等服务会促进个人与其他实体之间的交易、展现他们之间的交互。
- 图片来自 martinnemo 的网络相簿-
上述身份技术好比记录权利、责任和权限的账本。谁有公民权?谁可以开车?谁可以享有福利?谁可以使用哪个用户名发帖?
1991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最先发现我们能通过比较交易成本相对高低来评判交换成本以及法律、政治和社会体制——后者反过来会对经济体的效益产生影响。
科斯以及继承其成果的研究人员没有将交换的身份成本分离出来。虽然 John Wallis 和 道格拉斯·诺斯(Douglass North)在 1986 年发现美国经济的交易费用几乎占了其 GDP 的 50%,但是其中的身份成本尚未得到确认。
经济、社会和政治交易内含价值和身份。这是因为,在确立交易对方的身份、要交换的价值物,以及交易所用的交换媒介之时,存在冲突和成本之类的障碍。在买卖双方之间几乎不存在信息不对称性的情况下,身份成本接近于零。然而这种情况似乎并不常见。
这些身份成本就是市场、公司和政府内部和之间的协调成本。对于如今的区块链也是如此。
对于某些行业内的许多交换行为来说,身份成本占据了商业经营成本的很大一部分。出于极强的商业动机,银行和金融机构想要详细了解它们当前和潜在客户的身份及金融属性。
债权人使用的标准框架是“信贷的 5C 要素“,即偿付能力(capacity)、品德(character)、资本(capital)、抵押(collateral)和经济形势(condition)这 5 个衡量指标。在这一框架的指导下,债权人通常会要求潜在债务人提供大量书面文件作为证明,如收入证明。这一过程非常费时,经济成本又高——还需耗费大量人力——这决定了债权人是否愿意与债务人达成信贷交易。这一过程的成本就是身份成本。
同样地,消费者很重视其购买物的来源——尤其是食物、药品和奢侈品。在爆出毒奶粉导致 6 名婴儿夭折及 30 万名婴儿患病的新闻之后,中国的消费者情愿以 100 澳元一罐的高价购买澳洲生产的婴儿奶粉。这一事件之后,中国消费者将原本只要 25 澳元一罐的奶粉炒出了高价。他们为品牌名和“产自澳洲”的标识花了大价钱,只求给自己的孩子买来放心奶粉。为了图个心安,他们不惜多出 3 倍的钱。
合规要求也增加了经济协调的身份成本。银行必须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履行“了解客户”(KYC)的义务。这些要求责成银行在与客户建立金融关系之前先确认他们的身份,他们是否有能力偿付抵押贷款并持续监视他们的行为和情况。一些金融机构每年花费 5 亿美元在 KYC 合规上。
同样地,海关和边境机构有动机确定越境商品和人员的来源。国内监管和国际制裁的合规问题都需要解决。大型官僚机构,即全世界的海关机构,都致力于确认越境人员和物品的身份,并确保其合法身份。在所有政府预算中,这一项都属于身份成本。
在许多交易中,商业和合规考虑都会带来很高的身份成本。
小型社会使用生物标志符区分个人。普通人能够轻易识别出几百人的面容和声音等特征,并将这些特征与姓名对应起来。
小型社会也依靠原始的数字身份“信任网络”模型。相关的身份技术与模拟社交网络一样复杂。声誉信息会传播,个人可以通过生物统计学证明自己的身份,并由相识的人作担保。
然而身份的信任网络模型不能扩展。首先,可扩展性问题意味着经常性交易会变得效率低下。每次去银行取钱都要携亲带友很不方便。其次,信任网络模型不足以应对社交网络中成员的频繁变化。新成员融入社交网络可能会觉得困难,因为要花时间证明自己的身份。
由于战争和贸易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人口得到了增长,进而推动了身份技术的使用。
以姓氏为例。如果是规模很小的社会,以名字作为身份辨识即可,无需第二个标识属性。然而,随着社会和贸易网络的发展,两个 Tom 产生冲突的可能性会越来越高。有些姓氏源自烘焙师(Baker)和铁匠(Smith)等职业名称,有些则源自李(Lee,意指草地)和科莱奥内(Corleone)等地理名称,促进了市场互动并减少了市场参与者之间的冲突。姓氏还以更加微妙的方式组成了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的一部分。父姓世袭制也是男性子嗣拥有财产继承权的一种象征。
国家也需要找到一种方法对其人民进行追踪和控制。姓氏在封建社会时期已经证明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政府想要对人民进行行政控制。出于征税和征兵之需,政府管控下的每个人都要有独一无二的标识。James Scott 称之为“辨识性(legibility)”,John Torpey 称之为国家的“捆绑(embrace)”。
随着社会发展,身份技术也变得更加复杂。姓氏,以及对出生和死亡的公开登记,让政府对税务和兵役的行政控制变得更为高效。
