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18丨如何切除认知阑尾?99/100

问答18丨如何切除认知阑尾?99/100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输出是最好的输入

#见:我们认知的很多优势都包含着某种高利贷,它当初怎么给你造就核心优势,最终很可能也怎么给你造成核心劣势。

隐身的高利贷债主还没有出现之前,你已经撤离了,这是“认知资产管理”的一种重要方法。

3. 切除“认知阑尾”:不可能的使命

应该说,切除“认知阑尾”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甚至夸张点儿说,是一个不可能的使命。

《习惯的力量》这本书里说:我们极难消除一个旧习惯,只能用新习惯来替代旧习惯。用我们课程的话说就是:一旦形成一个高带宽专线,就会形成一种信息、知识、认知的独裁,从而把很多异质化的信息、数据、知识排除在外。

所以“A场景仍然适用的时候,我们还要切除这种认知吗?”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没必要。让它留在工具箱里,等A场景出现的时候,我们再拿出来用,不存在“切除不切除”的问题,只存在“如何增加工具数量”的问题。

有一个同学说得好:在“认知阑尾”这个单元的课后,大家都在讲“如何做减法剔除它”,但我们都知道垃圾是不好的,要扔掉,可也有人说“垃圾是放错位置的资源”——“认知阑尾”,也是放错了场景的认知。

“切除阑尾”只是一个比喻,最有效的“切除”是如何避免一个方法的滥用,而避免“方法滥用”的最好方法是,让你的认知方法有多样性的特点。

一个良好的生态是建立在生物多样性基础上的,一种良好的认知是建立在方法多样性的基础之上的——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也是最值得去追求的。

#感:正如王烁的《在耶鲁精进》一书所说,成为专才之前先成为通才,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思维的局限性,在思维的工具箱里多一些工具,避免“手里只有一把锤子,世界就是钉子”的假象。

#思:想起了以色列某个军事部门的特殊规定,当其他人都同意某个观点的时候,最后一个人不管心里多同意,也一定要找出与之截然相反的证据和观点,防范黑天鹅的出现。拥有这种思维,就是在逼迫着自己去摆脱认知阑尾的束缚,寻找更多的方法。从而避免过去的经验给自己带来的认知谬误。

#行:与其说切除阑尾,不如说如何灵活地使用不同的认知工具,就像是梅花螺丝刀没法拧内六角的螺钉。不同的认知螺钉需要使用不同的认知螺丝刀。

你可能感兴趣的:(问答18丨如何切除认知阑尾?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