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训练-09 拆解片段来自《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P.115-116

【R:原文片段】

从一个人对周遭事务关注范围的大小,以及发挥影响力的意志强弱,也能判断态度是否积极。每个人都有一些关注的问题,包括健康、子女、事业、经济状况或者世界局势,这些可归入“关注圈”。其中,有些是个人可以掌握的,有些则无能为力。把个人可以控制的事圈起来,就形成“影响圈”。

着重于“影响圈”的人,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把心力投注于自己能有所作为的事情,所获成就将使影响圈逐步扩大。反之, 消极被动的人全神贯注在“关注圈”,时刻不忘环境的种种限制、他人的种种缺失,徒为无法改变的状况担忧。结果是怨天尤人、畏畏缩缩,受迫害的感觉日益强烈。由于着力方向错误及由此而生的副作用,影响圈便会缩小。

前面曾提到我的一个儿子在学校适应一浪,我与桑德拉都很担心他不如人,受人轻视,这些都属关注圈之内。起先我们把全部心力投注其上,完全处于被动,反而增添忧虑无助以及孩子的依赖心。

后来我们转移目标到影响圈,产生了积极效果,不但改变了我们,最后也影响到孩子。因此我们不必担忧外在条件,只要反求诸已,就足以化阻力为助力。

【I:拆书家讲解】

一个人的态度是否积极可以从他关注范围的大小和发挥影响力的意志强弱来判断。我们日常关注的事情形成“关注圈”,“关注圈”内我们个人可以掌控的部分属于“影响圈”,剩下的部分则是个人无法控制的部分。

积极主动的人会将心力聚焦在影响圈,全力做自己能掌控的事情,这样会使自己获得成就,从而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影响圈(可控的范围)。反之,消极被动的人会聚焦“关注圈”中不可控的部分,整天为外部环境的影响、他人的缺失等自己无法改变的事情担忧,如此一来不但会因着力方向错误而无法获得成就,还会因此产生副作用:变得爱抱怨、懦弱无能、受迫害感觉越来越强,久而久之,自己的影响圈也会越来越小,造成恶性循环。

那我们如何扩大自己的影响圈呢?

第一步:了解自我。我们首先要清晰了解自己的“关注圈”和“影响圈”分别是什么。

第二步:转移注意力。将注意力从“关注圈”转移到“影响圈”,不为外在条件担忧,做一个积极主动的人,反求诸己,凡事往自己能改变的事情上全力以赴,终将化阻力为助力,不断扩大我们的影响圈。

比如有人很想在单位绩效考核时取得高的评价,那么他可能会关注领导的喜好、周围同事的做法、单位考核制度等等,但是这些都属于“关注圈”中个人不可控的部分,所以不应过分在意。而应该更多地专注于提升个人工作能力、提高工作主动性、优化同事间合作等自己可以掌控的部分(即影响圈)。

当然,文中提倡的是将注意力从“关注圈”转移到“影响圈”聚焦自己能做的事情,并非建议大家丝毫不关心周遭其它事务闭门造车。“关注圈”和“影响圈”是动态变化的,通过积极主动的挑战自己能做的事情,“影响圈”会越来越大。

【A1:反思经验】

今年春节后婆婆到我家来帮我们带孩子,孩子正处在“爱捣乱”的年纪,婆婆又不是个勤于收拾的人,所以我每天下班回到家看到被糟蹋得乱七八糟的客厅都会有点生气,对婆婆的不满情绪也越来越多,总觉得为什么勤劳的婆婆都是别人家的呀!碰到同事朋友聊家长里短的时候免不了要跟着大流一起抱怨几句!看到这个片段,我发现在收拾家里这件事情上,我因过分关注“关注圈”给自己徒增烦恼了。

A1+:梳理了一下发现:婆婆不爱收拾、孩子“爱捣乱”属于我无法掌控的“关注圈”范畴,而我能做(影响圈内)的事情包括:充分利用自己的碎片时间收拾屋子,利用一起收拾屋子的方式跟孩子互动等等。所以我应该把我的注意力从我无法掌控的这些事情上转移到自己能改变的事情上,看到屋子很乱的时候不去关心别人为什么不收拾,马上考虑我怎样快速让它变整洁,或者考虑我可以引导孩子跟我一起来收拾培养他爱劳动的好习惯!如此一来,不但自己心情舒畅了,也能引导孩子和婆婆都慢慢养成及时整理的习惯(扩大“影响圈”)。

【A2:规划应用】

目标:到6/3为止用21天时间养成聚焦“影响圈”的思维习惯,让自己在工作生活中成为积极主动的人,扩大“影响圈”

步骤:

1.今天(5/14)下班后梳理自己的“关注圈”和“影响圈”,并记录在专门的本子上,方便自己记忆和复盘;

2.今天画两张“关注圈”和“影响圈”的关系图,贴在家里和办公室自己容易看见的地方(触发器),不断提醒自己;

3.明天(5/15)开始每天的日记中追加前一天就“关注圈”和“影响圈”处理方式的情况,记录聚焦“关注圈”和“影响圈”的件数比例,并简单总结反思,规划简单A2,促进自己不断改进;

4.21天后(6/3周日)复盘,统计确认21天的行动效果,如果进步(比例)达成80%以上,奖励自己做一次美发!如果未达成,则奖励取消,并重新做规划追加21天习惯养成挑战,直到达成目标。

你可能感兴趣的:(拆书训练-09 拆解片段来自《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P.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