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故事》假如有一所母亲大学

10年前,我作为母亲和孩子一起懵懂出世,一切是那么新奇,又是那么无知。

我开始认识最简单的图形(无字书),识别最简单的文字(重复语言的绘本),唱最朗朗上口的童谣与儿歌,我和孩子一起在跌倒中愉快前行。

7年前,我三岁了。我开始有了自我意识,一切不再是母亲(我的母亲)说了算,我开始思考,开始反驳,开始生命的第一个叛逆期。我开始探索自己的走路方式。我读到了孙瑞雪老师和李幼儿老师等很多优秀的中国幼儿教育书籍,并结合了母亲30年幼教实践体验,形成了自己对幼儿行为认知的基础。这是一段从行为透析心理,以心理解释行为的过程。也是情绪成长的快速阶段,这个阶段良好的家庭环境是非常重要的营养,萌芽的幼苗没有能力识别和抵御环境的改变和诱惑。

4年前,我六岁了。我和孩子一样,成为一名读书的学生。我放弃了原有的游戏方式(我的工作),一心一意进入“母亲”角色的学习。我非常不适应,不适应无人管教,不适应失去原有的价值评价体系,不适应形单影只、没有同学,不适应没有老师、自学自立,不适应还未长大却不得不开始承担责任与后果。我开始了第三阶段的学习,广泛的学习。陪孩子一起补课,用他能懂的方式介绍世界的样子。陪他一起学习,用他能承受的进度认识世界的样子。陪他聊天,用他感兴趣的话题取得对世界的共鸣。越是陪得深入,越是迷失彼此。即使我百般努力,我依然不能投入他的世界,理解他的世界。反而是在靠近中丧失了自我。我试着从知识的层面跳跃出来。我开始翻阅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从心理学的角度重新认识孩子,认识自己。并学习了更多的心理学的书籍,逐渐认识知与行的关系。

今年,我十岁了。我象孩子一样,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世界。世界依然没变,但我已经开始构建自我对世界的评价体系。我更加热爱阅读,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凯文凯利的失控与必然,简史系列,生物学、物理学、哲学成为生命中如此美妙的音乐,它们帮助我解读生活中所有最至简又最神秘的符号。我开始像个孩子一样走入孩子的世界,我们有聊不完的话题,又有彼此独立的空间,任何孤立的行为不再对应一个单纯的标签,某个静止的行为前后包含一段完整的信息链,它阐释了行为形成的原因及可能导致的后果,但任何一个细微的变化(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一次拥抱、一点沉默)都可能改变这个结果。我发现自己无时无刻不包裹于变化之中,感受万花筒的美妙。没有哪一种当下的形态是绝对美妙(千人千态千世界),但绝对是独一无二。当认识到自己与宇宙的唯一失之交臂,所有的结果也就不留遗憾。

还有两年,就要小学毕业。我希望毕业前,能读完已列书单的所有书籍。当我学会理解和接纳我的宏观世界,我希望能读更多的书,金融学,生物科学,文学,艺术,演讲艺术,或许更多。我希望小学毕业时,能完成一份出色的论文。这个论文的质量不应是孩子毕业的学校与成绩,而是他独立的价值观,心理成熟度,和体力的适应程度,还有我对世界的认知。

毕业时,我将为自己确定新的学习方向,认定自己钻研的科目,并能用自己掌握的能力影响身边的人,帮助他们。

我尚不能确定比此更远的目标,我的初中,我的高中,我的大学。但我知道那必将是一场值得期待的探索之旅。因为我不再孤单,我与我的孩子们共同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日故事》假如有一所母亲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