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15 仪器管理人员工作考核的维度(意见征集稿)

20190215 仪器管理人员工作考核的维度(意见征集稿)(5407字,205min)

【说明】这是一份匆忙写就的草案。凌晨0:30-1:35,上午9:17-11:37,共205min。你在阅读时可能会发现部分内容有重复,甚至条理性还不够清晰等情况。时间所限,无法一一更正。想先发出来供大家讨论。然后再抽时间,综合大家的意见再进行修改。这个文件不是考核的具体实施标准。主要讨论应该从哪些方面去考核。这里有些指标提得过细,如果没有自动化的管理系统,很难实现这些数据的采集。所以,实施细则另外再考虑。这里只考虑指导思想,以及可以纳入考核范围的指标。考虑怎样的考核制度有利于这个行业的发展,有利于平台的发展,有利于国家,对得起纳税人的血汗钱。

一、原则和出发点

我觉得制定仪器管理人员考核的方法,首先考虑建设平台的目的是什么,要围绕目标进行导向性考核。对于具体的人,既要考虑工作态度、个人能力,还要考虑实际的贡献。既要考虑员工对单位"利"的贡献,也要考虑对“名”的贡献。既要认可任劳任怨的付出,也要强调不拘一格,创造性的贡献。如果只考虑几个指标,那么除了考核指标之外的事情,与单位长远发展相关的事情可能就没有人去做。

制定考核制度,一是为了公平,避免吃大锅饭,鼓励多劳多得;二是考核制度具有很强的导向性,不要忘了建设平台的初衷,不要忘了为什么出发。

建设平台是为了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共享,避免仪器闲置,为教学、科研和人才培养服务,为地方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我在前面也讨论过,什么样的平台才算是一流的平台。不同的平台定位,对仪器管理人员的要求也会有所不同。面向常规测试的平台,对仪器管理人员的创新性要求会低一些,但是对规范性要求高一些。对于科研服务型平台,往往希望仪器管理人员更具创造性。以下参照高校的科研平台来讨论技术人员的工作考核维度。

一流平台的核心要素大致是前面提到过的五个方面:设备、人才、技术、服务、管理。对这任何一方面有贡献的都应该予以考虑。譬如设备的提议,前期调研,购置,安装(场地),维护,直到报废的全过程。人才的学历,资历也要考虑。技术水平,技术创新。测试服务,咨询服务等。管理包括日常的管理工作,答疑,接待,政策制定,各种文件的撰写,报表,总结,管理制度的创新,SOP的撰写,管理的规范化等等。服务包括产生的成果,用户口碑,满意度等。

二、工作量考核需要考虑的因素

1、所管理的仪器

不同的仪器对人员的要求是大不一样的。所以不同仪器要求的技能也不一样。因此,建议如果想量化的话,可以将仪器分级。仪器分 ABC不同等级。 50万及以下的 C;50-200万 B;200万以上的A级。不同级别的仪器给予不同的权重。如ABC对应1.5,1.0,0.5等。另外,要考虑每个人所管理的仪器台套数。

2、技术水平

技术专家1.5、技术能手1.0、一般管理员0.5。如何对技术人员进行技术能力评级是一个问题。也许可以借鉴实验室认可的一些能力要求来制定措施。【仪器管理人员的能力评判标准】

我认为技术能手至少要达到以下要求:

硬件:所有部件要清楚其功能;工作原理;主要部件的安装,维护,以及基本维修方法,让仪器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软件:最低要求,能按照手册操作仪器。高级要求,能理解所有的参数,所有参数的含义,仪器的校准设置方法要清楚,平时的维护方法,能独立熟练操作。

使用:熟悉仪器的优缺点和主要参数。能够顺利完成实验。正确采集数据。能否利用软件来分析数据。实验出现问题时,能够判断和定位问题的原因。

对于技术专家需要达到以下要求

要能维修大部分的问题,要能开拓仪器新的应用,帮助用户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技术水平的考核可以先自评,再组织专家考核。对于技术专家级别需要组织外部的同行评审。

3、技术岗位

一个平台的仪器,任何一台仪器至少应该有2人以上熟悉。这也是为了管理上的安全。譬如有人请假了或者有人跳槽了,这样都不会影响平台的正常运转。但是不同的角色承担的任务是不同的。

管理员的角色:主要管理员角色,日常工作全是他负责,只有不在岗的时候才会由次要管理员负责。我们设成A、B、C三级,A是主要管理员,每台仪器只有一个。B是次要管理员,C是备选管理员。ABC的权重基本可以按照2.0,1.0,0.5这样区分。不排除部分B角管理员技术水平比A角还高的情况。实际计算贡献时可以拿 技术水平x技术岗位,这样就能平衡两者的差异。如果一个人尽管做的多一些,但做得都是简单的工作,他的贡献应该和做得略少但水平更高的人有个想对的比例。为了鼓励大家提升技术水平,就应该加大高技术人才的工作权重。

