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脸了!打脸了!
小探再次被一部小破剧打脸了。
说实话,要不是没剧可写了,我可能压根儿都不会看它。
但也不能怪我没看上它,你先听听它的设定——
青春、校园、同性、爱情……
老不老套?无不无聊?狗不狗血?
你再看看这剧名+海报——
《爱你,维克托》
Love, Victor
2020.6.17
是不是有点眼熟?
没错!简直就像是两年前的爆款电影《爱你,西蒙》的山寨版。
左《爱你,西蒙》;右《爱你,维克托》
虽说它确实是《爱你,西蒙》的衍生剧,但这原封不动的剧名和海报,再加上政治正确的选角……
怎么看都给人一种敷衍的感觉。
不吓退一波观众才怪呢。
而且,作为好莱坞首部主流LGBTQ商业片,《爱你,西蒙》的起点着实是有点高。
不仅票房口碑双丰收,还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以往,LGBTQ电影要不走的就是“苦大仇深、政治正确”路线,要不走的就是“小众文艺”路线。
总之,它永远徘徊在主流之外。
而《爱你,西蒙》却一改常态,面向大众走起了轻松诙谐的商业路线。
它最大的成就不在于多有深度或多有艺术性,而在于“去特殊化”。
换句话说,这只是一部甜美的初恋电影,只不过主角恰好是个gay。
所以,它称得上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成功打入主流市场”的同性商业片,有着“开创性”的意义。
前作起点如此之高,难免会让人对这部剧先入为主。
毕竟胃口都被养刁了,谁还想看“山寨版”呢。
也正是因此,不少人都错过了这部宝藏剧。
至于它有没有超越前作,这个不太好说。
但刷完全季的小探可以负责任地说,它至少没给前作丢脸。
播出之后,成绩嘛,略显两极分化。
国内,豆瓣7.8。
中规中矩,褒贬不一。
海外,烂番茄新鲜度91%,观众好评96%,IMDb8.3。
几乎看过的都说好。
那到底该信谁的呢?
每个人口味都不一样,只能说见仁见智了。
反正于我而言,它算得上是一部完成度很高的衍生剧。
甚至可以说,它是我上半年看过最棒的青春剧。
不是捧杀,咱有理有据。
不信?
那就接着往下看。
虽然衍生于影版,但这剧却并不是翻拍,而是换了一个全新的阵容,讲了一个全新的故事。
至于和影版的联系嘛,它们的背景同处于一个世界。
开篇,维克托就随全家搬到了西蒙曾住过的“溪木镇”。
他和妹妹也转到了西蒙曾就读的“溪木高中”。
至于故事,简单几句话就可以概括——
来到溪木镇的维克托,即将开启一段自我探寻之旅。
在这段旅程中,他将寻觅自我、了解自己的性取向、面临家庭矛盾、适应新环境。
当应付不来的时候,他通过社交软件找上了西蒙寻求帮助,没想到竟然真的等来了西蒙的回复。
就这样,在西蒙的帮助下,他一点一点找到了人生的答案。
这么一听,似乎和《西蒙》的故事没啥两样啊。
都是一个高中生的“自我认同”之旅。
没什么新意不说,甚至还透露着一丝青春剧的老套和狗血。
什么烂剧。不约。不看。
可你若愿意放下成见,耐着性子看上几集,就会发现它和《西蒙》的故事其实并不一样。
不仅新意满满,而且更加多元。
首先在内核上,它就比《西蒙》多了一丝现实和疼痛。
当初《西蒙》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和口碑,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也确实存在一些瑕疵。
比如不够真实。
虽然西蒙也经历了内心的迷茫和挣扎,但总体来说他的故事还是太顺利、太理想了。
开放包容的父母、优渥的家庭条件、又酷又善解人意的死党、优秀的爱人……
就连房间都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
他的生活理想得简直像个童话。
但我们都知道,丰满的只是理想,现实往往都是骨感的。
换句话说,西蒙的故事只是个例,代表不了大部分人。
更多人的生活,其实还是很普通的。
没有那么多一帆风顺,反而都是一地鸡毛。
相对保守的父母、普通的家庭条件、充满矛盾的生活……
时常让人迷茫又焦虑。
维克托的生活亦是如此。
本以为换了新环境就能以同性恋的身份重新开始,但现实却又给了他当头一棒。
终究,他还是没能迈出那一步。
不仅因为来自家庭和外界的压力,还因为他对自身的迷茫。
现在的他连自己是谁都没弄清楚,还怎么提做自己呢?
