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编改编改编,为什么IP开发这么火?

最近,有多部所谓的“IP电影”火爆上映了,《小时代4》、《西游记之大圣归来》、《栀子花开》……从网络小说到经典名著,甚至是一首歌曲都成了热门IP。日前还传出《新华字典》和“俄罗斯方块”也要被拿来做“IP开发”,据说网络流行语“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也可能获得“IP开发”的殊荣。

一方面,这些现象从侧面证明了优质IP的确属于稀缺产品,不管是某个“有故事”的IP,还是能够产生好IP的人,甚至是能够批量生产IP的平台,都必然引发一场场资本疯狂角逐的“血案”。

不过,仅仅单纯去囤积版权资源,包括利用平台优势绑定和圈养作者,以求用更高的价格卖出版权,并不是长久之计。这种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版权采集和运营方式,并不能稳定有效地产生优质的IP。IP的培育无法以量取胜,需要更加精细化的生产和个性化的运营。

另一方面,大家一窝蜂地说故事讲概念,希望将自己做的内容都快速包装成优质IP,又露出了一股急功近利的快餐味道。

最近也看到有些电影圈的人士调侃称,现在拍电影都不再说“拍戏”,而是“IP开发”。其实IP热是好事,证明大家都非常重视围绕优质版权来进行相关文化产业链的铺设和布局,这也是阿里文学入局要做的事情。我们希望从IP产生的源头上做起,提倡与合作伙伴进行版权共享,充分保障作者利益,将大部分衍生版权的利益都让给作者和合作伙伴,为大家提供生产优质IP的环境和土壤。

其实放眼全球,超级IP电影的成功例子比比皆是,例如著名的《哈利·波特》、《指环王》、《星球大战》、《变形金刚》以及漫威的超级英雄系列等,相对来说国内的IP开发只能算刚刚起步,还有很长的路需要摸索。

改编改编改编,为什么IP开发这么火?_第1张图片

时间是把磨人的刀!这话用在时下的IP开发是最形象不过了。时间可以淡化掉低俗桥段、感官刺激和欲望元素,却无法抹去优秀作品带给人们的美好感觉,以及情绪和思想上的震动。真正的好IP,是能够拨动一代代人的心弦,甚至可以打开人们的心扉,在人们的心中长期驻留下去的,更能够在不同时代的人之间传播和传承。

从这个角度看,也许大家就能理解,为何一个名字,一首老歌,甚至一首诗,都有可能成为IP的背后逻辑所在了。只有经过了数年甚至数十年时间的洗礼和沉淀,现有的文化消费群体依然能够获得正面印象和拥有深刻记忆的IP,才是真正值得我们花费更多成本进行开发的IP。

而且IP开发也不仅仅是拍个电影,做个游戏那么简单的事情,应该是围绕一个IP做全产业链的开发。以阿里文学举例,在阿里文学签约多部作品中,我们正在进行漫画和动画改编合作、游戏改编合作、网络剧改编合作、电视剧改编合作、电影改编合作的前期筹备工作。同时,阿里文学也在同合作伙伴尝试进行IP的反向衍生,同一些拥有知名IP的游戏公司、动漫公司、影视公司进行深度合作,将这些IP的内容拓展和传播,同低进入门槛的网络小说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作者的积极性,最终实现整条IP产业链合作各方的共赢。

刨除掉一些站在风口赚热钱的现象级IP不说,真正高含金量IP的形成,其实需要满足一定的时空条件。

首先,IP要有传播的广度。通俗来说,就是能够让不同年龄层、不同职业背景、不同学历背景的绝大部分人都熟悉、接受和喜欢。特别是需要具备跨界传播的能力,例如在阅读人群、动漫粉丝、影视剧粉丝之间是否都能实现无障碍的广泛传播?

从这点来讲,跟一般社会道德标准相去甚远,过于小众和低俗的作品内容是很难成为优质IP的,比如时下在一些原创网站连载的带有较强性暗示的所谓“重口味耽美文”、“擦边乡村文”、“暧昧总裁文”,以及前阵子冒起的带有违法荐股性质的“股神类小说”等等。

其次,IP需要达到在不同群体中传播的深度。所谓的传播深度体现了该IP受众群对其的喜爱程度,包括对该IP相关产品的付费意愿。就文字作品来说,也就是所谓的阅读深度、阅读粘性,和作品口碑。

如果以文学IP举例来讲,在评判一个文学IP是否具备足够的传播深度时,应该用到综合的数据指标,例如该IP在首发网站的点击数、推荐数、收藏数、订阅数等,更应该包括该IP在其他多平台的阅读人数、阅读转化率、阅读深度、付费转化率、付费阅读收入等等,需要从多数据、多平台的维度进行综合考量。

最后,该IP是否足够优秀,不是具备流行要素,属于当红作品就行,还需要满足一定的时间条件。我们要想打造和检验一个优质的IP,是需要从传播的空间和时间要素综合衡量的,缺了任何一个维度都不合适。妄图用做快餐的方式去批量制造IP,其最后的结果必然是用户不买账,闹得竹篮打水一场空。

文章来源:手游圈内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改编改编改编,为什么IP开发这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