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概述精要(下篇)

接上篇——

《剑桥中国史》概述精要(下篇)_第1张图片
明朝的海禁和财政

十二:明朝的海禁,促进了明朝朝贡贸易的发展

        海禁是为了解决当时在中国东南沿海普遍存在的日本海盗问题。这些日本海盗在中国被称为倭寇,后来常说的“戚继光抗击倭寇”也是他们这群人。海禁禁止的更多的是私人海外贸易,而朝贡是官方的贸易体系,一直比较畅通。明朝从海禁到朝贡,本质上是把国际贸易权上收。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郑合下西洋,推动了航行沿线的贸易发展。,也把明朝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展到海外。

十三:辅政系统失控,导致明朝后期社会混乱

        辅政系统是一个国家行政管理的辅助系统,通常指的是协助高层做出决策并且执行决策的机构。内阁和宦官两个辅政系统相互制约,明朝中后期,由于皇帝的懈怠,批红司礼监(太监)代批。致使宦官权利上升,最典型的就是明晚期的魏忠贤。独揽大权,给明朝政治经济社会带来不可挽救的颓势,导致最后的衰亡。

十四:财政系统的失衡,导致明朝的衰亡

        明财政系统的特点是:中央优于地方,特权优于平民。随着财政系统当中皇亲贵戚免税惯例继续实施,漏洞越来越大,需要更多的农民税赋弥补,土地和税赋的矛盾波及到军事防务,国内“中央压榨地方,地方压榨农民”,导致明朝的衰亡。

《剑桥中国史》概述精要(下篇)_第2张图片
康乾之治

十五:对中原王朝统治制度的吸纳,让清朝早期得以巩固政权

        关于清朝为什么能够延续这么长时间,后世的很多史学研究倾向于把原因归结为:清朝统治者主动汉化,向儒家文化靠拢。也因为它借鉴了历代中原王朝统治的经验,就是制度的吸纳。

        女真族领袖努尔哈赤仅用了20年统一了整个中国,定都北京,保证中央权力的平稳过渡;把全国划分省府县三级,实行督抚制;采纳中原重要制度:科举制,这对安定当时的知识分子作用非常大。因为科举制相当于一个社会的上升通道,为知识分子提供了出路,反抗的力量也就削弱了,也间接巩固了当时整个社会的统治基础。

十六:摊丁入地,促进了清朝中期经济的发展

        摊丁入地:是指把人丁税纳入土地税。明朝实行土地税和人丁税同时征收。明末清初严重的土地兼并和人丁税产生明显的冲突,引发社会矛盾。康熙五十一年,颁布人丁税征收基数限定在上一年,新生人口不再征收人丁税,雍正年将这个历史遗留问题纳入土地税,这一政策变相废除了人丁税,统一实施土地税。解放了大量农村劳动力,间接的促进了早期商品经济的发展。

十七:康乾盛世是清朝历史的转折点

        康乾盛世说法,在康熙五十二年,改革中“永不加赋”当时定义为盛世,加之文人渲染。在整个清朝200多年里鹕实是一个高峰。用严谨的历史标准,放在整个中国历史,影响力是有限的,更客观的说应该叫“康乾之治”。所谓康乾盛世后半期,清朝甚至整个中国开始出现由盛而衰的迹象,强盛无法掩盖内部存在的问题,就是当时普遍存在的人地矛盾,人口的膨胀严重加重了土地的负担。

        康雍乾三朝是思想钳制最为严重的时代,几乎在这三个皇帝任内都兴起了文字狱,知识分子仅仅因为对国家治理有不同观点,就被抓捕问罪,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思想发展。固步自封,阻碍了很多工业革命期间行科学技术成果进入中国,停止了前进的步代。

《剑桥中国史》概述精要(下篇)_第3张图片
清朝危机(军事、财政、正统性)

十八:军事上:军事上保守,导致清朝对外防御能力的下降

        军队的指导思想上过度参照旧有的传统,不能摆托以往的惯性,主要体现在兵制和武器技术上的保守。1、清朝的基本兵制是八旗制,八旗和绿营都是世袭兵制,在统一中国发挥了很大作用,但只能保证在战争年代有稳定兵源,后期不能重整军事,安排新兵老兵间的交替循环,导致军纪涣散,战斗力急剧下降。2、武器技术上,不重视枪炮等,在平定藩王叛乱时启用传教士带来的火器,之后研制停滞,在军事技术上退步。

十九:财政上:货币和税收体系的混乱,引发了清朝中后期的社会矛盾

        1、清朝财政体系的特点:高度的货币化。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易份额逐步增大。但没有一个好的监管制度,导致基层的实际税率很容易被人操控,经常出现实物和货币折合率方面的舞弊。

         2、17.18世纪范围内,中欧贸易中,大量美洲银币流入中国,19世纪,随着大量鸦片和国外货物走私进入中国,早期的白银又被交换出去,造成货币的减少。用现在的话说:清朝中前期是“通货膨胀”,中后期开始“通货紧缩”,伤害最大的是生产者。致使这种平衡被严重打破了,矛盾就爆发了。

