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亦需商业

在江浙沪一带的城市里,除了有一种叫做“包邮”的事物存在,还有一种叫做“石库门”的建筑类型沉睡了近百年。

我对古镇老巷,还有石库门建筑,天生就有一种痴迷。

在杭州也有石库门建筑群——位于延安路龙翔桥东侧的思鑫坊,面积不大,外围一侧是街边型服装店,另一侧有具备脏乱差的餐饮小店,里面居住着少量的老居民。

同时,我去了上海的田子坊,毫无疑问,田子坊和新天地是最具有代表性和知名的石库门建筑群,田子坊的清新文艺,新天地的小资时尚,都让我流连忘返,印象深刻。

当时我一直困惑不解的是,为什么作为杭州城内为数不多的石库门建筑群,没能规划设计成类似上海的模式,而只是立了一块历史文物单位的碑,任由其破败下去。当然最简单和直接的原因是杭州作为旅游城市和古都,要围绕自身的历史核心环节来打造景区的规划。

首先,同种历史建筑群,在不同城市的景点规划重心上,就有主次之分。

例如,本身古都最大的卖点是南宋,90年代重点规划的是吴山、河坊街一带,因为这里是当年皇城闹市的主要街区,然后几年前重新梳理开辟了南宋御街,都围绕南宋这张历史招牌。至于西湖,自然就更不用说了,最近开发的西溪湿地和京杭大运河,也在这座城市的范畴中。

而上海就不同,上海本身就不是历朝古都,最灿烂的阶段就从近现代成为一个贸易口岸开始,那么太平天国时期大量留下的石库门建筑群,对于上海的历史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其次,打造一个景点,需要对其旅游价值的深度提炼。

这单特别像商业上的规划,别看旅游景区从设计施工开始,到后面的宣传销售运作,和商业好像跨了一个领域,但其实本质的价值点打造与提炼,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同样都是公园,杭州的太子湾就主打樱花和郁金香这两张金字招牌,作为这个景点的价值卖点,每到樱花和郁金香花季时节,便是人山人海,人比花还盛;而西溪湿地主打城市边的“湿地”概念,将游船、古街等依托其中,景观自然不同。游客对一个景点产生印象体验,和将其划分在不同的类型中,依靠的就是这种与商业规划同理的价值提炼。

最后,景点在运作上的节奏和对景点内部体系生态的规划决定了整个旅行体验,以及是否能够立足长久不衰。

景点的规划,可以看做成是一个大型的体验型服务,如果你的盈利模式不是靠单纯的收门票方式来解决的话,那么对整个景点的运作节奏以及内部生态体系,尤为重要。

运作节奏怎么解释?相当于一个商业服务从初期阶段的运作推广,吸引前期用户,再到后续不断的更新维护,来留存用户的粘度与口碑。当然,目前的景区运作除了承包给旅游大型公司之外,其他由政府主导为主。一般常见的做法,都是利用一个个活动,比如什么展览、什么美食文化节等,在特定的时间内吸引人气。

在吸引人气上,每个阶段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搞什么样的主题活动,预计吸引多少用户,具体的方式都是一种运作的节奏,在这个节奏上把握到位的话,人气渐渐积累,反之则会推倒重来,浪费资源。

而景点的内部生态体系,是一个非常需要有商业化思维以及服务体验化的思维。去过一次安徽宏村,从历史建筑价值的角度来说,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本身的价值毫无疑问,但其中的内部生态体系确实比较乱,首当其冲的餐饮、住宿、商铺、交通,从整体上与那些古建筑感官严重脱节,也不在一个相应或者互补的层次上,这当然里面会有开发商与原著居民的利益均衡考虑,但整体上而言,除了老祖宗留下来的价值,真拿不了高分。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游客去了乌镇之后,觉得乌镇商业开发严重过度,是,在景观价值上,乌镇的确撑得上是古镇夜景的设计经典,但均衡内部的生态体系来说,真的不如西塘有体验上、文化上的综合韵味。

景点的规划亦如商业,亦需商业,这个商业倒不是说商业化,而是从商业规划的角度来全盘考虑运作这项体验服务,内部的生态体系如何布局与设立,才真正体现这个景点价值之上一种属于它本身的人格魅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景点亦需商业)