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巷

巷子收藏着岁月的痕迹,记录着最朴实的市民味道。近日,笔者走访了城区一些老巷子,在曲径幽深的巷子中感受柳人的市民生活。

身处谷埠街中段西侧,有一条名为大同巷的巷子,里面的大部分楼房都已老旧,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建筑中,显得极不搭调,但又散发出浓浓的亲切感。这里,保存着老大同人的过往岁月的生活记忆。

大同巷,在清宣统三年(1911年)前后称黄泥岬,1935年改称接云街,1949年改称大同巷,取儒家天下为公,大同之治“之意,1966年改称奋发,1975年复称大同巷。

走进大同巷,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各种小摊,犹如一个微型菜市,柳州最大的中草药市场就藏身于此,在巷子的两侧,延伸着大小不同的几条小胡同,用一里、二里区分,这里一般住的是老居民。

家住大同巷的赵老先生今年76岁,他生在大同巷、长在大同巷。在他看来,这条巷子的格局没有太大变化。赵先生介绍:“以前这条巷子也差不多是现在是这样,不过,好多鱼塘都变成了楼房。”对于记忆中的老巷子,赵老回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这一带住户并不多,只有一百多户,周围很荒凉,家家户户点的还是煤油灯,解放前,这条巷子很多人家是卖棺材的,所以也被人叫做棺材巷。”

据了解,解放前,在柳州的黄泥岬(现称大同巷)、长寿街(现称长青路)形成了经营棺材的专营街道,当时在大同巷做棺材的大约有十几二十户,以前在柳州,不少老人都会攒钱买一副棺材放在家中,通常有三个原因,一是留着备用,二来棺材预示老人健康长寿,三是很多老柳州认为棺材可以“冲喜”。

“当时我一边读书一边帮父亲经营棺材生意,放学后还经常去送货。”赵老回忆起年少时光,解放后成立了木材厂,巷子里做棺材的工人一起进入木材厂工作,从那时起,几乎没有人在家里独自做棺材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大同巷的居民逐渐多了起来,80年代初,夜市也开始在大同巷兴起。当时在大同巷卖甜品的王女士一家,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当时我们都是全家出来摆摊,很热闹,因为附近就这么一个夜市,大家都喜欢过来吃,那时大家比较喜欢吃一些粥、芝麻糊、手工糖之类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大同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