仪器价值的分级:由于仪器的价值不同,它的操作复杂程度不同,所以从仪器的角度来说,我们也需要分一个abc3档。50万以下,50万-200万,200万以上。200以上的可以做a档,然后50万到200万的可以做一个b档,50万以下可以做个c档。不同的仪器可以乘以一个不同的系数。

管理人员参与程度:就是仪器使用的时候,是否需要管理人员参与?是否需要管理员操作,这是一个衡量指标。如果说是需要管理员参与的话是,这个难度系数可以定为1,如果不需要的话,基本就可以定为0.5或者0.5以下。

4、实际贡献

除了上面的管理的仪器外,还有测试的机时数,测试收费,服务的用户数。收费的衡量还要与仪器价值等挂钩。这里有的仪器自动化程度很高,或者主要是用户操作,另一种是管理员亲自做实验,这样里要区分开。服务的用户数也是一个衡量指标。如果一台仪器只为固定的用户服务,工作量也会小很多。这里还可以引入用户增量作为一个参考指标。

对于管理人员的贡献,要考虑名和利两方面的贡献。除了收费等利方面的贡献,还有对提升品牌认可、知名度方面的贡献。此时,技术专家的地位就会被凸显出来。一个平台有几名全国知名的技术专家,其知名度就会大幅提升。另外,一个平台有技术专家,对于与仪器公司谈判也会处于有利的地位。所以,技术专家一定要以特殊的人才政策予以支持,而不能与一般的仪器管理人员混在一起考核。否则会因为收入差距的拉大引起矛盾。我建议对高端人才设立特殊的人才政策。现在越来越多的平台开始尝试在技术队伍引入高端人才,技术百人,或技术PI。

5、能力提升

包括个人能力提升,还有单位服务能力提升的贡献。

譬如通过自我学习,能管理更多的仪器,能够完成更多的应用。能否充分挖掘出仪器的大部分功能。

6、公益与创造性的贡献

有些工作是很难衡量的,有的事情也不会每年例行执行,但对单位发展又很重要。这些非例行的工作,可以归入到公益或是创造性贡献中。譬如制定单位的宣传手册,主动推广服务,举办会议,技术交流会等等。

7、其它可以量化的指标

发表论文数量,申请专利的数量,撰写教材的数量,撰写SOP的数量,举办培训的次数,培训的人次数,开设课程,外出参加会议,邀请报告的数量等。

所以,对于一个人的考核要考虑:

(1)不同管理员之间的平行比较;(2)也要从历史的维度去比较,譬如和前一年相比有没有进步,如果一个团队的每一个人每年都在进步,若干年之后就有可能成长为技术专家;(3)还要从全国的维度,与同类仪器管理人员进行比较,能否在业内拥有较高的知名度,是否被认可。譬如专业会议有没有邀请报告。如果国内举办某方面的专业会议,总是邀请这个人去做报告,通常就说明这个人是比较被认可的。

三、可以纳入考核的指标

如果单从个人的角度来讲,需要考虑他所管的仪器台数、仪器的价值、测试与服务情况、技术水平,收费的情况。仪器的使用次数,还有服务的用户数。

我觉得服务的用户数也要做一个指标。如果一个仪器他的用户就那么一个两个的话,那么相对来说,对管理人员的要求就会比较低。因为这两个人使用会了之后,他的工作量其实就很小,基本不用过问了。所以,用户数也是一个指标。还有培训的情况,维护维修的情况,是否定期维护关系到仪器的状态,以及仪器能否长期稳定工作,用户的服务质量,用户的满意度,有无投诉等等,这些都是可以定量的考核指标。【参照实验室认可的一些规范可以提供借鉴】

还有一些创造性的贡献。所谓的创造性贡献是指,不在这个考核指标之内,他所做的其它的一些事情和主动去做的事情。如提出一些管理建议被采纳,创办一些活动,组织一些会议,组织一些培训活动,包括组织全国范围的活动,包括他组织的一些学术报告,组织了一些新技术的培训。他参加的学习,他组织的学习。这些都是考核时需要考虑的,当然还有他发表的技术类的文章,他在论坛中发表的一些文章,回答别人的问题等。甚至可以考虑百度指数。搜索他发表的技术类网页文章,阅读次数等。加入网络文献替代单纯的期刊论文考核。已有高校将此纳入科研教学岗位的考核试点。这其实也反映了一种社会影响力。

可以量化的参考指标,还包括发表的技术文章,SCI文章,申请的项目,承担的项目,项目的级别,经费情况。他有没有教学,教学任务,这也可以作为一个参考指标。有没有申请专利,然后有没有一些其它的工作亮点。所谓工作亮点可以这样衡量,在单位年度工作总结时能够列入前十条的工作亮点。有没有获奖,有没有一些邀请的报告。

还有就是出勤的情况。有没有按时出勤。这里还包括就是他每天的工作时长,平均每日工作时数,出勤天数,这里需要减去一个请假的天数。平均每日工作时长,可能还会有一些教学,或者出去开会等等,需要去掉。

