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屌丝程序员的青春(一八六)

    有人问贾建“公司的庆祝日和端午节既然在同一天,为何不发个朋友圈感慨一下呢?”

    贾建回答“低调、低调”

    这样回答很好,省了很多解释的时间。其实这几年贾建对朋友圈看的比较透了,看透了自然就看轻了。遇到过的狗血事件简直可以拍一部灰暗地生活情景剧。

    越来越多的人不发朋友圈了,有的关闭了朋友圈,有的设置了三天可见,有的进行分组屏蔽。原来热热闹闹的点赞、评论、转发慢慢归于平静。朋友圈下面那个更新的小红点经常闪烁,但已经很久没有点开的欲望了。

    一、朋友圈变成了马车店

    小谢关闭朋友圈是因为“朋友太多太杂”,原来只面对亲朋好友的朋友圈,已经呈现在大杂院里了。因为工作关系,小谢经常要加一些同事、客户、潜在客户、可能的人脉,大家见面不递名片,而是互加微信。那天他打开通讯录发现二十六个字母下满满当当三千多人在朋友圈里,发自己的生活轨迹和日常招聘就像自己在高铁候车大厅里裸奔。

    二、朋友圈带来高风险

    小蔡前几天接到一个电话,给她家宝宝推销保险。小蔡问这个陌生人怎么知道他家宝宝的情况。这位陌生人说看了小蔡的朋友圈,吓的小蔡浑身打了一个冷颤,自己的生活原来在别人眼里裸奔啊。这个陌生人是通过连小蔡都忘了名字的什么打卡群里加的。这个人是谁?什么背景?是干什么的?小蔡一无所知,但这个人却很了解小蔡的宝宝健康情况,推荐的保险针对性很强,吓的小蔡立即关闭了朋友圈。

    三、朋友圈造成了误解损失

    大鹏在上个月的提职加薪中出人意料地落选了。大鹏对落选事件百思不得其解,侧面询问上司也左顾言它。后来还是挚友告诉大鹏,有一次上司批评了大鹏,大鹏无心之举,在朋友圈转了一篇文章,大意是抨击打压下属上司小人的。真是发者无心、看者有意啊。这位上司自动对号入座,坚定地认为这是大鹏在给他上眼药,从此不再把大鹏当作心腹。朋友圈就是自己思想的展示台,你发什么信息就代表了你的观点、品味和爱好,如果被有心人解读也是一个隐患,你的思想在职场上裸奔啊。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四、朋友圈造成心理负担

    大静得罪了同学小丽,小丽兼职做微商,主要卖眼贴。小丽的广告经常霸屏朋友圈,大静经不住劝,买过小丽的眼贴,为了友情还违心地夸眼贴效果不错。小丽从此就纠缠不休,一定请大静向同事朋友推销,还说给大静提成。大静先后买过小梅6次眼贴,花了几千块钱。后来知道小梅的眼贴质量差、价格高,就不再买了。一次不买就得罪了小梅,还在朋友圈里讽刺大静不够情义。大静眼不见心不烦,干脆关闭了朋友圈。朋友圈早就沦为网上市集,推销的、微商的、代购的、自产自销的等,基本都靠杀熟起家,用友情绑架利益。还有就是拉票的、点赞的、转发的,为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点赞真的成了沉重的负担。

    五、朋友圈浪费大量时间

    老罗人到中年,工作之余喜欢写点自媒体,本来时间精力就有限,但忙着给朋友圈里的文章点赞、评论,浪费了很多宝贵时间。朋友圈里的信息大同小异,同质化特别严重,养生保健的、心态平衡的、茶语悟禅的、看破红尘的、鸡汤励志的轮番轰炸。当前的热点更是动不动就刷屏,同样的信息泛滥之后就是垃圾信息。你不点赞还不行,你给他点赞不给她点赞也不行。

    前几天,一个同事埋怨老罗,都是同事同学,你怎么有亲疏远近啊,怎么瞧不起我呀。原来这位同事给老罗点赞了,但老罗忘了回赞。老罗在手机上的行踪在别人眼里就是裸奔一样。

    六、朋友圈造成心理失衡

    阿琴最近关闭朋友圈了,大学毕业五年了,阿琴始终挣扎在职场最底层,工资不高,职业不体面,嫁的也不好,房子还是租的。那些女同学都是晒图达人,不是晒豪宅的,就是晒海外度假的;不是晒美食的,就是晒萌宝的;不是晒老公事业的,就是晒自己意气风发的。每天刷朋友圈,阿琴都受一次刺激,有时候刷着刷,看着身边不求上进的老公,就恨不能上前踹他几脚。后来阿琴也想通了,埋头做好自己的工作,用心经营自己的日子才是生活之道,与其攀比难受,不如图个清静。

    朋友圈自从诞生之日就属于时髦的社交载体,当人们新鲜感过去后才会发现朋友圈也是一把双刃剑,能够与朋友互动交流,也会受到不堪其扰。但朋友圈只是一个社交工具而已,驾驭它、把握它才能是它的主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经验总结/心情记录,一个屌丝程序员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