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街水果五元一斤没人买,这么一创新却成十元一斤爆品

周末逛东门步行街,发现每隔几步就有个水果店,有的有门面装修,有的仅仅是街边小摊,共同点是生意火爆。

按理说,水果店在商业街是比较少见的,商业街店铺成本高,也很少人会在商业街提袋水果回家的,这些水果店怎么就存活了下来,还成为了一股潮流呢?同去的朋友去排队买臭豆腐了,我就待在一边观察了一会。

商业街水果五元一斤没人买,这么一创新却成十元一斤爆品_第1张图片

秘诀在于他们的经营方式:为了迎合步行街的年轻群体,这些水果店经营者将水果洗干净,削皮,切块弄成了即时消费的食物,而不是要带回家洗过、切完才能吃的水果。他们把水果切成小块,多种水果自选打包成“什锦水果”,全部水果统一价格捆绑销售。

在销售现场,水果店主还有些小心思:经水洗,削皮,切块加工后的水果价格是十元一斤;这些小店摆在最外面的都是像哈密瓜、西瓜、小李子,小番茄之类的便宜水果,市面上也不超过五块一斤,这个位置顾客容易拿到,而且切出来的块头还不小,贵的水果是提子、黑加仑,都摆在了最靠里的位置,不好拿。这样一来,水果店主可以很轻易就控制了成本。

更巧妙的是,水果店主选用的水果过称的盒子比较大,基本上顾客只要装到一半多一点的空间,一过称就有两斤了,这样一来,水果店主还很好地控制了销量。

年轻人逛街图个乐子,对价格不是那么敏感,水果也是健康的大众食品,经这么一改良,受到了许多年轻情侣和组团逛街的姐妹团的欢迎。

低成本+高销量,盈利的模式的显而易见的,难怪一时间冒出那么多的水果店。

本来也想尝尝这种新模式下的步行街水果的,可在亲眼看到老板娘把别人挑水果时不小心掉出来的小番茄,没有经过清洗,而且周围还有一圈顾客的情况下,又重新放回待挑选的水果篮里就打消念头了,担心在人前也能这样做的老板娘,水果会不会洗得不太干净。

商业街水果五元一斤没人买,这么一创新却成十元一斤爆品_第2张图片

再回来说说这种轻模式的水果经营,目前来看在商业街是成功的,不过现在步行街上模仿的人已经很多了,每隔几步就有一家,原先一些卖别的东西的店面也在门口摆了小桌子在卖水果,他们很默契地在价格上形成统一战线:十元一斤,快速消费,也没有什么差异性的竞争力,能盛行多久还真不好说。

在我们国家,一个市场的火热必然带来同质化产品的竞争,这样的竞争很容易将整个市场搞死,就像2014年市场火爆的智能手环,发展到2017年因无技术创新,同质化现象严重,销量已经大幅下降了;再比如现在还有不断入局导致乱局的共享单车。

看到别人做得好,自己不再愿意去花心思去创新,一味复制与照搬,是我们当中一些人既机智又愚昧的一面。

每次看到这样的现象,总会想起“螃蟹效应”:用敞口藤篮来装螃蟹,一只螃蟹很容易爬出来。多装几只后,就没有一只能爬出来了。不因为别的原因,就因为相互扯后腿的结果。

你可能感兴趣的:(商业街水果五元一斤没人买,这么一创新却成十元一斤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