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焦虑 静待花开+79 刘纾鹇+W3

紧张或焦虑,并不是一种病毒,也无法被根除或遗忘。它是一种头脑的状态,既需要被理解,又需要被小心翼翼地挑战。

换句话说,焦虑的感受并不是唯一的问题,当我们因为焦虑而采取逃避态度时,同样将蒙受损失。“紧张”的反义词,并不是“不紧张”,而是联结与信任、游戏与快乐。

孩子容易紧张的个性,一方面来自基因,另一方面来自父母的教养方式。当然,没有哪一位父母会故意让孩子焦虑。然而,在不可回避的事实面前,我们必须反思自己的做法,包括对孩子的批评、怀疑、过度保护、不切实际的高期望值等等。我们平时对待孩子的方式,决定了他的“内在声音”,也就是他看待自己的方式。孩子会把从外界(大多数是父母那里)听到的声音渐渐“内化”到自己心里,然后在相应的情景下反馈出来,变成对自己说的话。

孩子只有在充满关怀和珍爱的关系中,才能发展初自信的“内在声音”。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耳边可能会响起一种声音,这是他最信任和依赖的父母所“存留”在脑海里的。这种声音可以带给孩子温暖、安全和平静的感受,并帮助他度过各种困境。这个声音就是“内化的安全感”,它并不是一夜之间就能产生的,而是我们无数次满足孩子的需求、抚慰他的情绪、让他知道可以依靠父母的结果。小毯子或布娃娃等安慰物,之所以可以成为孩子的情感寄托,是因为孩子已经把来自照料者的真实的温暖与安全感内化在自己心中。假如没有这种内化的安全感,孩子可能会出现过度的依恋和分离焦虑。

适当的依恋和分离焦虑,是大脑安全系统的必要组成部分,例如孩子见到陌生人时会紧张,这意味着孩子可以分清哪些是熟人、哪些是陌生人。在一个普通孩子感到紧张的时候,只要多给他一些关爱和耐心,就可以帮助他度过紧张时刻。婴幼儿期经典的“蒙猫猫”游戏,让孩子体会“妈妈不见了”和“妈妈回来了”的概念,是一个能够帮助孩子适应分离的游戏之一。



2017年,跟着圈妈,逼自己一把!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焦虑 静待花开+79 刘纾鹇+W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