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思考 | 从《人民的名义》给“观光牧场”的热潮献一言

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无疑是2017年春天席卷全国的一部作品,人们谈的是它,聊的也是它。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都是观众,看到的东西多少有些不同。

行业思考 | 从《人民的名义》给“观光牧场”的热潮献一言_第1张图片
人民

剧的名字里面有“人民”二字。一直看剧,一边在想:这两个字在剧中是由谁来代表的?剧中有人民的公仆,有腐败分子,还有奸商......想来想去,觉得剧里能配得上“人民”二字的只有大风厂的工人们。

周梅森这部剧客观来说,是一部连环画似的作品。情节值得推敲的地方不少,特别是涉及到企业的一些基本常识,譬如企业的设立和运营。我们看几个小例子。

行业思考 | 从《人民的名义》给“观光牧场”的热潮献一言_第2张图片
新大风成立了

一个是新大风厂的成立过程。原大风厂风雨飘摇的时候,工人们还在赶制“奸商”老板蔡成功找来的外贸服装出口订单。“一一六事件”后,老大风厂没了。在厂工会主席郑西坡和原副厂长老马的“带头”作用下,几百号工人就呼啦啦响应,李达康书记好不容易“弄”来的安置款刚分到手,大家又拿出来,攒出了一个“新大风”集团。群情激昂之即,还选举产生了新大风的领导,包括一位在陈岩石的推荐下担任了“监事长”的小伙子,那个小伙子说话还难掩羞涩,记得是谁的小徒弟。看到那个情节,我忽然想起了一个近四十年前的老电影,那里面一个叫张大年的铁匠铺小伙,凭着手上的满手老茧进了共大。

新大风就是这样凭着热情,在没有企业战略的情况下就诞生了。因为在这个故事中,他们是弱者,他们要生存,他们要自强不息地活下去......文艺创作中,作者难免有局限性。但如果您把这样的内容当真了,就需要去好好测量一下智商了。

行业思考 | 从《人民的名义》给“观光牧场”的热潮献一言_第3张图片

企业如果是可以这样去办的话,那么就不需要企业家了。这么多人每天有开销,吃什么?靠什么挣钱?郑西坡在沙书记周末视察大风厂的时候,一脸笑容地抿着嘴角提出让领导帮忙卖保安服,陈岩石也跟着敲边鼓儿,结果沙书记戴着意味深长的笑当场都给拒绝了,理由非常合理,政府只能做政府的事。陈老和郑西坡只能马上收回这个请求。

行业思考 | 从《人民的名义》给“观光牧场”的热潮献一言_第4张图片
新大风厂的领导层

那么他们只能靠市场了,我们回头看看电视剧里是怎么交代“新大风”的经营的。这就涉及电视剧里那组不让人待见的人物,那个黄毛郑胜利和他女朋友宝宝。按照剧中的脸谱划分,他们也绝对是“人民”。

郑胜利在网络上找了五千套保安服订单,然后分包给他爸和老马带着几百号劳动者创建的大风厂。按照剧中郑胜利的话,这五千套干得太慢了。除了这五千套保安服外,没有看到他们谁去卖东西、找市场,更没看到他们谁有可能掌握市场定位、企业战略等等现代企业治理的基本常识。保安服的加工费在北京也就六七十块钱一套,那么五千套也就三四十万块钱。即使一个月干完,那么够这几百号工人的工资吗?即使厂房是白用,电费呢?估计第一个月就得开始从股本里拿钱发工资了。要是谁相信企业可以这么办,那么真是值得祝贺的一件事,因为您的智商可以永远停留在“三岁”的美好时代了。

这里面其实还有法律层面的问题。大风厂厂房尚在司法诉讼程序中,那么郑西坡注册“新大风”的时候,必备的经营场所证明是怎么得到的?如果没有,他们怎么拿到的执照?这可不是几百人凑了六百多万的现金就可以经营了。劳动者确实是有尊严的,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没有例外。做一个企业,且不说成功与否,只说生存下来,就不可能像剧中的“人民”那么简单。拿到执照了吗?我很想知道。

开着录像机取经,利于“画瓢”?

话说回来,我无法了解剧中的事是否来自于生活,但却在现实生活中看到了剧中的影子。昨天出席了一个以“牧场观光旅游”为主题的奶业报告会,听着,想着,我想到的是大风厂里的那些故事。

我们政府主管部门给出的第一个鼓励发展休闲观光牧场的理由,换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就是养牛的人太难了,得找条出路,那么就想到了办观光旅游。第二个理由是科普消费者。第三个理由是促进转型升级,一举X得。