我们经常听到LGBTQ这个群体,但可能很多人并不清楚这几个单词分别代表什么。
L是“Lesbian”的缩写,指女同性恋者;
G是“Gay”的缩写,指男同性恋者;
B是“Bisexual”的缩写,指双性恋者;
T是“Transgender”的缩写,指跨性别者;
Q则有两种解释。
一种是“Queer”的缩写,即我们平常所说的酷儿;
另一种则是“Questioning”的缩写,指对其性别、性取向、性身份感到疑惑的人。
显然,维克托属于后者。
有些人一开始就明确自己的性取向,但有些人却不是,维克托便是这样。
虽然他一直觉得自己是个gay,但他却并不能十分确定。
所以他纠结、怀疑、迷茫。
甚至在渴望得到爱情的同时,又充满胆怯和恐惧。
相比于西蒙的“自我认同”,他面前更大的坎是“自我探索和发现”。
为了迈过这道坎,他只能去试探、去探索。
所以,他选择和米娅在一起。
只是他没想到,和米娅在一起的感觉竟然还不错。
甚至有些甜蜜。
但来自男神本吉的吸引,又让他不能确定这份甜蜜是否是爱情。
所以他又开始混乱、动摇。
最终,忍不住想去试探,甚至越界。
看到这,可能有人会给他扣上“渣男”的帽子。
不可否认,他的做法确实不妥当,甚至伤害到了米娅。
但他从一开始就没想伤害任何人,更没有想利用谁。
只是感情来了,他自己都陷入了情感的漩涡,难辨真假。
等到情感爆发,一切瞬间失控。
可这,都并非他的本意。
所以,也一定还有补救的办法。
除了他的感情线,剧中还有很多条支线。
这也是它最吸引小探的地方。
故事不再只围绕维克托一人,而是塑造了一个丰富的群像,比如——
维克托貌合神离的父母、叛逆的妹妹;
看似家境优渥,实际充满裂痕的米娅;
受母亲影响,很在意别人眼光的蕾可;
家庭不好,但却异常阳光的菲利克斯;
表面坏男孩,实际大暖男的安德鲁……
他们每个人都有着各自的故事,以及各自的隐痛。
同样,他们也都在不断探索,寻找各自人生的钥匙。
所以,这部剧也不再只聚焦爱情,它还探讨了一些更深层次的问题。
比如家庭。
看过剧就会发现,它花了大量笔墨在家庭关系上。
原来,维克托一家搬到溪木镇并非计划之中,而是因为妈妈出轨了爸爸的老板,才导致一家人不得已搬家。
为了挽救家庭,父母决定瞒下此事重新开始。
但纸是包不住火的,被拆穿只是时间问题。
况且,破镜终难重圆。
表面看,父母装作若无其事,并努力在修复破损的关系。
实际上,他们却开始互相猜忌、抱怨、争吵……
即使表面再和谐,但已有的那个裂痕还是会时隐时现,在某个地方隐隐作痛。
父母以为自己伪装得很好,殊不知在孩子眼里早已暴露无遗。
那个裂痕就像一根针,刺痛着孩子们的神经,伤人于无形。
都说“在失败的感情里,最受伤的是孩子”,这句话并非空口无凭。
就像维克托的父母,他们一直坚称自己是为了几个孩子好,为了他们在努力维系家庭。
但这种所谓的“好”,却无形中给了孩子们压力。
所以作为回报,维克托只能更加努力地去维系家庭和谐,变成家人的精神支柱。
甚至,为此一点点丢失掉那个真实的自己。
可反观他的父母呢,对于他作出的牺牲竟然丝毫没有察觉。
甚至又在无形中将压力转给他。
“你是我的支柱。是我的骄傲。是我全部的希望……”
类似的话是小探最不喜听到,也是最反感的。
每个父母都爱孩子,这无可厚非。
但不能因为爱,就以爱之名冠以枷锁,甚至是痛苦。
不能因为是父母,就把太多事情当成理所当然。
这样下去,原本血浓于水、最亲近的人,也会渐渐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应该建立在更加平等的基础上。
子女要学会尊敬、孝敬、爱父母;
相应地,父母也要给孩子们更多自由的空间,接纳真实的他们,支持他们。
双方应该共同努力,让家成为一个可以互相取暖的港湾,而不是一个让人时时刻刻想逃离的地方。
也许,这是每个父母和孩子都需要用一辈子去学习的课题吧……
除此之外,这剧还关于自我接纳、自我认同。
它告诉我们——
别因为急着融入新群体,而忽略或背叛真正在乎自己的人。
就像刚刚来到溪木高中的维克托,差点为了融入新群体失去了喜欢的女孩和最好的朋友。
好在西蒙一语点醒梦中人。
别因为在意别人的看法,而丢失真正的自己和真正爱自己的人。
就像时时刻刻要保持完美形象的蕾可,因为在意别人的看法,一直不敢公开和菲利克斯的关系,差点就失去了最爱她的人。
好在最后她明白了这点,又获得了幸福。
别因为原生家庭而妄自菲薄,除了你自己,没有任何人和事能够定义你。
就像开朗乐观的菲利克斯,母亲患有抑郁症,靠囤积东西来缓解压力。
久而久之,他的家里就像一个堆满了破烂的仓库。
但这却并没有影响他的成长,虽然家庭环境没那么好,但他却依旧那么阳光、善良、优秀……
总体来说,这部剧称不上完美,确实存在瑕疵。
比如部分情节老套、转折全靠舞会……
但跟优点比起来,也就瑕不掩瑜了。
不仅画面、配乐等观感不错,故事背后的意义更加值得探讨。
它甜蜜,让我们明白每个人都值得一段轰轰烈烈的爱情;
它大胆,让我们懂得人生就是要不停地去尝试、去寻找、去探索;
它清醒,让我们理解生活不是活给别人看的,更不是为别人活的。
人生,就是要勇敢地去冲撞,将生活涂成自己喜欢的颜色。
哪怕跌倒、失败、后悔、碰个头破血流……
也总比一辈子都见不到生命中的那束光要强。
有多少人活了半辈子都没找到人生的意义?
又有多少人后悔曾经没有做点什么?
我不怕人生多碰几次壁、多失几次望、多流几次血;
我只怕回顾过往时,心中有的只是无尽的悔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