亮点工作制:像科研岗的代表作制度,这对平台管理有点过于简单粗暴。会做PPT的往往占便宜,会吹NB的有时也能蒙住一些不了解实情的人。所以考核仪器管理人员,直接领导应该有一定的评判权。

以上都是一个日常工作的考核。

那些反应一个人能动性、创造性的因素也应该列入考核范围。如他有没有做一些服务推广,包括一些创新的仪器培训方式,像录制视频教程等等这些,还有他有没有撰写过一些仪器操作手册,有没有撰写过教材,有没有撰写过一些技术指南,使用指南,维护指南等等,或者是有没有负责起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等,有没有参加过一些能力认证。

还有一个技术能力的考核,就是他对仪器技术掌握的程度怎么样?怎么去判断,从仪器的硬件到软件,从原理到应用,仪器的使用操作流程,常见问题,故障处理,维护维修,应用拓展,能不能从这些方面能够给用户做些培训。如果有软件的话,所有软件操作参数设置,所有参数的含义,还有什么样的样品如何处理,仪器对样品的要求,要怎样处理。实验能获得什么样的信息,如何去做数据处理,然后一些异常情况如何处理?如何去校准仪器,如何维护仪器?还有一个就是国内的同行情况他是否了解。有没有和国内同行有些交流,国内有哪些用户单位,有没有主动去参与这个圈子,积极在圈子里回答一些问题。在圈子里面有没有一些知名度,我觉得这个都是技术能力考核的可参考指标。

对本单位的贡献:以上从都是从一些相对比较客观的指标来说的,还有一些指标是从整个贡献的角度来说,对单位的整体贡献。如争取资源这一块,比如做仪器调研,实验室的装修设计,还有日常一些工作管理,有没有参与一些公共事务。就像装修,平时的安全检查,办公室工作,接待,撰写报告等等。这些都是可以算成是公共事务方面的。争取竞争性的资源,当然还包括科研经费、技术开发资金,以及仪器购置经费等等,这些都应该予以考虑。

四、关于高端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以上讲的基本都是一些可以衡量的指标,还有一个更高层次考虑,就是一个仪器管理员能不能在国内成为一个知名的技术专家,他能不能成为这个单位的一个核心技术人员,他是否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能否代表这个单位的技术水平。我觉得这样的人是要重点去鼓励的,关于这类人的话,如果说和其他的仪器管理人员放在一起考核的话,我觉得是不能够体现这类人的价值的,所以我觉得这类人的话,可以作为一个技术带头人,以技术百人的形式。给他们更高的一个支持,包括科研启动经费,包括更高一些的薪酬待遇。就不要作为一个年度考核将来考评,如果去考评的话,这样肯定会引起一些不公平,肯定会有很多人,很难接受这种考核标准,说他为什么测试做的更少,却可以拿更高的工资,这都是有可能的。但是一个单位,我认为一个一流的平台,一定要是有一流的技术人员,所以这类人是一定要去突出保护的。一流的平台,绝对不是仪器最贵的平台,场面最宏大的平台。正如清华老校长梅贻琦所言:"大学者,非大楼也,大师之谓也。"  一流的平台,非一流的仪器也。

如果一个领导将平台定位成只做一些常规测试的话,我觉得这个平台估计不会成为一个一流的平台。这个平台有可能可以赚钱,有可能过得很滋润,做的很好,但是如果是一个高校的平台,一个是科研单位的平台,而不是一个纯粹的简单的测试服务平台的话,那我觉得这种定位是不太合适的,所以我建议每个单位要有一些类似技术百人,技术专家这种层次的人才政策支持。


五、其它内容

以下是还没细化的内容。先列在这里。

“数一数二”的人才政策,就是针对在国内同行中,能做到前列的技术人员给予特殊的支持。如果单纯数点数,机时、服务、收费,技术突出的人未必占优势。而这类人需要保护的。如果一个平台有优秀的技术人员,会提升知名度和整体水平,与公司谈判也会处于有利地位。

技术百人,技术专家的资助形式:如何实施?一种是评审制度,达到标准予以支持。另一种是预先资助,譬如每年待遇年薪额外增加10万,连续资助3年,必须达到什么水平等。达不到怎么办?这需要考虑。一个有点像科研岗的人才基金,另一个有点像是预研支持。具体如何操作要看各个单位了。

本考核制度初稿需要持续修订,希望所有单位的老师都能参与其中。

关于仪器管理的竞争上岗(挺难实现的),如果一个岗位有多个人能够达到熟练的程度,就可以推进竞争上岗了,也可以考虑轮岗等等。

现在很多大型仪器还面临隐性闲置的问题,就是”杀鸡用牛刀“,几百万的仪器之用最简单最基本的功能。

【个人期望】希望这篇文章可以达到一个效果,就是读了这篇文章,不再认为仪器管理人员就是简单的体力劳动者,而是需要付出努力的高技术人才。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215 仪器管理人员工作考核的维度(意见征集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