二十:正统性:太平天国运动,加剧了清朝政府的正统性危机

          正统性是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根基,它维持着一个政权从上到下的统治秩序,也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稳定性。清朝从立国初就面临着正统性的考验,他的质疑一直没断绝过,19世纪中叶发生的太平军起义,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也有着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强烈的政治诉求,使这种正统性危机达到顶峰。这个思想后来更多的起义和革命活动树立了典型,也间接导致了清朝最后的灭亡。

《剑桥中国史》概述精要(下篇)_第4张图片
晚清危机

二十一:自强运动的失败,是清朝晚期矛盾心太的外在表现

         清朝最后几十年非常纠结:一方面,曾经庞大的中华帝国幻想还在,另一方面,国门被西方列强一次次用武力打开,一场持续几十年的自强运动。19世纪60年代开始一场以引进西方技术为途径的自救运动,自强源以“师夷长技以自强”,希望能够提高整体防御水平。由于内部矛盾重重,不仅体现在心态上,也体现在权力结构上。中央层相当保守,只引进西方技术却抛弃配套管理措施,导致腐败丛生,效率低下,偷工减料,以假充真。最终在1894年火爆发中日甲午海战全军覆没,自强运动 以失败告终。

二十二:百日维新,标志着中国王朝政治的转型失败

          百日维新触动了清政府更深层次的利益,仅持续了103年被迫终止。这种改革必须有两个前提条件:一个是王权得绝对强大,二是民众尚未觉醒(平等意识)。日本的明治维新很在程度上刺激了改革派,提出变法主张。1898年(戊戌年),改革必须是掌握实权者,然而在当时的背景下是慈禧,提出取消满人特权,革除多余衙门和无用官职,触动了皇权,清朝的根本利益。从而不可能改革成功。百日维新的失败,标志着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转型的失败。


总结:贯穿中国历史发展脉络六条线索

1、权力

         在西周时代,周天子只是名义上的共主,实际权力掌握在诸侯手中。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央集权体系,废除分封制,改为推行郡县制。汉朝承袭了秦朝的郡县制,进一步削弱了诸侯的权力。唐朝以后,中央集权得到巩固和加强,但宰相是皇权的制衡。明朝的创建者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彻底取消了相权对皇权的制衡。明清以后,皇权和中央集权制达到顶峰。

2、法统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以武力比拼称王称霸。秦始皇统一六国,虽然自称皇帝,但分裂的惯性始终在延续。刘邦创建汉朝以后,和建国功臣约定白马之盟,只有刘氏宗亲才可以做皇帝,这是中国后世法统思想的雏形。魏晋隋唐时代,中国经过文化融合,形成了新的民族认同,确立了中原王朝汉人的统治地位。元朝灭掉宋朝,但由于它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在法统上不占优势,最终被明朝所灭。清朝吸纳了中原王朝的管理制度,早期政权得到巩固,但在19世纪太平天国运动中,正统地位也出现危机。

3、管理

       秦朝确定“三公九卿”制度,但官员组成总会受到贵族政治的影响。隋唐创建了“三省六部制”,并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推动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朱元璋废除宰相,设置内阁成为新的辅政系统。内阁具有票拟权,提高了皇帝的办事效率,但在明朝后期宦官权力上升,从皇帝手中得到了批红权,带来了社会的混乱。清朝早期采纳了明朝的官制,在中央推行内阁制,在地方实行督抚制,但废除了宦官的批红权。

4、经济

        从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一直坚持重农抑商的国策,除了元朝稍微有一些商业贸易上的发展,其他王朝大多是以农耕为基础。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以后,规定皇族成员免交土地税。由于皇亲和贵族的势力不断膨胀,造成了对耕地的侵占、农民税收的增加,引发了明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清朝在康熙年间推行摊丁入地,彻底废除了人头税,带来经济上的恢复和发展,但在采取高度货币化政策的同时,又放松了对基层货币折算率的管制,再次引发了基层矛盾。

5、军事

         隋唐以前,中国仍有军事化传统。隋文帝杨坚和唐高祖李渊,都是执掌兵权出身,他们同属鲜卑的关陇军事集团。在关陇集团的支持下,隋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的乱世,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把统一发扬光大。但随着唐朝的疆域扩大,采取了藩镇制,最终酿成了安史之乱,中国重新进入乱世。宋太祖赵匡胤结束五代十国的混乱局面,借鉴前朝的经验和教训,把兵权上收,推行以文治国,这虽然给当时宋朝文人阶层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利好,但却造成了宋朝军事实力的衰弱。明清以后,军事得到一定恢复,但由于清朝不重视技术,并墨守八旗和绿营兵制,导致了对外防御能力的下降。

6、文化

         秦朝以前,由于各个诸侯国的存在,思想流派非常多元,墨家、法家、道家、儒家等统称诸子百家。秦朝采取法家治国,打击了诸子百家。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让变通后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的主流思想。此外,董仲舒通过天人感应的学说确立了君权神授,建立起一套以皇权为中心、尊卑有序的社会秩序,儒家思想在随后的两千年里成为中国的社会正统思想。

                      (全书完)

                                                        2018年5月

你可能感兴趣的:(《剑桥中国史》概述精要(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