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秦人的故事】82、孙武练兵

上面说到,吴国在伍子胥和吴王阖闾的执政之下,国力逐渐强大。两人厉兵秣马,就想对强大的楚国发动战争了。

因此他们通过疲楚的政策,完成了对于楚国的初期战略攻势。

在这种情况下,吴国又迎来了一位军事奇才。据《史记》记载

孙子武者,齐人也。以兵法见于吴王阖庐。

孙武为齐国人,捧着兵法,毛遂自荐于吴王阖闾。但是在《吴越春秋》中,并不是这么记载的。

说,吴王阖闾害怕伍子胥头脑一发昏就不顾事实,执意伐楚。于是伍子胥推荐了孙武。

孙子者,名武,吴人也,善为兵法。辟隐深居,世人莫知其能。胥乃明知鉴辩,知孙子可以折冲销敌,乃一旦与吴王论兵,七荐孙子。吴王曰:子胥托言进士,欲以自纳。

这里记载,孙武为吴国人,隐居起来,不为人所知。但是伍子胥知道,于是就推荐孙武。

那么两种说法,谁对谁错呢?据《唐宰相世系表》是这么一种情况。

认为孙武的祖先原是齐国陈无余的儿子,因为伐莒有功,赐姓孙。后来孙武逃奔吴国。

齐陈无宇之子书,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食采于乐安,子孙因乱奔吴,孙武为吴将,其后也。

那么这个说法也是有问题的。最大的问题在于《左传》对于如此有影响力的人竟然丝毫没有记载。我们来看看这个说法对不对。在《左传 昭公十九年》记载

齐高发帅师伐莒,莒子奔纪鄣,使孙书伐之

这个孙书是不是陈书呢?此事发生在公元前523年,而孙子甭管是推荐还是自荐是在公元前512年。一共隔了11年。

在《左传 哀公十一年》记载

陈僖子谓其弟书:“尔死,我必得志。”陈书曰:“此行也,吾闻鼓而已,不闻金矣。”吴鲁大败齐师。获国书、公孙夏、闾邱明、陈书、东郭书、革车八百乘,甲首三千以献于公。

这件事情发生在公元前484年。也就是28年后,他的祖先被吴国抓住了。这就前后矛盾了。

所以孙武不可能是齐国人,就算是也不是陈无余的后代。

总之,孙武的身世是个谜团。而且《史记》记载情节太过饱满,且没有其他史料可以佐证,我们总要打上一个问号。当然还有孙武为卫国人的说法,认为是当年孙林父逃难到吴国。

但是很显然这些说法,大多都是旁证,没有直接说明性。

阖庐曰:“子之十三篇,吾尽观之矣,可以小试勒兵乎?”对曰:“可。”阖庐曰:“可试以妇人乎?”曰:“可。

于是孙武献给吴王阖闾《孙子兵法》。吴王阖闾非常赞赏。但是吴王阖闾觉得不能纸上谈兵。

于是问孙子说:可以为我练兵吗?

孙子说:可以

阖闾问:能否让妇人练兵呢?

孙子说:可以。

这个在《吴越春秋》中也是不一样的

问曰:“兵法宁可以小试耶?”孙子曰:“可,可以小试于后宫之女。”王曰:“诺。”

也就是孙子主动提出,要练习妇人。

于是许之,出宫中美女,得百八十人。孙子分为二队,以王之宠姬二人各为队长,皆令持戟。

于是把后宫的美女列成两队,让阖闾两个宠姬为队长。

令之曰:“汝知而心与左右手背乎?”妇人曰:“知之。”孙子曰:“前,则视心;左,视左手;右,视右手;后,即视背。”妇人曰:“诺。”约

于是命令说:你们知道,心口处为前,左右手为左右,背为后面。

这些姬妾应诺。

约束既布,乃设鈇钺,即三令五申之。于是鼓之右,妇人大笑。

孙武按照规定好的章程下达命令,妇人大笑。

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复三令五申而鼓之左,妇人复大笑。

孙武亲自三令五申,妇人还是大笑不止。

孙子曰:“约束不明,申令不熟,将之罪也;既已明而不如法者,吏士之罪也。”乃欲斩左右队长。

孙武说:如果章程和命令下达不明确,这是将领的过错。如果士兵明明知道了章程却不照做,这就是士兵的过错。于是斩杀左右队长。

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趣使使下令曰:“寡人已知将军能用兵矣。寡人非此二姬,食不甘味,愿勿斩也。”孙子曰:“臣既已受命为将,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遂斩队长二人以徇。

