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哲学基础(一)

《教育的哲学基础》(第七版)

Howard. A. Ozmon等著,石中英等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

导论与第一章 读后感(总)

2017年3月19日

应该说,由于“出身于教育学”专业,这不是第一次接触有关于“教育哲学”的书籍和话题,但这本《教育的哲学基础》较之以前的专业书籍而言,间架结构是不同的,是更具系统性的。这种系统性,更多表现在书籍作者本身“哲学”体系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刻性(这里不包括对译者的评价)。这也就必不可免的,为我们读者增加了很大的难度。对于初次接触“哲学”以及“教育哲学”命题的读者而言,难度更是加剧的。所幸的是,相对于那些年轻的初级学者而言,我们有了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体验和积累,这为我们更好地理解本书所提一些观点提供了可行性和便捷性。

读的过程是“艰辛的”,然而读的过程中思考的乐趣却又是无处不在的,经常会有“似曾相识”亦或“偶遇老朋友”的地方。这或许就是我们通常说所的“产生了共鸣”罢!于我而言,读这本书,更多在于重新“观看”目前的教育之所以成为现有状态的一个逻辑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起始点,就是“理念论(这样的翻译,不知道是否合适?)”。

从苏格拉底、柏拉图追述至现当代“理念论”的发展历程,本章最后对“理念论教育哲学”进行了这样的总结(P35):

理念论者提出了教育的最高认知水平;

理念论者关心文化保护和文化习得;

理念论者非常关注道德和个性发展;

理念论者认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居于中心的,应该受到尊敬的人;

理念论者强调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理念论者强调人类的生活和个体的生活;

理念论者所主张的是综合的、系统的和神圣的教育方法。

可圈可点之处已经在文中逐一从“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师角色”以及“课程”四大方面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辩证分析。而上述几点,则是被认为是比较适合于现当代教育发展现状的几个观点,几经沉淀。历经历史的检验,或可被认为是理念论者认同的“真理”。

正如文章多次提到的,“理念论”比较强调对“真理”的追求,所以会提出“国家论”——因为真理只有上帝知晓,而一个国家的统治者之所以成为统治者,是因为他通过个人努力达到了通晓真理的能力和“智慧”水平,他能够代表上帝来管理世俗的人们。而在管理的过程中,“个体的人”与“社会的人”是“部分与整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就像黑格尔认为的那样:“个体必须与整体相联系,因为只有在整体关系的情境中,才能发现单一个体的真正意义。”这似乎是相互矛盾的,但其实又是相互统一的。更偏向于“主观主义”、强调个体意志的“理念论”,其实一直在追求的是“品格”修为的最高境界,其余,都应该算是他们一直行走在路上的凭借方式和路径。在他们这里,教师是具有“权威”的,是应该被尊重的,因为,一个好的教师就是一个国家意志的代表,就是一个国家统治者的代表,也就是一个“上帝、真理与智慧”的代表,他们所教授的知识,应该就是长久以来积淀下来并得到检验的“真理和智慧”,即所谓被赋予了一个时尚名字的“文化”……

应该说,“理念论”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真实的过程,呈现出了人类认知发生和发现的不断发展的真实历程。苏格拉底和柏拉图时代,人们思考的方式是极为有限的,更多依靠的就是“人脑”的逻辑思维。而如今,当人类认知客观世界方式、方法、途径不断丰富之后,必然会发现他们单纯依靠“人脑进行逻辑思维来认知世界”的局限。但我却不认为他们的思维是狭隘的。因为,人类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物体,一群人类就更为复杂,“理念论”只是从一个他们认同的角度,在认真的思考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这个命题或话题,是必然会延续并不断发展下去的。

(李敏 拙笔)

P4.从事哲学的思考就是要思考:我们是谁?我们在做些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些?我们如何为自己的劳作进行辩护?

教育者要想在教师实践过程中明智地行动,就需要哲学的帮助——理解思想的过程和观念的性质,理解人们所使用的语言,批评文化和社会传统,明了上述因素是如何影响教育实践的。对教育者来说,哲学应该是一种专业的工具。哲学能够帮助他们对人的存在及周围的世界有一种广阔视野和深刻的洞察力,从而帮助他们提高生活的质量,并享受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育的哲学基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