第一条理由入耳的瞬间,我想到了大风厂的“人民”。一个行业,从九十年代的鼓励奶户养牛,到2004年前后开始推动进小区,再到2008年后大力推动“标准化规模”养殖,一遍一遍地指引,一遍一遍地否定,一遍一遍地淘汰落后,好了,现在看一下现状:规模化牧场无论大小,限奶、限价压力之下,谁不是度日如年?作为顶级的行业主管部门,二十年里,到底是怎么把牛奶办成老百姓越来越喝不起的东西?到底是怎么让养牛人的心越来越凉?这些都是和“人民”最休戚相关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拿不出解,却给养牛人支了这么一个招儿,这就容易让人想起光明区信访局窗口的竹凳子和冰糖了。养牛这圈里的“人民”现在比大风厂的工人们还更需要有尊严的劳动,这是我们的主管部门需要下下功夫的。

把第二条先放下不说,说说第三条。这个世界上,一举就是一举,一举能一得就不容易,这才是本份。作为第一产业的主管部门,想涉足第二产业去管管牛奶,都没人真拿咱当回事儿,现在又去指导一帮脸朝黑白花背朝星星星月亮没黑没白的养牛人涉足第三产业,不由得试问:咱们有那个跨界的行业资源整合能力吗?甭说别的,让游客吃起来、喝起来,卫生部门、食药部门,让养牛人自己一个一个跑去?他们现在的牧场执照有这个经营范围吗?涉及旅游和餐饮增项,有没有一个窗口给他们一把一利索地搞定?还是说他们先跟大风厂似的,先nao(4声,部分北方地区方言,意思很广,可意会不可言传)起来再说?

最后说说那个第二条,科普。前不久看了国内一些牧场观光项目的现场照片,无论成人还是孩子,排着队,满脸庄严肃穆。我相信他们都受到了很好的教育,但你能相信他们会惦记自己再来吗?旅游观光,换做你,你是去玩儿的?还是去找人去“教育”你的?给人快乐是第一位的,那些花花绿绿的彩色牛雕塑和看板、数字,是我们臆想的“寓乐于教”的简易包装。消费者不傻,我们口中的“寓教于乐”可不是那么好实现的。

行业思考 | 从《人民的名义》给“观光牧场”的热潮献一言_第5张图片
我讲的,不知道您听懂了吗?

面向牧场旅游的亲子主体,您作为“快乐的提供方”,陪过自己的孩子吗?读过《托马斯小火车》吗?读过《苏菲亚》吗?看过《冰雪奇缘》吗?由于关注这个产业机会五年了,再加上我有个学龄前的孩子,我读了几乎所有流行的儿童读物,看了大量的动画片。我们和孩子对话,我们和孩子的家长对话,要学会他们的语言。而我们行业的显著文化特点是两个,一个是“比苦”,你辛苦?我比你还辛苦!另一个是“比惨”,你惨?我比你还惨!对于一个难以维护自己正常生活的群体,我们先要正常的生活,再像沙书记说的那样“有尊严”,我们才有可能给别人提供快乐,成为我们经营的新增长点。

业内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而现实情况是,什么话说的越多,现实越扯淡。十几年来,背离科学规律,粗旷盲目建起来的牧场项目在承受着什么样的代价,只有我们的老板们自己心里有数。老话儿说的好:吃一堑长一智。牧场旅游不是“农家乐2.0”,更不是花花绿绿仨萝卜俩花儿就异想天开惦记城里人傻乎乎地来你这消费的。基于常年的海外项目经验积累,东石在牧场旅游领域的探索已经扎扎实实地做了多年的准备,用文化托起文化,才有可能让一个梦想变成现实。

行业思考 | 从《人民的名义》给“观光牧场”的热潮献一言_第6张图片
东石报告主题《白色本就多彩》

扎好根,才能枝繁叶茂。锦上添花的事情,不要当作救命稻草。牧场旅游不但大有所为,而且一定大有作为,但一定不要冲动。剧中的大风厂结局很好,最后那个郑胜利接了董事长,带着大风厂向前了。但那是戏,别真看进去!现实之中您要也这么来,就难免被一阵大风刮个无影无踪了......


行业思考 | 从《人民的名义》给“观光牧场”的热潮献一言_第7张图片
后续———文章推出后七个小时,注意到了一篇推广文章。在此做一个二次更新。

行业思考 | 从《人民的名义》给“观光牧场”的热潮献一言_第8张图片


行业思考 | 从《人民的名义》给“观光牧场”的热潮献一言_第9张图片
截图

冒昧问一句:


牛的健康有没有把握?如果没有绝对把握的话,这么大胆去做,双向防疫万一出了问题,游客健康如何保证?业内人都知道我在说什么,这里就不细说了......


这样树样板,是否考虑周全了?期待得到答案。

行业思考 | 从《人民的名义》给“观光牧场”的热潮献一言_第10张图片
双向防疫如何确保万无一失?


行业思考 | 从《人民的名义》给“观光牧场”的热潮献一言_第11张图片
最起码要对孩子的安全绝对负责

你可能感兴趣的:(行业思考 | 从《人民的名义》给“观光牧场”的热潮献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