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教会传播对社会的影响

一、圣经传播对近代社会的影响

1.礼拜天(星期)的制度起源于圣经;

2.引入了先进的印刷技术,因为圣经内容比较多,若采用传统的印刷方式,势必会使书本很厚,以上。

3.传教士主动的向西方介绍中国,早期西方对中国知之甚少,还认为其为比较神秘的西方古国;

4.国内的一些名著传播到了西方,(程朱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过德国的科学家莱布尼兹;赵氏孤儿传播到了西方;)

5.鸦片战争前,传教士对中国还是比较尊重的,虽然我们存在很多局限,战争之后便不再尊敬了;

6.传教会兴办学校,在学校里收了一些女学生;

二、教会的教育事业

晚晴时期1840-1860:整体来讲学校规模比较小,收到的也都是一些比较贫苦与无家可归的孩子;二鸦战争之后,随着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开放的口岸越来越多,教会学校发展成一定的规模,更多接收富家子弟,学点外语,了解一些西方文化,希望以后可以进入海关或者西方的企业里进行工作;

宗教教义、中国经书、英语、拉丁文、法语;

以上为辛丑条约之前的情况;辛丑条约之后整个过么都对西方开放了;

20世纪之后:1905废除了科举,具有重大意义,原来教授的四书五经不能适应新人才发展的需要,清政府开始开设新式学堂,教会借此东风,凭借自身优势,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小学到大学,无一不有;

1914年教会学校与官方学校比例为1:5,学生数量是1:6;

教会学校中比例最大的是美国,其次是英国;

当时国内的大学只有三所:北京大学、山西大学、北洋大学。而教会大学有14所(1918年);

圣约翰大学,1879-1952,中国第一所按照欧美风格建设的学校,全英授课(首个),西方教学风格,文理医工神学院,有东方哈佛之称,顾维钧、宋子文、张爱玲、周有光都是其校友;全中国最早的体育运动、田径运动会举办者;荣誉制度:培养学生的守信、自重自爱的品德。校址划归华东政法学院;其某任校长推崇:学校与政治远离;

1952年国内院系调整,效仿苏联,按照专业性质来划分学校,为了适应当时建国的需要,将综合类学校打散,培养各种专业化的人才,放弃欧美的通识教育;而那些教会大学,更重视通识教育;

燕京大学,1919-1952,专业设置齐全,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它不是纯粹为宗教服务的,为中国青年培养知识分子,是中国的希望,1952年院系调整时被撤销,文科并给北大,工科并给清华,校舍由北京大学接收,随国民党迁走的并入了香港中文大学;燕京大学推崇学生参加爱国运动。

湘雅医学专门学校,1913年湖南都督谭延闿与雅礼学会创办,采用欧美医科大学的标准建设,完全现代医学的训练;也采用荣誉制度,无人监考,学生淘汰率高达75%以上;毕业的学生得到美国大学的认可,美国雅礼会还会给学生颁发医学博士学位(早期没有严格的学位制度),1935年之后我们有了自己的学位制度,对湘雅的学生授予博士学位;1940年国立湘雅医学院,1987年更名为湖南医科大,2000年组建成中南大学,设立为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

三、教会大学的历史影响

图书馆借书制度,一直影响到现在,是西方的教育制度一个很好的模板;

培养了新中国近代史上的很多精英;

在当时坚持了较高的学术标准;

有一部分学校,想让在该学校读书的学生皈依基督教,但影响有限;

四、教会的慈幼事业

兴办孤儿院、盲童学校、聋哑学校,使当时身有残疾的人也能接受教育;

弊端:一生由堂内做主,在堂夭亡或成废...绝不可以德为怨;无偿劳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早期教会传播对社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