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向自己的“彼岸”——第四期毕飞宇小说沙龙有感

打小,我就是个别扭的孩子,总是以为看见的这个世界就是我心里以为的那个世界,总是以为这世界就是我们所看见的。

磕磕绊绊地长大,才明白这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看不见的并不一定就是不存在的,存在的也并不一定眼睛能看得见。阳光也并不是只有一种颜色,三棱镜下,也是有赤橙黄绿青蓝紫。换句话说,眼睛并不可靠。

       可相信什么呢?  我又要找寻什么呢?一次次的摔跤,一次次的问自己。我知道我不想要单纯的阳光,也不想要黑暗,我想要的不多,只要那块可以看清这世界所有颜色的三棱镜。我牢记着老师说过的那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书籍就是那块三棱镜。在对一切怀疑的年纪,我疯狂地读徐志摩、顾城、席慕蓉、海岩、池莉,读所知道并感兴趣作家的书,渴望从书本中寻找或对或错的答案,寻找让沸腾的灵魂可以安静的信仰,寻找可以让所有茫然和怀疑可以回家的“彼岸”。

       与文字的结缘,始于最好的年纪,遇到一帮喜爱文学的朋友。我们用文字抒发自己的孤独,茫然,还有喜悦。第一块小小的铅字于96年见于市共青团的我忘了名字的某刊物,收到了第一笔邮寄来的稿费。之后参加单位举办的征文大赛,和朋友们包揽了一二三等奖。我们骄傲着自己的青春,骄傲着自己是个文青。

       “天上浮云如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我离开了原来的单位,接着不久单位下岗改制,朋友们相继离开了,消息断了好久。幸好网络时代的来临,让天涯亦咫尺。时断时续,或好或坏的消息得知,他们都相继停了笔,在这红尘为了生活艰难地打拼。我依然时断时续、一笔一划地描绘着眼里心里的世界。我听得见我笔下的文字孤独晦涩的声音,但我依然渴望着可以用我的文字,书写我们曾经痛并快乐着的青春。渴望着,即使哪一天永远的离开这世界,有东西可以证明这世界,我,曾经来过。

       后来,“文青”这个词,在世人眼里竟有了说不清道不明似褒似贬的意味。所以当他人欲以此冠我以此名时,我总有一种唯恐避之不及之感。我不知道我避的是敬畏“文青”这个词本身所代表的深厚内涵和不可侵犯,还是欲冠我以此名的人和这类世界。我不知我怎么了?这个世界怎么了?我徜徉在文学的灰色边缘。

       其实,不管有无这个称呼,这些和文学没有任何关系。自古人类对知识都是崇敬而畏惧的,怀着一种欲求得之或欲求不得的矛盾,无论他是秦皇汉武还是雍正乾隆,都想一己据之而堵住悠悠众人之口甚至于源头。知识的力量在于此。文学亦然。

       其实,文学就在那里不远不近,不偏不倚,不贵不贱。

       我们赶上了好时候,这是个文学自由的时代。可为什么那么多曾经那么爱好文学的人半途而放弃呢?我也有过这样的考虑。抛开各人能力因素的问题,是忘记了自己当初的理想了吗?是那山太高还是那海太远?还是这条路太孤独?

       庞余亮老师说,水本来是无声的,因为有了阻碍才有了声音。

       这世界本就是矛盾重重,人类也是在矛盾中进步到现在的。阻碍越大,浪花才越大,水的能力才越大,不是吗?

       我一个朋友曾对我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会写字的人有一个使命,替那些不认识字不会写字的人写下他们的声音。我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具体到写作,毕飞宇老师说:写作和婚姻很像,存在着矛盾。你喜欢什么样的女人和最终选择娶回家的那个,往往不是同一个人。作家的兴趣和能力,同样也是一对这样的矛盾,很少合拍。一个人往往对自己和周围的人和事物是最熟悉的。写好自己,写好他们,这才是每一个写作的人具备的能力,也是真正写作的开始。但是请记住每一个作者都是有自己的彼岸的。要相信自己!

       我不由想起我的那位朋友还说过: 何为历史?历史即人民。人民就是你、我和他(她)。写好自己写好了他们, 然后无数个这样的我们,合在一起,就是写好了历史。

       看起来历史,是个严肃神圣的命题,似乎只有大儒和史学家才可以提及。错了!其实我们每一个人,无论达官贵胄还是贩夫走卒都是历史海洋的一朵浪花,我们度过的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分钟,每一秒都是历史天空的一片云,即使转瞬即逝,也是存在的,都有各自存在的理由。

       文学即人学。所以对于爱好文学的人,写好自己,写好身边的最熟悉的人和环境,才是初始。

       我恍然如悟,愧疚于自己的庸人自扰。当初的我们就是那个握着三棱镜的孩子,长大后,拼命想寻找看清这个世界的方法,却忘记看清这世界的方法,其实就在我们手中。以前是书籍,现在是书籍和我们手中的笔,我们也可以用这杆细小的笔写下你我和他(她),哪怕只是众生之尘埃。只要我们相信自己,不放弃,我们终将游到自己的“彼岸”。

2015年10月18日

你可能感兴趣的:(游向自己的“彼岸”——第四期毕飞宇小说沙龙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