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纳什:天才的世界

最厉害的科学在初期看上去都看似魔法,而最天才的人在终生都被认为是怪胎。

文│张兴军

领取挪威科学与文学院授予的阿贝尔奖之后,约翰·纳什没能顺利地回到自己的家中。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让这位最著名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博弈论的理论奠基人,把他不平凡的人生定格在了86岁。

这位普林斯顿大学的学术巨擘,在1994年凭借他的“纳什均衡”理论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一理论和冯·诺依曼在1928年提出的极小极大定理一起奠定了博弈论的整个大厦。

1928年,约翰·纳什出生在西弗吉尼亚。这位后来被称之为数学天才的人,在他的高中时期就已经自学了大学数学课程,并以全额奖学金的资格进入卡耐基工学院(今卡耐基梅隆大学)主修化学工程。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数学上的天赋惊艳了数学系的教师,后来便转向主修数学。成绩优异的纳什在大三时就同时被被哈佛、普林斯顿、芝加哥等名校录取。这时候,他的导师,也是立荐他选择普林斯顿大学的导师杜芬,用了“天才”的字眼来形容他。

然而“天才”总是以某种独特的方式来诠释他们的存在,或者说是存在的意义。他在普林斯顿时期很是自负,始终喜欢独来独往。他会和同学一起讨论问题,但经常说到一半就自顾自地走了,据说他是因为对方跟不上他的节奏。他的偶像是牛顿、尼采这样孤独的思想者和超人,而他自己也像他的偶像一样,喜欢思考一些常人难以企及和理解的问题。

纳什在普林斯顿的同学称,他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思考上。但对于和他同时代的“大师”而言,纳什似乎并没有受到“待见”。到普林斯顿不久,他就拜访了爱因斯坦,谈了他关于修正量子理论的想法。然后,爱因斯坦请他“好好学学物理学”。他还找过名声不在他之下的数学家冯·诺依曼,谈起他设想中的在多人博弈中取得均衡的方法,然后被后者不耐烦地打断了。天才与天才的小宇宙之间总是如此“绝缘”,所以不难理解后来纳什在理论上的成就几乎都是通过他自己独立完成的。

1950年,年仅22岁的纳什凭借题为“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s)”的论文取得了博士学位,在这篇仅有27页的著作中,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博弈理论,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

1952年,纳什在他任教的麻省理工学院邂逅了来自萨尔瓦多的物理系学生艾丽西亚,然后在五年后喜结连理。一年后,他因为在数学领域的优异工作,他被美国《财富》杂志评为新一代天才数学家中最杰出的人物。

纳什为世人熟知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一是他在1994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其二是他曾经被精神分裂的病噩折磨了长达三十年之久。在1959年1月的一个早上,纳什拿着一份《纽约时报》走进教工休息室,用手指着头版左上方,说来自外太空或外国政府的抽象力量正通过《纽约时报》与他进行交流,已经用过密码加密,除了他之外没人能破译。几个月后,他被送进了精神病院。自此,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在长达30年的时间里使他一直备受困扰。据悉,他曾多次逃亡欧洲,并6次被送往精神病院。

突如其来的病噩,也让他短暂的婚姻走到了“尽头”。1962年,艾丽·西亚与纳什离婚,但在1970年就把他接到了家里,依靠自己作为电脑程序员的微薄收入和亲友的接济,继续照料前夫和他们唯一的儿子。在整个70和80年代,纳什都处于一个梦境的状态,沦为游荡在普林斯顿大学里的忧伤幽灵,往日才华横溢的学者,衣着怪异,自言自语,经常在黑板上留下稀奇古怪的信息。而与此同时,妻子的不离不弃,则让纳什奇迹般地逐渐康复。

科幻作家韩松在《期待下一个爱因斯坦》中,最厉害的科学在初期看上去都看似魔法。这篇文章写于纳什去世之前,但我清晰地记得电影《美丽心灵》的开头,探讨的正是“下一个爱因斯坦”的话题:在一个数学课堂上,老师娓娓而谈地讲述数学天才如何如何……然后镜头一转,切向了纳什。

你可能感兴趣的:(约翰·纳什:天才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