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上面这张电影海报,来自于1949年上映的《哀乐中年》,目前豆瓣评分9.1。
这种评分基本属于神级作品。
国产电影里能获得这种分数的,几乎一个巴掌就能数得过来。
香港导演李翰祥将其誉为:
当时最有价值的影片之一。
香港评论家刘成汉则评论称:
内容和技巧都接近完美的中国电影
亦是40年代光芒四射的一部作品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部讲述中年危机的电影,故事虽出自导演桑弧的构思,其实执笔的主要是
张爱玲
但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她只拿稿费未署名。里面的人物在她的描绘下鲜活生动、悲喜参半。 她自己对这部电影的理解是:
所谓哀乐中年,大概那意思就是他们的欢乐里面永远夹杂着一丝辛酸,他们的悲哀也不是完全没有安慰的。
【02】
故事发生在上海的二三十年代。 创办小学多年的陈绍常早年丧妻,独自抚养两子一女。因目睹挚友的爱女刘敏华备受继母虐待,遂断了续弦的念头。
十年后,再见敏华,方知其父亲已逝,而敏华已成长为独立自强却不失贤淑的新女性,因不堪继母逼婚,她离家出走,并自荐到绍常学校任教。
绍常长子建中工作后不久,变成银行经理的乘龙快婿,并逐渐成为城中名流。
建中夫妇觉得绍常小学校长身份丢了他们的脸,劝他退休在家做老太爷。 将学校托付给敏华,自己却赋闲在家的绍常很失落,与建中夫妇的矛盾也越来越多。
又到一年清明拜祭亡妻时,绍常遇见前来祭母的敏华,敏华劝他再回学校教书。
每天偷偷从家中溜回学校,站在讲台上的绍常拾回了久违的充实与快乐。
后来无意间,他发现自己与敏华早已两情相悦,决定与她结婚,此事令建中夫妇大为恼火,准备干涉此事。
……
【03】
已有很多专业影评人对这部电影无论是技巧还是思想的超前性做了大量的描述,在此就不再赘述。
而我今天着重想说的还是饰演男一号的石挥。
那个松弛、温润、关切的唠叨里又带着一些可爱的傻和呆的校长,被他演绎得淋漓尽致。
说他是全剧之魂,绝不为过。
大多数年轻的电影爱好者可能从未听过石挥这名字。
但在那个年代,他的称谓是
「话剧皇帝」
编、导、演过《家》、《雷雨》、《福尔摩斯》等大量名家名作。
年仅23岁的石挥,靠《雷雨》中的仆人鲁贵一角崭露头角。
《雷雨》的原作者曹禺本嫌鲁贵戏多,想删,看过石挥表演之后,不仅没删,还多年念念不忘:
“石挥演的,比我写的还要好。”
时人如此评价石挥,
站着不说话也能把主角的光彩抢尽。
他后来出演的《秋海棠》更是轰动一时。
连续上演四个半月,共计一百八十场,在当时空前绝后。
上海人吃了晚饭去看话剧,相互打招呼时不是说“看话剧去”,而是说“看石挥去”!
石挥曾谢幕达12次才得以退场,他生病,换B角顶替,观众就要退票。
几十年后的我们,无缘在话剧的舞台上领略石挥的风姿了,还好他在中国电影史上也留下了举足轻重的印记。
【04】
石挥不仅是顶尖的演员,自己也导演过不少优秀电影作品,其中包括《天仙配》《鸡毛信》等家喻户晓的作品。
大家都知道姜文有多狂。
然而他曾被邀请重新演绎石挥在电影《我这一辈子》里的角色时,却拒绝了。
他说,
“五十年了,石挥的表演依然难以超越”。
在《我这一辈子》这部石挥自导自演的代表作中,石挥从22岁一直演至60岁,以一个底层巡警的命运,映射时代变迁下百姓不变的悲苦命运。
石挥出神入化的角色塑造,造就了影片内涵的准确传达。
今天看石挥,表演时略有一些话剧表演的浮夸痕迹,但相对当时的大多数演员,石挥面对镜头时已经相当自然和收放自如。
而且这种话剧化的表演方式,并非完全是石挥的问题。
导演谢晋回忆说,
当时电影的拍摄技术很简陋,要求演员在一种假定条件下表演。
比方说,拍甲、乙两人对话的戏,只能先拍一个,再拍另一个。拍甲的时候,乙不一定到场,于是甲就只能看着导演的手掌说话,假定那就是乙。
同时,也受当时的审美所限,当时演员讲究台词、讲究动作造型、讲究化妆服装,戏剧化即是最好的艺术。
而现在,几个机位同时设置,和人对戏而不是和巴掌对戏,可做到石挥这种程度的又有多少呢?
然而这个惊才绝艳的人杰,最终却带着罪名,结束了短暂但充满华彩的一生。
【05】
1957年,石挥被打成右派。
这个狂傲一生的“话剧皇帝”,穿上了一件漂亮的棕色呢子大衣,戴着他那块全上海只有6块的名表。
他吻别新婚三年的妻子,去银行给母亲汇了最后一次款,然后告诉路上的熟人,
“以后我不能再演戏了”。
他踏上了最后一部电影《雾海夜航》的道具船,跳进大海,为自己的人生,选择了一个在他看来最为合适的去处。
17个月后,人们在海边找到了石挥的尸骨。
在话剧《日出》中,石挥曾有过这么一句台词:
“太阳已经升起来了,黑暗留在后面,
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
在这一刻,他真正地睡去了。
几十年后,人们又从黑白胶片和发黄的文字中发现了他。
1982年3月,在意大利举办的中国电影回顾展上,法国电影史学家米特里还说:
“我发现了中国电影,也发现了石挥。”
1995年,中国电影世纪奖评委会授予石挥
“中国电影世纪男演员奖”。
研究石挥,已经成了电影学院的必修课。
而他留下的那些作品,也是喜欢电影的我们最宝贵的礼物。
大量素材来源于互联网
部分文字摘编自公众号【愚乐】,作者【姜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