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社交,真的是越来越浮躁了。
互联网时代到来的之后,微信慢慢取代了手机的“短信”功能,我们能免费且快速的给朋友发一条文本消息或一条语音消息(在降低用户使用成本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打电话功能),还能实时的了解朋友的动态(如果他是朋友圈的忠实用户)。
现在我已经不那么习惯于打电话+存那么多的电话号码了。更习惯直接在微信上发起一个语音通话请求。固定电话貌似已经成为了古董。
在那个诺基亚一统天下、iPhone3GS还没出世的年代,我们的输入工具还是原始的物理键盘。慢慢的,我们有了作为手指延伸的手写笔,再后来我们有了强大的触屏,手指点几下,“嗖”得一条消息就被发出去了。
来得干净利落。
来得猝不及防。
再往前,是那个手机还叫做“大哥大”的年代。那时候电脑是个稀罕玩意,而我又没有生在一个殷实的家庭,所以电脑对我来说,是有钱人家小朋友的玩物。
那时候,我其实并没有很想买大哥大,反而我特别希望能拥有一部“子母机”。子母机的母机是一台座机,子机是一部可以移动的电话,就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手机。为啥呢?因为能躺在床上跟上班的爸妈聊聊家常,太幸福了。想象自己抱着枕头,蜷缩在被子里,跟妈妈说着自己的小心思,听着妈妈宠溺的声音,简直不要太温暖。
差不多是同时期吧,有个东西叫做“BP机”。那时候老爹有一台BP机。记得那时候,每每晚上爸爸不回家吃饭,妈妈就打电话给传呼台,然后发一条叫爸爸保重身体早点回家的消息。
那时候,爸爸收到消息后,也总是会用单位的电话打给妈妈,叫她不要担心。
那时候的传呼台,就好像邮局,就好像古时候的信差。
再往前。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一行书信千行泪
马上相逢无纸笔
守在家里的少妇,等着当兵的丈夫的信,不为别的,就想知道丈夫是否还活着。
守在家里的母亲,等着赶考的儿子的信,不求高中,但求平安。
初中高中的时候,十几年前吧,玩网游认识了一个姐姐,我们互通信件。有一次我给她写了信,她也写了回信给我,但是当地没有邮局,她说拍照给我行不行。我死活不同意,一定要寄过来。我愿意等。
一个等字,背后是多少的渴望和期盼。
信上的哪一行字不是两个人的希望写成的呢。
但是,
现在这一切来得太快了。
朋友在微信上给我发一条消息,我一时忙没来得及回,他就要催上一句。
工作上沟通什么事情,别人不回我微信消息,我就干脆一条语音消息甩过去,不接就电话打过去。
我真的等不了。仿佛任何事情都迫在眉睫。
几乎市面上所有的社交软件,我没有用超过一个月的(除了微信和QQ)。
现在QQ几乎不用了,微信也屏蔽了几乎所有的群消息,消息通知也关了。哪怕是朋友圈,也只展示最近半年的了。因为不想暴露太多的自己给别人。
我们在社交中,越来越隐藏自己、越来越伪装自己。于是你也看不清屏幕背后的人了:把最好的都留给了朋友圈,但是在现实中却活成了反面。
现在这一切来得太快了。
上一次在社交软件中有期待的感觉,是在mylove。我看到一个华东师大的女孩子,我跟她的匹配度是140(爆炸高),然后她长得刚好是我喜欢的类型(主要原因),而且是个巨蟹座女孩(天生偏爱)。
于是我充了50RMB,只为给她发两句消息。当然如我所料,几天过去了她并没有回复我。可能是不用了吧。
但是这50块钱我觉得花得格外的值:因为我居然第一次在社交软件中找到了久违的“期待感”:我期待她能回我。
类似探探,一个女孩子不回我,我就再刷几个好了,美女一大把,不差你一个。
其实类似mylove也是一样的逻辑,美女一刷一大把(这归功于美图秀秀),但是这个女孩子长得太深入我心了……
几年了,唯一的一次吧。
太快了,就没了期待的感觉:感觉屏幕后面的所有人都差不多,也不可能建立起什么很深的联系,更别提成为朋友。
现在这一切来得太快了。
越是成年人,社交的成本越高。
我们简单算一下:一周7*24=168小时,每天睡觉7.5小时:7*7.5=52.5,每天上班10小时(绝对算少的):7*10=70,每天洗漱+打扫卫生1小时=7*1=7小时
还剩下38.5小时
而你还需要读书、学习、健身、玩王者荣耀、发呆、看直播……真正留给一个成年人社交的时间有多少呢?
这部分少得可怜的社交时间,你还得拿出一部分“孝敬”父母吧?
所以我们真的应该功利的对待社交这件事儿。
以一个产品经理的视角,我对于社交的另一半的唯一要求就是:互相增益。不管是朋友还是男女朋友。
互相增益的意思就是,你对我有帮助,我对你也有帮助,我们在一起是双赢的。
我真TM不觉得我在探探聊一个妹子,她能对我有什么帮助。哪怕我上了她,又能怎样?性欲不是我现在需要的帮助啊。
我更TM觉得我在微信上跟我一个N年不联系的同学吹吹水这件事是在浪费时间:我们可能很长时间都不会见一面,哪怕见面顶多就是打牌喝酒唱KTV,巧的是这三样我都不行……
现在的社交产品,给的反馈太狠了:我右滑一下,反馈是获得一个美女图片。用这些产品的人的嗨点也越来越高,用户就越来越难以被满足。
前几年玩网游,感受也跟现在不同:那时候太有人情味儿了,一个帮会的大伙就像是亲人一样,线下一起聚会不说,被邀请去参加对方的婚礼,还不用随礼。现在呢,人情还在,味儿没了。
所以我真的渴望高投入产出比的社交:能给我一个聊得来的人,这个人能对我有帮助(工作上/生活上都行,如果是我刚好需要的方向就更好了),这样的话我是很愿意付出一些东西给他的:比如时间,比如帮助,比如内推他一个岗位,哪怕最粗暴的就是金钱。
我真的希望能做一个这样的app:它比你更了解你,只给你找到寥寥数人,但是你们却可以成为一生的朋友。
同时我也真的希望社交能慢下来,让我静静的,用心的,去了解一个人,去读一个人,哪怕用信件的形式。
社交,应该趋于理性,而不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