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不行 人就多做些

1992年我刚来学校时,校园里硬化的道路没有几条,连个像样的实验室都没有。我常和年轻老师说,条件不行,咱人就多做些。

当时为了解决电学类专业学生的实验操作问题,老师们自己动手,在胶合板上面钻洞,接上电阻、电容和导线,制作了一些简易实验箱供同学们使用。我那时做自动化教研室主任,感觉这样的实验条件实在对不起学生,在一次教学工作研讨会上,我就把实验室问题汇报给校领导,引起了王尔德校长的高度重视,并当场承诺一定会给大家30万元的经费筹建实验室,哪怕是从自己的科研经费里拿也要把经费凑齐。拿到30万元的经费后,大家都很高兴,都说一定要把钱花在刀刃上。我们采取商家竞标互相压价的方法购买实验设备,坚持能自己动手的决不花钱,就这样从选购设备到实验室完全建成,节省了经费,最终建成了电工实验室和电子技术实验室,并成为了学校的标杆实验室。

有一年学校经费紧张,只给了自动化教研室2万元的经费。当时整个教研室有20多位老师,一年2万元如何够呢?但学校的日子也不好过啊。教研室开会时我对老师们说,今年的经费不是很多,大家尽量不要出差,我们要像国家三年自然灾害的时候,勒紧裤腰带,拿出艰苦奋斗的精神,挺过这一年!就这样,教研室不断节省开支,超过10元以上的支出我都要亲自把关,终于用2万元的经费度过了这艰苦的一年。

后来,学校不断发展,从教研室扩展到了控制工程系。那时主楼还没有建成,控制系许多老师连办公室都没有。我们就在C楼走廊的中厅靠墙的地方垒了一个围墙,做成了一个办公室。这个特殊的办公室没有暖气,冬天非常冷,但是我们的老师们没有任何怨言,一想到学校的明天大家就感觉非常有奔头。

相比很多学校,创建时期我们的硬件条件不算很好,但我们这种不怕艰苦、拼搏奋斗的精神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也是我们今后不断发展、推进再次创业的坚实基础。

学校刚刚进行本科招生的时候,既没有主楼也没有广场,条件比一般高校差很多。为了让同学们接受高质量的教育,老师们教学都非常投入,课堂教学效果非常棒。我调到威海校区不久,就接到“半导体变流技术”的授课任务。当时没有现成的参考资料,也没有人可以请教,整个暑假我都呆在家里,反复琢磨课本,编写教学笔记,认真备课。因为之前我在哈尔滨一家大型军工企业做产品研发,备课时我有意识地将科研工作融入教学,等到开学一上课,果然大受同学们欢迎。

让学生在学习中有快乐的感觉,是我一贯的主张。当时我们所有的授课老师同时也上实验课,在实验课上我让同学们设计“救护车的音响电路”“霓虹灯控制系统”,当老师所讲授的课程与同学们所熟悉的应用结合起来之后,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课堂授课与工程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在课堂环节的知识接受率,是我在实践中总结的对于工科教学的一些认识。后来,我们把这种授课特点一直延续下来,在指导新入职的年轻教师时也意识地培养他们这种风格。

直到今天,我们学校的专职教师数量不是很大,教师的业务都很重。所以,培养青年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我们的电工电子教研室,承担了全校的电路、电工、模电、数电以及信号与系统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而整个团队也就十几个老师,一个人承担的课程比较多,教学业务非常繁重,提高师资水平非常重要。

这几年,我们新引进了一些青年博士,像王晨旭、王永玲、庄宇飞、樊薇薇、孟凡刚等等。他们都是非常努力、非常优秀的教师,刚来时我都带过他们。他们中有人一个学期一个学期的听我的课,我也把我的教学笔记给他们参考,这对于年轻教师较快上手有很大帮助。没课的时候,我们经常一起研究教学,一起探讨怎样上课才能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得听课效率高、抬头率高,大家分享各自的心得体会,彼此之间也都很珍重这份情谊。

特别让人欣慰的是这些老师都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王永玲老师在电工电子教研室所有的课都能教,而且教得都非常好,还取得了学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的一等奖,并获得“我爱我师——我心目中的好老师”称号。王晨旭、庄宇飞、樊薇薇等都在院里获得过教学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其中,庄宇飞还获得了学校教案比赛的大奖,全校一共只有5个人获奖,她的教案里重点、难点各方面都写的很详细,也算是实至名归吧。

0%;cBэ�.�

你可能感兴趣的:(条件不行 人就多做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