阖闾在台上看孙武怎么练兵。看到他要斩杀爱妾。

于是下令说:寡人已经知道将军用兵,何以要斩杀二人。没有这两个爱妾,寡人食不甘味,请先生勿斩。

孙子说: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于是执意要斩杀。

用其次为队长,于是复鼓之。妇人左右前后跪起皆中规矩绳墨,无敢出声。

把队长斩杀以后,这帮妇人大惊,于是都听从号令,不敢出声。

于是孙子使使报王曰:“兵既整齐,王可试下观之,唯王所欲用之,虽赴水火犹可也。”

孙子报告为吴王阖闾,说:兵已经练好了,大王如果要用,他们必然赴汤蹈火。

吴王阖闾听了,挥了挥手,说;既然练好了,将军可以休息了,我就不看了。

孙子说:难道大王也是徒好其言之人吗?

于是阖庐知孙子能用兵,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孙武就是著名的《孙子兵法》的作者,当然我们在这里不可能把《孙子兵法》讲一遍。

我们讲一个很重要的历史意义。就是《孙子兵法》第一章,始计篇。这里的计,不是计谋。战争实际上计谋并不是很重要的事情,没有良好的实力做保障,用计谋,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这一章主要讲庙算。

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呼!

所谓庙算,就是战前的战略安排。这个是具有历史性变革。因为我们讲过那么多场战争,有个特定在于,往往他们要干一件事情。就是卜算。

早期战争,占卜极为流行。但是孙子已经明确提出,占卜不可靠。我们在讲子产那一篇中,已经详细讲了,为什么会出现这个变化。

此外,《孙子兵法》开篇就讲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这一点也是很有战略眼光的。为什么这么说。战争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这不是稀松平常的道理吗?但是我们看历史上,有多少政治家利用战争,挑起国民的民族情绪,转嫁国内矛盾,军国主义横行。不就是无知于最简单的道理吗?

再比如,孙子说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这句话很有名,很有名不代表你能深刻理解。深刻理解,不代表你能灵活运用。

比如说,我们做任何事情,往往会有思维定势。都知道知己知彼,但是往往会出现把过去的经验夸大,然后忽视眼前的事实。比如说,秦王朝二世而亡,至于秦朝怎么灭亡,我们暂且不讨论。我们拿最普遍的结论,就是因为暴政。问题在于,人家在战国也是这么玩,怎么当时他不灭亡?也就是,执政者没有确实分析当前形势,而是把过去的经验拿过来,这就是思维定势。

包括统治者应该经常问这么一句话,昨天发生的事情,一定今天就会同样发生吗?

所以说,我们常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这句话不对,应该是实践可以证伪某理论,而不能证明某理论。

再把这句话往深地想,知己知彼,也就是我掌握的信息足够多。但是多,不代表对。难道对方就不给你假情报吗?这样,我方就要有筛选机制,这就使得战争成本变大。

对于兵法我们怎么看待。当年岳飞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

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但是兵法不能用于日常生活中。兵法是怎么产生的?是在极端的社会情况,即战争中产生的。战争是要死人的,如果把如此残酷的策略用于生活中,生活必然是一团糟。

只不过中国人特别信奉谋略之术,实际上在韩非子眼中,权谋是最低端的。所以他对申不害,评价并不高。

总之,吴国在伍子胥、孙武、伯嚭(伯州犁之子,在楚国子常灭亡郤宛的时候,逃难到吴国),国力蒸蒸日上。

公元前511年,吴国攻打楚国,进攻夷地,侵袭潜地、六地。

楚国派沈君戌救援潜地,吴国马上撤军。

然后转头攻打弦地,楚国人一来,吴国人马上撤军。如此就是疲楚政策。

这一年,春秋时代发生日食。

晋国的赵鞅做了一个梦,第二天让史墨给他解梦。

史墨说:六年以后,吴国将来进入郢都。

赵鞅大吃一惊说:那岂不是是要灭亡楚国了?

史墨说:那倒也不是,最终吴国无法战胜楚国。

第二年,公元前510年,吴国进攻越国。这是首次向越国用兵。

史墨预言说:不到四十年,越国会战胜吴国。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秦人的故事】82、孙武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