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 TensorFlow 中的 RNN 串流

  • 原文地址:Streaming RNNs in TensorFlow
  • 原文作者:Reuben Morais
  • 译文出自:掘金翻译计划
  • 本文永久链接:github.com/xitu/gold-m…
  • 译者:sisibeloved
  • 校对者:lsvih

谋智(Mozilla)研究所的机器学习团队正在开发一个自动语音识别引擎,它将作为深度语音(DeepSpeech)项目的一部分,致力于向开发人员开放语音识别技术和预训练模型。我们正在努力提高我们开源的语音转文本引擎的性能和易用性。即将发布的 0.2 版本将包括一个大家期待已久的特性:在录制音频时实时进行语音识别的能力。这篇博客文章描述了我们是怎样修改 STT(即 speech-to-text,语音转文字)引擎的架构,来达到实现实时转录的性能要求。不久之后,等到正式版本发布,你就可以体验这一音频转换的功能。

当将神经网络应用到诸如音频或文本的顺序数据时,捕获数据随着时间推移而出现的模式是很重要的。循环神经网络(RNN)是具有『记忆』的神经网络 —— 它们不仅将数据中的下一个元素作为输入,而且还将随时间演进的状态作为输入,并使用这个状态来捕获与时间相关的模式。有时,你可能希望捕获依赖未来数据的模式。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之一是使用两个 RNN,一个在时序上向前,而另一个按向后的时序(即从数据中的最后一个元素开始,到第一个元素)。你可以在 Chris Olah 的这篇文章中了解更多关于 RNN(以及关于 DeepSpeech 中使用的特定类型的 RNN)的知识。

使用双向 RNN

DeepSpeech 的当前版本(之前在 Hacks 上讨论过)使用了用 TensorFlow 实现的双向 RNN,这意味着它需要在开始工作之前具有整个可用的输入。一种改善这种情况的方法是通过实现流式模型:在数据到达时以块为单位进行工作,这样当输入结束时,模型已经在处理它,并且可以更快地给出结果。你也可以尝试在输入中途查看部分结果。

这个动画展示了数据如何在网络间流动。数据通过三个全连接层,从音频输入转变成特征计算。然后通过了一个双向 RNN 层,最后通过对单个时间步长进行预测的全连接层。

为了做到这一点,你需要有一个可以分块处理数据的模型。这是当前模型的图表,显示数据如何流过它。

可以看到,在双向 RNN 中,倒数第二步的计算需要最后一步的数据,倒数第三步的计算需要倒数第二步的数据……如此循环往复。这些是图中从右到左的红色箭头。

通过在数据被馈入时进行到第三层的计算,我们可以实现部分流式处理。这种方法的问题是它在延迟方面不会给我们带来太多好处:第四层和第五层占用了整个模型几乎一半的计算成本。

使用单向 RNN 处理串流

因此,我们可以用单向层替换双向层,单向层不依赖于将来的时间步。只要我们有足够的音频输入,就能一直计算到最后一层。

使用单向模型,你可以分段地提供输入,而不是在同一时间输入整个输入并获得整个输出。也就是说,你可以一次输入 100ms 的音频,立即获得这段时间的输出,并保存最终状态,这样可以将其用作下一个 100ms 的音频的初始状态。

一种使用单向 RNN 的备选架构,其中每个时间步长仅取决于即时的输入和来自前一步的状态。

下面是创建一个推理图的代码,它可以跟踪每个输入窗口之间的状态:

import tensorflow as tf

def create_inference_graph(batch_size=1, n_steps=16, n_features=26, width=64):
    input_ph = tf.placeholder(dtype=tf.float32,
                              shape=[batch_size, n_steps, n_features],
                              name='input')
    sequence_lengths = tf.placeholder(dtype=tf.int32,
                                      shape=[batch_size],
                                      name='input_lengths')
    previous_state_c = tf.get_variable(dtype=tf.float32,
                                       shape=[batch_size, width],
                                       name='previous_state_c')
    previous_state_h = tf.get_variable(dtype=tf.float32,
                                       shape=[batch_size, width],
                                       name='previous_state_h')
    previous_state = tf.contrib.rnn.LSTMStateTuple(previous_state_c, previous_state_h)

    # 从以批次为主转置成以时间为主
    input_ = tf.transpose(input_ph, [1, 0, 2])

    # 展开以契合前馈层的维度
    input_ = tf.reshape(input_, [batch_size*n_steps, n_features])

    # 三个隐含的 ReLU 层
    layer1 = tf.contrib.layers.fully_connected(input_, width)
    layer2 = tf.contrib.layers.fully_connected(layer1, width)
    layer3 = tf.contrib.layers.fully_connected(layer2, width)

    # 单向 LSTM
    rnn_cell = tf.contrib.rnn.LSTMBlockFusedCell(width)
    rnn, new_state = rnn_cell(layer3, initial_state=previous_state)
    new_state_c, new_state_h = new_state

    # 最终的隐含层
    layer5 = tf.contrib.layers.fully_connected(rnn, width)

    # 输出层
    output = tf.contrib.layers.fully_connected(layer5, ALPHABET_SIZE+1, activation_fn=None)

    # 用新的状态自动更新原先的状态
    state_update_ops = [
        tf.assign(previous_state_c, new_state_c),
        tf.assign(previous_state_h, new_state_h)
    ]
    with tf.control_dependencies(state_update_ops):
        logits = tf.identity(logits, name='logits')