其它一些人们常常拿来确认身份的技术也从姓氏的起源中产生,因为国家在人们生活的越来越多方面产生了紧密的联结。出生证明、驾照、护照,虽然仅用于登记出生日期、提供驾驶资格和支持跨境旅行,现在已变成了经济基础设施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以至于人们离开它们几乎就无法生活,或至少在社会、经济和政治利益上严重受损。要开设银行账户、与企业或政府机构建立任何一种联系,缺少政府登记的身份证明都是不行的。
企业现在开始利用这些官方身份证明的不同形式与顾客建立联系。要使用澳大利亚电信运营商 Telstra 的移动通信服务,顾客必须遵循老旧但还是很多人用的澳大利亚身份证明百分标准。所有基本的身份证明文件,比如驾照和护照,都是由政府登记发放的;而许多私人机构发行的文件,比如信用卡和学生卡,身份证明的效力便处于最低层级。实际上,办信用卡和学生卡都要首先出示其中一种基本文件。从中足以见出官方登记发行的身份证明在身份确认和验证中的垄断地位。
出于税务上的考虑,国家拥有明确的动机要保证每个公民拥有且只拥有一个身份。对于像美国和澳大利亚这样使用精密税收系统的国家,公民身份的唯一性是必须的。因为,如果你可以将自己单人的收入挂在多个合法身份名下,你就可以轻而易举地偷税。
国家维护唯一合法身份账本的动机也在于福利和兵役。为维护国家福利的公正性,国家必须尽可能保证,只有具备资格的人才能获得残障救济。类似地,国家也得知道谁能应征入伍。
然而,政府希望身份是唯一、标准且稳定的,这与个人希望的背道而驰。经济之外的领域早就承认了每个人的多重身份。应收会计 Mary 也可能是脱口秀大赛的参赛者 Mary ,还有可能是女儿、姐妹、业主或网络游戏爱好者。
虽然 Mary 的身体承载了这么多身份,但她可能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某个身份和特性呈现给外界。如果是在打网络游戏之时与他人交互,她透露自己应收会计的身份并无意义。她也不一定想让同事知道她正在尝试成为一名脱口秀演员。隐私是一大问题,并解释了为什么维持多重身份和控制属性对个人来说如此宝贵。
她的身份还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推着时间的推移,她可能会变成 CEO,或是母亲,再之后变成祖母。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政府和个人在提供身份方面有明显不同的偏好。政府希望身份是唯一、标准且稳定的。个人希望拥有多重身份,可以在保护隐私的同时满足他们的工作、家庭和社会认同感。
如果将身份看作一种财产权形式,你会发现它具有一些有趣的属性。你可以增加自己的身份,例如从专业和社会背景的角度。通过从医学院毕业,你可以“声称”自己是一名医生,医院之类的合约方可以核实这点。同样地,通过帮朋友搬家,你还可以声称自己是个不吝啬时间的人。然而,不同于大多数形式的财产权,其它人依然会为你添加新的身份,甚至是在未通知你或是未经你许可的情况下。
虽然其他人不能在未经你许可或是未通知你的情况下扩建你的房子,他们可以给你添加新的身份描述。也就是说,他们会影响你在社会、政治或经济方面的表现。那些被社会排斥或是被剥夺了选举权的少数派以及那些没有银行账户的人都有身份来历。
身份的生产方式与其财产权性质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将身份及其相关属性称为联合制造的商品。一些属性源自你的内在,另一些属性则来自他人的主观判断。你不一定总能知道其他人是怎么看待你的。
身份技术以及支持这些身份技术的经济机构需要经历变革。技术创新是推动这种变革的一大助力。上升的识字率和记账方法使得教区教堂能够保管详细的出生、死亡及婚姻记录。区块链之类的分布式账本技术可能会在未来几年破坏身份治理。
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意识到身份的建立对很多新兴的信息技术应用都有很大意义。监管科技(RegTech) 和 贸易科技(TradeTech) 分别使用信息技术降低合规成本和国际贸易成本,二者都涉及身份技术的应用。
身份技术是一种降低身份成本的信息技术应用。RegTech 能让公司降低出于 KYC 合规目的识别客户身份所需的成本,而 TradeTech 可以为消费者和监管机构双方提高跨境商品的透明度。
以贸易科技为例。正如 IBM 和 Maersk 所示,可以运用区块链技术通过供应链追踪商品的来源和历程。与物联网设备结合之后,这类系统可以提供关于商品温度、定位等指标的实时数据。药物之类的高风险产品可以通过供应链进行追踪,贸易伙伴和监管机构之间可以分享关于温度和湿度的信息,彼此之间无需信任。一旦出现任何违反合理标准的行为,监管机构和终端消费者都会收到通知,在必要情况下还会实时触发保险索赔。这点对于某些药物来说尤为重要,如果它们在运输过程中储存不当,会造成不可逆的品质下降。
