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每日三件事#20161112

三件事

1.上午照看小鸡

2.晚上七点给父母打电话

3.下午1个半小时回顾本周内容

小确幸

可以去广州出差^ω^

感悟

昨天读了罗胖推荐的《农村自杀老人的平静与惨烈》,内容直击心脏,虽然现在还不至于出现自杀情况,但是这些逻辑已经在我生活的农村有些显现,所以感受更真切。

1.如果不到万不得已,老人都不会轻易选择自杀。“一些老人说,宁在世上挨,不往土里埋。所谓‘利他’的表象背后,实质上更多的是绝望。”

2.这种已然形成的“自杀秩序”归因为“代际剥削”:自杀的老人们年轻时“死奔”(干活干到死),给孩子盖房、娶媳妇、看孩子,一旦完成“人生任务”,丧失劳动能力,无论是物质或情感上,得到的反馈却少得可怜。

3.在病态的自杀潮背后,更多的是经济高度分化后,给中年人带来的集体焦虑,那就是他们如何在市场社会中轻装上阵,参与激烈的社会竞争并胜出,无疑,作为比他们更加弱势的老人,就成了他们要甩掉的包袱。

4.还有一个在外打工的儿子请 7 天假回家,看望病危的父亲。两三天过去,发现父亲没有要死的迹象,这个儿子就问父亲:“你到底死不死啊?我就请了 7 天假,是把做丧事的时间都算进来的。”老人随后自杀,儿子赶在一周内办完丧事,回城继续打工。

“现代性讲究市场理性,讲究竞争,看重核心家庭的利益最大化。”刘燕舞解释道,当农民之间,甚至一家子父子、兄弟间都开始按市场的思维方式处理关系,人们开始算账。

5.据刘燕舞统计,农村老人自杀最主要的原因是生存困难,其次是摆脱疾病的痛苦,两者合计占直接死因的60%,之后是情感问题。

换句话说,要减少老年人非正常死亡,就要解决三个问题:不饿死,不病死,不寂寞死。

中年人完成了代际剥削后,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轻装上阵,更弱的老人成为了他们要甩掉的包袱。把市场的逻辑带到了家庭,造就一出出惨剧。

你可能感兴趣的:(4/30#每日三件事#2016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