    # 创建初始化状态
    zero_state = tf.zeros([batch_size, n_cell_dim], tf.float32)
    initialize_c = tf.assign(previous_state_c, zero_state)
    initialize_h = tf.assign(previous_state_h, zero_state)
    initialize_state = tf.group(initialize_c, initialize_h, name='initialize_state')

    return {
        'inputs': {
            'input': input_ph,
            'input_lengths': sequence_lengths,
        },
        'outputs': {
            'output': logits,
            'initialize_state': initialize_state,
        }
    }
复制代码

上述代码创建的图有两个输入和两个输出。输入是序列及其长度。输出是 logit 和一个需要在一个新序列开始运行的特殊节点 initialize_state。当固化图像时,请确保不固化状态变量 previous_state_hprevious_state_c

下面是固化图的代码:

from tensorflow.python.tools import freeze_graph

freeze_graph.freeze_graph_with_def_protos(
        input_graph_def=session.graph_def,
        input_saver_def=saver.as_saver_def(),
        input_checkpoint=checkpoint_path,
        output_node_names='logits,initialize_state',
        restore_op_name=None,
        filename_tensor_name=None,
        output_graph=output_graph_path,
        initializer_nodes='',
        variable_names_blacklist='previous_state_c,previous_state_h')
复制代码

通过以上对模型的更改,我们可以在客户端采取以下步骤:

  1. 运行 initialize_state 节点。
  2. 积累音频样本,直到数据足以供给模型(我们使用的是 16 个时间步长,或 320ms)
  3. 将数据供给模型,在某个地方积累输出。
  4. 重复第二步和第三步直到数据结束。

把几百行的客户端代码扔给读者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如果你感兴趣的话,可以查阅 GitHub 中的代码,这些代码均遵循 MPL 2.0 协议。事实上,我们有两种不同语言的实现,一个用 Python,用来生成测试报告;另一个用 C++,这是我们官方的客户端 API。

性能提升

这些架构上的改动对我们的 STT 引擎能造成怎样的影响?下面有一些与当前稳定版本相比较的数字:

  • 模型大小从 468MB 减小至 180MB
  • 转录时间:一个时长 3s 的文件,运行在笔记本 CPU上,所需时间从 9s 降至 1.5s
  • 堆内存的峰值占用量从 4GB 降至 20MB(模型现在是内存映射的)
  • 总的堆内存分配从 12GB 降至 264MB

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我们现在能在不使用 GPU 的情况下满足实时的速率,这与流式推理一起,开辟了许多新的使用可能性,如无线电节目、Twitch 流和 keynote 演示的实况字幕;家庭自动化;基于语音的 UI;等等等等。如果你想在下一个项目中整合语音识别,考虑使用我们的引擎!

下面是一个小型 Python 程序,演示了如何使用 libSoX 库调用麦克风进行录音,并在录制音频时将其输入引擎。

import argparse
import deepspeech as ds
import numpy as np
import shlex
import subprocess
import sys

parser = argparse.ArgumentParser(description='DeepSpeech speech-to-text from microphone')
parser.add_argument('--model', required=True,
                    help='Path to the model (protocol buffer binary file)')
parser.add_argument('--alphabet', required=True,
                    help='Path to the configuration file specifying the alphabet used by the network')
parser.add_argument('--lm', nargs='?',
                    help='Path to the language model binary file')
parser.add_argument('--trie', nargs='?',
                    help='Path to the language model trie file created with native_client/generate_trie')
args = parser.parse_args()

LM_WEIGHT = 1.50
VALID_WORD_COUNT_WEIGHT = 2.25
N_FEATURES = 26
N_CONTEXT = 9
BEAM_WIDTH = 512

print('Initializing model...')

model = ds.Model(args.model, N_FEATURES, N_CONTEXT, args.alphabet, BEAM_WIDTH)
if args.lm and args.trie:
    model.enableDecoderWithLM(args.alphabet,
                              args.lm,
                              args.trie,
                              LM_WEIGHT,
                              VALID_WORD_COUNT_WEIGHT)
sctx = model.setupStream()

subproc = subprocess.Popen(shlex.split('rec -q -V0 -e signed -L -c 1 -b 16 -r 16k -t raw - gain -2'),
                           stdout=subprocess.PIPE,
                           bufsize=0)
print('You can start speaking now. Press Control-C to stop recording.')

try:
    while True:
        data = subproc.stdout.read(512)
        model.feedAudioContent(sctx, np.frombuffer(data, np.int16))
except KeyboardInterrupt:
    print('Transcription:', model.finishStream(sctx))
    subproc.terminate()
    subproc.wait()
复制代码

最后,如果你想为深度语音项目做出贡献,我们有很多机会。代码库是用 Python 和 C++ 编写的,并且我们将添加对 iOS 和 Windows 的支持。通过我们的 IRC 频道或我们的 Discourse 论坛来联系我们。

关于 Reuben Morais

Reuben 是谋智研究所机器学习小组的一名工程师。

Reuben Morais 的更多文章…

如果发现译文存在错误或其他需要改进的地方,欢迎到 掘金翻译计划 对译文进行修改并 PR,也可获得相应奖励积分。文章开头的 本文永久链接 即为本文在 GitHub 上的 MarkDown 链接。


掘金翻译计划 是一个翻译优质互联网技术文章的社区,文章来源为 掘金 上的英文分享文章。内容覆盖 Android、iOS、前端、后端、区块链、产品、设计、人工智能等领域,想要查看更多优质译文请持续关注 掘金翻译计划、官方微博、知乎专栏。

你可能感兴趣的:([译] TensorFlow 中的 RNN 串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