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2-03 腊月29日 晴朗 夜晚

天水日报教育周刊舆情版征稿(35期):做情绪的“主人”是教师的“必修课”。

      用萨提尔“冰山理论”平抑情绪

        2018年8月,我有幸在北京工业大学耿丹学院参加了由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举办的为期五天的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成长计划第六期暑期培训。培训主讲嘉宾是来自台北市中山女子高中的张辉诚老师。他着重介绍了“学思达”创新教学法,提到了用萨提尔化解教育中的各种难题,特别强调了 老师如何运用美国心理咨询学家萨提尔的“冰山理论”进行自我情绪的控制。

      张老师以我们司空见惯的学生上课睡觉现象为例。

      课堂上,老师讲得正酣,不料,看见一名学生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在看到这一样态的那一瞬间,相信大多数老师脸上会立刻浮出负面感受。也就是说,学生睡觉的外显行为,很快牵动了老师内在冰山下的第一层“感受”。此处“感受”指情绪。此时的重点在于老师能不能察觉、关注、甚至接纳自己的情绪状态。如果老师还不能察觉自己的内在状态,很可能就会开始直接应对。从冰山图来看,假设老师看到学生上课睡觉的外显行为,自己内心怀抱着一些负面情绪,结束马上就要开始应对,而且这些应对方式大多数是后天习得的惯性反应。萨提尔 提到的最常见的四种应对方式是:第一种是“指责”;第二种是“讨好”;第三种是“超理智”——对着学生大谈道理;第四种是“打岔”——视而不见。多见的情况是,老师对学生很可能经常出现指责、谩骂,更有甚至“动粗”。但是萨提尔认为,最好的应对姿态是第五种“一致性”。意思是,内在和外在保有一致性。什么是内外和谐一致呢?可能不容易懂,但是内外不一致,我们容易理解。比如口是心非就是典型的内在与外在不一致。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内外不对等。老师对学生骂也骂了,罚也罚了,就是不告诉他们之所以这样做的缘由。是因为老师担心学生,更是爱护学生。  萨提尔认为人最好的应对方式是“一致性”,内在于外在和谐一致,用很平和、稳定的声音和语调,把内心的真实想法和盘托出。老师若能察觉自我“感受”之后,不急着马上采用应对姿态,才比较有可能进入冰山底下更深的“观点”“期待”和“渴望”。如果老师连自己的情绪都没办法觉察的话,自己难以稳定下来,就更难能够察觉学生内在的感受。所以老师首先要做的并不是处理学生的问题,而是察觉自我的内在感受。

    老师在课堂上遇到任何问题,第一件事永远都是先处理自己的情绪。只有稳定好自己的情绪后,老师才能继续深入自己的内在,去觉察“感受”下面更深一层“观点”。面对学生昏睡,老师脸色勃然的原因是老师心中既定的“观点” —— 学生上课就应该醒着,醒着代表上课认真,在“作祟”。“观点”再往下一层就是“期待”。萨提尔将“期待”分成三类:对自己的期待、对他人的期待以及他人对自己的期待。论到师生关系时,就变成老师对自己的期待、老师对学生的期待、他人对老师的期待。老师对自己和学生的期待就是我充分的备课、精彩的讲课肯定能被学生予以认真听课的神态、炯炯有神的目光诸如此类的反馈。他人对老师的期待就是学校管理层人员巡堂时,看到课堂状况后会如何评价我呢?让我情何以堪?于是,学生昏睡后,老师的一切期待皆“落空”。

    冰山图的“期望”底下,还有“渴望”。萨提尔归纳出每个人都有内心最深的共同渴望,渴望被爱、渴望自己是可爱的、渴望自己被接纳、被认可、渴望自己有意义、有价值、渴望自己是自由的。但是学生课堂上一睡着,老师很快就感觉到学生并不接纳老师、不认可老师,老师不被学生爱、老师不觉得自己可爱了、老师突然觉得自己没有意义和价值,而且老师是不自由的。学生上课一睡觉,没想到会从内心的最深处,轻轻地击碎了老师的“玻璃心”。

      假如老师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内在状态,采取一致性的应对方式,很可能会在有意无意之间带给言语暴力、肢体暴力等不同层次意义上的伤害。这些伤害有时很轻微,学生可以及时“排除”,有时也可能非常深刻,如果蔬上的洗不掉农药残留物,食用果蔬后会沉淀在人体内。

    但是,如果老师懂得稳定自己的内在情绪,表现出良好的应对方式,就有可能和学生建立深刻的联结,给予学生最深、最大、最温暖的力量,从而连接到他深藏在内心深处的生命力。

(备注:此文根据张辉诚老师在耿丹学院的讲座整理而成的。他的观点很可能散见于其他参培教师个人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处。限于内容的完整性,文章字数已超过1500字。)

2019-02-03 腊月29日 晴朗 夜晚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2-03 腊月29日 晴朗 夜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