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简记

34 简记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说说今天的收获,今天我们举行了科学探索嘉年华的活动,在小朋友进行科学实验的同时,家长们参加了我们校长的座谈会。今天的主题是如何管孩子才能让孩子既有创造力又有规则意识。

        首先呢,校长询问了各位家长在生活中的困扰,家长主要反映了两方面,第一是孩子做事拖拉,第二是没有自制力,很多事情说很多遍也不做。而校长也是一针见血,在听完家长诉说后准确的指出了孩子们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因为孩子们根本没有把这些事情当做是自己的事情!

        然后校长通过几个故事分析了目前我们在教育过程中用到的几种方式,例如哄、鼓励、威胁、许诺、讲道理、央求、贬低、操控、唠叨、讲条件等等,但这些方式终究不会让孩子们认识到那是他自己的事情,而只是父母希望他做的事,所以他就可以拒绝就可以不去做,最终演化成冲突!

        紧接着,Judy老师讲了一个理论,就是孩子通过   观察  产生自己的   理解   而后有了    想法   才最终导致  行为   。比如说有些家里有二胎,那大一点的孩子首先会观察到父母对二胎的一些行为不会进行责骂而会哄,那他就会有理解,比如说他会认为通过哭的方式可以吸引父母注意力,那他就会产生自己的想法,最后导致的行为就是大哭以吸引父母。当然父母是不会看到大孩子的理解及想法的,只是最终看到了孩子哭的行为,所以孩子吸引来的不是父母的注意力而是责骂。

     有一个更能提现这个理论的例子是,一个参加夏令营的孩子在喝了一口饮料后,觉得不好喝,就问老师这个饮料该放到哪儿,老师就说你随便放到哪儿都可以,但是这个孩子拿着饮料转了十分钟后又过来问老师这饮料该放哪呢?老师说,你放在那个墙角或者放在这个桌子上吧。但是孩子仍然问,老师我到底该放哪呢?!因为孩子在家里生活基本都是父母包办,很多事情他不会自己去考虑,比如吃完饭了餐具都放哪了,父母管的太多导致孩子不知道思考了。可能这些都是一些小的例子,可是如果孩子渐渐长大,还不会思考的话,就会出现考大学不知道选哪个专业,工作的时候不知道选哪个方案,就是我们说的没有决断力,因为他从小不需要思考,父母都帮忙弄好了,或者是父母都告诉自己要做什么了,但是长大后需要自己去决定该做什么的时候自己恐怕就有“选择困难症”了!

       最后也是阐述了几个可以缓和这种现象的方式:

首先要和孩子划清界限,

让孩子知道哪些是自己的事情,让孩子主动去做!

第二,家长要为自己的需求站出来

比如在家里孩子可能没冲马桶,而家长可能因此时跟孩子产生激烈的斗争,比如说会采用刚才说的教育方式:讲道理,要求,讲条件等等,那这样孩子即使最后冲了也会觉得是妈妈让我冲的,而不是我自己想冲。但是如果家长自己冲掉或者说:呀,厕所的味儿怎么这么难闻,是谁没冲厕所呀。这样引导,首先会避免冲突,其次让孩子意识到自己冲厕所是自己的事情。(举个小例子,可能我描述的不够好)

第三,鼓励(行为+影响+感受)

这种鼓励不是单纯的说孩子你真棒,因为不够真实,比如说夏令营中孩子们踩着石头过河,别的小朋友都是很快过去的,而其中一个胆子比较小的孩子是在老师的鼓励及催促下过去的,那等到过完河的时候。老师为了鼓励这个不敢过河的孩子,说你真棒,那孩子会觉得老师虚伪。但是如果说你刚才过河的行为真是太勇敢了,比之前的自己进步了,老师感觉你挺棒的。因为行为是真实的,这样的鼓励孩子更容易接受。

第四,和孩子共同解决问题

Judy老师在此举了自己孩子的例子,家里的小女儿之前是不敢洗头,因为怕水。首先问孩子为什么怕水,孩子说洗头的时候水弄到眼里,眼睛不舒服。然后问孩子,那我应该怎么办呢。孩子说拿个毛巾捂住眼睛,或者像姐姐那样把头发弄到后边洗,或者妈妈在冲头发的时候要让水往后边冲而不是前边。那这样通过和孩子一起头脑风暴,解决问题的方法就出来了,既促进了亲子关系,又是孩子自己想出来的办法让孩子更有自信。

   



感谢朱老师的讲座,让我确实有了一些收获!

你可能感兴趣的:(34 简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