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什么都相信,留点儿想象力

别什么都相信,留点儿想象力_第1张图片

不知有多少人跟我一样,对铅字抱有敬畏之心。但凡是印刷品,总觉得它们浑身上下散发出一种不容置疑的正房气质,无时无刻不捍卫着自己合情合理的江湖地位。哪怕是电线杆子上的小广告,我都深信印出来的比写上去的靠谱,那些狂放不羁的间架结构和永不闭合的数字8,顶多抢掠下视觉领地,没法走心。

理所应当,我选择进了出版行业;出乎意料,这颗敬畏心开始渐渐隐退。

隐退不是因为我否认它的正当性,而是对变成铅字的内容的狐疑。一些匪夷所思、细思极恐的语句在印刷的加持下戴上了被认可的冠冕,它们可能被人戳穿,也有可能成为“圣经”。在热闹的图书秀场,后者的几率更大,比如“一天教你读懂XXX”、“XXX20招”、“轻松搞定XXX”、“话说XXX”。

这样一来就很危险。姑且不说内容的严谨对错,问题的关键在于信息的传达。我信奉铅字,是认为它的出现是经过挑选和甄别的,相信它对我的影响是积极正面的,在传递知识的同时不会犯常识性的错误,能够接受的信息有效可靠。读书的甄别力在积累中不断提高,在使用中逐渐消耗。对经验不那么丰富的人来说,选择比努力更重要。同样是坚持,在正确的道路上可能显得微不足道,在错误的路上你可能早已跑偏。

这让我想起英国艺术家Matt Bryans一系列擦除报纸的作品。他用橡皮或是笔刷把报纸上的文字、图片全部擦掉,只留下擦除的痕迹,使原本排版整齐的报纸成为模糊的一团。若是碰上彩色报纸,擦除后的版面像是一张色彩混杂、笔触随意的抽象绘画。Matt的家人每天都会阅读大量的报纸,对着新闻品头论足,他们很容易受名人事件的影响,相信那就是事实本身,也会跟随时尚版的最新潮流,看别人推荐的电影,把自己打扮成“专家”说的那样。Matt觉得家人的行为十分可笑,就好像这些图像和文字控制了他们的思维,而事情永远都是有很多选择的,唯一能够限制你的只有想象力。就像擦除了的报纸,模糊的图像可以是星空、是宇宙、是未知终点的旅途,也可以是重新勾画的新的信息。


别什么都相信,留点儿想象力_第2张图片

人们之所以容易被控制,我想可能是因为相比起阅读,人们更喜欢道听途说。那些看起来有用极了的“人生宝典”大多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朱按:王尔德说过,建议的唯一用途就是将其传递给别人,建议从来都不是给自己的)。按照Matt的说法,这些信息也没什么想象力,一副课后习题标准答案的面孔,即使接受到的是信息,也不见得是真实有效。在我看来,阅读的终极目标不是填补脑缝,而是自此以往脑洞能开到天边。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什么都相信,留点儿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