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洋案”源于我们不在一个叫牌体系里

“雷洋案”源于我们不在一个叫牌体系里

近日,“雷洋案”引起了舆论的广泛关注,警方与社会公众之间就“雷洋案”的细节、证据、疑点进行了广泛讨论。抛开对事件本身的关注,小风子想说的是造成官方与社会公众之间的舆论差异源自于我们不在一个叫牌体系里。

桥牌需要搭档之间沟通牌情,用到的手段就是叫牌。叫牌是有体系的,力求将能够遇到的大概率的牌情包含进去,并在一定的叫品空间下将能够沟通信息都传递出去。发展到现在,精确叫牌法和自然叫牌法是主要的叫牌体系,其中还有很多细分的流派,供牌友自己选用。

网上与陌生人打牌,体系问题是首要需要解决的,不能你用精确,搭档用自然,对于每一个叫品的理解都出现偏差,自然也找不准最终的定约。官方与社会公众就像桥牌中的搭档一样,寻求一个最佳定约是两方的共同目标,但他们采取的体系不一样,无疑给完成这个目标增加了困难。官方的话语体系、信息发布体系与社会公众对于信息的追求存在着差异,对于“雷洋案”等一系列突发事件、热点问题的看法自然会发生偏差,这就需要在这个纠偏的过程中统一体系,或者建立一种协调机制,能够将叫品信息解释清楚。

桥牌中有Alert按键,在叫品无法被理解的时候,敌方可以要求叫牌方进行解释,考虑到保证比赛公平,这个不能用于同伴之间。但面对突发事件、热点问题,政府与公众之间需要一个Alert按键,将疑惑进行解答。

事实上,每个牌友在网上打牌的时候,除非特别熟悉的搭档,普遍会陷入对于叫品理解的困惑中,每个人的理解不一致,掌握的弹性也不一样,即使使用同一体系,也存在因为风险偏好不一样导致的选择错位。有时候,寻找到的是一个完美定约,更多时候会冒叫、丢局。

与搭档建立一个统一的叫牌体系是非常难的事情,但又是非常必须的。社会也是如此,在信息沟通的过程中,需要站在一个体系下进行,还要有必要的协调机制。

你可能感兴趣的:(“雷洋案”源于我们不在一个叫牌体系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