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一锅难以调和的大杂烩

今儿,年初一,农历新年终于到了。

我之前写过,过年,总是像一锅大杂烩,乱炖着数不清的情绪,就像闹腾的春晚一般难以调和各种胃口。每年到了这个时候总是批发祝福的时候,从昨天早上到今天早上,微信短信在手机里沸腾着,未读信息的条数都在三四十开外,粗略看看,还有一堆不认识的号码,而每个人发过来的祝福信息都是大同小异,复制粘贴,拆东墙补西墙,短信后面的那个人活脱脱的就像一个接线员一般,从 A 接到 C, 又从 C 接到 B 错开各位的信息,从新排列组合似乎就编辑成了一条新的祝福,借着那 0.1 元的“邮资”,甚至是趁着 Wi-Fi 的便捷飞到你我的手机里。

当然,最省力最便捷的要数 QQ 微信群的群发祝福了,一趟水儿百八十号人就发货了,还不带延误的,后面立马跟风大把的好评,热闹也客气。面对着大家批发出来的祝福,总觉得有着些许无形的压力,本着眼不见为净的准则,我还是早些洗洗睡了,偶有两条对方自己原创的,哪怕就四个字——新年快乐,我才拿着手机斟酌一番回了一条祝福。

每年的春晚越来越提不起我的兴趣,哪怕今年请来了冯小刚当总导演,哪怕来了苏菲·玛索,开着电视看春晚越来越成为一个仪式,就像到了春节必须发短信一般,索性我今年就直接把手机调到了飞行模式,看了一半春晚图个清静睡个安稳觉。

看春晚是近三十年以来都是年三十夜里不能少的一项活动,过了最为红火的上世纪九十年代,进入了二十一世纪后大家对春晚的反应就越发趋于平淡。就像今年春晚开场的那个四分钟的短片,囊括了社会各类人物对春晚的看法,不论这是一种仪式还是只为吐槽,众口难调的春晚终究是已经深入人心,虽然越来越多的人表示不看春晚,但越来越多的人骂它反倒说明人们对春晚的热情其实更甚。

今年的春晚与众不同就在于请了冯小刚来当总导演,同时今年的春晚也上升到了“国家项目”。大家对于冯小刚来当导演这件事都报以极大地关注度,都希望他能给春晚带来变革,让春晚像他的贺岁片一般的接地气让人喜欢。

春晚这一锅大杂烩,换了冯小刚这个主厨来掌勺其实并不会有太大的革新,哪怕把王家卫请来,春晚其实还是那个味儿,毕竟众口太难调,尤其上升到了“国家项目”的一碗大杂烩,就算他想,店家老板也不敢让他改良这道经典菜式。

冯小刚上春晚当导演,其实是件稳赚不赔的买卖,改良了,创新了,这革新春晚的美名算在他身上,没能创新,老调重弹换汤不换药,这骂名也不是他背,因为体制摆在这,偌大的中央电视台还在这里。

看冯氏春晚,这整台晚会里只要有了冯小刚带来的新鲜元素就算是好的,比方说开场的《春晚是什么》这个短片,以及穿插的承接用的两个短片《筷子》和《动物进场》无不是带有着冯小刚的个人印记。这三个制作精良的短片以及苏菲·玛索甚至我印象中的张国立的一段串词,都为春晚带来了电影的元素。

在场面调度上,今年的春晚也是至少近五年的春晚里面最好的,虽然在收声方面出了一些小瑕疵,带入了太多的现场音,使得声音混响过高,以及个别镜头的切换太过仓促,从品质上来说,今年的春晚当属上乘之作。

也许是今年砍掉了文化部和公安部的两台晚会的缘故,今年的春晚要在一台晚会上呈现以往三台晚会的效果,因此我们能看到总政歌舞团的身影。不过有趣的是,诸如《红色娘子军》《万泉河水》这样的形成于建国初期的节目,从创新的角度、节目的文化内涵都不是文革之后的节目能比的,不管是《万泉河水》那大气磅礴的歌词还是《红色娘子军》融汇中西的舞美设计,都能体现出当年艺术家们的良苦用心,再对比下后面出场的姚贝娜唱的《天耀中华》,那真是甩出了一条街还不止。

今年的春晚,我没看全,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看到小彩旗停止转圈,但据说全国人民就算是看完整场晚会的也没看到小彩旗停下来的画面,我就不免有些惋惜,果壳网的网友细心的算了下:9点前后时她的转速在1.7秒一圈左右,而到了最后阶段,她转得非常快,大概0.76秒一圈。假如我们认为她从1.7秒匀加速到0.76秒,那么平均速度就是0.95秒1圈。这样算她也转了15000圈以上,月亮转这么多圈要从唐朝贞元年间转到现在。

春晚这碗大杂烩,试了试味儿,就像这年必须过,春晚也必须看,众口难调的才是年味。

你可能感兴趣的:(过年·一锅难以调和的大杂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