-图片来自 Humberto Acevedo 的网络相簿-
身份自治指的是认为个人拥有完整的所有权以及对身份各个方面的控制。它是区块链经济中蕴藏的另一种可能性。一个人的身份连同其相关描述均属于他本人,无法被第三方抹杀。此外,在这种情况下,身份是真正如影随形的。你可以携带某个属性的证明文件,比如将毕业证书携带至另一个国家,即使你之前就读的大学已经在战时毁灭了。
作为一种去中心化的分布式数字账本,区块链可以做到这一点,因为数据的正确性不依赖于银行或政府之类受信任的第三方。支持区块链设计的简单激励和博弈论——加密经济学——允许个人和实体之间进行无需信任的交互。虽然我们一开始仍依靠传统的第三方来证明我们的大学学历、驾驶能力和公民资格,但是我们在未来无需一直依靠它们来证明这些身份描述。
这些都意味着个人、公司乃至物品都可以对自己的身份进行描述,交易对方在这些身份描述的查证上具有一定的概率确定性。区块链是通过加密方式实现安全性的,也免去了通过中心化权威机构(公司或政府)保存个人身份信息之需。账本的不可更改性是通过公钥密码学和巧妙的共识机制实现的,这意味着交易对方可以以快速、低廉和可靠的方式验证身份描述,同时无法对其进行篡改和删除。
此外,对隐私性的需求可以通过零知识证明满足,而且链下存储的数据使得相关身份描述无需分享给交易对手便可得到验证。
由于监管机构正试图解决个人身份信息(PII)的采集和存储以及数据隐私保护成本问题,区块链技术创新和数字身份管理应运而生。欧盟制定的《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于 2018 年 5 月生效,对隐私设计、数据采集许可、个人数据的访问和删改权限,以及数据泄露通知等方面提出了要求。此外还有许多较为宽松的类似条例,例如美国的大多数州都要求各大公司在客户的个人信息泄露之时予以通知。
从长远来看,《通用数据保护条例》之类的规定会促使各大公司重新思考个人身份信息的存储方式。一旦触犯了这些规定,将面临高达 2000 万欧元,或全球营业额的 4% 的罚款,以较高者为准。无论是出于经济还是监管方面的考虑,公司必须降低私人数据存储的相关风险。这或许会为各大公司创造商业动机,促使它们赋予人们对其身份更多的控制权和所有权。
从最近发生的数据泄露事件来看——包括 Yahoo 和 Equifax 在内——各大公司需要评估数据获取和存储的相关成本*。尤其关于财务和健康状况的敏感数据可能会因为风险预测过高而被判定不适合中心化存储,于是各大公司为了“去风险”可能会将这些数据返回给消费者。
当然了,这一切的前提是,Facebook 和 Google 之类的大型数据采集商突然决定为规避风险不再存储个人身份信息。不过,这些公司会突然放弃通过广告将这类数据变现吗?似乎不太可能,至少从中短期来说是如此。
-图片来自 Thought Catalog 的网络相簿-
然而,除了通过技术手段实现具有加密安全性的分布式管理和个人数据的选择性共享之外,之后还有可能出现多管齐下的监管条例,尽管这条道路上仍有一些障碍。
就《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而言,区块链技术需要克服的一大障碍是如何实现删除权。私有链,甚至是“可编辑的”区块链或许能提供解决之策。
当身份自治在未来成为现实之后,个人可以选择将哪些身份描述或属性广播给其它实体,以及持续广播多长时间。将个人身份的哪些方面广播给世界取决于实际情况。
这将造成广泛的社会和经济影响。
制度加密经济学研究的是具有不可更改性及加密安全性的分布式账本带来的制度影响。
虽然身份自治是唯一有可能实现的,但是区块链对身份治理及其它经济制度的经济影响会是颠覆性的。通过区块链技术或许可以实现某种形式的联合身份,允许同一个系统或国家的用户或市民使用联盟内另一个系统的服务或设施。 这类似于单点登录(SSO)功能,降低了公司和政府验证个人身份和属性的成本。
政府或公司都可以使用区块链技术为所有市民冠以符合统一标准的身份。如果技术在道德上是中立的,那么在一个由政府使用区块链技术进一步实现身份治理中心化的世界里,同样有可能实现中本聪等密码学朋克设想的自由主义未来。
*剑桥分析公司在上届美国大选期间收集了 5000 万 Facebook 账户的资料,有针对性地推送针对选民的产品广告。该公司的代表表示这并非数据泄露,而且“没有系统遭到渗透”。
链接: https://medium.com/cryptoeconomics-australia/identitytech-and-the-role-of-identity-in-economic-political-and-social-transactions-a270c3b1f02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